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卡森·麦卡勒斯的译介历程
麦卡勒斯情结最深的“麦迷”不是别人,是第一位将麦卡勒斯引入国人视野的翻译家李文俊。他向记者讲述了关于麦卡勒斯的往事:“1967年我时常在美国文学报刊上见到麦卡勒斯的名字,我去文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借阅她的书,找到了《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借书卡上只有一个名字,是钱钟书,我想,既然钱钟书借过这本书,一定有他借的理由。事后,我也问过钱钟书,他为何关注麦卡勒斯,他淡淡地提到‘她挺好的’。后来文革就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搁浅了。20世纪70年代,图书馆又开放了,我借出的第一本外文书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又仔细读了一遍。还是想把它翻译了,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事实上,有麦卡勒斯情结的读者记忆犹新的阅读版本多源自李文俊的译本。
在回溯《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国内的出版历程时,李文俊说,译文最初发表于1978年《外国文艺》的创刊号,当时文学青年读到的只有《世界文学》,大家也期待《外国文艺》的创刊。时隔一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由冯亦代等翻译名家执笔,一人翻译一篇,在这本书里面,《伤心咖啡馆之歌》是最长的、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篇。
究竟麦卡勒斯的什么特点使李文俊念念不忘呢?“因为她的视角不同寻常,特有的ballad(民谣)叙事风格表达着她对人生复杂性的理解。”1979年,李文俊第一次出国,在美国的图书馆里他找到麦卡勒斯的传记,阅读后,写出一篇《爱与理解的呼唤》,“有评论家认为麦卡勒斯对爱情是绝望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她之所以倾其力量表达爱的绝望不是真的绝望,是因为爱与理解在现实中稀缺,本质是呼唤爱和理解。比如,她笔下的爱密利亚小姐,‘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但她在医院中工作,她会给大人吃苦的药,给小孩吃甜的药。麦卡勒斯的内心是柔软的……”
2. 没有人麦卡勒斯
1 no one dies,everybody dies.-- Carson McCullers
2 pain is forced to leave.-- Kant
3 bring me into st,and you will see my smile.-- Lu Xun
3. 卡森麦卡勒斯的一树一石一云讲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The man said slowly: ‘I love you.’… ‘I did not mean to tease you, Son,’ he said. “Sit down and have a beer with me. There is something I have to explain’” (126). This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old man introces himself to a young paperboy in Carson McCuller’s short story “A Tree, A Rock, A Cloud.” He later explains what he means by his comments and informs the boy about his science of love. The man’s science of love is the central focus of the story. The story is not expressly opinionated about the stranger’s science of love. However, a close read of the story will yield that the old man’s thoughts on love in “A Tree, A Rock, A Cloud” are chastised by the author and are not meant to be followed. What is clear is that the old man has some very unconventional notions about lo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ext and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old man needs to be examined in order to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is thoughts are not the correct way of thinking about love. The man has done a lot of traveling, but he hasn’t come to the right conclusions about life and love.
就是,这个男人被妻子抛弃后,反而去追寻爱情的意义,里面他告诉男孩,爱情是“一石一树一云”
。他旅行了很多地方,对爱情进行了很多思考,后来,发现爱情还是那么不确定,那么飘渺不定,他最后也对自己给的定义感到困惑,不确定。
The stranger begins his traveling after his wife of “one year, nine months, three days, and two nights” (127) leaves him. However, after reaching a certain point the man begins to deny that he was hurt by the divorce. “When I lay myself down on a bed and tried to think about her my mind became a blank. I couldn’t see her” (129). It is at this point that he begins to formulate his science of love. The man stops chasing his estranged wife around the country although, as Leo implies, she still could be found. He learns to love things that cannot reject or hurt him. Loving this way will keep him from being hurt again. He completely denies that a woman hurt him. The man is a weak character for this reason. Now he is no longer chasing her but the figurative opposite is occurring! “Suddenly instead of me combing the countryside to find her she began...
男人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四处寻找妻子,最后,他放弃了对妻子的寻找,也否定了妻子对他的伤害,开始了对爱情的思考。里面,男人开始去爱那些无法拒绝或者伤害他的人,他内心是脆弱的。他不再执着于寻找妻子,却被另一个谜题所困惑:爱情是什么?
