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张爱玲小说版权

张爱玲小说版权

发布时间:2021-08-07 05:16:14

⑴ 求问张爱玲的著作。

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
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妇,常常会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对做寡妇情有独钟,而且都是目的明确地为了钱而甘愿当寡妇。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由良而娼"的故事,一个关于"沉沦"的故事。葛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可当她的爱情在这里失败后,梁太太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已经无法回到上海的家中,无法离开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后,饶有趣味的是,当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做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后,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不让她乱说,她却坦然地承认自己说错了话,错只错在:"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写尽了葛薇龙沉沦堕落的自觉和无奈。
小说绘制精细,意象迷朦,似古实雅,美艳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坛便立即引起了轰动和惊叹。
2."双城故事":《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认为,"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意在求生,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也许,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因此,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⑵ 张爱玲的哪些小说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张爱玲编剧的影片:1.《太太万岁》(1947年,导演:桑弧,主演:蒋天流、石挥、上官云珠、张伐)本片塑造了一位善用处世技巧应付环境、帮助丈夫改邪归正的新女性形象,全片哀而不伤,格调清新,曾被评为中国电影史百部佳片之一,其中,张爱玲充满了机智对白的剧本功不可没。2.《六月新娘》(1960年,导演:唐煌,主演:葛兰、张扬、乔宏)影片通过两对男女在恋爱中的微妙斗法和追逐,揶揄了当时香港上流社会的虚荣势利以及中产阶级对爱情的患得患失。3.《南北一家亲》(1962年,导演:王天林,主演:丁皓、白露明、雷震)本片借表现香港人与内地人在生活习惯、语言上的分歧探讨了不同文化的冲突,作为一部喜剧,本片情趣百出,温情洋溢,上映以后广获好评。4.《小儿女》(1963年,导演:王天林,主演:尤敏、王引、雷震)尤敏扮演的女主人公为照顾两个弟弟和丧偶的父亲,迟迟未婚,而父亲却有意续弦,一场微妙而充满诙谐的家庭喜剧就此展开。5.《南北喜相逢》(1964,导演:王天林,主演:白露明、钟情)这是香港20世纪60年代有名的搞笑影片,极尽搞笑之能事,有谁能想到张爱玲也有如此奔放开怀的一面呢?●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1.《倾城之恋》(1984年,导演:许鞍华,主演:缪骞人、周润发)根据张爱玲的名作改编,许鞍华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幕前幕后阵容,把一个以大时代动荡为背景的浪漫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故事写香港沦陷却无意促成了浪漫不羁的富商范柳原与离异的上海少妇白流苏的结合,本片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难得的言情片佳作。2.《怨女》(1988年,导演:但汉章,主演:夏文汐、徐明、张盈真)影片通过少女银娣如何成为一个专横的母亲和刻薄的婆婆的人生经历,揭露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遗憾的是,本片以苦涩的悲剧开始,却以刻板的现代肥皂剧形式收场,没有捕捉到原著的神韵。3.《红玫瑰与白玫瑰》(1994年,导演:关锦鹏,主演:陈冲、叶玉卿、赵文)本片编导过分拘泥于原著,男主人公振保与个性对立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之间的两段感情拍得不够动人,过于文学化的字幕穿插也显得造作。影片制作精良,曾获第31届金马奖5项大奖。4.《半生缘》(1997年,导演:许鞍华,主演:吴倩莲、黎明、梅艳芳)本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一对上海男女的爱情悲剧,影片拍得精致动人,对感情的描写细腻深入,上映后颇受好评。5.《海上花》(1998年,导演:侯孝贤,主演:梁朝伟、刘嘉玲、李嘉欣)本片根据张爱玲注译的清人韩子云的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改编,描写了清末上海高级妓女居住的“书寓”内发生的一幕幕爱怨情仇。侯孝贤通过瑰丽的布景再现了小说中的青楼风貌。

⑶ 张爱玲在1980年代以来是如何被接受的

1980年代畅销海内外。张爱玲小说风格对台湾战后文坛的小说流派影响深远。电影剧本有由陈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1991年,《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在其50周年社庆之际,宣布推出张爱玲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据称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遗稿。其后该书的简体中文版权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获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与大陆的书商合作,委托陈子善先生担任主编,收录她以往未曾正式结集出版的散文、电影剧作、亲笔插画和个人遗物的照片,辑成新书《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团圆》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8]随后在港出版,4月在大陆上市[9]。

