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是世界的数学之父
世界著名数学家--数学之父— 泰勒斯(Thales) 数理工科 2006-12-13 09:23:44 阅读6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数学之父— 泰勒斯(Thales)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泰勒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泰勒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泰勒斯的方法既巧妙又简单: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竖立一根小木棍,然后观察木棍阴影的长度变化,等到阴影长度恰好等于木棍长度时,赶紧测量金字塔影的长度,因为在这一时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与塔影长度相等。也有人说,泰勒斯是利用棍影与塔影长度的比等于棍高与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数学定理。泰勒斯自夸,说是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应该是埃及人早就知道了类似的方法,但他们只满足于知道怎样去计算,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泰勒斯以前,人们在认识大自然时,只满足于对各类事物提出怎么样的解释,而泰勒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能作出怎么样的解释,而且还加上了为什么的科学问号。古代东方人民积累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一些由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计算公式。泰勒斯认为,这样得到的计算公式,用在某个问题里可能是正确的,用在另一个问题里就不一定正确了,只有从理论上证明它们是普遍正确的以后,才能广泛地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泰勒斯自觉地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它赋予数学以特殊的科学意义,是数学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泰勒斯素有数学之父的尊称,原因就在这里。
泰勒斯最先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1.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以及这条边上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也是塞乐斯最先发现并最先证明的,后人常称之为塞乐斯定理。相传泰勒斯证明这个定理后非常高兴,宰了一头公牛供奉神灵。后来,他还用这个定理算出了海上的船与陆地的距离。
泰勒斯对古希腊的哲学和天文学,也作出过开拓性的贡献。历史学家肯定地说,泰勒斯应当算是第一位天文学家,他经常仰卧观察天上星座,探窥宇宙奥秘,他的女仆常戏称,泰勒斯想知道遥远的天空,却忽略了眼前的美色。数学史家Herodotus层考据得知Hals战后之时白天突然变成夜晚(其实是日蚀),而在此战之前泰勒斯曾对Delians预言此事。 泰勒斯的墓碑上列有这样一段题辞:「这位天文学家之王的坟墓多少小了一点,但他在星辰领域中的光荣是颇为伟大的。」
⑵ 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1、目的:
1)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
2)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2、特点:
1)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
2)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
3)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
3、简介:
“官舍”,就是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所以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若用现代语汇表述,就是“机关大院”。因其不仅所有权一般都姓“官”,而且往往还特定属于某一个机关。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这些官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自秦汉以来,凡州郡府县各级地方政府之主要首长和佐贰官员(辅佐主司的官员)的生活区域,照例都是圈定在各自的衙署即机关大院以内的,俗称“内衙”或“私宅”等,并用屋宇式的宅门同以大堂为中心的办公区域划出界线。
地方官连同随任家属免费享用机关住房的传统,一直维持到清朝覆灭。
⑶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的看法
一、太平盛世图景,寄托儒家政治理想。
曾晳描述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儒家理想中民风趋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太平社会缩影。显然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契合。这幅太平盛世图,寄托着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尊重古礼,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契合。
王充认为曾皙说的是一种古代祭祀仪式,也就是“雩祭”。所谓“雩祭”是指的春天求雨的祭礼。《礼记》言“雩祭”祭水旱也。儒家强调礼乐治国。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却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而曾皙对古礼做如此具体生动地描绘,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高度契合。可以想象作为老师的孔子内心的喜悦。故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
鲁设雩祭于沂水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之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王充《论衡·明雩篇》
三、不求仕进,暗合理想受挫后孔子的心境。
《侍坐》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的四年里,此时他已年近七十,在这之前的十四年中孔子周游列国苦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然被敬而不用。救世之心无处安放的孔子因此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思。曾皙的主张有远离政治,不求仕进之意,对四处碰壁,略有些心灰意冷的孔子此时的心境和处境相契合。而他描述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也许适时的抚慰了夫子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其实这种思想在《论语》其它章节中也经常见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天下有道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这就是儒家“既尽力而为 ,又顺乎天命”的思想。所以钱穆认为曾皙的志向符合了孔子的曲肱之乐和浮海之思。但他又认为孔子是不会真的归隐的。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 (钱穆《论语新解》)
