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我国著作权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我国著作权法的主要原则
(1)保护作者权益原则。保护作者权益既指著作财产权又指著作人身权,作者的辛勤创作是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进步的源泉,加强对作者权益的保护,承认作者对其作品理应享有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正是为了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增加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
(2)鼓励优秀作品传播的原则。传播连接作品的创作和使用,传播虽不直接创作作品但仍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它的法律保护在复制技术发展使得侵权极为便利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著作权法第四章明确规定作品主要传播者的权利即是鼓励优秀作品传播原则的直接体现。
(3)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一致的原则。当今作品都是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可以视为作者的人格标志和财产权利,但更是整个社会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任何人包括作者都不应对之绝对垄断,以免妨碍全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整体进步。。
(4)与国际著作权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原则。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所有文明国家实施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目的。虽然著作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版权贸易的扩大,许多优秀作品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加强国际著作权的协调,在尊重各国国情的前提下尽力促使各国著作权保护水平基本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
㈡ 新旧著作权法关于违禁作品的规定对比
提问者实际是问现行著作权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专审稿)》(国务院法制属办)关于违禁作品的规定,二者没有实质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第四条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国务院法制办)第七条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相关权人行使相关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国家对作品的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㈢ 关于著作权法的问题,急啊!谢谢啦!
1.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甲的诉求成立。因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主体是创作作品的创作者(即作者),这里的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甲在A公司担任的是主要策划、剧情策划,直接参与了游戏的创作。而创意策划与主要策划、剧情策划不是同一概念,未能准确体现甲的工作性质和成果。
2.某学院在校内组织拍摄、制作完成并用于教学观摩的行为属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合理使用,不购车过侵权。但某学院将《受戒》用于参与法国郎格鲁瓦学生电影节,观众主要为参加电影节的各国学生及教师,电影节组委会对外公开销售过少量门票,影片的放映场所系对外公开售票的电影院中的某一放映厅,这样的行为已超出了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已构成对北影公司的侵权。
㈣ 自媒体传播作品认定
当前自媒体发布内容版权保护的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其次是如何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归属;三是如何认定抄袭发布转发转载等是否为侵权行为;四是如何追究侵权责任
(一)如何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是否构成作品
版权保护的对象是作品,对于自媒体发布内容是否构成作品争议不断法律对版权保护设有门槛,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能构成作品须为具有独创性的可以某种形式复制的脑力劳动成果是否构成作品与字数无关与形式无关,关键在于独创性,但独创性的判定本身也是充满争议的对于独创性的判定,英美法系采用额头出汗原则,即创作者投入了一定的智力性创造劳动即可相较之下大陆法系的判定标准较高,我国传统版权制度下理论界认为独创性的判定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独立完成,即一件作品的完成体现了作者自己独立的选择取舍安排或设计,不是按照已有形式复制出的,也不是按照既定的程序或手法推演而来的;二是体现一定的创作高度及作者的个性自媒体发布内容中一些流水账式的生活记录或情感表达自然不符合独创性的要求,但像微博中的一些微小说微电影微诗歌等,创意新颖表达独特,则称得上是著作权旨在保护的作品
在传统媒体时代,判断独创性一定程度上由行业标准衡量有专业人士把关,门槛较高;而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创造和分享的平民化低门槛高速传播无疑使得独创性这一标准的主观性不确定性的缺点越发凸显,这一法定标准在实践中难免操作困难引起争议不断对此,有学者从媒体的本质出发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提出了是否具有传播价值的判定标准与传统的独创性标准相比,这一判定标准的优势和合理之处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符合自媒体发布内容被创造和分享的意义,自媒体为用户提供平台和用户使用自媒体创造和分享信息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分享传播对自己他人甚至社会有价值的信息,在自媒体背景下没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不值得著作权的保护;
二是相对客观容易确定,在自媒体平台上,可以通过技术大概掌握信息的传播状况,是否具有传播价值成为一个相对量化的标准,客观性强;
三是这一标准具有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能力,信息是否具有传播价值必然是与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相关联的,而且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
除了传播价值的标准外,也有相对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否构成作品应以知识价值为标准,即判断其内容是否对人类文明有价值,但是这样的标准过于主观,难以量化;且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下,多元的价值观使得这一标准难以衡量
当然,是否具有传播价值的标准可以作为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是否构成作品的有益补充,但绝不可能替代独创性的标准独创性的标准所指向的作者独立完成,体现一定的创作高度及作者的个性的要求仍然是自媒体发布内容受到版权保护的前提
(二)如何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归属
