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术作品的实质性相似以何种标准来判断
原则上讲,美术作品仅仅相似尚不能认定侵权,只有确认美术作品之间的实质相似性,才可能确定著作权侵权。那么,美术作品的实质性相似应以何种标准来判断?下面由我们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图为小朋友的美术作品1、一般侵权判断方法。判定涉诉作品是否侵权的一般方法是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虽然与文字作品相比,美术作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非引注性等特征,但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这一传统方法同样适用于美术作品侵权判断。在美术创作领域,一种行为(如临摹)是否构成侵权,最终还要看该行为所形成的新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这必然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即对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实质性相似加接触方法中的三段论侵权认定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层层过滤,认定涉嫌侵权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判定方法。该准则具有两层含义:实质性相似与接触。当一作品被判断为与另一作品有实质性相似时,还不能断定该作品侵犯前作品著作权,还需断定作者创作过程中接触过该作品,否则不构成侵权。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从独创性中引申出来的。此处的接触,不须被告实际接触,只需从各种情况中推定有可能接触即可。该准则的核心问题是对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有赖于用三段论侵权认定法来解决。2、独特的创作理念。虽说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而不保护作品的思想内容,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因此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时,往往离不开作品所表达的创作理念,所以说判断美术作品之间的相同或相似更离不开作品的创作理念。美术作品是作者通过艺术的构思和形象的塑造,借笔墨之法表现出来的,所以画面体现出的内容,是附载在形象特征之上典型化的艺术形式。因此,对美术作品同样可以根据画面表达的创作理念进行实质性相似判断,而不应只看作品表达的组成部分。实践中,先了解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特殊创作理念,更有助于对作品的欣赏,对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判断也是如此。虽然创作理念不能作为著作权法的客体加以保护,但作品的创作理念对于判断作品的独创性是有辅助功效的,表达与创作理念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相同题材的两幅美术作品乍看相似,不可避免地包含诸多相同元素,但两幅作品在表达的创作理念上则可能有很大差别。由于表达的主题不同,表达方式各异,特别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就可能完全不同。这些不同,是服务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同时,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作品的独创性。
2. 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怎么认定
您好,可以以以下方法认定:
1、第一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有效存版在;
2、第二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权人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对思想与表达、独创性、整体与部分等问题的认定;
3、第三步,确定被控侵权人的行为,包括对权利人作品的接触、剽窃的认定、合理使用等问题;
4、第四步,侵权的最后认定和对侵权责任的确认,包括对停止侵权和赔偿数额的认识等。
3. 何为著作权侵权的判定方法"接触+实质性相似
作权侵权行为的界定在知识产权审判活动中至为关键。我国《著作权法》第版四十七条和第权四十八条对著作权侵权行为方式作了简单列举,在具体认定方面缺乏详细的规范指导。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实质性相似加接触”的基本规则,并将其作为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核心标准。
所谓“实质性相似加接触”,是指只有证明涉嫌侵权作品与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构成实质相似,同时作品权利人又有证据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备了接触原作品的机会或者已实际接触了原作品,才能判定为著作权侵权。
“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规则是指如果被控作品与权利人的作品实质性相似,同时作品权利人又有证据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备了掌握该作品的条件,那么就应当由被告来证明其所使用的作品的合法来源,否则即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4. 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该如何认定
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该如何认定?如果有人侵犯了美术作品的著作权,或著专作权人的人身权,可属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我们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该如何认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该如何认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侵权案件可较直接的通过对证据的认定加以解决。第二类:需要对双方的作品进行对比来认定被控侵权人是否有剽窃行为的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论述。接下来小编结合自己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在研究和借鉴国外版权保护制度的同时,也注意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价值观。提出自己解决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认定的方法。大致如下:第一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有效存在;第二步,确定美术作品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其中包括对思想与表达、独创性、整体与部分等问题的认定;第三步,确定被控侵权人的行为,包括对权利人作品的接触、剽窃的认定、合理使用等问题;第四步,侵权的最后认定和对侵权责任的确认,包括对停止侵权和赔偿数额的认识等。
