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部法律是专门规范物权的
《物权法》属于民法。民法是规定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和财产关系的法律。是私法。
回除《物权法答》外,民法还包括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法律。
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无形财产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其内容包括物权法、债权法(以合同法为主)、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人人格权法等。物权法是专门规范民事主体(法人、自然人)对财产的占有、收益、使用、处分权利的法律。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役权、建筑物区分权等内容。说明白一点,物权法主要是保障人们的财产不受非法侵犯的法律,是对人们财产权保护的一种法律。英国有句古语叫“穷人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了物权法的保护功能。
『贰』 求王利明教授的 物权法研究(上、下卷)PDF电子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谢谢了
只找到下卷。
『叁』 为什么说物权法和债权法是民法的任督二脉
民法就是调整平等的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就是人格权回和生份权,比较容易.但财产关系就答难了,财产关系就是物权和债权.一般也就是动态的财产关系和静态的财产关系.
其实就是要下苦工夫了,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我们的法律人!
『肆』 房地产法的物权法的影响
综述
房地产法作为一部基本法,《物权法》的出台对中国日后相关立法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部以调整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利用为主体内容的法律,《物权法》对房地产法律部门的重大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有学者认为《物权法》的出台将架空房地产法中的私法体系,而将房地产法“醇化”为专门调整房地产纵向管理关系的房地产管理法。诚然,《物权法》中大量关于不动产的内容与现有房地产法中的规定有重合交叉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权法》的出台就掏空了房地产民事法律体系,恰恰相反,《物权法》中关于不动产权利的规定正好补充和填实了现有的房地产民事法律体系,而为中国房地产法的完善,尤其是与民事立法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与房地产法共同调整房地产关系
(一)物权法对房地产物权关系的调整。物权法的体系包括物权法的立法体系和物权法的内容体系,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物权法的立法体系,就是物权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构成的体系,这在《物权法》中得到了体现;而物权法的内容体系,是指物权法的内部结构所形成的体系,可以划分为不动产物权规范和动产物权规范,其中的不动产物权规范构成了整部《物权法》的核心和重点。一般认为,不动产包括土地、定着物和与不动产尚未分离的出产物三类,其中定着物主要包括房屋和林木。在不动产物权中最重要的当属土地物权和房屋物权,即房地产物权,这是整部《物权法》中不动产法律规范调整的重心。
1.土地物权。土地物权分为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他物权。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包括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相应地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物权渤第五章即是对土地所有权的规范。土地他物权,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土地抵押权,前四种属于用益物权,被规范在《物权渤的第三编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土地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被规范在<<物权法》的第四编第十六章。
2.房屋物权。房屋物权同样可分为房屋所有权和房屋他物权。房屋所有权的形式主要有:独有、共有以及区分所有,以区分所有为最普遍的房屋所有形式。对房屋所有权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物权渤第二编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房屋他物权的内容,在《物权法》草案修改和审议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曾被纳入房屋他物权体系中的居住权、房屋典权、房地产让与担保权,因种种原因在《物权法》审议过程中分别被删掉,最后《物权法》体系下房屋他物权只剩房屋抵押权,被规定在《物权法》的第三编第十六章。
(二)房地产法对房地产关系的调整
与物权法仅调整不动产中的房地产物权关系相比,房地产法对房地产关系的调整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物权关系,而是非常充实、全面的。虽然学术界对房地产法的性质、调整对象等方面依然存在争论,但我们认为房地产法应定位为民法性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作为房地产法律关系客体的房地产产品的生产、交换、使用和消费的过程将房地产法律规范大致划分为:房地产权属登记规范、房地产开发用地规范、房地产开发建设规范、房地产交易规范、房地产征收规范、房地产服务规范和房地产社会保障规范。需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尚无统一的房地产法,因此对房地产法的立法体系尚存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以上划分,依据的是房地产法的内容体系。
1.房地产权属登记规范。房地产权属登记贯穿整个房地产活动,确定房地产物权归属、变动及其变动模式、公示方法等。现行的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登记规则》、《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
2.房地产开发用地规范。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划拨的法律规范。现行的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土地管理渤、《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办法》、《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确定办法》等。
3.房地产开发建设规范。包括房地产开发建设主体规范和房地产开发建设行为规范。现行的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建筑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办法》等。
4.房地产交易规范。包括房地产转让、租赁、抵押等法律规范。现行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有:敝保法》、懒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城市公有房屋管理规定》、《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等。
5.房地产征收与征用规范。包括针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地规范和拆迁房屋的法律规范。现行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
