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知识产权法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名:知识产权法--21世纪高等院校对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 ISBN:730004732
页数:458
出版日期:2003-7-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平
简介:序言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教材之一。教材基本上按照教育部所确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要求编写,同时又考虑到知识产权法的发展,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关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域名保护等知识产权问题。全书共分为6编24章,阐述了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保护对象、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和作用。同时编著者分别阐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和各项具体制度,对各项专门的知识产权法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范畴、法律原则、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责任及权利救济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讲述;最后介绍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国际公约原则、内容及发展变化。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采用知识产权法学的通说理论,力求达到概念简明准确,体系合理严谨,知识要点新颖全面,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产权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直至2002年10月以前的最新修改内容作了全面反映。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包括“提要”、“重点问题”、正文论述、“法律应用”、“课后复习”5个部分。每章开头设置“提要”,是对本章所阐述的问题的精练概述,是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最主要的问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重点问题”是该章教学的重点问题。,正文论述是对各章节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具体讲述。“法律应用”则是针对在知识产权法律应用、管理和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它与正文阐述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课后复习”则以问题形式点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途径。编者认为,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教学时可以按照上述体例给学生以入门指导,明确教学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训练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引用法律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课后复习题检查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由于教材力求简明和篇幅所限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深化阐述往往不够,加之法律实践情况复杂,对有关疑难问题概括也难以全面。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课时适当增加有关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使用本教材时可按照上述体例预习、听讲、讨论、复习。在学习中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要根据教材给出的阅读书目,扩大知识面,加深对重点、疑难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知识不局限于本教材。
本教材第一编知识产权概述(第一章)、第二编著作权法中的第二、三、四、五章和第四编商标法中各章的“法律应用”部分由西北政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副主任韩松教授编写;第三编专利法(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律系主任、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马治国教授编写;第四编商标法(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章)由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连峰副教授编写;第五编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知识产权(第二千二、二十三章)由烟台大学知识产权法教研室宋红松副教授编写;第六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二十四章)、第二编著作权法中的第六、七、八、九章由西北政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教研室李艳讲师编写。
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近几年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论著,并将其作为参考书目列于书后,特向有关作者致以谢意!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韩松
2003年4月于西北政法学院
❷ 知识产权法书籍推荐
阅读抄参考书目
教材类袭
1、张玉敏:《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李雨峰、王迁、刘有东:《著作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耕:《商业标志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汤宗舜:《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吴汉东、郑成思这些老师都还不错
❸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简介
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在各国普遍获得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划分知识产品公共属性与私人属性界限并调整知识创造、利用和传播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工具在各国普遍确立,并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拓展、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迅速,不断变革和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和进行市场垄断的手段,知识产权制度因此成为基础性制度和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末开始,许多国家已经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经贸政策相结合,知识产权战略构成了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总体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同时中国政府也不断地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从中国目前的立法现状看,知识产权法仅是一个学科概念,并不是一部具体的制定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司法解释、相关国际条约等共同构成。随着知识产权领域的制度创新、法律修订以及理论研究引入注目,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新案件不断出现,这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内容,知识产权法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厚实的积淀。
❹ 知识产权法学的介绍
《知识产权法学》以我国修订后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及其相应的版实施细则(条例)、《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司法解释和国外经验,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作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既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高校师生、法律实务工作者、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以及对知识产权法律感兴趣的人士学习知识产权法重要的专业教材。