5. 美术作品著作权被侵权该如何认定和保护呢
接触+实质性相似。
1.接触
法律上规定的接触,并不要求权利人证明侵权人实际获得侵权作品的事实,只要证明权利作品处于公之于众的状态,不特定的人能够通过正常途径接触并可以知道的可能性就可以。怎么理解这句话?你的作品发表在微博上,任何人只要愿意,都是可以看到你的作品,这就是有接触的可能。如果你的作品创作完了,给同事看了,征询他们的修改意见,这种情况下,同事就属于接触过你的作品;但对于公众来说,就不属于公之于众,不能认为公众存在接触的可能。
2.实质性相似
说到实质性相似,跟剽窃这个概念有关系,剽窃就是抄袭。通常说来,剽窃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级剽窃,就是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把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另外一种是高级剽窃,高级剽窃判断起来难度就大多了,因为改头换面了,甚至专业人士都有不同的认识。
所以,有好的美术作品,尽早进行版权登记,并在权威平台发表,保留创作底稿、源文件、发表记录等权属证据。
6. “接触+实质性相似”是版权侵权认定的“神器”吗
近日,卡通人物形象“小明”诉“小茗同学”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二审判决引发业界关注,而在该案审理中一审和二审法院适用的“接触+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方法更引发争议。
“接触+实质性相似”是否契合我国侵权行为法律规制体系,能否无差别地用于认定所有著作权侵权行为,其实值得商榷。实质性相似的意义,更多在于比较涉嫌侵权作品与被侵权作品的同一性,属于侵权责任要件判定前的客体认定问题,是适用侵权责任要件的前提。在客体的同一性认定完成之后,再进入加害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是否构成侵害著作权权益,以及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要件的判断。
总而言之,我国著作权法中并不存在“接触+实质性相似”这一规定,上述判决乃是在无任何法源基础的情况下直接适用美国司法裁判工具的产物。无论侵权责任成立与否,该案中一审和二审法院仅以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五)项所规定的以存在抄袭或剽窃行为作为侵权认定标准,辅以学理上的“接触+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显然没有从体系解释上穷尽可适用的法律规则,延续了我国司法裁判上著作权侵权法律适用上的乱象。对于著作权保护而言,独创性和著作权保护只存在有和无的问题,绝无保护水平高低由独创性高低决定的考量,因此即使是“微创”,只要满足独创性要件,仍应视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享有完全的保护。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7. 如何判定实质性相似和著作权侵权
作权侵权行为复的界定在知识产制权审判活动中至为关键。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对著作权侵权行为方式作了简单列举,在具体认定方面缺乏详细的规范指导。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实质性相似加接触”的基本规则,并将其作为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核心标准。
所谓“实质性相似加接触”,是指只有证明涉嫌侵权作品与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构成实质相似,同时作品权利人又有证据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备了接触原作品的机会或者已实际接触了原作品,才能判定为著作权侵权。
“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规则是指如果被控作品与权利人的作品实质性相似,同时作品权利人又有证据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备了掌握该作品的条件,那么就应当由被告来证明其所使用的作品的合法来源,否则即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8. 美术作品版权侵权如何认定和保护
艺术作品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一种常见作品类型。它们是指具有美感和独创性的作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等。著作权法中对美术作品的侵权,要求权利人的作品构成美术作品,侵权人的作品与权利人的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
需要确定原告的侵权主张是基于授权的原创作品,还是基于授权作品的合法复制或改编。在确定对比的基础上,完整的观察作品的具体形式,包括整体的视觉体验和构成部分(具体到案例,如头部和面部特征、四肢、身体部位的比例等),构成风格的特点,显著特征等。在本案中,原告以授权作品为索赔依据,法院将权利作品与授权作品进行比较,侵权作品是否与前述两件作品实质上相似。相比之下,侵权作品只是对权利作品的特定鼻部形状、嘴唇形状等细节的表达进行了调整,大体上保留了权利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和特征,构成了侵权。
9. 以同一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侵权如何界定
一休知识产权为你解答:
目前,美术作品抄袭的认定方法,从判定标准来看,主要是对独创性、接触以及实质性相似3个因素进行比对。
所谓独创性,即智力成果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且该智力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智力创造性,能够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智力判断与选择。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其独创性往往表现在线条、色彩的运用上,但我国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中均未对独创性的认定标准有明确说明。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法律对独创性的要求并不高,除非是一些简单随意的涂鸦,具有“一定审美和艺术高度”“平面的或立体的”艺术作品,一般情况下都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对于争议作品,在确认美术作品具有独创性后,对于其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则要以“接触+实质性相似”的标准去判定。所谓“接触”,并非指一定看到或摸到,而是指一种接触的可能性,即被诉侵权人有可能接触到被侵权人的作品。如果某一美术作品从未发表过,说明没有接触的可能性,没有接触则无法构成侵权;如果该作品公开发表了,例如文章在网络上发表、图书出版、画作公开展览等,无论被诉侵权人是否看到了这一作品,都可以推定具有“接触”的可能性。
“实质性相似”则是指侵权人作品与被侵权人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进行相似度比对时,首先应区分哪些是作品的独创性部分,只有独创性部分构成实质性相似,才有可能构成侵权;如果构成实质性相似的部分为公有元素,即非独创性部分,则作品不构成侵权。
10. 我们用的图标跟人家的美术作品著作权相似的也算侵权吗
你好,如果要是打官司,只要证明商标图形比该美术作品早创作、登记、使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