6.房地产服务规范。包括中介服务规范和物业服务规范。其中与中介服务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等;与物业服务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物业管理条例》、《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等。
7.房地产社会保障规范。包括城镇住房社会保障规范和农村房地产社会保障规范。现行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
对房地产法体系之映射比较及其影响
通过上述对物权法和房地产法所调整的房地产关系来看,物权法和房地产法的确在众多领域存在规范的重合,但这种重合不足以使《物权法》架空房地产法中的民法规范。(一)房地产法的调整对象广于《物权法》。1.纵向考察。物权法的调整重点是房地产所有权和他物权,主要规范物之归属和利用,如房地产物权的归属、房地产抵押权的设立等,属典型的静态法;房地产法的调整重点是整个房地产业,主要规范房地产作为一种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易和消费过程,如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中介机构的运营等,属典型的动态法。2.横向考察。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涉及建筑业、金融信托业、建材业、装潢业及服务业等行业,在这一产业的运行过程中除了物权以外,还有众多其他权利类型,如债权、股权、信托权、知识产权等,这些都需要房地产法来进行综合调整。《物权法》只是以物权为调整对象,不能规范一切的财产权,如房地产债权、房地产知识产权等。
(二)房地产法的调整手段多于《物权法》。《物权法》是民法体系下的基本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权关系,属于典型的私法,适用私法的调整手段。如果仅用<<物权渤之私法调整手段来驾驭房地产业,则多少有些力不从心。房地产作为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关系国计民生,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管理和行政干预。房地产法律关系就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房地产民事关系、房地产行政关系和房地产社会保障关系。这与房地产业本身具有较强国家干预性和对象特殊性的特点有关。虽然房地产法以民法规范为中心,但还是表现出很多公法和社会法的因素,如《城市规划法》、《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等。因此,在处理房地产法律关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私法的调整手段,还需辅之以公法的调整手段,如房地产征收。
(三)房地产法的调整规范细于《物权法》。通过对《物权法》中调整不动产法律关系的条款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即使是在房地产业中的物权领域,彻权渤的调整也是不充分的。例如,在《物权法》条文中保留大量的未尽事宜,这些事宜需要“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如在“建设用地使有权”一章中,就有四处明文规定需根据房地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分别涉及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处理和集体所有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等重要问题。可见,作为一部基本法,《物权法》只能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基本的房地产物权框架,但对于具体问题的法律适用,《物权法》的调整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物权法之所以难以取代房地产法中的民事规范,一方面就立法技术而言,《物权法》的普适性难以适应房地产业的专业性,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很难作出更细致的规定,如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缴纳,就涉及出让金数额的确定、支付方式、期限及法律后果等问题,《物权法》对此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必然导致条文的冗繁和体系的失衡;另一方面,在法律涵射范围方面,彻权法》的静态属性也难以适应房地产业的动态过程,如对集体所有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使用,除了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两大物权关系外,还涉及征地的程序、审批权限、补偿安置等问题,这些内容显然已经超出《物权法》规范的涵射范围。因此,《物权法》中的多处规范就有必要让位于房地产法,由后者对相关问题作出更为细密的规定。
尽管《物权法》与房地产法存在众多规范重合之处,但并不能取代房地产法中的民事法律规范,更不能架空房地产法中的民事法律体系。相反,砌权法中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规范构成了整个房地产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在房地产法领域正缺少一部明确权利归属规则的基本法律规范之时,《物权法》的出台恰好充实了现有房地产法律框架下的民事法律规范,尤其是物权法律规范,为建立完善的房地产法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伍』 新物权法内容
居民所住小区的公共区域产权属于谁?住房使用权能不能超过70年等问题备受老百姓关注,这些问题也使得正在审议中的物权法成为焦点,昨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物权法(草案)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出了相关解释。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闭幕后宣布说,经委员长会议决定,物权法(草案)将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昨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物权法立法情况。本报是中西部地区惟一受邀媒体。
这是自公务员法之后,全国人大第一次在一项法案起草期间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说,物权法向全社会征求意见,除了要下发征求意见通知、召开新闻发布会外,还将在中国人大网站开设物权法(草案)专栏等等。物权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记者:许多人对物权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甚至有人误认为物权法是物业管理法。请问物权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
王胜明:物权法当中的“物”主要指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耕地、草原、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也包括道路、通讯、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还包括住房、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物。老百姓居住、工厂盖房都是不动产。动产的概念也非常宽,比如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各种工厂的机器设备,你们家里的家具、身上穿的衣服、手机都是动产的范围。
物权法通过规范物权人有哪些权利负有哪些义务,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物权法的规定是否过细?成都商报:物权法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部草案对社会生活的一些具体情况规定得太细,会不会导致这部法律很快过时呢?