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但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自媒体平台往往通过用户协议中的格式条款对发布内容的版权归属作出限制由于目前对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保护尚无规范,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对这一问题的限制各不相同
2013年5月腾讯公司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中的知识产权声明部分被指是霸王条款,引起了媒体性质网站对知识产权界定的讨论微信协议的知识产权声明将用户发布内容的版权限制为:腾讯在本服务中提供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网页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的知识产权均归腾讯所有,但腾讯用户在使用本服务前对自己发布的内容已合法取得知识产权的除外这样的条款被自媒体发布者质疑:我写的微信,版权却不属于我?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腾讯公司协议中的知识产权声明实质上并不构成对用户版权的限制,但对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保护确实存在如何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归属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自媒体平台一般将知识产权界定为用户所有,同时用格式条款约定永久性授权例如新浪微博的用户协议:对于用户通过微博服务公开发布的任何内容,用户同意新浪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整体或部分),和将此等内容编入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豆瓣的用户协议第10条第2项:用户在豆瓣上传或发布的内容,用户应保证其为著作权人或已取得合法授权,并且该内容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用户同意授予豆瓣所有上述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免费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可再许可或转让的独家使用权许可,据该许可豆瓣将有权以展示推广及其他不为我法律所禁止的方式使用前述内容
这样的条款极易引起争议,但由于一方面自媒体发布者很少关注平台的电子协议内容,很少关注版权归属的约定;另一方面尙无法律规范,所以这样的格式合同大量存在如何认定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归属成为版权保护的一大困境,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如何认定抄袭发布转发转载等是否为侵权行为
版权制度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但在著作权法中又存在合理使用默示许可法定许可等规定,构成对著作权人权利行使的限制,这些规定也往往被用作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抗辩理由对于自媒体发布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实践中最常出现纠纷的是抄袭发布转发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未经许可的转载三种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是否为侵权行为的认定有不同的结果和依据
1.抄袭发布行为构成侵权
抄袭发布行为指的是,将他人发布的内容几乎不做修改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发布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未给原始作者署名,也没有注明出处,也就是盗版贴对此行为的抗辩理由认为侵权人抄袭发布一般是出于喜欢,没有盈利目的,可以适用合理使用的规定免责;或是抗辩说原始作者将内容公开于网络就是为了信息能够共享,符合默示许可的规定但是是否侵犯著作权与是否有盈利目的无关,而且不论是合理使用还是默示许可都仍然需要做到为原始作者署名注明出处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或在网络上传播他人作品,构成侵权抄袭发布是典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2.转发行为不构成侵权
与抄袭发布不同,转发行为专指转发他人已发布的内容同时注明作者及出处的行为而且现在大多数的转发行为都是按照自媒体运营商提供的转发功能键进行的简单的格式化的操作转发行为不构成侵权,其依据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合理使用的规定为了平衡作者权利与社会公众权益,著作权法规定:为个人学**研究或欣赏而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或者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而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在引用时注明作者及出处,则不构成侵权二是根据默示许可的规定默示许可是指从著作权人的行为可以推定其对某人使用其作品不会反对,则不会构成侵权
对于转发行为,从实践当中分析,用户转发信息多是出于喜欢,所以想要分享和传播,难说是用于个人学**研究或欣赏;对于介绍或评论,其对于转发内容的介绍或评论须独立可构成作品,这样的高门槛导致用合理使用的规定来解释转发行为的合法性有些牵强用默示许可的规定来解释则会更加合理:在大多数的自媒体平台中,转发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用户申请注册使用的行为即可推定为对转发行为的默示许可
3.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未经许可的转载行为构成侵权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也经常出现著作权纠纷,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未经许可的转载行为构成侵权这种行为是相互的,具体表现为:未经许可,将他人在自媒体上发布并享有著作权的内容转载或使用在传统出版物中;未经许可,将他人刊登于传统刊物中的作品数字化并发布分享于自媒体平台中有人援引著作权法中法定许可的规定为这种转载行为辩护,法定许可是指作品刊登后,除声明不得转载外,其他报刊杂志可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而不需征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实践中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未经许可的转载行为多未支付报酬,况且自媒体发布内容是否与传统媒体意义上的刊登一视同仁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自媒体发布内容是否构成侵权的认定关键在于合理使用的界定传统的版权制度中合理使用的界定分三步:首先原始作品是否已公开发表;其次是否构成适当引用;最后引用是否注明了作者及出处但是在自媒体领域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地界定自媒体发布内容构成合理使用或是著作权侵权例如自媒体发布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明显构成作品的内容,首先存在争议的是其是否构成公开发表公开发表是指向不特定人群公开作品内容,而微信朋友圈的特点便在于点对点的沟通,朋友圈内的人一般是特定且数量有限的,是否因此可以断言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内容并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公开发表?随着平台的普及,朋友圈中动辄数千好友的微信大号普遍存在,如何判断何种情况构成公开发表?