今晚,上课的时候无聊看完了这文章“A TREE A ROCK A CLOUD",然后也跟楼主一样很困惑,上网查了一下它的寓意。中文的网站没有,只能寻找英文网站。这个是网址:http://www.echeat.com/free-essay/Analysis-of-Carson-McCullers-Story-A-Tree-A-Rock-A-C-30304.aspx
4. 卡森·麦卡勒斯的学理依据
有译者似乎在为麦卡勒斯寻找学理依据。
“荣格曾将作家分为两类: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是指创作受体内冲动而成,笔下的人物有着自己的命运,不完全受控于作家;内倾型是指作家的写作完全是理性状态下的创作,写作的过程多在打磨技巧。显然,麦卡勒斯属于前者。”《婚礼的成员》的译者,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师周玉军说,他曾以麦卡勒斯为主题给学生做过报告,但几乎没有什么反响,“她的作品是一座没有彼岸的桥”(荣格)。终其一生,麦卡勒斯的所有作品都在述说孤独,在后世读者的眼中,一种新的孤独也就随之产生。最后,由于麦卡勒斯的作品氤氲着哥德派小说的幽暗、奇异和凄美,因此往往被认为是美国南部哥德派小说的代表。其最典型的描写是偏僻小镇上的孤寂的居民,他们觉得爱虽然有时可以战胜单调和孤寂,却转瞬即逝,一去不返。
5. 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简介
《伤心咖啡馆之歌》
作者:(美)麦卡勒斯 著,李文俊 译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4-1
ISBN:7802011434
字数: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内容简介
小镇上的爱密利亚小姐能干富有,“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男人”,本地最俊美的男子马文·马西偏偏爱上了她,他一改流氓习性成为正经人,暗恋了两年之后终鼓起勇气求婚。但这场婚姻只持续了10天,“一个新郎无法将自己心爱的新娘带上床”。马西再度成为恶棍,并锒铛入狱。爱密利亚小姐心满意足地享受平静的生活,直到罗锅的李蒙表哥来到小镇,她爱上了他,并事事迁就,6年后马西获准假释。李蒙表哥在第一眼看到他之后,就极力讨好他,马西却报以拳头。罗锅仍然天天出去找马西厮混,并把他安排进家里住。爱密利亚小姐和马西的冲突终于爆发了,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决斗,正当“她那双强壮的手叉住了他的脖子”时,小罗锅尖叫着加入了战局,爱密利亚小姐成了失败者。当然,小罗锅和马西抢走财物毁坏了咖啡馆后双双离去。连续三天,爱密利亚小姐都坐在前门口台阶上眺望等待,但是,罗锅始终不见回来。第四年,她请来木匠把窗门都钉上了板,“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呆在紧完备的房间里”。小说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情一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
《心是孤独的猎手》
又名: 心是孤独的猎人
作者: (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ISBN: 9787542621344 [十位: 7542621343]
页数: 342
定价: 25.0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8-1
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而名为lostpast的南京读者刚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她认为《心是孤独的猎手》比《伤心咖啡馆之歌》更能展开对“孤独”的独立表达。有译者似乎在为麦卡勒斯寻找学理依据。
《婚礼的成员》
作者: (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周玉军
ISBN: 9787542621368 [十位: 754262136X]
页数: 164
定价: 15.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8-1
副标题: 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婚礼的成员》被认为是麦卡勒斯最成熟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由她本人改编为戏剧在百老汇连续上演501场,获得巨大成功。主人公是个小姑娘,她的梦想,就是参加哥哥的婚礼,然后和他们一起去度蜜月,远走高飞。但是在小姑娘的世界里,“在那个绿色的、疯狂的夏季”,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被深锁在各自的内心空间,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交流。
《没有指针的钟》
没有指针的钟
作者: (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金绍禹
ISBN: 10位[7542626647] 13位[9787542626646]
页数:271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12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小说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串起了这些生动的人物。从第一页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查出得了白血病,从此他的人生成了没有指针的钟开始,到最后一页他平平静静永远合上眼睛为止,中间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日子。这是小说的第一条明显的主线。第二条主线是蓝眼睛的黑人孤儿舍曼·普友一心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法官的孙子则有意查明他父亲的死因,于是小说就有了一条很粗的“种族歧视”的主线。凡是著名的黑人妇女,舍曼都觉得有可能是他的生母。然而他失望了,他在法官福克斯·克莱恩办公室里发现了有关他身世的诉讼卷宗。于是,他要跟白人“对着干”。最后,他因搬进了白人居住区而被炸死在家中,被种族主义所害,尽管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金色眼睛的映象》
作者:(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陈黎
ISBN:10位[7542623664] 13位[9787542623669]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18.00
内容提要
麦卡勒斯继《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推出另一部长篇力作。曾被改编成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马龙·白兰度、约翰·赫斯顿等巨星主演。 小说以1930年代驻扎在美国南方的一支军队为背景,讲述了双性恋者潘德腾上尉,因好色而有魅力的兰顿上校的到来且与其妻骚动而轻佻的利奥诺拉有染,生活被搅扰得翻天覆地的故事。1941年小说发表时,评论界并未真正明白如何解读其相对丑闻性的主题。但《时代》杂志的一位编辑却写道:“几乎在所有方面,这类素材所造就的不过是一类有关男同性恋者的附庸风雅的情节剧。而麦卡勒斯则以罕见的散文体天赋,简洁而富洞察力地讲述她的故事。”在创作这部小说之时,麦卡勒斯与利夫斯的婚姻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她的这第二部长篇小说展示的正是其关于人类情感疏离和不可行之爱的标志性主题。
