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水浒传著作权

水浒传著作权

发布时间:2021-08-14 15:02:55

㈠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 以上三个哪个属于著作权法保护客体

英达导演的我爱我家属于著作权法保护客体。

谢谢你信任我们团队,如有帮助,请采纳!

㈡ 水浒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目前主流的说法是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参与创作。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
(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㈢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
籍贯:江苏兴化人。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水浒传》原名《荡寇志》在当时为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
生平: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一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一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弟子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㈣ 水浒传的著作权归谁所有

对于罗贯中与《水浒传》的关系,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水浒传》的作者究竟系何人?一些知名专家认为,罗贯中对《水浒传》至少拥有部分著作权。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明代以来有3种说法:一说是罗贯中作,最早的水浒版本署名“东原罗贯中”;一说为施耐庵作,以金圣叹修订本为代表;还有一说是施罗合作,明代《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现存《水浒传》各种本子也多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施耐庵说”源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金圣叹把《水浒传》原本的前七十回定为施耐庵著,七十回以后为罗贯中续。他砍掉续加部分,改编为《贯华堂水浒传》,题“东都施耐庵撰”,又伪造施耐庵序一篇,自称“古本”,并说七十回以后是罗贯中“横添狗尾”。

沈伯俊说:“由于金圣叹修订的《贯华堂水浒传》是20世纪以来最流行的本子,所以施耐庵说影响甚广,尤其在普通读者中得到普及。事实上,学术界对施耐庵说多有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罗尔纲先生对水浒传原本做了60年的探索研究,他的结论是:罗贯中是《水浒传》的真正作者。而施耐庵是金圣叹伪托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袁世硕认为:“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口头传说的阶段,说书艺人作了很多加工创作,《水浒传》即在这些话本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施耐庵可能是当时一个很知名、很优秀的说书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

沈伯俊认为,对《水浒传》,罗贯中至少拥有部分著作权。他说,《水浒传》一百回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续书”问题,之所以梁山好汉排定座次以后的部分写得简单,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上,达到高潮以后就难乎为继了。不仅《水浒传》,就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的部分写得也是索然寡味。另外,《水浒传》原名就是《忠义水浒传》,征方腊、招安等情节正是表其“忠义”所在,因此七十回后部分与前并不割裂。⑥2
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7/04279955231s.shtml

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以前在<水浒传>上经常署名"罗贯中 施耐庵",如果倒过来读,施耐庵可以读成"俺乃是",整个就是"俺乃是罗贯中".所以"施耐庵"有可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作者

㈤ 《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简介
《水浒传》的原著者,旧时有说是施耐庵著的,有说是罗贯中著的,有说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的。�
其实水浒英雄故事起源于宋代的民间传说。宋代的笔记中就记载了民间关于宋江三十六个好汉的赞述。元代戏曲、话本中,有关水浒题材的作品就更多了,至今仍留 存剧本有19种(剧目有30多种)。现代通常的说法,主要是由施耐庵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通过其再创作,编写成这部完整的、艺术形象丰满感人的古典小说; 而罗贯中在编辑、修改方面也出了力。�
施耐庵名子安,耐庵为字,原籍江苏兴化,元末明初人。他出身于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其父至苏州。13岁在浒墅关读书。29岁中举人,曾任山东郓城县学 训导。35岁中进士,任到钱塘县县尹。因与权贵不合,辞官回苏州。他富于才华。据说他曾为元末反元武装东吴张士诚的幕僚。这些经历,对他编创这部四大中国 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应当起过积极的作用。《水浒传》的编创完成,大约费去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江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山东东平人。也有人认为是杭州或吉安人。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 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杂剧有《风云会》等。有人还认为,罗贯中还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曾作谐剧、杂说多种。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除了《西游记》外,他还写了许多风格清逸的诗歌,收集在《射阳先生存稿》中。

㈥ 水浒传的作者是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㈦ 现在拍的水浒传不侵犯著作权么 我的意思是古代已亡人的著作权怎么处理的。。

著作权的期限一、著作权包括:1、发表权 2、署名权 3、修改权 4、保护作著作权中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利权这3种著作权是有保护期限的。也就是说,超过了此期限的,任何人均可以对著作进行发表、使用和获利。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利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亡后50年。这50年是从作者死后的次年开始算起。打个比如,巴金老先生于2005年10月24日逝世,其著作权中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利权,直至2056年12月31日才终止。

㈧ 《水浒传》研究 有哪些主要的、主流的、重要的著作呢

品读水浒传,段启明;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施耐庵,罗德荣,金圣叹;水浒传源流考论,陈松柏著;名家评点《水浒传》,罗贯中,施耐庵,詹红旗;胡适鲁迅解读<水浒传>,以及《水浒传》资料汇编。

㈨ 水浒传的作者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阅读全文

与水浒传著作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