2010年,宋以朗编辑张爱玲、宋淇、邝文美所著的《张爱玲私语录》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为庆祝张爱玲九十冥诞,带有自传色彩的《异乡记》《雷峰塔》《易经》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为庆祝张爱玲九十冥诞,由宋以朗赞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张爱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来自国际近八十位学者参加。

2010年为庆祝张爱玲九十冥诞,台湾举办四场张爱玲系列讲座,主讲人有陈文茜、蔡康永、韩良露、符立中、黄建业,由杨泽主持。

2010年为庆祝张爱玲九十冥诞,内地首次举办张爱玲学术研讨会,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参加学者专家有陈子善、吴福辉、宋以朗、格非、止庵、符立中、马家辉。

2011年为庆祝张爱玲九十一冥诞,首次举办张爱玲纪念音乐会,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举行,曲目由符立中根据张爱玲所编剧本的主题曲与插曲考证及编排、吕纪民及李英演出。

⑷ 写小说可以引用真实名人的名句吗例如马云,张爱玲,这会侵权

著作权有效抄期限为作者生前加死后袭50年,所以你的行为是否侵权要看被引的名人死了多少年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周树人(鲁迅)卒于1936年,他的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于1986年过期,所以你要是想引他的名句:“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写明该句为“鲁迅”(不必一定指明是“周树人”)即可。
但是,你要是想引顾城的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就有问题了:顾城于1993年自尽,所以该诗的著作权财产权益有效期直至2043年才过期,你的行为必须征得顾城的继承人同意。

⑸ 张爱玲真的只有5部小说吗

1.怨女 [张爱玲] 2.倾城之恋 [张爱玲] 3.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
4.桂花蒸 阿小悲秋 [张爱玲] 5.金锁记 [张爱玲] 6.等 [张爱玲]
7.连环套 [张爱玲] 8.小艾 [张爱玲] 9.心经 [张爱玲]
10.十八春 [张爱玲] 11.殷宝滟送花楼会——列女传之一 [张爱玲] 12.红楼梦魇 [张爱玲]
13.秧歌 [张爱玲] 14.茉莉香片 [张爱玲] 15.年青的时候 [张爱玲]
16.都市的人生 [张爱玲] 17.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 [张爱玲] 18.张爱玲作品:情场如战场 [张爱玲]
19.张爱玲作品:留情 [张爱玲] 20.张爱玲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 21.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 [张爱玲]
22.留情 [张爱玲] 23.爱 [张爱玲] 24.张爱玲作品:怨女 [张爱玲]
25.张爱玲作品:半生缘 [张爱玲] 26.沉香 [张爱玲] 27.霸王别姬 [张爱玲]
28.创世纪 [张爱玲] 29.多少恨 [张爱玲] 30.封锁 [张爱玲]
31.鸿鸾禧 [张爱玲] 32.色.戒 [张爱玲] 33.琉璃瓦 [张爱玲]
34.五四遗事 [张爱玲] 35.相见欢 [张爱玲] 36.纸上电影:半生缘 [张爱玲]
37.谈女人 [张爱玲] 38.张爱玲经典散文 [张爱玲] 39.打人 [张爱玲]
40.童言无忌 [张爱玲] 41.银宫就学记 [张爱玲] 42.走!走到楼上去 [张爱玲]
43.论写作 [张爱玲] 44.烬余录 [张爱玲] 45.道路以目 [张爱玲]
46.夜营的喇叭 [张爱玲] 47.公寓生活记趣 [张爱玲] 48.更衣记 [张爱玲]
49.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张爱玲] 50.到底是上海人 [张爱玲] 51.谈吃与画饼充饥 [张爱玲]
52.天才梦 [张爱玲] 53.张爱玲佚作文集:沉香 [张爱玲] 54.对照记 [张爱玲]
55.续集 [张爱玲] 56.流言 [张爱玲] 57.回顾展: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 [张爱玲]
58.回顾展: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 [张爱玲] 59.半生缘 [张爱玲] 60.张看 [张爱玲]
61.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62.花凋 [张爱玲] 63.惘然记 [张爱玲]
64.赤地之恋 [张爱玲] 65.余韵 [张爱玲] 66.张爱玲作品:沉香 [张爱玲]
67.海上花开 [张爱玲] 68.海上花落 [张爱玲] 69.情场如战场(剧作) [张爱玲]
70.沉香屑第二炉香 [张爱玲] 71.沉香屑第一炉香 [张爱玲] 72.半生缘(十八春) [张爱玲]
73.风水先生 [我爱张爱玲]