王胜明:在第十二次常委会会议上,有不少常委会委员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就是这个草案大到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小到空调滴水,或者是房屋的屋檐滴水,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这个粗细怎样掌握?我跟你说句实话,这活儿不太好干。
这次第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上拿出的物权法(草案),有不少常委会委员都说比过去有进步,修改得比较好,但是还有不满意的,就是说有的地方规定得太细,是否还可以简化。我个人认为不必有这样的担忧。一部法是否有生命力,不在于规定得是小还是大,是在于规定得是否合理,在于体现的精神和原则是否正确。如果法律的原则是对的,背后的法理是对的,老百姓是接受的,与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大多数的行为规则是相符的,写得再细也会有生命力。不动产的统一登记机关是谁?
成都商报:三审草案采纳各方意见,首次明确将统一不动产的登记机关,请问不动产的登记机关最有可能是谁?
王胜明:我国有关不动产的登记机构比较多。城市房屋有它的登记,不动产还有林地,林地也是分别登记的,不动产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也是分别登记的,特别是城市的房地产是否要搞统一登记?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的管理体制和方式。我可以透露的是,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统一登记法,到时候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至于机构问题,许多学者,包括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认为应该规定统一的登记机构。这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于这个问题反复研究以后表了两个态:第一,国家应当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登记机构不能长期分散下去。至于统一的范围,是否把林地和耕地都规定进来,统一登记的办法,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
第二,统一的登记制度建立以前,老百姓可以向房产登记机构和土地登记机构申请一并办理城市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房产登记机构和土地登记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等制度一并办理提供便利。
统一登记机构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本身也有一个过程,所以法律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以后,在草案当中进行了以上两个规定。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进一步讨论。“拾金不昧”可拿报酬?
记者:前段时间听说物权法草案当中对于拾金不昧者给予相应的报酬,对这个问题,草案怎么规定的?
王胜明:这个问题媒体已经报道了很多,都是说草案规定“拾金不昧”要拿报酬。社会上意见很大。我今天在这里澄清一下,关于报酬的问题,物权法草案并没有明确进行规定。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很慎重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权利和义务对等。既然有义务,也应该有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多数学者都主张,捡到东西以后,返还失主时,应当得到一定的报酬。在不少国家,包括德国、日本,返还拾得的遗失物有权得到报酬。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这与“拾金不昧”的道德传统相违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报酬计算问题,假如我们规定给予20%的报酬,若掉了一个护照或合同文书,20%怎样进行计算?
所以我们规定,如果失主作出承诺,在拾得者返还时,应该说话算数。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可以共同把这个问题规定好。国家财产谁来代表?
记者:国家也是物权的主体,那么这个主体的概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国务院,或是其他的国家机关来代表?
