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办理物权登记的 不影响合同效力”这句话怎么理解
未办理物抄权变更登记的,不影响不袭动产物权变动合同的效力,但只是合同具有效力,而不是不动产物权的变更已经具有效力。换句话说,此时的物权变更仍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对于因此引起的纠纷而造成损失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合同对方当事人弥补因此造成的损失。但不可直接对善意第三人主张物权,除非该第三人已经明知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物权变动。
对于情况1:,不动产未过户就应当作为甲的遗产,甲乙之间的合同关系实际是一个债权关系,我国继承法有规定被继承人的遗产应当首先用于偿还其债务,那么乙可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申报债权,并可以向法院申请合同效力认定,从而取得该不动产物权。
情况2:如果乙方在完成物权变动登记前就已经占有该房屋,其仍然未取得完整的物权,那么他对该房屋的处理当然是无权处置,效力待定。此时所取得的租金应当归房屋的登记所有人,即甲方,当然如果是是甲方未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变更登记,则违约在先,无权请求返还孳息。双方事后去补办登记,该效力待定处置当然就转为有效处置。
总之一句话,不动产物权的所有人在被撤销或变更之前仅依登记为准,别的都不用考虑。物权变动合同效力仅是合同本身的效力,与物权效力是两码事。
❷ 物权行为瑕疵的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你好,由于你的问题比较泛泛所以我也只能泛泛回答,物权变动,即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立法例上分为意思主义,即只需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物权变动,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地役权;形式主义,即除了物权变动的债权行为还需要物权行为以及登记或交付的法定要件才能发生物权变动;最后是折中主义,即不需要物权行为,只需要债权行为和登记交付的法定要件,如不动产抵押登记、房屋所有权转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等等。
以上这些物权变动一旦出现瑕疵,如没有不动产转让没有登记或动产转让没有交付,有关物权变动的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都将导致不发生物权效力。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❸ 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那么无效的债权行为 +登记是否发生物权变动
是这样,不承抄认无因性意味著继受取得必须以有效的债权行为为前提,但是原始取得跟债权是没有关系的。
你所说的情况,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受胁迫订立的房屋买卖契约,由於可撤销,出卖方享有撤销权,这个撤销权是一个形成诉权,通过起诉,法院判决胜诉,契约归於无效,这时买受方自然不能继受取得房屋所有权,登记也无效,以判决书为准。
第二个,如果是出卖他人房屋的无权处分行为,买受方不知情,则可能构成善意取得,此时原房屋所有者即使不追认买卖契约使该效力待定的契约归於无效,也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成立。此种情形属於法定缘由的取得,而非基於权利或原所有者的意思,是原始取得。第二个如果不好理解就将房屋视作夫妻共有,房产证上只有丈夫的名字,丈夫不经妻子同意而出卖房屋,同样是无权处分。
❹ 不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那么法律行为无效,交付标的物所有权发生移转吗
无效。如果认为物权变动是有因的,即物权变动的前提是法律行为的有效,那么法律行为无效自然物权就不发生变动。
❺ 关于《物权法》第十五条,物权效力与合同效力问题
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回或合同另有约答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是的,合同有效,物权不一定有效,后半句只有三个字,所以不知道如何为你解答
❻ 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该合同效力情形表现为( )
a。d
合同表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合同法规定合同自成立时生效,除法版律另有规定或权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物权合同也不例外
根据物权独立理论,物权生效与否不影响债权债务关系的生效,因为物权生效与债权生效是两个独立的行为————按照通说认为,物权生效=一个有效的债权性行为+交付/登记
一个债权的生效=主体适格+意思表示真实无瑕疵+标的可能确定
所以请严格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