⑹ 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出名

张爱玲写的小说不多,却以小说成名。
小说里的真正描写性的地方不多,却以情色出名。

这本身就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名篇《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红瑰与白玫瑰》,甚至写娘姨生活的《桂花蒸阿小悲秋》,通篇都散发着挥之不去迷乱的的荷尔蒙气息,她笔下的男女可以调情可以精刮可以猥琐,但不可以上床,一到关键处,张的用笔总是那样清洁俭省,而且已经省到如果不用心琢磨就根本无知无闻的地步,最典型的当然是《色·戒》,李安用三场雷霆万钧的床戏才说明的问题,张爱玲只谈谈交代了两句,“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那么提心吊胆,要处处留神,哪还去问自己觉得怎样。”“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张爱玲的笔下的性爱,是几条肥大黝黑的泥鳅,静静伏在海底,不用力摁住,根本就摸不到她的风,甚至连腥味也别想闻着,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李安,如果不是真的潜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诸位怎么能领略那三十分钟的真刀实枪大干快干。

点到为止甚至略为回避,如果再仔细一点,也许,还能感觉得到轻微的厌恶,弗罗伊德在《创作与白日梦》中说“幻想的动力是未得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而每一个女作家,对性的态度也多少说明了她潜意识当中对性的感觉,张爱玲的身世、经历、以及感情认知,都是一种寡居者的心态,对爱的渴望,渴望到最后是不能去拥有,知道性是好东西,因为无论怎么样,那一刻,至少它是真的,美的、有力的、温暖的、怜惜的、销魂的、坠落的……但,得到它着实又太麻烦,这样一个东西,它让你直肚脐三寸以下,胸腔八寸以内,这些地方,有时自己都不敢看,哪里还敢让人看?当性那么危险,危险到你要剖心而对,危险到动摇刚刚建立起来的看上去好像稳稳当当的但你分明知道那只是空中楼阁的人生时,那么,这个性要来有什么意思呢?不如不要。

从这个意义上看,张爱玲是典型的现代人,她既是性饥渴又是性冷淡,既是恋物狂又是厌世者,千里荒园,一个小小的女人,孤独、迷茫、怀疑、隔绝——她站在荒凉的人生里,俯揽着那些不可理喻的情欲,嘴角挂着一抹冷冷的微笑,将信将将疑,无情的眼睛,悲悯地观照着她的性,她的爱,她的情,她笔下的男人和女人。

⑺ 张爱玲的小说有哪些已被拍成了电视剧

《金锁记》《半生缘》 《色戒》 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 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妇,常常会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对做寡妇情有独钟,而且都是目的明确地为了钱而甘愿当寡妇。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由良而娼"的故事,一个关于"沉沦"的故事。葛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可当她的爱情在这里失败后,梁太太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已经无法回到上海的家中,无法离开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后,饶有趣味的是,当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做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后,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不让她乱说,她却坦然地承认自己说错了话,错只错在:"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写尽了葛薇龙沉沦堕落的自觉和无奈。 小说绘制精细,意象迷朦,似古实雅,美艳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坛便立即引起了轰动和惊叹。 2."双城故事":《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认为,"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意在求生,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也许,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因此,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⑻ 盗用张爱玲语句侵权吗

专利有保护期,何况张爱玲是否对她的著作申请过专利谁也不知道。别搞得写字说话都提心吊胆,怕侵权了。只要不是大段大段抄袭 不是把别人的说成是自己的个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⑼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独创性和缺陷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体现出超人的灵性和对生活的敏感细腻,感悟深刻。因为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穿衣待人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分析她的小说特色和她独特的人生观,具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中以下三点表现尤为明显。

一、 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这样描述生活的本质。

中国对于悲剧人物的一般理解是,自身相当完美的人物之所以陷入悲剧境地,是因为邪恶势力的迫害,因而遭致失败甚至毁灭,如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这些说法概括起来就是——好人受害是因为坏人作恶的结果,我们也总是以这样的视角去分析具体的悲剧人物形象。

