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和物权的追及效力
简单的说,就是你妈妈虽然是出钱得到的这个勺子,而且不知道你爸爸并不是勺子的所有人,但是这个勺子仍然不是她的,你是可以取回来的
一、善意取得的物不应仅仅限于动产
通常认为善意取得仅限于动产,不动产不适用善意取得。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足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维护第三人对公示公信力的信赖。
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公示的作用在于昭示物权的变动,保护交易的安全。通常认为动产以交付占有为公示方法,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公信原则的基本要求指物权变动以登记和交付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即使登记或交付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其目的在于保护交易的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在动产所有权转移方面,第三人善意而无过失地相信动产的占有人即为合法占有并拥有合法处分权的所有权人,从而与其缔结合约,支付相应对价后应当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即使该占有人实际上并没有所有权和处分权,也应当承认交易的有效性。但对如赠与等无对价存在的第三人,即使第三人为善意,也不宜认定其合法取得动产的所有权。因为善意取得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而赠与等无偿行为不属于交易的范围,不在保护之列。而对于从受赠与人处有偿取得该动产的,则应当认为交易有效,由受赠与人在受益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对于不动产,第三人善意无过失地相信行政机关登记的公信力,或者确信不动产登记的所有权人的代理人有权处分,从而与其发生交易行为,并进行了产权变更登记的,应当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确认其依法取得的产权为有效。即使该行政机关的登记有误或代理人实际并无代理权也不例外。财产所有权人的损失可以由无权代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故而,善意取得的财产不应仅为动产,也包括不动产,如此才能全面保护交易的安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二、 善意取得只要求取得财产时为善意
通过对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分析,应当认定只要求第三人在取得财产时为善意且无过失即可,即使事后第三人知晓与其交易的人并无合法处分权,也不影响先前交易的效力。
但取得财产的时间如何界定呢?有人认为应当是合同签订时,有人认为应该是第三人交付钱款时,有人认为是标的物实际交付时。笔者认为应该界定为实际交付时为妥。
如果是动产,自该财产交付给第三人实际占有前,第三人始终善意且无任何过失,该财产交付即所有权转移,即使第三人尚未支付价款也不影响所有权的转移。如果确未支付价款,仅在交易双方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并不导致所有权移转的无效,因为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以交付为公示方法。
如果是不动产,交付并由第三人实际占有并不构成所有权的转移。这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应当认为,只有合法办理了产权变更登记之后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效力。因此,只有第三人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之前为善意且无过失,才可以构成善意取得。否则,应当不影响不动产实际所有权人的追及权的行使。
所以,对善意取得的成立应当以第三人取得财产前为善意且无过失,才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三、 盗赃物产权的变动
按照通常的观点认为,对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无论几经转手,国家机关主要是侦查机关都可以从第三人处追回。且通常的观点也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仅限于动产,不动产并不适用。但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一)盗赃物中动产的善意取得
如果以不正当的低价与非法占有人进行交易,无论任何情况均不得构成善意取得,更无须说无偿取得,即使是善意也不能产生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而如果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并支付了相应的对价的话,应当产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原所有权人包括国家机关也不得向第三人行使坠及权。原所有权人的 损失可以通过侵权之诉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来解决。
(二)盗赃物中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通常认为不动产不能成为盗赃物,但现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此都已经有了突破。比如某人以暴力或胁迫等非法手段,使不动产的所有权人到登记机关办理了产权变更登记,登记到了行为人或他人的名下,尔后登记后的权利人与第三人订立合约,并重新变更登记,应当认定合同有效。至于原所有权人的损失,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向行为人追偿。
再比如,由于登记的行政机关的过错造成登记的错误,被错误登记为所有权人者与第三人交易的,同样应当认定善意取得的构成,即使是盗赃物也不例外。
宗上所述,善意取得构成对物权的追及效力的合法限制,甚至以牺牲原所有权人的利益来保护交易安全和第三人权益,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符合现代的价值趋向。(D)
❷ 物权法》关于物权的追及效力有何规定
十月一日以后适用《物权法》第66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❸ 关于物权追及性的民法案例题。
A可以要回自己的手表
首先,返还愿物请求权适用于无权占有人,那么我们来分析案例的情况
1,手表被B偷走,小偷不能取得所有权
2,小偷买给C,小偷是为无权处分,因为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所以即使C善意且合理价格购买,也不能取得所有权
3,C丢失,且此时所有权人和占有人都没有处分财产,所以为遗失物,D捡到的并不是无主物,不适用先占,所以D也是无权占有人
4,D无权占有而处分,是为无权处分,同理不适用善意取得,E无法取得所有权
5,由于D捡的遗失物,属于占有脱离物,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取得,但是自A知道或应当知道E占有他的物品时起,如果2年内不行使返还原物请求权,则自期满之日起,E取得所有权
由于案件发生于1年内,所以A有权要求E返还,并且E不是从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处购买,也不是拍卖取得,所以A不需要赔偿,E只能请求D赔偿
❹ 民法高手进!关于物权的追及力的问题
是的,这是法的例外规定。法条文中经常用的,就像但是样,呵呵。
❺ 物权的排他性、独占性、追及力,分别怎么体现出来的急!在线等!
