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产业所有权是不是知识产权
文化产业中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例如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动漫作品的著作权,出版发行企业的相邻权等。
2. 从经济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积累了难以估计的文化资本,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本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们在世界文化市场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将文化积淀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如何提高社会运用文化产业政策的能力、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的能力;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管理,提炼出适合中国企业、组织的现代管理模式和理论;如何结合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如何寻找中西方文化产业的整合点和将其经验、模式和资本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对接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上述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文化与经济作用关系,文化与管理促进关系,文化与文化产业转化关系。
经济与文化互动。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文化产业就是是文化经济化的直接产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的渗透力越强,影响力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就越突出。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还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随着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文化力与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军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构成综合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经济和文化互动,其互动模式和机制,是研究的中心课题。
文化与文化管理作用关系。1911年泰勒创建了科学管理学,管理从经验管理时期从此进入到古典管理时代,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以完善制度和提升技术为要义的管理科学面对多变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劳资关系越来越力不从心,管理的对象是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性,以人为本,就是文化管理,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 文化管理的机理是文化,如何从文化中提炼出管理要素,特别是适合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目前尚未有成熟公认的理论,这是本中心拟研究的课题。另外文化产业的繁荣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带动了高校的相关学科建设热潮,但是目前在专业定位上普遍存在问题:没有统一的教材,缺少对口的教师,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各高校文化管理专业编制一批内容规范、权威性强的教材,同时通过我们的培训能为国家提供一些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与教学人才。
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更依赖于现代文明,新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居于强势地位,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这种含义可以概括为:观念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品牌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内容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营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创意,如果创意人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文化产业就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因此,如何依据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升级是学者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3.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
随着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较量已经从硬实力扩展至软实力,文化竞争成为当代国际竞争新的发展态势。为增强本国的软实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形成文化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争夺文化市场份额。
就我国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较多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主文化品牌缺失。自主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国维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码。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迪斯尼动画、法国的时尚设计、韩国的网络游戏等等。相比之下,由于文化创新能力欠缺和文化传播能量局限,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尚未形成有分量的自主文化品牌。第二,自主版权文化精品太少。我国是文化产品进口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70%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第三,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目前,我国盗版现象依然严重,音像盗版率长期居高不下。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的存在,阻碍了文化创新,不利于调动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是我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公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战略主动期。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也正值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升级和企业改造的关键阶段,文化企业能否在正确的产业政策指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庇护下,逆向而动,谋求发展的转机和胜机,事关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唯有以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为后盾,以制度运用为重点,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才能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版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具体而言:
首先,以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为后盾,营造文化创新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明确界定产权归属,规范文化产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当前,要以著作权法、商标法的新一轮修法为契机,完善相关产权制度,保障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的智力劳动过程,服务于文化成果社会化、产业化、产权化的发展目标。
其次,以知识产权制度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政策体系。我国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虽比较先进,但并没有完全实现其预期的政策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运用制度的经验不足。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将知识产权制度与国家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贸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关政策出台时增加知识产权条款。
最后,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对一国文化创意产业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关西地区、德国的巴登富腾堡地区、意大利的都灵及米兰地区、法国的巴黎和英国伦敦等地区,都是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来形成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产业群。因此,我们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选择关键的文化产业、重点的文化企业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
4. 文化产业侵权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要怎么处理
网络保护的力度因国而异。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信息交流和联系进一步加强,跨国著作权纠纷时有发生,各国之间关于著作权保护的沟通和共识逐步加强。各国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合作有望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完善司法规定、达成国际公约等方式展开。
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可以按照权利人侵权造成的复制品发行减少额或者侵权复制品销售量与权利人单位利润的乘积计算。发行量减少难以确定的,按照侵权复制品的市场销售量确定。债权人的实际损失或者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职权确定赔偿数额。人民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当综合考虑工种、合理的使用费、侵权的性质、后果等情况。
5. 论述 为什么知识产权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所谓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知识财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是指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权(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等)、著作权(版权),也可以分为著作权、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美国一般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其实国外的叫法更体现了其知识产权的特征。
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知识产业,其核心是智力创意、创造,其成果体现就是版权。如果没有版权这个核心的东西,文化就无法产业化,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产业。如迪斯尼系列作品、好莱坞的电影,如果没有版权,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还不衰。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走产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走这样的道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有标记、要创品牌。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成果就是文化商标权的专属和拥有。如梦工厂、迪士尼等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除了版权、商标权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支撑,文化就无法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如苹果电脑、苹果手机。一方面是技术推进了文化与新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化与新科技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如纸的发明成为图书这种文化成果的载体,后来有了胶片、磁带、光盘、网络等这样的载体,这些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种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就是专利权的专属和拥有。
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走文化产权化的道路。没有法律对这种无形的文化产权进行确认和保护,文化就无从产业化,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
6. 论述 为什么知识产权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所谓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知识财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是指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权(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等)、著作权(版权),也可以分为著作权、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美国一般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其实国外的叫法更体现了其知识产权的特征。
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知识产业,其核心是智力创意、创造,其成果体现就是版权。如果没有版权这个核心的东西,文化就无法产业化,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产业。如迪斯尼系列作品、好莱坞的电影,如果没有版权,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还不衰。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走产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走这样的道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有标记、要创品牌。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成果就是文化商标权的专属和拥有。如梦工厂、迪士尼等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除了版权、商标权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支撑,文化就无法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如苹果电脑、苹果手机。一方面是技术推进了文化与新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化与新科技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如纸的发明成为图书这种文化成果的载体,后来有了胶片、磁带、光盘、网络等这样的载体,这些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种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就是专利权的专属和拥有。
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走文化产权化的道路。没有法律对这种无形的文化产权进行确认和保护,文化就无从产业化,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
7. 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yiyizhongda
8. 文化产业融资难的一个因素是没有完善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请问如何完善如何评估一个文化项目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如何:
一是完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识别和认定工作;
二是完善文化产业产权的立法保护工作,尽快立法;
三是尽快建立产权的价值评估机构和知识产权的流转交易平台,目前有些地方已经成立文化产业产权交易所,也有相关的专门机构配套,但产权交易所在国内还属于新鲜事物尚在探索中。
四是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相关的产权登记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产权抵押制度,理顺产权进入生产服务领域实现产业化的制度障碍。
现在文化项目的评估分两种情况,如果是有实物作为载体的可参照实物的评估,如果完全是无形的文化产权比如剧本等等评估,现在还没哟完全成型的体系,一般说来针对特定领域有些行内规矩,比如收藏行业对文物的评估、比如影视制作公司对剧本的评估、也可以将无形知识产权交由版权交易所评估。但是文化产权有特殊性,目前的评估标准还难以量化,比如一个画家的油画,你很难说他值多少钱,只能参考市场拍卖的价格,但是拍卖有时候有存在市场投机成分,所以未来的路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