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华为思科纠纷案涉及什么法律知识
你要把你的问题说清楚才可以呀~否则别人没法帮助你的!
在网络提问页面的顶端可以看到“我要提问”这个选项,在提问输入框中输入您的问题,或直接点击“我要提问”进入提问页,在这里您需要描述清楚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得到答案,您可以通过文字、截图,对问题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并悬赏,
然后把你疑惑的问题提交,就可以啦!
B. 当年华为与思科的纠纷
思科起诉华为的几个关键点:
盗用IOS源代码:思科指控华为盗用部分思科IOS源代码并将这种技术整专合到其 Quidway路由器和属交换机的操作系统中。华为操作系统中的文字符,文件名以及程序瑕疵与在思科IOS?源代码中出现的相同。
盗用思科技术文件:思科指控华为从思科已经获得知识产权的技术文件中进行了大量抄袭并将思科用户手册的全部内容复制到华为Quidway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用户手册中。
盗用命令行接口:思科指控华为盗用思科的命令行接口及其相应的屏幕显示。CLI是由思科注册的IOS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用户接口使得用户可以和路由器对话。众多的思科CLI及辅助屏幕的主要组成部分都一字不漏地出现在华为Quidway路由器的操作系统中。
侵犯专利权:思科指控华为至少侵犯了与思科所拥有的路由协议相关的五项专利技 术,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华为Quidway路由器和交换机中
C. 华为到底被惠普收购了吗
华为应该没有没被惠普收购,惠普收购的是H3C. 2003年1月23日,由于思科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其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的事件发生,华为没有选择退出国际市场,而是在同年11月选择和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为期三年),也就是华为3COM公司。其中华为控股51%,3COM公司占公司股份的49%。经过三年的合作后,华为完全撤出其投资,华为3COM更名为H3C,也就是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可以这么说,从从2006年11月开始,华为和华三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公司了。
D. 华为与思科的较量:华为何时才能打败思科
作为国家重要部门现在好像都在主推华为啊思科稳定性不错如果两家的设备都玩熟了肯定是高水平呵呵虽然思科在国际上名气很大,而华为只能在中国混混,可现在的思科早已没有以前的含金量了,他的试题库也不更新,许多那到证书的人技术不一定怎么样.华为认证我看了还可以啊,只是我太菜了,不然肯定考华为如果是学习的话还是cisco,因为cisco的资料和模拟器都很全!huawei的资料确实不多,能找到的也仅仅是电子书等等。全面的模拟器几乎没有。学会一个就都懂了,原理都一样就是命令不一样而已。可以说除了售后和价格华为是优先的,其他还是差一点点!
E. 华为到底有没有侵犯美国知识产权
华为应该没有没被惠普收购,惠普收购的是HC. 00年1月日,由于思科起诉中国华为专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其停属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的事件发生,华为没有选择退出国际市场,而是在同年11月选择和已进入衰退期的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为期三年),也就是华为COM公司。其为控股1%,COM公司公司股份的%。经过三年的合作后,华为完全撤出其投资,华为COM更名为HC,也就是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可以这么说,从从00年11月开始,华为和华三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公司了。
F. 思科诉华为:中国人如何走出知识产权冬天
我说“情理之中”,并非预见到了这场官司。而是预言“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之争,将是引发未来100年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冲突的总的导火索,是矛盾的靶心中央。”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次在靶心问题上的交火。我感到“意料之外”的,是一上来就是产业的“野战军主力”在“擦枪走火”。由此,可以说“惊天地”。 不过,我统计发现,“在以争夺‘土地’为主题的第一波世界范围冲突的高潮中,成吉思汗曾杀伤2亿多人,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以争夺“资本”为主题的第二波世界范围冲突的高潮中,通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确切说应是“工业世界大战”),世界人口被杀伤1亿3。”照此推论下去,以争夺“知识”为主题,不知死伤人数会在6000万人之上还是之下?按这个标准,这场官司不过小事一桩,“泣鬼神”是无从谈起了。 说正经的。思科诉华为知识产权案,从很多意义上说,都具有“第一案”的特征。对于进攻方来说,我相信有许多“狼”在门外等着,只等思科开个“好”头,准备随后一拥而上;对于防守方来说,与其说是考验华为,不如说是考验我们长城背后的战略纵深,考验我们对整个知识浪潮的应战程度。 