6. 卡森·麦卡勒斯的生平经历
生活
卡森·麦卡勒斯,原名卢拉·卡森·史密斯,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父亲是一个珠宝商,母亲的祖父是一个农场主和南北战争英雄。卡森·麦卡勒斯10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时父亲送给她一台打字机,从此开始写作,同年第一次患上中风。
1934年,17岁的麦卡勒斯前往纽约,本来打算进入朱利亚德学院学习钢琴,后来患上了风湿热,返回哥伦布休养。康复后,她去到纽约,一边打工,一边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学习写作。
1936年,19岁的麦卡勒斯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短篇小说《神童》。
1937年,20岁的麦卡勒斯与退伍军人李维. 麦卡勒斯结婚。
1940年,23岁的麦卡勒斯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令她一举成名,小说迅速登上畅销书榜首,引起美国文坛轰动。
1941年,麦卡勒斯与丈夫离婚,离婚后麦卡勒斯与《时尚芭莎》的编辑乔治·戴维同居,并与威斯坦·休·奥登、本杰明·布里顿、杜鲁门·卡波特、田纳西·威廉斯、保罗·鲍尔斯等名人成为好朋友。二战结束后,麦卡勒斯移居法国巴黎。
1945年麦卡勒斯与前夫李维·麦卡勒斯再次结婚。
1948年,由于长年多次患有风湿热和中风,麦卡勒斯左半身完全瘫痪,并且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麦卡勒斯试图自杀。
1950年由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改编的舞台剧在纽约百老汇剧院上演,引起轰动,连演501场。
1953年丈夫李维劝说麦卡勒斯与他一起自杀,但麦卡勒斯成功逃走,李维在巴黎的酒店里服用过量安眠药而身亡。
1967年8月,麦卡勒斯因脑部大出血,陷入昏迷。昏迷45天后,于9月29日在纽约去世,时年50岁。
7. 求关于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分析的文献,求分享,在线等。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述评 2002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由纽约“妇女企划与制作中心”和“剧作家视界”联合推出的戏剧《卡森麦卡勒斯:不确切的史实》在纽约百老汇首轮上演,将麦卡勒斯这位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神童”女作家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该剧由美国当代著名女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创作,以麦卡勒斯坎坷人生中的一些主要事件和社会关系为线索,同时穿插其作品中的若干场景和对白以表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有效地达到了人物现实生活及其艺术世界两者有机结合的戏剧效果。但是,剧本对麦卡勒斯的生平作了较大的改动,有选择地将历史人物的许多重要经历忽略不计,并大胆地将某些事件合并或打乱时序,从而有意突出了麦卡勒斯生活和性格中有异于常人的层面,比如生理和心理疾患、酗酒、性倒错等。这样,《卡森麦卡勒斯:不确切的史实》由于“不确切的史实”和“恶梦般的人物形象”而引发的争议使得麦卡勒斯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关于麦卡勒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诸多当代评论家表现出不确定的态度:麦卡勒斯研究者、传记作家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在1987年写道:“至于她是否算得上主要作家,评论家尚在争论这个问题”(Carr301);到了1996年,莉萨洛根仍然表达了几乎同样的意思:评论家“不能确定她是一名主要作家还是次要作家,现代主义作家还是乡土作家”(Lo—gan2)。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在20世纪四十年代便完成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就连1961年发表的《没有指针的种》也是在这十年间开始酝酿成形的。 这个可以吗? 追问: 有没有 全一 点的啊?这个只是一半啊! 回答: 卡森 麦卡 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 述评 .pdf 貌似是pdf的 http://www.ggdoc.com/xueshulunwen/6251.html ,你自己去看吧,采纳哦。
8. b站会不会买刀剑神域序列之争的版权
刀剑二现版权受限明更新完才能1迅雷
9. 卡森·麦卡勒斯的中国影响
20多年了,麦卡勒斯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孤独,她的作品却忽然整体出版,那是因为引进者内心深处也藏有麦卡勒斯情结。是麦卡勒斯曾经的读者,在经过20多年后,又执着地把她找了回来。据策划引进麦卡勒斯系列的“一尘图书”负责人徐冬介绍,早在去年春天她已就版权一事与麦卡勒斯生前的文学代理人和出版社反复商谈,在即将达成协议时,美国各图书媒体包括亚马逊网站突然在头版头条大规模介绍麦卡勒斯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原来是奥普拉向她的读书俱乐部会员推荐此书,这本书重印了60万册。
麦卡勒斯的影响很大,很多人对她着迷,不过仔细考察这个自称“麦迷”的人群,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她的孤独不像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样为更广大的读者所知,但却像一条小溪流一样持久不息,特别是在读书界、文学界。
阿康,一个藏书4万册的读书人,麦卡勒斯是他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在他看来,《伤心咖啡馆之歌》困于一种藏青色的、潮湿的空气,人人都在内心深处挣扎,在和被所爱的人唾弃的宿命做斗争,在向一种渴望交流的孤独本能妥协。麦卡勒斯和传统的美学观点格格不入,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同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
麦卡勒斯的骨灰级追随者还有苏童,在《一生的文学珍藏——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小说》中他说过:“我至今说不清我对这部小说的偏爱是出于艺术评判标准,还是其他似是而非的标准,偏爱也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谋杀,但有比谋杀更加残酷的羞辱与背叛;没有血腥味,但有比死人更伤心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