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动产不能设定用益物权
其实对于117条我是这样理解的,117条规定动产可以设定用益物权,但是为什么现在物回权法规定的四种用答益物权都是不动产,就是因为如果将用益物权只是局限于不动产,将来的法律很难对动产设定用益物权,这就不利于法律的发展。现在中国很多的法律处于发展状态,这样的规定就是为将来物权法的发展留后路。
『贰』 用益物权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于他人所有的不动产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的重心在于对于不动产使用价值的支配,强调的是对物的利用权,法律赋予这种对于物的利用权以物权的效力,使利用权人可以据此权利对抗包括所有权人在内的其他人的干涉,从而保障其对物的充分利用。用益物权即为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实现物尽其用。由于土地等不动产资源具有永久性、安全性、供给有限性、资本价值性等特点,决定了不可能人人都拥有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法律为了调节人类的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创设了用益物权制度,以求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但是大家应该注意,用益物权虽然是基于他人的所有权而产生,但是其是独立于所有权的物权,并具有可转让性,从而使不动产的使用价值本身在市场中实现最优化的配置。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土地公有制,因此用益物权制度也相应带有公有制的特点。如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中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因素,承包经营权也不似永佃权具有永久性和人身依附性,而是具有期限限制,且以平等社员资格为基础的新型土地利用权利制度。但土地权利制度上的公有制特点,并不影响我国的土地利用制度仍属于传统用益物权的范畴,因为它们本质上也是在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土地所有权权能分离的产物,在权利的内容上都包括了使用权或者收益权,因而也是这些权利本质上都是私法上的物权,都应当具有物权所应当具有的效力。作为一种物权,用益物权除了具备物权的一般法律特征以外,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特征:
第一,用益物权是一种他物权。即用益物权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成立的物权。
第二,用益物权是一种不动产物权。即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仅限于不动产。动产之上不能成立用益物权。对于动产的使用可以通过借用合同或者借贷合同来进行。
第三,用益物权是以使用和收益为内容的限制物权。即用益物权人只能就其标的物为使用和收益,而不能其为相应的处分。当然用益物权人无权处分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并不代表着他不能处分用益物权本身,比如用益物权人可以依法将该用益物权转让给他人,但其不能将该用益物权的标的物转让给他人,因为将该标的物转让给他人意味着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这必须以转让人对该标的物享有所有权为前提,否则将构成无权处分。
第四,用益物权是独立物权。虽然用益物权虽然以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但其一经设立,在法律上就具有独立性。也就是说,用益物权一旦依当事人约定或法律直接规定设立,用益物权人便能独立地享有对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权,除了能有效地对抗第三人以外,也能对抗标的物的所有人对其权利行使的干涉。
此外,由于用益物权是依约定或法律规定设定,因此用益物权还是一种有期限的权利。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我国的用益物权类型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对于海域使用权以及取水权、采矿权、探矿权、捕捞权、狩猎权等用益物权或者准用益物权适用相应特别法律的规定。
『叁』 用益物权是不是只适用于不动产及基于不动产产生的权益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虽然规定,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内产,依法享有占有容、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是可惜的并没有对动产用益物权做出分类或者详细阐述,或许是为法律完善留下了扩大空间,亦或许是为了允许其他法律设置动产用益物权。因此就目前来看,用益物权的性质即为不动产,因此诸如地上权,地役权,典权等所能够举出的例子都是基于不动产成立的。
『肆』 用益物权都是期限性物权
不是吧 用益物权属于定线物权,除了期限性的还可以是 一定范围内的吧
『伍』 用益物权的法律性质包括哪些
在对用益物权性质的认识上,学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的学者用他物权的性质来阐述用益物权的性质;也有的学者从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上来分析用益物权的性质。我们认为,认识用益物权的性质,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明确用益物权是物权,所以,用益物权应当具备物权的通有性,如法定性、优先性、排他性和追及性等;第二,应明确用益物权是他物权,所以,用益物权应当具备他物权的通有性,如受限制性、派生性、不完全性等;第三,应从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上来认识用益物权的性质。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认为,用益物权除具有法定性、优先性、排他性、追及性和受限制性、派生性、不完全性等物权和他物权的共有属性外,还具有如下法律性质:
1.用益物权具有用益性所谓用益性是指用益物权是以物的使用和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物权。用益性是用益物权的基本属性,是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相区别的基本标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是就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而设立的权利:用益物权侧重于物的使用价值,担保物权侧重于物的价值或曰交换价值。正因为如此,用益物权又称为使用价值权,而担保物权又称为价值权。由于用益物权的目的在于对物的使用和收益,因而,它不可能具有担保物权的变价受偿性和物上代位性等属性。就是说,用益物权不涉及以用益物的价值清偿债务问题,也不涉及用益物灭失后以其他物代替的问题。用益物权的用益性因用益物权的种类不同而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别。例如,传统民法上的地上权和永佃权都是以土地为用益物的权利,但两者的用益范围和程度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地上权以在土地上营造建筑物和种植树木为用益范围,而永佃权则以在土地上耕作或牧畜为用益范围。
2.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用益物权不以用益物权人对所有人享有其它财产权利为其存在的前提。用益物权的独立性表明用益物权不具有担保物权所具有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属性。就是说,用益物权不以他权利的成立为成立前提,不随他权利的让与而让与,亦不随他权利的消灭而消灭;同时,用益物的变化,如部分灭失或价值减少等,用益物权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在用益物权独立性问题上,地役权似有例外。通说认为,地役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这似乎与担保物权相同,其实不然。地役权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与担保物权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存在明显的差别。地役权的从属性是指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所有权分离而存在,不得保留地役权而处分需役地所有权。这种从属性具体表现在:地役权必须与需役地所有权一同让与,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分离而成为其他权利的标的;地役权的不可分性是指地役权不得被分割为两个以上的权利,也不得使其一部分消灭。可见,地役权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是为保证需役地人的用益目的而采取的措施,而非为保证某一债权的实现而设置的。