这种悲剧类型在张爱玲小说最典型的就是《十八春》,沈世钧、顾曼桢二人的爱情悲剧是由顾曼璐、祝鸿才的陷害造成的。“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时间,这几年里面却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起的哀乐都经历过了。”的确,在张爱玲的笔下,故事总那么地奇曲,总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本来认为,世钧和蔓桢会如同所有旧上海的男女一样,相识,相恋,结婚,生子,一同走过艰苦的岁月。但是,张爱玲的小说没那么平凡,在蔓桢与世钧已经到谈婚论嫁的时候,蔓桢的姐姐出现了,他们夫妇心生毒计,故事从此变了。蔓桢从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单纯少女,一个坚强的自力更生的职业女性一下变成了莫名的受害者,在身体和精神遭受巨大的打击折磨之后,她对爱情的憧憬,对生活的热情化为乌有。只有张爱玲这样的“旷世奇才”才会安排这样的悲剧情节。

曼桢不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婚前那一点薄弱的感情基础很快就在柴米油盐醋茶中消磨殆尽,永远为着无数的鸡毛蒜皮事件呕气,过个三四十年,照旧是白头偕老,沦为无数普通家庭中一员。张爱玲深谙大众心理,一支笔轻轻将他们隔开,让他们彼此对对方留住一点情,埋在心底藏起来,留作将来相见的余地。后来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事,终于重逢,曼桢把两人分开后她的遭遇,掺着无限的苦痛,讲给他听:

“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世钧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张爱玲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阿·尼柯尔说过:“所有伟大的悲剧都是提出问题,而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见不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也没有曹禺、巴金“吾与汝偕亡”式的愤怒,没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同情的了解,了解的同情”,有的只是复杂的爱恨情结,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以明言的依恋。因此,张爱玲的小说成了“没有多少亮色的无望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二、 关注旧时代妇女的生存空间及生存方式

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表现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她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难以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她笔下女性形象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有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性。

《半生缘》中的曼璐,开篇就写她年纪轻轻就独立支撑起养活祖母、母亲和弟妹的重担,作为一名弱女子她是无法承担这样的家庭重担的,她只有去做舞女和暗娼,用青春和美丽作为生活的唯一成本。但随着作者对她逐渐膨胀起来的人性深处的恶的展示,“我们无法不怀疑她这一行为的背后,有多少是为家庭为亲人作出牺牲的成分,有多少是自己贪图享乐、禁不起诱惑的成分,甚至她为家庭和亲人付出牺牲也可以成为她自甘堕落的借口,一种摆脱心理焦虑的伪饰”。话虽是偏激了点,但却是对曼璐这一人物形象的绝好理解。像这样为了生计的女子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随手就可拈来:《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被称为情场上的赌徒和高级调情者,以神圣婚姻作谋生之道的实利者和庸俗者;《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着黄金枷的性变态的定格典型;《连环套》中的霓喜则在出世的当时便成为“弥漫着恶俗的漫画气息”中的不真实存在。
她们的身份——一为社会底层的小家庭女儿,一为破落世家的大户小姐,一为麻油店里的小家碧玉,一是粗俗荒蛮的广东乡下的下等养女——形成了明显的等级,命运、性情也毫无关系及雷同之处。但当我们撇开这些表面的区别,深入到更深一层时,我们却能在她们永远没有交点的各自命运的平行线中,嗅到某些类似的充满悲剧意味的气息——那就是,同是身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的女性——不管她是小姐亦或是丫环——同是生活在“已经在大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的仓促的、充满恐慌的时代, 她们作为传统意义上毫无生存能力的个体,为了维持自身基本的生存,而不得不作出各种费尽心机、饱含苦痛的艰难努力。他们或借助机巧、或倚仗金钱、或凭靠肉体,方式不同,却都在为着同一个人类最原始的愿望——生存而苦苦挣扎。

张爱玲在描述种种女性生存方式的时候,最终指归都是一种最基本最实在的物质生活。不管是婚姻也罢、金钱也罢、肉欲也罢,其实都只是她们获取必要的物质倚靠以保障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生计问题是如此迫切地摆在眼前,以至各种形式的爱及其它种种的精神生活,对张氏笔下的女性而言都是一件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张爱玲的这种实实在在的物质意识有她自身真切的身世之感,更是她对生活于乱世的“时代弃女”及其生存的一种独特体认和把握。

