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遗失物和盗窃物的善意取得与物权
遗失物抄、漂流物、失散的饲养袭动物(以上各物均为动产)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对上述物的占有不是基于所有权人的意思,学说称为占有脱离物。(出卖人的占有分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脱离物)
根据物权法109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说明,所有权人并不因遗失而丧失所有权,但是如果通过拍卖或者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权利人请求返还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原权利人的损失,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追偿。(根据物权法107条)并且有时间限制,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2年内向受让人主张请求返还原物。
关于盗窃物《物权法》未明确规定,考试应该不会涉及到。学理认为盗窃物和遗失物一样,不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占有,不适用善意取得。
另外提醒你,善意取得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1.受让时是善意;2.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3.支付了合理的对价),所有权、质权、留置权、(登记)抵押权都可以善意取得。
⑵ 民法案例 之 拾得遗失物是否有留置权
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是: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之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拾得人的权利义务是:
(1)报告义务: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2)保管义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损毁、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返还义务:遗失物权利人享有遗失物返还请求权,拾得人应当返还遗失物给权利人。
综上:拾得人没有留置权
(个人观点)
⑶ 盗赃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留置权能善意取得,我看到一个例子,说质权不能善意取得
答非所问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因为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在担保法解释里有特别规定 其次就是当铺可以善意取得遗失物和盗赃物 在商务部的《典当管理办法中》有规定 所以并非所有的盗赃物都不能善意取得 盗赃物和遗失物不能善意取得是原则 有例外规定
⑷ 留置权案例提问
理由很简单:张某和李某之间的借车关系不得对抗善意第三方,李某必须按规定支付修理费后向张某追索。
⑸ 若善意受让人拒绝返还遗失物,原所有权人如何挽回损失
遗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饲养动物(以上各物均为动产)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对上专述物的占有不是基于属所有权人的意思,学说称为占有脱离物。(出卖人的占有分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脱离物)
根据物权法109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说明,所有权人并不因遗失而丧失所有权,但是如果通过拍卖或者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权利人请求返还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原权利人的损失,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追偿。(根据物权法107条)并且有时间限制,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2年内向受让人主张请求返还原物。
关于盗窃物《物权法》未明确规定,考试应该不会涉及到。学理认为盗窃物和遗失物一样,不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占有,不适用善意取得。
另外提醒你,善意取得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1.受让时是善意;2.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3.支付了合理的对价),所有权、质权、留置权、(登记)抵押权都可以善意取得。
⑹ 遗失物善意取得留置权在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
遗失物善意取得留置权应发生在该遗失物的所有人应支付一定的必要费用却不支付或承诺给予拾得人一定的报酬并拒不支付等情形。在这些情形下,拾得遗失物品的当事人可以将该遗失物留置。
遗失物可以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具体而言,如果在原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后两年之内,其可以向受让人追回其所有物。如果两年之内没有行使这项权利,原权人的所有物返还权即丧失,受让人才可以适用善意取得而永久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6)占有脱离物善意取得留置权的案例扩展阅读
遗失物拾得人的义务
1、向失主返还遗失物及孳息。
根据《物权法》第109条,拾得人不能因拾得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失主有权请求拾得人返还遗失物及孳息。返还请求权基础为返还原物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或者占有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2、妥善保管遗失物。
根据《物权法》第111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若拾得人(有关部门)因一般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⑺ 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适用留置权 能分别举个例子吗
侵权行为产生的留置权,如甲从12楼抛出的金块砸伤了楼下行走的乙,那么乙就专有权利留属置该金块。不当得利产生的留置权,如甲误将名人书画扔到垃圾场,被乙捡到,乙支付了费用进行鉴定、修复、装裱等行为,则甲在索要乙返还该书画时,乙有权要求甲支付这些必要的费用,如果甲拒绝支付,则乙产生对书画的留置权。
⑻ 留置权人抵押留置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第一、《担保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对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可以行使留置权,留置物当然应当是债务人所有或者合法占有的财产,那么不属于债务人所有的或者非法占有的财产能否作留置权的标的物呢?例如债务人将偷来的相机修理,债权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否留置该物,《担保法》未作明确规定。《担保法》司法解释对此作了补充性规定。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08条“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行使留置权”的规定,留置权可以善意取得。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该动产。
第二、但是债务人对其交付的动产不具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的,债权人可能是基于对债务人的信赖而将第三人的财产视为债务人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认定债权人是善意取得,从而在该财产上取得了留置权。这种认定的理由是,留置权的产生不权在于维护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应当维护交易安全。债权人接受债务人交付的动产,不可能要求债权人审查标的物是否为债务人所有,只要留置权人确信所留置的动产属于债务人,根据债务人动产占有的公信力,债权人对其善意取得的不属于债务人所有的物就享有留置权。《民法通则》和《担保法》只规定债权人占有的为“债务人的财产”,并没有规定是“债务人所有的财产”,因此,债权人占有的认为是债务人的,实际上是第三人的财产也应包括在内。确认留置权的善意取得符合法律规定和民法诚实信用和公平的基本原则。当然在实践中对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应以债权人不知的事实状态为限。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除外。
第三、综上所述,债权人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的,仍可以依法取得留置权。留置权具有对抗其他物权的效力,对留置物享有其他担保物权的权利人,不得以其权利对抗善意的留置权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