王胜明:国家所有权是应该由一个单位和个人来进行的。谁来代表和行使这个权利,有的在物权法当中给予了明确,有的还没有进一步明确。
国有财产可以大概划分为三块。一是耕地、草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二是国有企业的财产;三是国有企业以外的国家机关,包括常委会机关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等单位的财产。对于自然资源,有关法律都明确规定,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并且明确规定了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国有企业方面,物权法(草案)第57条明确规定,国家投资设立的企业,也就是国有企业,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所有权。地方人民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和地级政府,依照法规分别代表,不是国务院一家,而是分别代表相应的所有权。
比较复杂的是国家机关占用的不动产与动产,以及国家投资举办和兴办的教育、科学、文卫(像博物馆这样的单位)占用的财产。他们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和文化体制和出版体制正处在改制过程之中有很大关系。新闻链接小区共有部分改变用途须经全体所有权人同意
物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它所关注的内容和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通常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法条中都有所体现。
记者昨天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对于正在审议中的物权法(草案),他们尤为关注的是和住房相关的条款。一些居民表示,现在很多开发商慢慢地把绿地占有了,实际上影响了业主的权利。很多开发商没和业主商量,就拿走了一些业主共有的东西。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小区内道路、绿地、物业管理用房等,除非是作为公共设施或者事先约定,原则上都归全体业主共有。草案指出,将住宅改变为餐饮、娱乐等商业用房和将共有部分改变用途这些情形,要经过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同意。
此外,物权法(草案)规定,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房屋所有权人有权申请延长土地使用权期限。这意味着,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所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超过70年。
物权法(草案)起草人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轶表示,延期使用要交纳相应使用金,如果建筑使用权期限截止的时候,如房屋管理部门拒绝了房屋所有者的申请,房屋权利人有权就此对遭受到损害要求国家进行合理的补偿。
『陆』 物权与物权法的关系
物权是一种泛化的权利,主要是指对物的占有、使用、支配、、收益的权利,包括自物权和他物权,下边可以分出好多权利。而物权法是指用来规范物权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说直接点物权是物权法规范的客体,物权法是主要规范物权。
希望能采纳。
『柒』 物权与债权的关系
物权与债权的联系与区别。物权、债权都是一种民事权利,基本的财产形式,反映经济生活中的财产关系。当中物权是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物权和债权的保护方法不同。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是和债权相对应的一种民事权利,它们共同组成民法中最基本的财产形式。财产权的静止状态体现为物权,在运动状态中又表现为债权,物权和债权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财产关系。
物权和债权尽管都属于财产权的范畴,但和债权相比较,物权是支配权,而债权是请求权,债权人一般不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而是请求债务人依照债的规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
除此外,物权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债权人的请求权只对特定的债务人发生效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债权又被称为对人权。债权要成为物权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公示方法。
第二,物权具有优先性,债权具有平等性。物权的优先性,首先表现在当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优先于一般的债权。物权的优先性还表现在,同一物上有数个物权并存时,先设立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物权,这就是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
第三,物权能够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物权都具有追及性,所谓追及的效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不管辗转流通到什么人手中,所有人可以依法向物的占有人索取,请求其返还其物。任何人都负有不得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义务,无论何人非法取得所有人的财产,都有义务返还。
第四,在权利设定上的区别。物权设定时必须公示,动产所有权以动产的占有为权利象征。动产质权、留置权亦以占有为权利象征,而不动产则以登记为权利象征,地上权、地役权、抵押权等亦以登记为权利象征。公示常常伴随着物权的存在。而债权只是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它并不具有公示性,设立债权亦不需要公示。因此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设立某项物权,如未公示,可能仅产生债权而不产生物权。物权的设立采取法定主义,物权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由法律规定,而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种类。然而债权,尤其是合同债权,主要由当事人自由确定。当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公共道德,则可以根据其意思设定债权,同时又可以依法自己决定债的内容和具体形式。
第五,物权和债权的保护方法不同。
『捌』 请问谁知道德国物权的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内容
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很多国内的学者都没有搞清楚,我只能就我学到的给你一个简单的答复