人们在给予那些被动地以婚姻为职业的女性过多的同情和悲悯的同时,却鄙夷地、冷酷地谴责如曼璐、流苏,称其为“女结婚员”,鄙视她们对婚姻的主动性。这种因态度的被动或主动的批评仍是一套高高在上的男性话语,他们对女性的生存进行着种种的道德评判和社会评判。这些女性多是被动地沦为生活的牺牲者,她们或沦为娼妓,或为哥哥换亲,或为婆家挣钱,或被丈夫典当,都无一例外地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生存沦为了畸形婚姻中孤苦无告的悲剧典型。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中说:“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当时的女性,在社会动乱、女子身份低下的情况,更渴望有所依附,首先是物质的、生存的,然后也怯怯地盼望着一丝爱的亮光。可就连与张爱玲同时红于上海滩的女作家苏青这样有才气有智识的女子,在谋生之外企图谋爱却也仍是失望,她在说“没有爱”的时候,“微笑的眼睛里有种藐视的风情”。女子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谋取生存,所以她们在发现没有爱的时候不敢有丝毫的藐视,她们必须紧紧地抓住周围可见的一切东西,“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三、 表现女性的生存价值取向

张爱玲被誉为“旷世才女”,她的作品被广泛流传,她的生平被看作另一个“传奇”。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吸引人的就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 当时的女性更是被时代抛在一个危险而又无奈的边缘。

在《半生缘》中,突出表现了一个与当时世情不大相适宜的人物——顾曼桢。这个女子生活在繁华都市大上海,灯红酒绿,烟花翠柳应该是比较熟悉,更何况有一个在风月场卖笑的亲姐姐。如果要让生活来得更容易一些,自己也更随意一些,那么她的职业选择可以参照姐姐的。但是,顾曼桢的生活方向很坚定——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绝不做男人的依附,更不可能成为男人的玩偶。她信心坚定,虽然对姐姐的事情了如指掌,但她一如既往地尊重姐姐,理解姐姐对家庭的付出,懂得姐姐的良苦用心,明白世事的艰难。

曼桢在姐姐结婚以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不得不兼职,又托人找到一份打字的工作,觉得还是不行,又再兼职教书。三份工作对一个女孩子是很难的,即使没有太多的付出,单就三处奔波也是很劳累。由于世钧很爱曼桢,体谅她的难处,想为她分担,于是向曼桢求过三次婚,曼桢都给拒绝了,两次都是在曼桢的家里。难道她不爱他吗?

第一次:世钧道:“曼桢,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我上次回去,我母亲也说她希望我早点结婚。” 曼桢道:“不过我想,最好还是不要靠家里帮忙。” 世钧道:“可是这样等下去,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曼桢道:“还是等等再说吧。现在我家里人也需要我。” 世钧听了很不高兴,认为结婚后两个人总比一个有办法。而曼桢不原意把世钧“拖进去”,道:“你的事业才正开始,负担一个家庭已经够麻烦的,再要是负担两个家庭,那简直就把你的前途毁了。”

第二次:曼桢去南京看望世钧,几个年轻人去清凉山玩回来,在世钧家的起坐间里,两人一面烤火,一面吃着煨荸荠,曼桢穿着世钧的“狗套头”,世钧“在口袋里摸了一会,拿出一样东西来,很腼腆的递到她面前”,原来是送她一颗通过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买的红宝石粉做的戒指,男女之间送戒指,在当时的用意相当明显,就是求婚。曼桢高兴而且幸福地接受了,这颗戒指也成了他们俩两情相悦的唯一信物。

第三次:世钧已经从工厂辞职,要回南京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他想方设法赶回上海,来把这些不得已告诉曼桢。世钧道:“还是早点结婚好,老这样下去,容易发生误会的。” 曼桢道:“我们不是早已决定了吗,说再等两年。”世钧道:“其实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你不是照样可以做事吗?” 曼桢道:“那要是——要是有了小孩子呢?孩子一多,就不能出去做事了,就得你一个人负担这两份家里的开销。那还有什么前途?”