案子本身的是非,要根据法律来做出判断。但把这个知识产权案子,放在更大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看,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集中到一点,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被逼到知识产权这个转不开身的小角落里,跟别人打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本是一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知识产权,不过是这个广阔天地中的一亩三分地。我正面的意思是想说: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对于知识产权的替代政策。(具体主张,详见另外一篇文章《奇平视点:对知识产权的替代政策》网上完全版)。这一案不管打成什么样,我认为这才是结论。 说实在的,打这类官司,我怕的不是思科。思科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是巨无霸,可放在我上边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看,还不跟小蚂蚁一样!我怕的是我们自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没有清醒认识,错过正确的应对机会。 思科表面上气吞万里如虎,看那眼神斜斜地瞅的地方,再听声音,我怎么听怎么象那首儿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本月早些时候举行的投资者大会上,思科首席执行长钱伯斯并不认为该问题有多严重,称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将充分保护西方企业的知识产权。Chandler称中国政府官员非常重视思科的顾虑,因此预计该诉讼不会影响到思科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各位看官,你看,思科他期待什么,害怕什么,自己都说出来了。 我真正担心的是,我们自己把发展知识经济的赌注,都押在了知识产权上面。这样我们就没有了别的选择余地,这样我们就只能听别人怎么说怎么是。 我更担心的是,国际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权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早有公论;而我国学者却持谈判桌对方观点。真如此,则未战,胜负定矣。不必战矣。 我还担心的是,一个月前某省农业厅网络工程项目那样的招标。据参与的企业反映,技术招标明文规定的技术规格完全是依照思科公司的产品系列描述的。如果中国的技术标准都成了人家的专利,再谈产品还有什么用。如果人家再声称拥有网络接口、网络服务标准(如BEPL4WS规格),甚至“超链接”和网页浏览基本方法的专利,你还能往哪里退? 说到底,信息战争,是标准之争,是技术标准之争,政策标准之争,真理标准之争。至于官司,不过是“下兵攻城”而已。 那么,我们不怕什么呢? 民不惧死,耐何以死惧之。 华为不怕贴身肉搏,钱伯斯也惧它三分,称华为是恩科最大的对手。华为人说“我们完全有能力逐鹿国际领域的高端市场,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竞争者”。如果真到市场上公平竞争,我对中国人有信心。 至于办法,也不怕没有。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实力在哪,就会知道办法在哪。 不信,我举个例子。 澳大利亚相关国情特点与中国类似,高技术产品市场巨大而复杂,跨国公司对打入市场有强烈兴趣。而本国公司希望得到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以打入国际市场。难题是如何让跨国公司转移R&D成果。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巧设一计,提出“信息技术和电子通信领域的伙伴开发计划”(partnerships for development program)和“固定合约安排计划”(fixed term arrangements program)。中心联邦利用市场准入的控制权,鼓励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增加R&D和出口活动。这个计谋果然取得了奇效。最初参加伙伴开发计划的22家合作者,R&D投入竟一举提高6倍多,年均增长35%;出口增加8倍。参加者越来多,达到60家以上。 反观“思科诉华为知识产权案”,如果我们没有一套组合拳,光把挨揍的一面凑过去,让人家左一拳右一拳地打,不发挥自己市场优势,中国不成了大傻瓜一个了吗?这种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战术,前有第三代移动通讯标准上的成功运用,后有计委对付微软的合理选择,不说“战无不胜”,至少还没见特别失败过。 论起此案的形势来,我认为综合的形势是半斤八两,但局部和眼下的形势显得对我不利;如果我们局限在知识产权上,就事论事,可能会陷入没完没了的细节纠缠中。我们一方面要据理力争,一方面要站在战略和全局上思考和出手,没有什么事件不能通过谈判解决。 这件事本身即使能过去,但我想,其中显现苗头的那些隐患,比这件事本身还大,而且会长期潜伏下去,等待真正的爆发。中国人如果不想以华为的冬天为起点,走向整个知识经济的冲突,需要对知识及其经济,进行正本清源的重新思考。需要练好与知识产权配套的组合拳,再走出知识产权的冬天。编辑:付昱
G. 思科与华为之争的目录
缘起
第一部分:网上自由言论:真实缘于接近
一位西门子员工看这场官司
一个用户对思科诉为华为的看法
前华为员工对思科诉华为的几点看法
业内人士的观点
一位华为员工家属看这场官司:思科为华为吹响世界的号角