物权的独立性及无因性是相对于债权来说的,我们知道,债权都是基于一定的合同关系存在的,而且由于是基于合同的关系,所以,债权的权利必然会受到其他法律关系的影响,而物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一种其他法律的关系为基础,其本身就是权利的所有,独立于其他法律关系。债权的产生是基于一种合议,有一定的原因,所以产生债权的合议和原因势必会影响债权的效力,但是,物权的效力不受原因的影响。这个关系很复杂的,很多教授搞了一辈子都不是很清楚,给你个例子帮你理解。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向乙出售一批货物,乙在受到货物后三天支付货款,甲按时交纳了货物,而乙并未在三天后付款。这个案例有两个法律关系,第一是债权,也即买卖合同,第二是物权关系,即甲将货物交于乙。对已第一个关系,岂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因为甲乙的合议而产生的,其中甲乙的权利都是债权,而债权的行使要受双方的合议和合同效力的约束。第二关系也是基于合同成立的,但物权关系又独立出来了,并且不受合同关系的效力的影响,也就是说,此案中,甲将货物交给了乙,此时,不管债权的关系如何,物权已经转移,乙没有付钱,甲只能以违反合同约定要求乙支付货款,而不能以违反合同为由要求返还货物。甲要拿回货物,只能以对方不当得利来索要,通过合同关系,只能要回货款。
不知道,你看明白没有,反正,我刚开始看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挺简单,但再一看就有点晕了,到最后,除了能说出具体的情况以外,对这个理论彻底不懂了
『玖』 新物权法全部内容
居民所住小区的公共区域产权属于谁?住房使用权能不能超过70年等问题备受老百姓关注,这些问题也使得正在审议中的物权法成为焦点,昨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物权法(草案)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出了相关解释。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闭幕后宣布说,经委员长会议决定,物权法(草案)将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昨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物权法立法情况。本报是中西部地区惟一受邀媒体。
这是自公务员法之后,全国人大第一次在一项法案起草期间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说,物权法向全社会征求意见,除了要下发征求意见通知、召开新闻发布会外,还将在中国人大网站开设物权法(草案)专栏等等。物权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记者:许多人对物权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甚至有人误认为物权法是物业管理法。请问物权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
王胜明:物权法当中的“物”主要指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耕地、草原、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也包括道路、通讯、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还包括住房、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物。老百姓居住、工厂盖房都是不动产。动产的概念也非常宽,比如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各种工厂的机器设备,你们家里的家具、身上穿的衣服、手机都是动产的范围。
物权法通过规范物权人有哪些权利负有哪些义务,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物权法的规定是否过细?成都商报:物权法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这部草案对社会生活的一些具体情况规定得太细,会不会导致这部法律很快过时呢?
王胜明:在第十二次常委会会议上,有不少常委会委员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就是这个草案大到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小到空调滴水,或者是房屋的屋檐滴水,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这个粗细怎样掌握?我跟你说句实话,这活儿不太好干。
这次第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上拿出的物权法(草案),有不少常委会委员都说比过去有进步,修改得比较好,但是还有不满意的,就是说有的地方规定得太细,是否还可以简化。我个人认为不必有这样的担忧。一部法是否有生命力,不在于规定得是小还是大,是在于规定得是否合理,在于体现的精神和原则是否正确。如果法律的原则是对的,背后的法理是对的,老百姓是接受的,与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大多数的行为规则是相符的,写得再细也会有生命力。不动产的统一登记机关是谁?
成都商报:三审草案采纳各方意见,首次明确将统一不动产的登记机关,请问不动产的登记机关最有可能是谁?
王胜明:我国有关不动产的登记机构比较多。城市房屋有它的登记,不动产还有林地,林地也是分别登记的,不动产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也是分别登记的,特别是城市的房地产是否要搞统一登记?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的管理体制和方式。我可以透露的是,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统一登记法,到时候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至于机构问题,许多学者,包括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认为应该规定统一的登记机构。这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于这个问题反复研究以后表了两个态:第一,国家应当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登记机构不能长期分散下去。至于统一的范围,是否把林地和耕地都规定进来,统一登记的办法,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
第二,统一的登记制度建立以前,老百姓可以向房产登记机构和土地登记机构申请一并办理城市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房产登记机构和土地登记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等制度一并办理提供便利。
统一登记机构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本身也有一个过程,所以法律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以后,在草案当中进行了以上两个规定。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进一步讨论。“拾金不昧”可拿报酬?
记者:前段时间听说物权法草案当中对于拾金不昧者给予相应的报酬,对这个问题,草案怎么规定的?