❼ 物权的独立性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交易行为分为:当事人合意一致(债权行为)+标的物的移转完成(物权行为),也就是说,你专卖我一瓶属汽水,可分为我们协商一致买卖汽水的行为+汽水从你那里转移到我这里的行为。
物权的独立性一般是说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就是物权行为是否成立不影响债权行为,以上面例子为例,就是说我们已协商一致买卖汽水这个行为,跟你是否最后有无将汽水交给我这个行为是相互独立的。
认可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的意义在于,一些交易行为不是能立刻完成的,比如不动产需要到房产部门登记,如果因种种原因,导致登记不成功,如我付钱买你的房子后,你死活不肯跟我到房产部门登记,这种情况下,房子所有权还是你的,但我可以根据之前成立的债权行为告你违约。
总的来说,就是物权行为不影响合同效力。
❽ 物权行为是有因行为还是无因行为
依据物权行为理论之抽象性原则,我将物权行为理解为无因行为。相对于之前的债权行为效力的变更,物权行为的效力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有些人会说,那么无权处分的情况下,第三人是知情第三人(即所谓“恶意”,下同),依据物权行为理论,知情第三人仍然取得物之所有权,而原物权人仅得返还不当得利之请求权,此时原物权人的物权变成债权并且丧失对物之占有,违背了民法的理念和原则。依据物权行为理论的抽象性原则,原物权人似乎的确丧失物之所有权,之前的债权行为因法定而无效,那么物权行为是否有效?按照很多不懂物权行为理论的人理解,物权行为应当是有效的。其实不然,物权行为也是无效的。
在此我要对民事行为及其种概念做一个界定。在中国目前,一些学者将“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代替本应存在的“合法有效民事行为”,造成了许多理论误区、引起了极大的逻辑混乱,又因为该问题是民法总则部分必须深刻理解的内容,所以对很多初学民法的人来说,想理解是相当困难的。把民事法律行为规定为合法有效的行为,导致不便使用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一语,只好使用“无效民事行为”来表达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为,从而混淆了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的区别;用合法性来界定民事法律行为,对表意行为进行合法性评价,可撤销的表意行为将无容身之地-如果是合法的,为什么可以撤销呢?如果是不合法的,为什么不在一定期限内撤销又有效了呢?即使勉强用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来表达无效的表意行为,作为无效法律行为种概念的“无效合同”、“无效婚姻”、“无效遗嘱”、“无效代理”又用什么概念来表达呢?除了这些理由,用合法性来评价表意行为,还将损害宪法所宣称要保障的言论自由。其实,只要把“民事法律行为”这个概念替换为“合法有效民事行为”,再重新梳理一次,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按照我的理解,民事行为,从横向上分,有合法有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可变更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从纵向上分,有债权行为、物权行为、身份权行为等等,这就好比一个长方形被横着竖着切成很多小块,假如第一行是合法有效民事行为,第一列是债权行为,那么第一行第一列的那个小方块就代表“合法有效的债权行为”,以此类推。
现在来看,物权行为也有合法有效物权行为,无效物权行为,效力未定物权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物权行为,以及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物权行为。民事行为在法定无效情形下(恶意串通、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欺诈胁迫),为无效民事行为,其下的无效物权行为自然也必须适用法定无效的情形。而对于无权处分中具有知情第三人来说,则符合“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这一无效要件。因故,该交易当中,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都是无效的。
由此,在相对于之前的债权行为来说,物权行为是无因的。
❾ “债权合同效力”与“基于债权合同而发生的物权变动的效力”的区别
“债权合同效力”指的是合同发生了生效的效果,而“基于债权合同而发生的内物权变动的效力”指容的是物权发生变动。一个是合同效力发生了变动,一个是物权发生了变动。物权变动,动产采用交付主义,不动产使用登记主义。物权变动是引起债权合同效力生效的一个原因。举个例子:甲与乙签订一份二手房买卖合同,甲将自己的房子卖给乙,最为对价,乙一次性付50万,他们于是签订了合同。当甲将自己的房子交付给乙(完成产权登记,即属于“基于债权合同而发生的物权变动的效力”)后,债权合同发生效力。
根据自己的理解,凑合理解,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