一、物权的排他效力
物权的排他效力是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和一物内之上不得设立两容个以上内容相冲突的物权。主要表现一物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同一物上不得设立两个以上用益物权、同一物上设立两个以上担保物权时依先后顺序确定效力。
二、物权的优先效力
物权优先原则,即指同一物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存在,或者该物权的标的物也为债权给付的标的物时,成立在先的物权有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的效力,物权则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物权优先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同一物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内容或性质的物权存在时,成立在先的物权有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的效力。
第二、同一标的物上既有物权,也有债权时,无论物权成立于债权之前或之后,它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三、物权的追及效力
追及效力是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追及效力不是绝对的,也要保护善意第三人。
四、物上请求权
物上请求权是物权人对物的支配因受到他人妨碍而出现缺陷时,为回复其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而产生的请求权。包括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
❻ 物权追及效力和善意取得是否矛盾
不矛盾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条件:
一:处分人没有处分权而处分了别人的东西;
二:买售人不知情,是善意的;
三:双方买卖价格是合理的;
四:买卖双方完成了所有权转移的程序。
这四个条件必须都符合才行。
物权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
物权的追及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中:一是当标的物由无权处分人转让给第三人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有权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物权在此种情况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属于物上请求权的一种形式.二是当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给第三人时,抵押权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权.
物权的追及效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物权法为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对物权的追及效力设有若干限制.第一,善意第三人对标的物占有受即时取得制度和时效取得制度的保护.当善意第三人按即时取得制度或时效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时,原所有人无权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只能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第二,物权未按法定方式公示者,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即对善意第三人不具有追及效力.例如,未经登记的抵押权,如抵押人将抵押物擅自让与第三人,抵押权人不得追及至第三人行使抵押权.第三,物权登记错误时,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受登记公信力的法律保护,真权利人对善意第三人无追索力!
❼ 物权的追及效力
恶意可以要求返还,否则是不可以的,只能追求乙的责任
❽ 什么叫物权的追及效力
为什么抄不直接网络搜索袭呢?网络就有额。
通俗来说就不管物到哪里,到谁那里,你都有权利可以拿回来。
但是现代法律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无权的追及效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算了,你还是直接搜无权的追击效力吧。。。。
❾ 什么是物上请求权效力、物权优先性效力、物权追及性效力
你在看什么书?找一本
物权
法教材,查物权效力部分!你这个问题,回不是简单说说就答能解决的。
并且,你读的
这本书
,很不专业。
法律
对物权的保护,是通过
公法
和
私法
两套
法律制度
实现的。在私法上,物权的保护又分为物权法的保护和
债法
的保护,物权法的保护是
物权请求权
制度,债法的保护是
不当得利
和
侵权行为
制度。
❿ 什么是物权追及力
物权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内均可追容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物权的追及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中:
当标的物由无权处分人转让给第三人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有权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物权在此种情况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属于物上请求权的一种形式。
当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给第三人时,抵押权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权。 物权的追及效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物权法为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对物权的追及效力设有若干限制。
第一,善意第三人对标的物占有受即时取得制度和时效取得制度的保护。当善意第三人按即时取得制度或时效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时,原所有人无权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只能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第二,物权未按法定方式公示者,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即对善意第三人不具有追及效力。例如,未经登记的抵押权,如抵押人将抵押物擅自让与第三人,抵押权人不得追及至第三人行使抵押权。第三,物权登记错误时,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受登记公信力的法律保护,真权利人对善意第三人无追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