第三只眼看华为知识产权保护
从网络产品技术角度看思科诉华为
思科华为之战开始
Light Reading论坛评论1:似科华为一定有罪了
Light Reading论坛评论2:官司打赢了,思科是否就胜利了
Light Reading论坛评论3:如果思科状告Jurriper将会很可笑
思科诉讼华为的基础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媒体记者的个人观点
H. 华为和华三区别
H3C是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也被常常称为华三。H3C的前身是华为3COM(华为三康)公司,是华为与美国的3COM公司的合资公司。华为3COM公司的诞生还要和2003年华为公司与cisco公司在美国的一场官司有关,2001年IT泡沫破灭后,华为为了生存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如进军美国市场,由于当时cisco在数据通信的绝对领导地位,因而许多后进入这个市场的厂商产品也对cisco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从型号的编制;接口的配置;命令行的关键字、语法都和cisco一致。华为的数据通信产品也不例外。这就给cisco公司一个很好的口实: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面对cisco的咄咄逼人,华为没有选择退出国际市场,而是积极应对,2003年3月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为期三年):华为3COM公司,3COM公司的CEO专程为华为公司作证--华为没有侵犯cisco的知识产权。H在华为3COM成立之初,由3COM公司投资1.65亿美元占公司股份的49%,华为投入相关技术和人员(H3C现在工号1200以前的都是华为老员工)占公司股份的51%。2005年3Com出资2800万美元,从华为手中购买了2%的股权,从而以51%的股权成为华为3Com的大股东。2006年11月,华为将在华为3COM中的49%股权以8.8亿美元出售给3Com。至此华为3Com已成为3Com全资子公司,华为3Com更名为H3C。2007年初私募基金贝恩投资出资22亿美元现金收购3Com,华为通过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出资3.63亿美元试图取得3Com 16.5%的股权。2008年2月22日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以3Com掌握美国国防部一项重要网络安全技术为由),华为宣布撤回参与收购3COM申请。当前数据通信市场主要分为电信运营商市场和企业网市场,华为一直专注于运营商市场,而H3C主要专注于企业网市场。Cisco的业务则横跨运营商和企业网市场,并在这两个市场上保持一定的领先地位,在运营商市场上华为是cisco的主要对手。在企业网市场上H3C是cisco的主要对手,思科在能源、金融高端、跨国企业、电力等行业有优势。而H3C在政府、烟草、交通、中小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采购有优势。在中国路由器与交换机领域,H3C的综合市场份额总共占36.5%左右的份额。在交换机领域,H3C的市场份额已位居第一在未被3Com全资收购之前,H3C和华为、3Com、NEC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国内销售的交换机路由器都贴华为的牌子、在欧美市场贴3Com的牌子、在日本贴NEC的牌。因此市场上看到的打华为品牌的中低端路由器和交换机,实际上都是H3C生产的。由于品牌切换的原因,还出现了一个现象,同一个产品打华为标的一个型号打H3C标的一个型号,如交换机中华为的s3900系列就是H3C的s3600系列、原来的华为6500系列变成了H3C的7500系列、原来的华为的8500系列变成了H3C的9500系列等等。由于 H3C在国内较高的占有度,因此H3C也建立了和cisco相似的培训认证体系,如HCNE(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对应CCNA、HCSE对应 H3CSE、H3CIE对应CCIE。由于品牌的切换这些认证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如原来的HCNE更名为现在的H3CNE等。虽然名称发生了变化但整个认证体系还是原班人马,打华为品牌时培训认证也一直是华三在做。
I. 哥哥姐姐,华为和华三有什么区别
华为3COM公司的诞生还要和2003年华为公司与cisco公司在美国的一场官司有关,2001年IT泡沫破灭后,华为为了生存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如进军美国市场,由于当时cisco在数据通信的绝对领导地位,因而许多后进入这个市场的厂商产品也对cisco的产品进行了仿制,从型号的编制;接口的配置;命令行的关键字、语法都和cisco一致。华为的数据通信产品也不例外。这就给cisco公司一个很好的口实: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诉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面对cisco的咄咄逼人,华为没有选择退出国际市场,而是积极应对,2003年3月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为期三年):华为3COM公司,3COM公司的CEO专程为华为公司作证--华为没有侵犯cisco的知识产权。H在华为3COM成立之初,由3COM公司投资1.65亿美元占公司股份的49%,华为投入相关技术和人员(H3C现在工号1200以前的都是华为老员工)占公司股份的51%。2005年3Com出资2800万美元,从华为手中购买了2%的股权,从而以51%的股权成为华为3Com的大股东。
