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历朝历代土地使用权

历朝历代土地使用权

发布时间:2021-08-07 13:48:04

①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
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国君交纳贡赋制、派兵打仗。
二、封建社会
1.战国→确立土地私有→奖励军功,促进新兴地主崛起。
2.秦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地租)、按户籍征发赋、役(兵役和杂役)
3.汉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租税(少)、按人丁负担赋、役(重)
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严格。
其间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
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4.北魏到隋唐时期(孝文帝改革——780年)
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庸在隋出现,唐朝取消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
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两税法实际上是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性质上属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是对“庸”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这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了封建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重视人口。而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清朝的摊丁入亩
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固定丁数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这样,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促进康乾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

② 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是如何的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 历朝历代都会对土地进行改革为什么还会有弊端呢

公有制放在古代,能在一段时间内遏制土地兼并,但无法解决王朝覆亡最根本问题:马尔萨斯经济下国家趋近于人多地少、政权毁灭的矛盾。

在古代中国,皇权建立在地主阶级和士人支持上,公有制也不可能建立起来(王莽试过一次之后就没人再尝试了。)只有当能不依赖地主阶级,就能进行统治的政权建立起来后,公有制才有实施的可能。

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现代科技+资本主义自由商业制度产生出大量的非农业劳动机会,同时农业劳动力被机器替代,小农阶级才被撤底消灭。这个过程必然是伴随土地大量兼并的。没有土地兼并,则没有生产效率的提高。

中国式的公有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消灭了土地兼并,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90年代之后,则起到加速土地兼并的作用。没有中国式的公有制,城市人口不可能以这么高的速度和效率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看看全国有多少城中村就知道)。如果私权确立,一个开发商要面对众多谈判对象,每个农户都能搞死你。而现行的制度,是国家先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变为国有土地,再转卖给开发商,谈判成本大大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公有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农民守住土地的作用。如果往深的说,目前存在的土地公有制是没有“确权”的公有制。

所以,所谓土地公有制能防止土地兼并的说法,只能说于古于今都不太合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Arthur Wang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26950175/answer/34669053
来源:知乎

从理论上看,国家以公有制土地方式杜绝了土地的永久转让,是可行的;

从实践看,虽然多有挑战,比如转让使用权,挪用土地等,但在大框架下,还是有效的;

从反对者看,对土地私有制鼓吹的越疯狂,证明该制度对抑制土地兼并越有效~

④ 土地使用权历史遗留问题

完全可以,去国土局办理更正登记,把购房协议带上,有问题再联系我。土地性质怎么可能因为购买人的户口性质而改变.

⑤ 中国从古到今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还有产品分配权归谁所有 总结概括

一、中国古代三次农地变革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过三次大的农地变革,其中有两次比较成功,一次完全失败。

第一次变革是战国初秦国商鞅主持的“废井田、开仟陌”。要旨是打破原有贵族领主世袭的“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新开垦的土地归垦者所有,公平征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次农地变革和其他“变法”相配套,取得很大成功:“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为秦国富国强兵、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变革是西汉末年王莽主持的“托古改制”。宣布天下田为“王田”(即土地国有),家庭人口男性不满8人而田地超过一井(900亩)的,余田须分给同族人或邻里乡亲,无田的按一夫一妻授田百亩。这次农地变革作为王莽“托古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恢复“井田制”,抑制土地兼并。但在实行中不仅没有取得应有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王田”制没有推开,王莽政权就被推翻了。

第三次变革是北魏到唐初实行的“均田制”(亦称“计口受田”)。唐初“均田制”规定:每个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可以传给子孙,叫作“永业田”;80亩归受田农民在世时使用,死后由官府收回,叫作“口分田”。“均田制”是在政府占有大量空荒地基础上实行的,不触动原有土地格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相配套,为唐初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打下了重要基础。

为什么商鞅主持的“废井田、开阡陌”和北魏、唐初的“均田制”改革成功而王莽搞的“王田”改革失败了呢?察其本末,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商鞅和北魏、唐初的农地改革是应时而改,顺应了土地运行规律,而王莽的改革却是逆时而动,违背土地运行规律。商鞅处在战国初的秦国,那时经过春秋时代的诸侯混战,周室王朝已大大衰微,作为周室王朝的经济基础——宗法性的井田制也随之衰落,开垦的私田在诸侯国渐次兴起。但井田作为传统的土地制度依然存在。当时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有大量尚未开垦的土地,但因受井田制的束缚开垦乏力,井田制本身的衰落又阻碍秦国经济发展,更难以适应秦国面向东方诸国的争霸形势。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打破了宗法性的土地桎梏,促进荒地开垦,活化了土地资源,解放了农地生产力,为秦国国富兵强、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性的制度。