王胜明:这个问题媒体已经报道了很多,都是说草案规定“拾金不昧”要拿报酬。社会上意见很大。我今天在这里澄清一下,关于报酬的问题,物权法草案并没有明确进行规定。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很慎重的。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权利和义务对等。既然有义务,也应该有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多数学者都主张,捡到东西以后,返还失主时,应当得到一定的报酬。在不少国家,包括德国、日本,返还拾得的遗失物有权得到报酬。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这与“拾金不昧”的道德传统相违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报酬计算问题,假如我们规定给予20%的报酬,若掉了一个护照或合同文书,20%怎样进行计算?
所以我们规定,如果失主作出承诺,在拾得者返还时,应该说话算数。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可以共同把这个问题规定好。国家财产谁来代表?
记者:国家也是物权的主体,那么这个主体的概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国务院,或是其他的国家机关来代表?
王胜明:国家所有权是应该由一个单位和个人来进行的。谁来代表和行使这个权利,有的在物权法当中给予了明确,有的还没有进一步明确。
国有财产可以大概划分为三块。一是耕地、草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二是国有企业的财产;三是国有企业以外的国家机关,包括常委会机关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等单位的财产。对于自然资源,有关法律都明确规定,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并且明确规定了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国有企业方面,物权法(草案)第57条明确规定,国家投资设立的企业,也就是国有企业,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所有权。地方人民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和地级政府,依照法规分别代表,不是国务院一家,而是分别代表相应的所有权。
比较复杂的是国家机关占用的不动产与动产,以及国家投资举办和兴办的教育、科学、文卫(像博物馆这样的单位)占用的财产。他们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和文化体制和出版体制正处在改制过程之中有很大关系。新闻链接小区共有部分改变用途须经全体所有权人同意
物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它所关注的内容和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通常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法条中都有所体现。
记者昨天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对于正在审议中的物权法(草案),他们尤为关注的是和住房相关的条款。一些居民表示,现在很多开发商慢慢地把绿地占有了,实际上影响了业主的权利。很多开发商没和业主商量,就拿走了一些业主共有的东西。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小区内道路、绿地、物业管理用房等,除非是作为公共设施或者事先约定,原则上都归全体业主共有。草案指出,将住宅改变为餐饮、娱乐等商业用房和将共有部分改变用途这些情形,要经过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同意。
此外,物权法(草案)规定,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房屋所有权人有权申请延长土地使用权期限。这意味着,房屋所有权人对房屋所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超过70年。
物权法(草案)起草人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轶表示,延期使用要交纳相应使用金,如果建筑使用权期限截止的时候,如房屋管理部门拒绝了房屋所有者的申请,房屋权利人有权就此对遭受到损害要求国家进行合理的补偿。
『拾』 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区别
在物权法的一般原则中,公示原则发挥着核心作用。所谓公示原则,即物权的变动必须以一种客观可以认定的方式加以展示,从而获得社会和法律认可的效力的原则。公示的方式,一般为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的交付。在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之后,不动产的物权会有纳入登记的物权与未纳入登记而由真正权利人实际享有的物权之间的区分;而动产物权,也会有占有表示的物权与真正权利人享有的物权之间的区分。已经纳入登记的物权,以及由占有表示的物权,即由法定公示方式表征的物权,为法律物权;而真正权利人实际享有的物权,为事实物权。
将物权区分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并非主观臆猜,而是对客观事实的总结。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两种物权都有依法保护的必要性;但是在它们发生矛盾的时候,法律必须确定保护基准。比如在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情况下,因当事人自己的原因,或者因为当事人之外的其他原因,经常会发生纳入登记的权利人并非真正的权利人、纳入登记的权利与事实上的权利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动产物权,在占有表征与真正权利之间也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立法和司法就会遇到如何既客观地确定物上权利支配秩序、又能够对正确权利进行保护的问题。本文提出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的区分,就是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法理上的根据。
将物权区分为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 比其他的物权分类方式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传统的物权分类,大多只具有学理意义,实践意义不强。而物权从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区分,学理上意义明显,而实践意义比其他物权分类方式更强烈。因为规范物权的变动和保护第三人是物权法的基本范畴,〔1〕而如何确定物权的正确性,如何在正确物权的基础上保护权利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不仅涉及到物权变动的基本规律,也是对交易第三人进行保护的法律基础。因此,将物权区分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并探讨它们的关系,是物权法应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