3.用益物权具有占有性所谓占有性是用益物权须以实体上支配用益物为成立条件。物权是一种支配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都是如此,但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支配形态不尽相同。用益物权的内容在于使用收益的实体,即对物的使用价值的用益,因而它必然以物的实体上的有形支配,即实体占有为必要。用益物必须转移给用益物权人实际占有支配,否则,用益物权人的用益目的就无法实现。例如,若不转移土地,地上权人或永佃权人就无法在土地上营造建筑物、种植树木或进行耕作;担保物权的内容在于取得物的交换价值,因而可不必对物进行实体上的有形支配,以无形支配为满足。在担保物权中,质权和留置权以标的物实体上的有形支配为必要,但这种支配并不是用益性的。在质权和留置权中,都有权利人非经物之所有人的同意,不得使用收益物或留置物的规定。否则,权利人应负民事责任。
『陆』 用益物权是什么
用益物权,是指以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设立的定限物权。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特征
具体特性
用益物权作为物权之一种,着眼于财产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民法上,各国物权法贯彻效益原则,已经逐渐放弃了传统民法注重对物的实际支配、财产归属的做法,转而注重财产价值形态的支配和利用。这种立法趋势反映到理论研究上即是学者越来越注重对用益物权的研究,然而,对用益物权的法律性质则有不同的阐述。笔者认为,用益物权除了具备物权的一般属性和他物权的基本属性之外,它与担保物权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的用益性。用益物权是他物权,是对所有物的利用。从物权的分类来看,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与担保物权相对应,设立用益物权的目的就是对他人所有的财产进行使用、收益,即为了追求物的使用价值而对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支配。与此相应,用益物权的内容也主要是行使使用、收益的权能。
2.地位的独立性。用益物权为独立物权,是对所有权的限制。用益物权是非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物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独立支配的排他性权利,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用益物权人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某种权利的具体支配范围内,可以对抗一切人,包括所有权人,从而形成对所有权的限制。例如,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对国家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并经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3.客体的限制性。用益物权客体的限制性有三个方面:一是用益物权的客体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客体的存在形态或使用形态发生变化,会对用益物权人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丧失。例如: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是可耕种、种植、养殖的土地,如该土已经成为沙漠,无法耕种,则不能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担保物权则要求担保物具有交换价值;二是用益物权的客体以不动产作为主导,在法制史上,用益物权的范围一般较为广泛,可以扩及一切法律上的物,法国、瑞士法上的用益物权至今仍然可以在动产和不动产上设立,但德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而不适用于动产,一些国家法律甚至直接规定,在动产上不能设定用益物权,只能设定债权关系,如租赁权。中国物权法把用益物权的客体限制在动产和不动产之上。而担保物权则既可以在动产上设立,也可以在不动产上设立;三是用益物权的享有和行使必须以对客体的实际占有为前提,否则使用和收益无从谈起。而担保物权则不必要求权利人一定要直接占有标的物,如在抵押权中,抵押权人就不直接占有抵押物。
比较特性
与所有权、担保物权相比,用益物权具有以下特征:
1.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主要内容,即注重对物的使用价值,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这区别于担保物权注重物的交换价值的特点。
2.用益物权除地役权外,均为主物权;担保物权为从物权。
3.用益物权虽然也可以在动产上设立,但是从用益物权的具体类型来看,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客体,这主要是便于通过登记公示。
4.用益物权是直接支配他人的物的权利。用益物权人可以直接支配标的物,不需要他人行为的介入。
『柒』 用益物权是不是只能成立于不动产
物权法
第一百一十七条 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内使用和收益的容权利。
根据这条解释,用益物权也可成立于动产,只是常见于不动产。
如果举例的话,我理解出租车司机对于自己开的出租车就应该是享有用益物权。
『捌』 民法典的用益物权规定在
用益物权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标的物占有、使用、收益。另外,用益物权的存内在,对所有权也构成一定容的限制。即所有权人不得妨碍用益物权人行使其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限定物权。 用益物权的享有和行使通常以对物之占有为前提。用益物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
(8)用益物权是不受限制的物权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条“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玖』 用益物权是有期限物权,而其中的永佃权等都是无期限的,请问如何解释
这个应该从物权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开始讲。
用益物权始于罗马法,刚出生时的用益物权种类很少,确实是有期限物权,到罗马法复兴,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罗马法物权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益物权是有期限物权,
而我国法学家搬来的理论就是一百年前的德国法,所以难免有这种说法残留。
但是应该直到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越复杂化,传统的用益物权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各国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用益物权,打破了传统的用益物权。
因此,目前理论上把用以物权描述为定限物权
而不是有期限物权。
而这些都是学说罢了。
来看看我们的物权法。
物权法根本没规定用益物权是定期限的,
用益物权中的永佃权,在德国二次大战后1947年被废止了。在日本永佃权仍然存在,但是设定永佃权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们国家物权法根本没有规定永佃权。
所以永佃权只是一个历史了。我们不必回顾了。
我国物权法就没有规定永佃权。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款明确了划拨土地使用权,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而土地管理法62条虽规定了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但是没有规定期限。
因此宅基地使用权无期限。
我觉得学说只是一理论而已,并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东西是正确的。
个人认为用以物权是有期限物权的说法是不合理的,而且是过时的。
『拾』 用益物权是以所有权的权能为内容的,而对所有权的行使有所限制的物权。怎样理解74
用益物权是物权,是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所以必须以占有为前提,
而所有权则是对物的直接占有,
但是有对所有全有所限制,
当二者相互冲突时,
用益物权要优于所有权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