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法律中有“囚徒困境”这一条例吗
这是个伪问题。“囚徒困境”是一个理论,不是条文
2. 囚徒困境问题是由谁在什么文献中最先提出的。。求教
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源自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有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二人同服刑2年
3. 如何看待囚徒困境在企业竞争中的应用
管理者依法行使自己的经营自主权,本来就应当是正当的,但是相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种种败德行为的泛滥倾向,当然存在着一个行使经营管理权的正当性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正当管理,不仅指得是管理者不应当不正当的行使经营自主权,而且要求管理者不要利用或鼓励企业中各种不正当的因素,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牺牲健康的企业文化,例如利用种种“囚徒困境”暂时规避和减轻自己的管理压力。在管理实践中固然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管理者至少不能人为的设置“囚徒困境”,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牺牲正当性,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隐患。
如果说管理者是市场上的“囚徒”,那么他也可能成为企业内部的“警官”。当企业为寻找自己的出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交由管理者具体实施之后,管理者利用自己对信息等资源的控制权,完全有可能对管理对象采取相应措施,达到使他们被分别“关押”的效果,然后推出相应的游戏规则,诱导他们做出无奈的选择,以坐收渔人之利的方式侥幸达到既定目标。例如,有两个部门的员工都想增加工资,管理者就推出了一项“政策”:工资制度奖勤罚懒,如果只有一个部门认为自己贡献大应当加薪,企业就可以考虑;如果两个部门都认为自己贡献大应当加薪,就说明大家的贡献是一样的,工资不仅不能增加反而要减少。这时,两个部门的员工就像陷入了一种被分别“关押”起来的“囚徒困境”,部门利益要求他们都不愿意放弃要求加薪的机会,两者都要求加薪恰好给了管理者不予加薪的理由。这种管理方式堪称“科学”,似乎也符合奖勤罚懒的大原则,但是不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健康的生机,因为大家在精心地相互算计中往往淡化了企业的凝聚力。
假如管理者确实想奖勤罚懒,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那么他就应当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严格考评,根据各个部门的绩效决定工资的浮动幅度,像这种设置“困境”的方式取代艰苦的工作,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通过“囚徒困境”的设置,管理者固然可以缓解一时的增加工资的压力,却助长了互不信任、本位主义的歪风。可以想象,当两个部门的员工事后知道了管理者的真实用意,明白了管理者的为人,就会把部门之间的同步博弈变成上下级之间的交替博弈,企业在“囚徒困境”式的内耗中要想如期达到预定的发展战略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过这种“囚徒困境”的设置,的确可以帮管理者很大的忙,使他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但是管理者用设置“囚徒困境”的方式进行管理虽然不是明显的不正当,其中所隐含和鼓励的价值导向则确属不正当的倾向。如前所述,按照囚徒的“行规”,坦白是不正当的,而按照“纳什均衡”原则,坦白是最好的策略选择,不正当才会不后悔,这就是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对不正当行为的利用、默许和鼓励。“囚徒困境”的设置,往往建立在对稳定的自私结果的预测之上,在上述管理者所设置的“囚徒困境”中,管理者期望的往往是管理对象做出自私的选择,虽然这样更便于“管理”,但由此而形成的L止业文化的紧张氛围可想而知。
上述管理者所设置的“囚徒困境”是一个随手掂来的例子,不幸的是,这样的例子在企业中随处可见。管理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了要应对外部压力,在企业内部,往往还要应对这一部分职工与另一部分职工、企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和企业、所有者与雇员、原料供应商与终端客户等等左右两方面的压力。管理者为了减轻压力,往往在他们之间设置种种“囚徒困境”,虽然可以得计于一时,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反过来说,要想真正为企业找到稳健的出路,必须避免设置“囚徒困境”的不正当管理,只有遏制“囚徒困境”中的不正当倾向,才能结出企业稳健发展的正果。
4. 有没有谁能把“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斗鸡博弈(Chicken Game)”的区别解释一下
囚徒困境对于一方来说,无论另一方做什么选择,都只有一个最优策略,就是“交待”,区别只是得益多少,因此只有一个纳什均衡,就是(交待,交待)
斗鸡博弈对于乙方来说,没有最优策略,自己是得益还是失利要结合对手的选择看,因此有两个纳什均衡(进,退)和(退,进)
这是两个博弈最根本的区别。
5. 什么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经典的囚徒困境
[编辑本段]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二人同服刑2年
6. 论述囚徒困境中两个囚徒之间的博弈过程(西方经济学)
囚徒困境可以简单的用图上的表格表示出来,
针对甲而言,如果乙选择了沉默,则对于甲而言,选择沉默是判罪一年,如果坦白,是立即获释;
如果已选择了认罪,则对于甲而言,选择沉默是判罪十年,选择坦白,是判罪一年。
因此,无论乙做何种选择,甲的最优策略只有选择坦白。
同理,无论甲做何种选择,乙的最优策略也只有选择坦白。
所以,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就是甲乙都选择坦白。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该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7. 囚徒困境
哎
8. 《囚徒困境》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所有局中人选择其最优策略时的策略组合可能对整体来说并不是好的策略,纳什均衡可能对整体而言不是好的策略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