J. 求一个最近的贸易摩擦或知识产权纠纷案例、
中外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重要事件回顾
1.DVD知识产权纠纷。2002年1月9日,深圳普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运往英国Felixtowe港口的3864台DVD,被飞利浦通过当地海关扣押 (1) 。紧接着,惠州德赛视听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到德国的5850台DVD播放机,也被当地海关扣关3900台。自此我国DVD生产企业开始受到专利权纠葛的困扰。拥有DVD技术专利的3C联盟(由飞利浦、索尼和先锋组成,简称3C)和6C联盟(由东芝、松下、日本胜利、三菱、日立和时代华纳组成的集团)开始向中国DVD生产商索要专利费。6C联盟向中国DVD企业生产的每台DVD索要13.8美元、3C联盟索要5美元的专利费。与此同时,汤姆逊、杜比、DTS、MPEG-LA等跨国公司也就解码技术、音频压缩技术、图像压缩技术等专利费问题与我国展开谈判。受此影响,我国DVD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中国企业几乎已经赚不到利润,以致2004年我国100多家DVD企业现在只剩下20多家。
2.彩电业遭遇专利费通牒。2002年11月,欧洲主要彩电供应商法国汤姆逊公司又向中国彩电企业提出索要专利费的通牒。汤姆逊公司按照彩电的大小规格向中国彩电企业提出了不同等级的专利费要求,平均每台在1美元左右,使中国彩电企业再次受阻于欧洲市场。而早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拥有多项彩电专利技术的美国无线电公司就要求中国企业为其47项专利技术支付专利费用。中国企业为了不失去北美市场不得不付出昂贵的“入门费”。
3.思科诉华为知识产权侵权案。2003年1月,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美国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向我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难。思科公司在美国德州马歇尔的联邦地区法院正式提起诉讼,指控华为及其美国分公司抄袭思科IOS源代码、技术文档以及“命令行接口”,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协议方面至少5项专利。这场知识产权诉讼纠纷历时一年半、被喻为“中美IT知识产权第一大案”,最终以和局告终。华为公司为了避免争端的再发生,同意修改其命令行界面、用户手册、帮助界面和部分源代码,并停止销售诉讼中所提及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只销售经过修改后的新产品。
4. MP3专利纠纷。2005年1月20日,英特尔美国总部正式向深圳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指控深圳东进公司研发的DN系列语音卡侵犯了其产品SR5.1.1软件中的“Intel头文件”的知识产权,并诉其帮助和教唆用户非法取得或违反该文件的许可协议,要求东进赔偿796万美元。由于索赔涉及金额巨大,该案被称为“2005中外知识产权第一案”。 2005年4月,东进通讯曾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交反诉英特尔垄断诉状,双方之间的专利纠纷宣告升级。直至2007年5月,纠纷双方基于各自企业战略及业务经营等方面的考虑,都认识到继续诉讼无益于各自的最佳商业利益,因此在法院推动下,签署一份联合声明,宣告双方的专利纠纷以和解告终。历时两年多的专利纠纷让双方消耗了大量时间与精力。
5. 温州打火机遭遇欧盟CR法案。早在1994年,美国就实施了有关打火机安全的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儿童安全法案),在实施这个法案之前,所有的CR锁都被申请了专利,这让当时的中国打火机企业措手不及,只能无奈地退出美国市场。而到2006年,欧盟历时4年的有关打火机安全的“CR法案”经过各成员国的审议后正式通过。新法规与旧法规相比更加严厉,而其中“打火机的使用寿命必须在5年以上,否则必须安装安全锁”这一规定,使占世界产量七成的温州打火机厂家必须购买安全装置的技术专利,生产成本必然上升,价格优势因此会丧失殆尽。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浙江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将从欧盟市场“出局”,损失巨大以致根本无法估算。 除以上这些典型、重大的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外,我国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案还很多,比如:2002年年初,日本摩托车企业联合代表团包括本田、川崎重工等来华打假,向中方递交了大量指控中国同行侵权的材料。最后由主管国内摩托车企业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日本自动车工业协会协商签署《中日摩托车产业界知识产权合作项目》备忘录,确定了解决中日两国摩托车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的方案;2004年8月底,德国科尼兹瓷器公司向德国侵权产品受理机构举报:中国进口到德国的茶杯假冒其商标和图案设计,侵犯其商标权。汉堡海关因此将一万只中国产茶杯销毁,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
希望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