即使是在被姐姐姐夫暗算以后,曼桢一心也只想逃出去,再好的富贵繁华也留不住她。这里尽管有她对世钧的一片痴情,不依靠男人、追求自主的思想也很重要。曼璐在妹妹遭到自己和丈夫策划的“酒后失德”之后,带着说不清的感情来看受伤的妹妹,想劝说妹妹“依”了祝鸿才,曼桢劈手把桌上一只碗拿起来往地下一扔,碗也破了,她捡起一块锋利的瓷片,道:“你去告诉祝鸿才,他再来可得小心点,我有把刀在这。”当她从医院逃出去后,又找了教书的工作,母亲来劝她去做祝鸿才的姨太太,她照旧是态度坚定。即使在后面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姐姐的遗愿,违心地与祝鸿才结婚,她也仍然坚持出去做事。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样坚持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女子确实少见,用自己学来的本事养活自己,绝不依赖男人。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在张爱玲的散文《谈女人》中,这样写道:“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可见,张爱玲是谴责男权社会的。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如果当初曼桢没有自力更生的想法,只是想到结婚后就可以靠男人生活,减轻自己的负担,那么故事可能就不会如此的以悲剧情节发展,也正是自尊自强的曼桢在表现自己生存价值取向在男权社会发生悲剧的缘由。悲剧的背后,我们仿佛能听见张爱玲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丁丁的一粒粒笑声。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在她的小说《封锁》中有这样一句重复了多遍的民谣:“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虽然这些女性并没有真正落到没钱过日子的地步,但作为一种存在的恐慌却一直在威胁着她们。她们大多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之中:一是急于想成为人家的太太或姨太太甚至情妇,总之是想找一个生活的依靠;二是在成为太太之后,仍然在为自己的地位而努力奋斗着,或变本加厉地抓钱,或无可奈何地在平淡的生活中苦熬着。曼璐正是这样的人物形象,而曼桢却成了一个社会的叛逆者特别的典型。

实质上,读张爱玲的作品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荒凉情绪,作品中表现的正是她这种独特的人生经验。“她是一位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的优秀的女作家。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除了这类不着边际的话以外,读者从没切实表示过意见。”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不论是《半生缘》、《金锁计》、《倾城之恋》、《沉香屑》,还是《传奇》、《流言》任何一部作品,张爱玲都仿佛站在人世的云霄间用她淡淡的眼神藐视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让后人永远的去想念她的容颜、咀嚼她的思想。

⑽ 张爱玲的小说哪些被拍成电影了

李安的《色·戒》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已经四度被搬上大银幕,依次是:《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观众就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接触张爱玲作品:1976年,就有电视剧《半生缘》播映,由钟景辉监制,张之珏编导,包括刘松仁在内的一班演员演出。80年代的戏剧界有海豹剧团的《香片》(也是根据《茉莉香片》改编),林奕华改编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场的《心经》,和陈冠中改编的香港话剧团版的《倾城之恋》。林奕华自己,就曾经有过8次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经历,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爱玲著作最多的导演”。90年代还有香港电台由洪朝丰改编、叶玉卿参与的播音剧《倾城之恋》。

从以上影视剧改编的篇目可以看出,导演们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张爱玲有限的几个篇目内:《半生缘》、《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张爱玲自认《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苍凉的人生情义”,还有“华美的罗曼斯,对白,颜色,诗意。”傅雷当年批评《倾城之恋》的一段文字——“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却恰好成为今天人们热爱它的缘由。

而《半生缘》,是张爱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个,改编过话剧版的林奕华认为,《半生缘》里的男女主角,是张爱玲塑造过的最淳朴的人物,他们之间,也没有张其他作品中的凉薄和算计,她第一次讲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所以这个故事有最多的改编,电视剧、电影,话剧,还有歌剧。

李安选择《色·戒》真可算是眼光老辣。这部在张爱玲小说中丝毫不起眼的作品相当“闷骚”:张平静、节制的文笔,描述的却是一个有时代背景、有暗杀、色诱,性与情的暗自纠葛,人性的千般复杂都暗流汹涌的故事。

张爱玲的文字魅力太强,她的文字表达的功力、小说的构思、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整个小说的精致,而且白话小说这样写法,以前没有人这样写,她实际上把新文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说中描写了种种色彩丰富的视觉影像,不易掌握,而张迷又有最挑剔的口味,对于原著有种特别的珍爱,张氏电影最容易受到张迷的批判,所以据说电影圈多年来一直有个“张爱玲碰不得”的说法。

既然拍摄张爱玲的作品要冒着票房和评论的双重危险,为什么华人导演却都乐此不疲地一再挑战?影评人陈耀成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投文化制度之品味所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是被谈论最多的作家,无论商业上是否成功,在电影人心中,张氏作品,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张爱玲一直是走在我们的前面,或者说是走在她那个时代的前面。她描写的爱情,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张爱玲的小说,写的细致而意象丰富,极富电影感。她的作品着眼于人性的复杂性。这个人性的复杂性,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复杂,不是那么简单地分为好坏、忠奸,这样的两分法是不可以概括人性的。而且她还写出了人在特定环境中,一种超乎常理的表现。张爱玲,成为一种诱惑,一种巨大挑战。这也许是导演们热爱改编张氏小说的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与张爱玲小说版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