❺ 知识产权法总论的介绍
《知识产权法总论》作者齐爱民教授,是关于知识产权法的一般原理。知识产权法总则为各门特别知识产权法共同适用的基本规则,知识产权法总论是关于知识财产、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的一般原理。知识产权总论确定了知识产权法总则所必备的一系列基础概念,如完全知识产权、定限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行为和知识产权请求权,并做出了明晰的界定,为知识产权法总则的形成奠定了概念基础。其次,知识产权法总论应构建完整科学的知识产权法总则的理论体系;再次,知识产权法总论应构建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产权法一般规则,充分体现理论对实践的高度指导价值。
❻ 有哪些知识产权法的著作或教材比较适合本科阶段
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教授的《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教材。
❼ 知识产权法教程的作者简介
王迁,男,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2010年世博会知识产权咨询专家、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版权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委员、上海互联网版权工作委员会咨询专家、上海多家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咨询专家、《美国版权协会杂志》和《中国版权》杂志编委会成员。出版专著《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合著《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中欧网络版权保护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独著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009年)、《网络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与《著作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八十余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司法部课题、教育部课题和中国与欧盟信息社会项目课题等。参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作为专家调研组成员参加了《著作权法》修订的调研工作。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❽ 《知识产权法》课程讲什么内容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智力成果的产生、获权、利用、管理及保护过程中发生专的社会关系的法属律规范的总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日益体现出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可分割的特性,与此相对应,知识产权法的国际性、科技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等特征也日益突出。因此,知识产权法在我国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门课程是我院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❾ 知识产权法总论的图书内容
齐爱民教授的《知识产权法总论》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于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和基本制度的原理书籍。比较而言,各科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如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比较完善,然而遗憾的是,在全球知识产权法迅猛发展的今日,成熟的知识产权法总论始终并未出现。知识产权法总论的形成其意义不可谓不大。没有总论,知识产权法就没有灵魂,也就无法完成自身的体系化,也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典。齐爱民教授所著的《知识产权法总论》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其内容除了什么是知识产权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念、宗旨外,还在总论领域实现了以下的重大突破:
第一,第一次澄清和建立了知识产权法的原则体系。知识产权法的原则体系一直是知识产权法的难解之谜。总的来看,贯穿于知识产权法的原则可以分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财产法的基本原则和知识产权法的特有原则。知识产权法的特有原则包括思想与表达相区分原则、合理使用原则和权利穷竭原则。知识产权法原则体系的构建,是知识产权法体系化和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的理论基础。
第二,准确定位知识产权法的逻辑起点——知识财产。宏伟的法学体系大厦,往往建立在简单的基点之上。庞杂宏伟的物权法是以“物”为出发点的。而知识产权法是以知识财产为逻辑起点的。知识产权法是这样一个由“思想”到“权利”的过程:1、人的大脑形成了一种思想,该思想由于该人的表达(通过口头或者纸质载体或者电子载体)而获得了独立性;2、获得了独立性的思想因符合法律的规定被拟制为财产,称为知识财产;3、知识财产被拟制的过程,就是知识产权的形成过程;4、知识产权人凭借知识产权对该思想享有控制权,通过自己实施和授权他人实施来实现经济利益。简单看,所谓知识产权就是这样一个从大脑到钱包的过程。
第三,构建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具体知识产权的上位概念。知识产权权利体系,是从知识财产的性质和利用,构建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权利体系,而非按照知识财产的不同而划定的条块分割的具体知识产权的简单相加。知识产权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可以分为权利人自己实施和他人实施两种基本类型。这就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的基本结构类型:完全知识产权和用益知识产权。完全知识产权是权利人自己对自己知识财产的行使的权源,而用益知识产权是非权利人实施他人的知识财产的权源。财产除具备使用价值之外,还具备交换价值。知识财产的利用,除实施之外,还可以发挥交换价值的作用提供担保。这就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的另一种基本结构类型:完全知识产权和担保知识产权。而用益知识产权和担保知识产权同为定限知识产权,因此可知知识产权权利体系的结构为:完全知识产权和定限知识产权。这就是笔者所谓的二元知识产权体系结构。二元知识产权体系结构的提出,不仅在于促进知识产权的社会作用的发挥,而且在于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定纷止争。比如,通过独占许可和排他许可,被许可人获得了用益知识产权,为知识产权人。因此,在上述二种许可中,权利人可以用益知识产权进行设立公司的出资;而通过普通许可,被许可人仅获得债权,不能获得用益知识产权,因此,普通被许可人不能以“许可”进行设立公司的出资,因为该“许可”仅为债权。
第四,论证了知识产权行为理论。知识产权行为,是从知识产权权利变动过程中推导出来的一种法律行为,它在调节知识产权变动的神经系统。知识产权行为是以变动知识产权为目的的法律行为,是一种独立类型的法律行为。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合同,是债权行为,并不能当然引起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者许可,尚须知识产权行为方能完成。具体而言,知识产权行为就是知识产权合意和登记的结合。知识产权行为是调整知识产权变动,使之采取统一行动的调节器。该理论的提出,区分了债权行为和知识产权行为,保护了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的交易安全,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法总论应该具备的内容一应俱全,这些基本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的取得和权能、知识产权的效力和共有、知识产权行使、权利限制与知识产权滥用、知识霸权、知识产权与相关权利、知识产权合同、知识产权请求权、知识产权的保护途径和消灭等。
本书科学构建了大陆法系知识产权法的总论,在理论上促进了知识产权法体系化的实现,在实践上为知识产权基本法乃至知识产权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❿ 知识产权法专业的主要课程
知识产权法专业包含以下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版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权国际私法、国际法、著作权法(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专利文献检索、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原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代理实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知识产权保护认识实习、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知识产权申请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