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把三国演义的作者认定为是罗贯中
在原文内容里加上自己的评论,称之为批。虽说毛氏父子改动过三国演义,但基本没改动多少,所以总体上来说,原著作者还是罗贯中。
2.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有版权么
历史人物,没什么版权。即使有,死去的罗贯中也不会爬出来要你的人间的钱。
3. 水浒传的著作权归谁所有
对于罗贯中与《水浒传》的关系,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水浒传》的作者究竟系何人?一些知名专家认为,罗贯中对《水浒传》至少拥有部分著作权。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明代以来有3种说法:一说是罗贯中作,最早的水浒版本署名“东原罗贯中”;一说为施耐庵作,以金圣叹修订本为代表;还有一说是施罗合作,明代《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现存《水浒传》各种本子也多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施耐庵说”源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金圣叹把《水浒传》原本的前七十回定为施耐庵著,七十回以后为罗贯中续。他砍掉续加部分,改编为《贯华堂水浒传》,题“东都施耐庵撰”,又伪造施耐庵序一篇,自称“古本”,并说七十回以后是罗贯中“横添狗尾”。
沈伯俊说:“由于金圣叹修订的《贯华堂水浒传》是20世纪以来最流行的本子,所以施耐庵说影响甚广,尤其在普通读者中得到普及。事实上,学术界对施耐庵说多有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罗尔纲先生对水浒传原本做了60年的探索研究,他的结论是:罗贯中是《水浒传》的真正作者。而施耐庵是金圣叹伪托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袁世硕认为:“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口头传说的阶段,说书艺人作了很多加工创作,《水浒传》即在这些话本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施耐庵可能是当时一个很知名、很优秀的说书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
沈伯俊认为,对《水浒传》,罗贯中至少拥有部分著作权。他说,《水浒传》一百回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续书”问题,之所以梁山好汉排定座次以后的部分写得简单,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上,达到高潮以后就难乎为继了。不仅《水浒传》,就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的部分写得也是索然寡味。另外,《水浒传》原名就是《忠义水浒传》,征方腊、招安等情节正是表其“忠义”所在,因此七十回后部分与前并不割裂。⑥2
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7/04279955231s.shtml
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以前在<水浒传>上经常署名"罗贯中 施耐庵",如果倒过来读,施耐庵可以读成"俺乃是",整个就是"俺乃是罗贯中".所以"施耐庵"有可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作者
4. 罗贯中的作品有什么
1、作品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三国演义》 、《隋唐两朝志传》
2、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3、评价
“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9]
“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大英网络全书》
5. 三国演义的版权是谁的
无所属,想用就用想玩就玩,日本那边西游三国这俩IP都玩烂了,你看中国收过一分钱吗。。。还有一大堆中国人愿意为此掏票子。
6. 假如我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到网上是否会侵权
不会的,因为罗贯中已经死亡太久了…… 保护期早过了……
7. 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版权是谁的那么多出版社出版,不算侵权吗
根据著作复权法的规定,版权所有制人可以根据法律在法律规定的年限内对作品享 有独占权。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应当事先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但是著作权法也规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规定的使用方式下,该种使用无需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或者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版权的期限,简单来说,对个人而言,是死后五十年,署名权等精神权利期限无限制;对单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发表后五十年。
贯中先生骨头都烂的找不到了。。。还谈什么版权呢 您说是吧。。
8. 有哪些著名的书是公共版权的
《儒林外史》代表古代讽刺小说高峰的《儒林外史》,一直深受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家的喜爱专。不过相比较其属他五本名著而言,《儒林外史》的群众基础稍显薄弱一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家喜欢“妖魔鬼怪、恩怨情仇”多一点,像《儒林外史》讽刺意味深长的古典小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
9. 《三国演义》毛评本和罗贯中写的原著版本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现代公认的,但我觉得这种叫法不准确。因为现在我们在市面所见的《三国演义》成书,都不是罗贯中的原著。更加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作者罗贯中、改编毛纶、点评毛宗岗。从古至今《三国演义》的版本众多,仅现存刊本而言,明代就有约30种,清代70余种。但广为流传的还是《毛本三国》。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他不但将《罗本三国》作了很大的修改,又加以精彩的点评,才有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三国演义》。
《毛本三国》的主题思想还是和罗贯中一样的“尊刘贬曹”,他只不过美化了语言,丰富了内容,修改了部分细节,使《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加具有了“名著”的气息。金批《水浒》、毛评《三国》都能够成为一部脱离原著后,依旧还能彰显文学魅力的一部书籍。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甚爱有加,他称《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其奇思妙想的点评方法,采用了八股文对仗的写作形式,评语有理有据,且不失文采。毛氏父子的睿智,足令我们后辈折服。《金本水浒》在流传一段时间后,又被原版所掩盖。但《毛本三国》却一直留存了下来,甚至完全替代了原版,它的流传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在此我声明一点,对于《罗本三国》还分为“古本”和“俗本”。“古本”就是罗贯中的原作,由于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原著《三国演义》经过几百年在民间流传形成了很多民间版本,这些版本面目全非,不伦不类,我们称之为“俗本”。毛氏父子就是在还原“古本”的基础上,对“俗本”进行修改的,再加上自己的点评,才有了后来的《毛本三国》。在此我总结出《罗本三国》中的“古本”与“俗本”的不同之处,和《罗本三国》与《毛本三国》的区别,以供大家参考
10.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什么关系
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关系有几种说法:
1、最普遍的说法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为师徒关系。
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
有《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
2、有部分学者认为:罗贯中就是施耐庵。
2006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又重新提出了“罗贯中说”。他们普遍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
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
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专家们认为这两本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
(10)罗贯中版权扩展阅读:
《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纪连海则更认同流传很广的“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王道生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也”。
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有《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