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功能开发周期短速度快,固守传统的制度观念无法适应新发展带来的挑战对于自媒体发布内容构成合理使用还是侵权的认定,应当更偏向于对主观过错和客观损害结果的判断,而将是否构成公开发表这样的因素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根据当时当事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
㈤ 著作权法关于图片作品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等对于图片作品、图片作品权属、作品使用、侵权责任、赔偿数额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下面来看看著作权法关于图片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关于图片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第四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作品的含义:(十)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五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版权又称著作权,版权包括作品版权和软件版权。版权登记是作者的无形资产,也是代表自身价值最好的证据。
㈥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发表的含义是()
一、发表权。发表权是指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还包括决定以何种形式发表和在何时何地发表的权利。所谓“公之于众”是指向作者以外的公众公布,而不是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家属、亲友,或向某些专家请教。是否公之于众并不取决于听众或者观众的数量,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向与提供作品的方式。向公众发表演讲,听众可能很少,也属于发表;将作品提供给亲属、亲友,可能观者很多,也不是发表。发表权是决定是否发表的权利,作者只要作出发表或者不发表的决定即是在行使发表权,并不是说作者必须自力亲为去发表作品才叫行使发表权。
二。以复制、发行等方式使用作品,必然要发表作品。因此,有人认为,发表权属于财产权,或者兼具人身权与财产权两种性质。的确,发表权与作品的使用密切相关,不发表作品而首次以复制、发行等方式使用作品是不可能的。但是,与财产权同时行使并不表明本身就是财产权。发表权的重点在于是否公之于众。如果作者单独行使发表权而不行使具体的财产权,很难说此发表行为是行使财产权利,如在公众集会上发表演讲,留下遗言其作品在其死亡后可以公之于世等。著作权法在规定发表权时,在很多情况下作了不同于其他人身权的处理。如规定了其他三项人身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却规定发表权与作者的财产权一样,其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五十年。这样规定是从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出发的,而不是因为发表权是财产权。
㈦ 与著作权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各有哪些急求急求!!!详细一点,精确到其全名
1.中华人民来共和国著作权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实施条例(2002)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2年10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1998年12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3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12月23日起施行。
㈧ 著作权法的四项精神权利
具体应该是人身权利,这四项人身权利不可转让。
发表权 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专于众的权利
署名权 即表明属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 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修改权 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㈨ 《著作权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著作权法》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法律制度。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百多年前源于西方,促进知识的积累与已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为社会进步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著作权保护不仅仅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版权产业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著作权法》调整的范围很广,涉及到调整作者、国家、集体之间的利益问题平衡创作者和使用者的关系,即要充分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又必须给作者以限制,满足公众的需要。可以说,著作权(版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动每一个角落,但是包括许多人,乃至作者和法官、律师对著作权法存在误解,更多的老百姓缺乏著作权法律常识和版权意识。
《著作权法》是一种无形的权利,同时是用有形物体现的,包括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因此著作权也是人权,又是一种财产。侵犯他人著作权如同偷盗他人钱财。盗版就是盗窃。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著作权人的个人利益,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我国15 年的世贸谈判过程,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著作权保护)一直是引人注目的问题,因为知识产权协议是世贸组织协议中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著作权涉及更多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是财产权的问题。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版权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说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占美国国内总产值的4.3%或者为3484亿美元。1998年,我国图书、报刊、印刷、电子出版业的产值是1263.2亿元,软件为170亿元,两项相加为 1433.2亿元,约占全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中国加入世贸必将深远影响版权产业,这已是可以遇见的。
因此,《著作权法》颁布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