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土地使用权人变更能否调解

土地使用权人变更能否调解

发布时间:2021-08-07 02:50:57

① 人民调解委员会把土地使用权调节给非本村人员是否合法

首先调解委员会的出现是一种简易司法程序,主要就是化解邻里纠纷 家庭矛盾。调解结果你𣎴签名认可是不具法律效应的。

② 公司法人代表变动,土地使用权无须随之变更吗

我所在的公司是股份制公司,拥有一宗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证》上登记的土地使用者是公司。最近,公司因经营的需要,经股东大会同意,部分股东将其股权转让给新的股东,原法定代表人也因董事会改选而变更。有人说这是土地使用权转让,认为我公司应当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并缴纳有关费用。请问,我公司需要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吗?广东读者 单一

答:首先,股份制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股东是不同的权利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依法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企业法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该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可见企业法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是不同的权利主体。

其次,股份制公司成为土地使用者不等于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成为土地使用权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股份制公司为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者为该公司即企业法人而非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股份制公司作为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使用权后,即不再拥有该土地使用权。

再次,股份制公司股权或者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不影响公司作为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法律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份制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类。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都可以依法变更,股东都可以依法转让股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当办理变更登记。该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意见,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该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公司股权或者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变更,是该企业法人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不是土地使用权主体变更。

综上所述,因公司股权或者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依法变更而要求其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没有法律依据。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处 范俊明

③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人民政府有一项职能叫做土地权属纠纷的调解,这个职能一般是放在国土部门的,因为国土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土地所有权人的职能。
调解不成的,可以提起诉讼。

物权法关于土地变更登记是否规定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场签字

《土地登记办法》国土部令第40号
第七条土地登记应当由当事人共同申请,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单方申请:
(一)土地总登记;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
(三)因继承或者遗赠取得土地权利的登记;
(四)因人民政府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而取得՝CŸ地权利的㙻记;
(五)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而取得土地权利的登记;
(六)更正登记或者异议登记;
(七)名称、地址或者用途变更登记;
(八)土地权利证书的补发或者换发;
(九)其他依照规定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的情形。
登记机构相当于公证人,相当于在登记机构面前签定“合同”,除以上条款外,均需双方当事人到场签字,既对登记结果的认定。 当然,也可以用委托书 全权委托某人代理。

⑤ 土地使用权人变更

由A公司先和B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办理土地使用权更名即可了。

⑥ 土地使用权持证人与原使用权人发生纠纷

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先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协商、调解不成的,或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但在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2、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3、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4、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5、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6、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纠纷调处的一般原则

(一) 一般土地纠纷案件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先由当地土地主管部门行政调处。当事人对行政调处不服时,才能按规定依照司法程序解决。未经行政调处的法院不予受理。

(二)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面都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属物,不得影响生产和在有争议的土地上兴建建筑物和变更附着物。

(三) 历史上已经达成有协议、协定,或已制定有乡规民约的,而这些协议、协定乡规民约并不违背国家法律、法令和党的政策的,予以维护,不合理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四) 对过去因无偿占有或平调引起的纠纷应根据现行党的政策,作具体分析。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区别党在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切忌用简单、武断、一概而论等解决办法。

(五) 对过去因无偿占有或平调而引起的纠纷应根据现行党的政策精神和法律规定,保护原社队或个人的应有权益。

(六) 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争议未解决前,如无法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维持现状时,土地管理机关有权指定临时使用单位使用,以保护争议的土地,争议双方均须服从,不得借故破坏土地及其附属物,不得煽动群众闹事,或以其他非法手段强行占地。

(七) 处理土地纠纷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参照历史变迁情况和现实使用情况,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合情、合理、合法地加以解决。

(八) 处理土地纠纷必须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国家、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维护单位或公民个人的合法使用权。

(九) 处理土地纠纷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应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正确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共同管好用好土地。

⑦ 法院能否将国有土地调解处理给个人

一般不能。因为国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由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进行管理,所以,可以由各级人民政府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出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法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果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分的话,须经有权限的人民政府同意,并履行相关手续才行。

⑧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与解除的条件有哪几种情况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土地所有者——国家,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土地使用者)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出让土地的范围、面积、年限、用途、出让土地的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缴纳、土地开发建设与利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不可抗力、违约责任等问题友好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依法签订的书面协议。合同成立和生效。切勿混为一谈。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充分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时合同即成立,但并不意味着该合同在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产生了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效果即合同生效。合同的生效必须符合一定的要件:(1)合同的主体合格。(2)合同的订立必须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3)合同订立的程序必须合法。要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有关程序来签订合同,否则,会导致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4)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出让方、受让方协商后订立的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5)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6)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合同效力是指依法成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即合同依法产生的具有约束出让方、受让方的强制力。具体表现在:(1)在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设定一定的权利和义务;(2)对出让方和受让方具有法律拘束力;(3)出让方或受让方不全面、适当履行合同,可以依据合同请求强制履行或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4)产生及时通知、协助、防止损失扩大等合同附随义务。合同履行是指受让方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出让方依照合同约定向受让方提供出让的土地等行为。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来说,作为出让方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比较固定,一般不会随意改变。作为受让方,如果受让方拟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方,属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调整及规范的范围。如果合同已履行完毕,也不存在合同主体变更的问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主体的变更主要是指合同签订之后,实际履行之间,受让人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或者出现法人合并、分立等情况。按照合同的一般理论及立法、司法实践,法人合并、分立后,其权利义务由新设立的法人承担,因此不需要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对于受让人名称发生变化,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基于受让人可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团体,以及今后土地登记的方便,应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为宜。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生效之后、未全部履行之前,基于法定的原因或出让人、受让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提前消灭的行为。主要有以下情形:出让方和受让方协商解除;受让方逾期未全部支付土地出让金的;出让方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因不可抗力、土地灭失等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出让方未按合同约定的开发日期满2年,被出让方收回土地使用权而使合同解除。合同终止,是指因履行完毕、土地使用年限届满或其他法定原因致使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如《土地管理法》第58条规定的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等五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情形;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权期满时,合同终止。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法律的有关规定,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者可以申请续期,但应当至迟于届满前一年提出申请,出让人应当批准。此时,需要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办理登记。违约责任。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受让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按合同约定的条件履行合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出现法律规定的免责原因除外。出让方不按合同要求提供土地使用权,应当承担违约赔偿责任。受让方不按期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也应当承担违约赔偿责任。受让方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开发建设,超过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出让人可以向受让人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的,出让人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法定的免责原因主要是指不可抗力、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动工所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对于出让方或受让方一方违约后,另一方能否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合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过按照实践中的一般作法及合同的理论,应该可以。但法律同时赋予另一方有提出解除合同的权利。法律救济途径。出让方或受让方一方或双方违约后,对方应通过怎样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先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然,如果土地使用者不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或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此时不以出让方的身份出现)可以依职权予以纠正或处罚。

阅读全文

与土地使用权人变更能否调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