四、曾皙的言志的“气象”非其他三位可以相比。
朱熹认为曾皙之志来自日常生活,但胸次悠然,其他三位则拘于事为之末,气象与曾皙无法相比。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朱熹《四书集注》)
综上所述,孔子在听完曾皙的志向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⑷ 中国书法史的清代书法
此外,清代中期的书家还有“扬州八怪”金农(1687——1763)、郑夑(1693——1766)、李鳝(1686——1762)、高凤翰(1683——1748)、汪士慎(1686——1762)、黄慎(1687——1768年后)等人,其中,金农的隶书结体宽扁,用笔老辣,古拙之气溢于纸上。他的“漆书”更是雄绝一时。郑夑的书法揉多种书体于一炉,看似歪七扭八,毫无章法,但却有奇肆之气。高凤翰晚年用左手写字,别有趣味。黄慎的草书用笔率意粗犷。点多线少,是明末肆意书风的一种发展。
赵之谦(1829——1884) 晚清杰出的艺术家。篆隶书从邓石如出,刚健婀娜。楷行书初学颜真卿,后专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炉。不足处在于太过圆熟,境界不如吴昌硕。
邓石如(1743——1805)被推为“国朝第一书家”,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其篆书以李斯、李阳冰为基,参法隶意,是千百年来篆书的极大发展。
伊秉绶(1754——1815)集隶书之大成,所作强化了纯粹的空间美感,削弱了用笔的节奏表现,书风古穆浑厚。 当代书法家马永安创造第六种书体。经过专家论证,于2012年9月24日在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被正式命名《中国书法第六书体——燕体》,又名燕书体。燕体书法和传统书法对照,六个书法标准,有五个标准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书法概念。
《中国书法史》 作者:朱天曙著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字数: 230000
版次: 1
页数: 33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3936470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艺术 >> 书法篆刻>> 理论 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况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梁启超
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以其为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隶、楷、草各体之不同,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然在拼音文字种族中,求韬执笔为中国书,已极不易得,况云工乎!故非浸润于中国文字经若千时,实无由言中国书法也。
——陈垣
魏、晋以后,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中国人最标准的艺术。书法的受人重视,超乎其他一切艺术之上。其实中国书法也只是一种运用线条来表七意象和事象的艺术,就其内在的理论上,不仅与图画同一精神,实可说与中国创造文字之匠心亦是同一精神的。我们还可以说,中国文字和文学,亦走在同一路径上。他们同样想用简单的代表出繁复,用空灵的象征出具体。
——钱穆 朱天曙,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篆刻史和清代艺术文献研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之一。多次参加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学术提名展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获奖。著有《宋克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名家讲座——篆书十讲》、《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等,编纂有《固亮工全集》(十八册)。
⑸ 曹操究竟是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当然是英雄,不要人云亦云。
评价历史人物不要带有私人感情,那都是小说写的不是历史,作者带主观色彩所以关羽就忠义刘备就仁厚曹操就奸诈?你研究的到底是事实还是作者的意志?你对曹操的了解是来源于小说还是史书?都没有真实的了解多,他是什么人对你重要么?
不要跳脱时代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慈禧太后这种在今天被骂成遗臭万年的人都事了不起的人物,人们骂慈禧太后没能力软弱祸国殃民这些都是后世的评价,都事一堆马后炮嘴炮技能,在当时是背景下五十年间没有人斗赢慈禧太后,从她代替丈夫处理朝政到处理八大臣到囚禁光绪皇帝,现在人片面的把她说的体无完肤,既然慈禧这么没本事为什么能斗赢那么多男人,在当时的社会半世纪政权不倒?甚至永于革新的皇帝都斗不过她?是不是说明起码在政权上她确实有几下子?她就算被外国人打的不行,起码是比当时全中国的人都强吧?有比她牛逼的为什么没人扳倒她取而代之?说明历史从来不客观。
历史从来不客观,别说你没亲眼见过,就算是在当今时代,你也没办法正确了解一个人功过,因为你得到的消息对他的了解从来都是被控制的,你知道的只是让你知道的那部分,不想让你知道的那部分就锁住消息不说,那你说那都没有全面了解你能正确判断英雄还是狗熊么?
同时,人们都是带有色眼镜的,只想听自己想听得那部分,大部人给社会主流定了调,曹操是奸雄的书籍消息大行其道,说曹操是英雄的言论因为不符合人们心中的期望,就会被批判淹没,最后流传几代,事实是什么重要了,复合人们心中期望值的版本就会流传下来甚至越来越甚。
综上所述,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没有完整正确的了解那段历史,即便是史书也有主观性,对一个人所作所为选择性地记录,就会让看书人人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史书说的是正确的真是,但是记录三件好事两件坏事和记录三件坏事两件好事能一样么?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法评判因为没有真相。
但是作为我个人而言,我对曹操的看法是有最为了不起的人,谈不上奸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对自己好没说什么说不过去的,但是也称不上是英雄,英雄两个字不是有名气有作位的就行,曹操放在今天也会是了不起的人,定有一番作为不是常人,但也不会是个英雄,尽管他再有作为他做的事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霸业没有为别人为百姓谋福祉,我实在不理解牺牲自己只为自己的人怎么就成了英雄,那些牺牲自己为了别人的人我们又叫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