北魏、唐初的“均田制”改革主要是适应长期战乱后形成的大量无主荒地、无地农民又迫切需要田地耕种的形势下推行的,在相当范围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成为开创盛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因素。

相比之下,西汉末年王莽搞的“王田”改革却想把行之几百年、成为普遍事实的土地私有制恢复为西周时代的宗法(公有)井田制,实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脱离时代现实的狂妄之举,只能遭到社会性的反对,无法推行是必然的。

二、建国以来三次农地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有过三次大的农地变革,其中两次成功,一次失败。

第一次变革是发生在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简称土改(解放区在战争期间就完成了土地改革)。这次改革的主旨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虽然这次土地改革存在种种问题,包括其手段、方式、政策都值得反思。但无庸置疑的是:通过这次改革,实现了几千年来农民“平田均地”的梦想,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也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改革的领导层将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作为权宜之计,所以几年之后就被集体所有制取代了,造成对农民土地所有权的非自愿剥夺。

第二次变革是发生在1953—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先是初级合作化,后转入高级合作化,直到1958年的公社化。通过合作化运动,将农民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成了农地私有向农地公有的转变。这次土地变革总体看是不成功的。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体制,成了束缚农民积极性、农村生产力的桎梏,使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停滞不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五十年代初中期相比明显下降。土地集体所有的后滞性影响直到现在,成为大批农民失地、大量农地流失的总根源。

第三次变革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其实质是将集体所有的农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形成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两权分离的农地格局。这次农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迄今为止长达近30年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农地承包没有触动集体所有权,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的权利残缺不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突出。而最大的弊端就是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造成农地的大量流失,农民的土地权益被严重侵犯,耕地的大量减少还对农产品供给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⑥ 中国各个朝代所用过的土地制度

、夏、商——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制(国有制)
2、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阶段。土地分封制,归属于天子和诸侯。
3、战国——为奖励军功和维持贵族统治确立土地私有(食邑)。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4、秦——确立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5、汉晋承秦制,但赋、役按人丁负担,土地集中于士族手中。中间新朝王莽改制,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禁止买卖。不仅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相反使各种土地矛盾激化。
6、隋唐时期——封建土地国有制。实行三位一体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由于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进行土地兼并致使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制成为既定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从法律上推动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
7、宋——为保证了农民生产,增加财政收入。王安石变法行使方田均税法,这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8、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超过人口重视。同时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9、清——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此实施促进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达到封建社会顶峰。

⑦ 历史上个人有哪些方式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

“行政划拨”方式是历史上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唯一方式。
与在册户口人数有没有必然联系。
现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也有行政划拨方式,这个主要看是否符合“划拨目录”的规定,否则,必须按照市场方式——“招标、拍卖、或挂牌”等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⑧ 最早的时候土地使用权是怎样出让的


已经签定了土地出让合同并已交纳全部土地出让金,但未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书,你只对这块土地拥有一定程度的所有权,比如遇到国家征收或者他人对此非法侵占等等,你都有权主张赔偿等权利,法院也会支持你。
说你只有部分所有权,主要体现在,现在你对这块土地使用和处分还收到法律的限制!
1、现在还不能在此土地上开工建设,根据相关法律,开工建设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证件,但其必须以《土地证》为前提
2、不能抵押这块土地“ 房地产抵押,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所有权证书办理。”

3、不能转让这块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符合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的条件

⑨ 古代人买房子有土地使用权吗

那会儿的土地属于私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花一木都属于国家。那时候你买了地就是你的了,你儿子你孙子你曾孙子都能继承,除非你乐意卖了。没看见那么多影视故事里的坏蛋都是骗穷人的地契什么的给自己圈地么,一方面圈着了就永远是自己的了,另一方面,干嘛要骗地契而不是说你这70年到了之类的话,不都是不讲理强占你的地么?因为没这种说法。70年真的是我国亘古未有的一条规定。

阅读全文

与历朝历代土地使用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