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站有哪些你认为值得一看的镇站之宝分享一下吧
B站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个大型文化社区,它拥有很多宝藏内容,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汇聚于此,而我心中之中的镇站之宝当属“大忠若奸”,以鬼畜的形式重新解读三国,成功把我留在B站。
01、《大忠若奸》:看似鬼畜,实为至理,个人心中TOP 1
这个鬼畜视频全长3分47秒,对老版《三国演义》进行了重新剪辑和配音,让诸葛亮和王朗的传奇舌战再度升华,成为响彻B站内外的镇站之宝。
不同于小说之中的“非黑即白”,这一次UP主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完全正义的位置,也没有把王朗贬为邪恶无能之人。
极为少有的是,诸葛亮和王朗都各有各的道理,王朗也反过来给诸葛亮下套,将曹操所行对诸葛亮对比,2人都是架空幼主、设立相府、独掌大权,得出“曹操≈诸葛亮”的结论。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宝藏,当然,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宝藏。
Ⅱ 曹植传阅读答案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曹操)尝视其文
我给你找了下网上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上传: 邱员太 更新时间:2011-8-27 18:39:2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11.擅长;曾经;全,都。
12.出口成论,下笔成章,尽管当面考试,怎么会请人代作呢?
13.优点:善属文,性简易,不尚华丽;缺点: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14.善属文,性简易,不尚华丽;善属文。
15.先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再用正面描写来证实。
参考来自
http://www.jxteacher.com/qyt/column22558/c6bbebc3-b83f-4df9-980d-ee7d2c5e2b0b.html
你看看是不是你的试卷
Ⅲ 王渔洋的诗作
一、《真州绝句》
作者:清代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
1、原文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2、翻译
江边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鱼为生的人,在杨柳依依的路边和菱角飘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着。
夕阳西下、微风习习的傍晚美不胜收,江边红枫树下大半都在叫卖鲈鱼。
二、《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作者:清代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
1、原文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2、翻译
一年多来那停泊秣陵画舫行舟让人想念,秦淮水上阁楼让人魂牵梦绕。
整个大地都笼罩在多日的细雨微风中,一片朦胧,本应是姹紫嫣红,如今却似残秋。
三、《初春济南作》
作者:清代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
1、原文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2、翻译
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
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
四、《高邮雨泊》
作者:清代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
1、原文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2、翻译
夜泊在秦邮寒雨绵绵,南湖新涨湖水连天。
秦少游的风流不能再见,人间已寂寞了五百年。
五、《江上》
作者:清代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
1、原文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2、翻译
吴头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还是顺坦?在细雨之中慢慢进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士祯
Ⅳ 诗经王风 黍离翻译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Ⅳ 找一个作家写的一些书,是关于品读唐诗宋词魏晋南北朝诗的
这一类书写得比较好的有江湖夜雨
江湖夜雨,原名石继航,山东临清人,天涯煮酒论坛著名写手,2005年网易社区最佳写手,2006年天涯社区百大名人之一。 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
作品:
《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岳麓书社,2006年2月。
《煮酒论道:逍遥世间的绝妙智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年3月。
《华美的大唐碎片》,京华出版社,2007年4月。
《馥香记》,长安出版社,2007年4月。
《长安月下红袖香》,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05月。
《彩笔写花花解语》,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降夫宝典》,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
《江湖夜雨品水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06月。
《笔底明珠无处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01月。
《如随啼鸟识花情》,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04月。
《千年霜月千家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04月。
《笑看沧海欲成尘》,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03月。
《惊才艳艳--临风咏絮的历代才女》,研究出版社,2012年01月
《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研究出版社,2012年01月
《沉醉唐风——书剑飘零的唐代才子》,研究出版社,2012年03月
《全唐镜影--全唐诗中的大唐缩影》 ,研究出版社,2012年04月
《逍遥真趣:超脱自在的道家智慧》,研究出版社,2012年04月
《紫垣龙吟——闲说历代帝王诗》,研究出版社,2012年06月
其中《彩笔写花花解语》出版时名为《捶碎红楼》,《华美的大唐碎片》由香港三联书社出版了海外版,名为《大唐碎片》。 江湖夜雨短短几年写出上百万字的诗词历史著作,是一位极有潜力的诗词鉴赏评论家,现就职于山东临清一所中学。
2009年受郭霁红导演之约,为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撰稿并担任文学顾问。
Ⅵ 交响乐之父,钢琴诗人,歌曲之王,乐圣,小提琴王,音乐神童,圆舞曲之父各是谁出自哪里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被教堂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在教堂、宫廷弹奏管风琴、羽管键琴维持生计。1761年在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服务
整30年。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使他的音乐与众不同。
海顿一生作品颇丰,其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惊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00多部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基础之上,使交响乐确立规范,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首推“号角”、“告别”、“惊鄂”、6首“巴黎”、“牛津”、12首“伦敦”等交响曲。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优秀最有名气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作品,并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声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有著名的《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作品。
钢琴诗人——肖邦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古今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音乐神童——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mò zhā tè,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圆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 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 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Ⅶ “诗妖”“诗精”“诗王”分别是谁
1、诗妖:”诗妖,按照《汉书》的解释,并不是指人,而是带有预言性质的里巷歌谣。
2、诗精:没有诗精。
3、诗王:诗王是唐朝白居易。
Ⅷ 古代诗歌阅读题 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
《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是宋代诗人秦观所作诗词之一。
《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
作者 宋 秦观
长年身外事都捐,节物惊心一怅然。
正是山川秋入梦,可堪风雨夜连天。
桐梢摵摵增凄断,灯烬飞飞落小圆。
湔洗此情须痛饮,明朝试就酒中仙。
Ⅸ 最近很火的改革春风吹满地是什么梗
改革春风吹满地出自《念诗之王》。
《念诗之王》是由哔哩哔哩UP主小可儿创作,以赵本山为素材的一首鬼畜调教歌曲,原曲为疯猴PME所制作的原创曲目。
2018年2月11日,《念诗之王》在bilibili发布。
2018年12月6日,《念诗之王》以单曲的形式发布,并走红网络。
(9)念诗之王著作权是扩展阅读
《念诗之王》,听起来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将本山老师的经典台词做成了歌曲,台词都在浮现在脑海里,画面感太强。"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这一声声的呼唤不仅道出了对于春晚舞台上赵本山老师的想念,更十分应景的讲出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变化。
《念诗之王》的歌词是结合赵本山小品台词融合而成了,这也是该歌迅速走红的原因。例如歌词中“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国外比较乱遭,成天勾心斗角,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就是赵本山1999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