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儿童心理学
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
Ⅱ 缺乏物权意识,会对孩子造成何种影响呢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应该都是非常棘手的,那就是孩子总是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明明自己平时严格地控制着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确定没有任何人教给孩子这一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孩子却还是出现了“偷东西”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一条很长的路,很多的家长都属于这条路上的学龄前孩童,很多的东西都还不明白。
但正是因为这样,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要一遇到什么事情就以成年人的思维来为孩子的行为定性。要主动去思考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试着去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孩子出现了家长自以为的错误时,采用暴力手段。
同样的,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有正确的意识,如果连家长自己都没有物权意识的话,那么孩子自然也不可能会有。
当然,这里说的也不仅仅只是物权意识,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一定要以身作则,了解教育孩子需要的东西,了解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不同的教育。
Ⅲ 总是喜欢抢玩具的孩子,有没有可能是缺乏“物权意识”
很多家长在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抢夺同伴的物品,甚至抢到了自己还不玩,家长们对也是很没办法。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调皮,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没规矩。而事实上,孩子喜欢抢别人玩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前几天,闺蜜带着孩子去淘气堡玩儿,结果还没玩多一会儿,孩子就和其他的小伙伴闹起了不愉快。原来闺蜜的孩子抢了小伙伴手里的玩具,两个小家伙就抢夺了起来。两方的家长自然是劝导自家的孩子可以玩其他的玩具,要懂得谦让,可是两个小家伙仍然不停,在一处僵持着。还好闺蜜在旁边的玩具堆里找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这才使得两个小家伙的争执被化解。虽然被孩子弄得满头大汗,但是好在机智的化解了争端。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抢夺他人玩具行为的时候,强势的指责或者批评,并不利于孩子的行为规范。了解孩子的物权意识以及对家庭教育环境的思考很有必要。同时,家长的引导方式也应该结合孩子的成长阶段以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进行,避免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孩子造成认知误区。
Ⅳ 如何纠正孩子的“物权”思维
年幼孩子对“物权”的错误认知
1、 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孩子为什么会抢别人的玩具?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件玩具,喜欢就要得到。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是感兴趣的东西,即使自己拿不到,父母也会帮他们拿到。
比如看到水壶想玩玩,可是放得太高,找父母帮忙就拿到手了。别人家餐桌上有好吃的糕点,看到了就拿一个,大家看到是小孩子拿也不会说什么。作为孩子其实有特殊权利,不太受规则的限制。喜欢什么就拿,是本能反应。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因为喜好差不多,发生争抢是常有的事。小女孩带着各自的芭比娃娃出来玩,让她们晒太阳,给她们换装。
小女孩A有很仙的衣服,小女孩B看到了,拿来给自己的娃娃穿上。小女孩A发现衣服被拿走,作势要抢回来,没想到小女孩B说:“这是我的,你不能拿走”。明明是小女孩A的衣服,小女孩B怎么说是自己的呢?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你的”“我的”这种概念,他们只知道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这种思维在大人看来非常不合理。
如果一个大人抢别人东西,说:“这是我的”,估计会被别人骂得体无完肤。小孩子这么说,也会让大人感觉不合适。
家长可能会想:“难道孩子就是这种性格?喜欢抢别人东西,还据为己有,可见是个坏孩子”。大人这么想,确实是误会孩子了。
2、 经过“加工”的就是我的
小孩子一起捏橡皮泥,在还没有做成型之前,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后来通过集体的智慧,捏成了一只大象。其中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大象,就想带回家。而且自己也参与了制作,肯定得拿回家啊。
这时孩子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会理解当初自己抢别人玩具的感受。这种情况下,父母再适时教导孩子不要抢别人玩具,才会收到效果。
孩子不是生下来就完美无缺,父母要对孩子有耐心,不要在潜意识里把他们归为“坏孩子”一类。多了解孩子心理,才能引领他们变得优秀。
Ⅳ 孩子什么时候会建立物权关系
孩子在满2岁左右就会有了物权意识。比如会出现不准别人碰自己的东西的情况。孩子会强调哪些东西是自己的时候就建立了物权关系。
Ⅵ 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
理科:物理、化学、生物
文科:政治、地理、历史
语文、数学、英语是一定要学的专。分科要想清楚。属学文科切忌死记硬背。高考文科总分,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加上语数英总分为750,至于你高考多少分,就看你考的多少了。
Ⅶ 孩子独特的物权意识,这是在几岁的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何表现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并且也普遍得到家长们的认可。那就是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三个叛逆期。那就是婴幼儿叛逆期,儿童叛逆期以及青春期叛逆期。一提到叛逆期,很多家长深感头疼。因为这时候不知道如何来应对这样一个孩子。当孩子处在第一个叛逆期时,也就是婴幼儿叛逆期,大致出现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们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自我意识开始确定,开始拥有了独特的物权意识。那么什么是物权意识?有什么表现呢?
物权意识确定的阶段,作为家长要理解这种过程。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并确定正确的物权意识。比如孩子不愿意出借自己的玩具,我们要支持他,这确实是他的东西,他可以拒绝出借;当小朋友非要别人的东西时候,我们也要明确告诉他,那是别人的东西,除非人家同意,否则不能占用。
Ⅷ 如何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尊重孩子拥有的这些物权,将会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发展。而尊重别人的物品则是一种社会规则,尊重这个规则会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欢迎,成功顺利地进行社会化。
培养物权意识的方法: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订立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规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批评和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学习分享
当家中来小朋友做客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小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遵守。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1、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Ⅸ 物权意识,应该从几岁开始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自然就懂了,再说了孩子的体征都不一样,没办法具体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