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团镇永春北路85弄房价多少
您好,本月均价: 7547元/m² ,望采纳
② 上海郊区那个郊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后房价不会跌,还有涨值的希望。
不会跌的房子肯定没有,但从香港的房价走势来看,金融风暴跌了一半后,最近5-6年香港房价又创出了新高,所以我估计中国地产价格总体会涨,不然每年GDP靠什么增长。房价每次萧条下跌后,下次只会涨的更高。
③ 南惠大团镇使用权房会拆迁吗
南汇大团镇使用权房会拆迁签的
④ 关于房价的问题
非精确计算,只为让买面包的人知道面粉有多贵!
营业版额=X
开发成本Y=(权土地成本+建安成本)*(1.2+0.1)(包括税金等等,不含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Z=(X-Y)*税率(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3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的部分,税率4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5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60%……)
KFS利润=X-Y-Z
ZF收益=土地出让价格+不含增值税税金(土地成本+建安成本)*0.1+增值税
以下为我所在城市一实例:
容积率:5(实际没有那个楼盘能够达到)
地价:670/5=134/M2
建安成本:700/M2
商品房均价:4000/M2
X=4000
Y=(134+700)*1.3=1084
Z=(4000-1084)*0.6(0.6的取法:4000-1084=2916/1084>200%)=1750
KFS利润=X-Y-Z=4000-1084-1750=1166
ZF收益=134+(134+700)*0.1+1750=1967
对于地价与建安成本造成房价上涨的看法......
⑤ 房价还能降么 这些年 实在是迷惑了 专家 老板们 政府权威们 给点信心好不好
我的回答有些长,但是请你仔细看下。放价的升降对于买的起房的人意义不大,对于买不起的意义更不大。因为降也降不了多少。
首先,好多房地产的老总都是从银行做的贷款,当一个开发商从工行贷款1000万,他只需要用500万来开发房子,然后把售价提升,再把开发中的房子按他的售价标准抵押从农行再贷款 2000万,然后再用这 2000万中的1000万开发一套售价更高的房子来找建设银行抵押贷款4000万。就是这样一个滚雪球的贷款模式。房子卖不卖得出去不重要,关键是房价要高。反正银行的钱不是私人的,所以稍微疏通一下行长加之又有'合法的'高零售价的楼盘做抵押所以自然就越来越好从银行贷款。 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房子价格只攀不跌!因为不能跌!一跌银行贷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可是政府的银行,政府的钱!所以为了堵住这个资金黑洞一些被收买的专家、媒介便开始疯狂制造舆论用各种舆论手段威逼利诱人买房子。
其次,就是咱们的按揭制度。 只要和银行有点'路子'的人。他们先按揭一套80万的房子,自己出10万首付然后再从银行贷出70万。之后再把这个房子抬高价格到180万出售。这个时候他们的亲戚或者老爸老妈再去买下,也用按揭的方式自己出首付30万再从银行贷出150万。然后就不管了。他们不还贷款怎么办?银行爱收不收。反正根据合同我还不上钱你可以收走房子,我们两不相欠。所以转了一圈,抬高了几倍价格的房子又回到了政府回到了银行手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新楼盘刚开始修就被'炒房团'买走了。他们炒的不是赌房子会升值。而是拿了房子去收拾银行。 所以转了一圈,抬高了几倍价格的房子又回到了政府回到了银行手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新楼盘刚开始修就被'炒房团'买走了。他们炒的不是赌房子会升值。而是拿了房子去收拾银行。 银行拿到这房子更不降价了,所以咱们根本别想买到真正合理的房子,说句不好听的现在8000/平米的房子,估计真正有的就是2500-3000的房价,别的都是在弥补资金的黑洞。
买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的,你是这样以为,但是在中国你并无法拥有这个房子,只是租给你而已。因为房子是你的,地不是你的,只是把土地使用权70年(从现在退70年那是抗日战争时期,谁见过那时候的房子?)。房子通常情况下30年左右就会遇上拆迁或者旧房改造。也就是说你花了买房的钱,却只能得到租房的实际效果。
⑥ 上海临港新城的房价为什么那么便宜
因为是新城来。另外,源这个房价相对于他的区位来讲,已经算很贵了。
临港新城这块地方是填海造地弄出来的。在几所大学入驻之前是很荒凉很荒凉的。基本上属于无人区。后来上海市政府为了开发洋山港,在这里建设起临港新城来。
现在的临港新城就是当年的浦东新区陆家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虽然,外围的房价都已经在跌了,但是,临港新城的房价一直很稳定的在10000元/平米左右。而且,这里交通不便,生活也不方便。大卖场是今年下半年刚开起来的,人气也很弱,在学生放假的时候就相当于空城。
不过,自2005年开始开发的临港新城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算不错了。陆续会有其他的一些机构迁过来。包括地铁也在加紧赶工中。医院也在抓紧建设中。
以后的临港新城会比较有前途的。在上海众多新城中,临港的特色比较鲜明。主抓港口航运健康产业以及重装备制造
另外,这里的空气比较清新。但是跟所有在海边的城市一样,比较潮湿,风也比较大。湿气与咸气比较重,家里的电子以及各种钢铁制品比较容易损坏。
⑦ 土地归个人所有会是控制房价的方法吗
.落实解决供求关系,很简单的事情,不清楚为何政府要故意搞得特别复杂。因国家未实质解决保障房的供求矛盾,国家每出台一个政策调控,就变相抬高一次成本,越抬越高,最后还是老百姓去买单。所以长期来说是看涨的。国家新政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是要求房价继续上涨,但不要涨得太快。房价下跌不符合国家新的政策,新政本来就是不需房价下跌,但需和谐的温和上涨。有人去市场花100大洋买了一只小猪认养10年,1年后长成可以卖1000大洋的大猪,有一社团组织告诉你这猪的增值部份你1文钱不能拿,每年还要再征收你把猪养大了的养猪增值税100大洋。就是这种税,请问你认为应采用何种形式征收?呵呵。社团组织对猪的打压的政策就是明白告诉要抢劫,有本事你就别去买猪,看猪价会不会下跌。但猪涉及民生问题,有很多人需要买来吃或养,社团组织如果从源头上解决有大量的小猪、大猪的供求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社团组织是否愿这么干?而不是单一去研究下一步如何抢劫的办法。否则抢劫一次,猪价的成本被抬高一次。涨价不是房涨价,房是每年都要折旧,增值的原因是政府的土地而持续增值的。在国外因土地增值要收地产税(房产税、物业税,什么名称不重要),国外土地是私有化的业主拥有所有权,业主自己的土地增值了,国外的业主非常高兴,当然愿意交地产税。中国也准备征税,但问题是房是每年都在折旧跌价,中国的土地全部都是国家所有的,老百姓仅仅只有使用权而已。但土地又是持续增值,增值部份也是国家的土地增值,问题是增值部份的物业税应该向谁征税?地方政府找中央政府征收?不可能。去找老百姓征收,但老百姓的房在折旧贬值,转而只有转嫁去抬高房的价格,造成房价爆涨。
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这和禁止炒房团有关吗
是什么理由让中国公民不远万里去澳洲买房,澳洲房产究竟有什么魅力让这些投资者纷纷掏钱买房,如果大家对澳洲房产有过了解,不难发现其实在很早就有大批的中国投资者涌入澳洲买房投资了,而且这些年过去了,可以说是赚了不少。
十几二十年过去了,澳洲房产依然备受青睐,而且整体房价不断攀升,差不多每十年澳洲房价就会以成倍的增长,如此大的诱惑怎能不让投资者眼馋,事实也正如我们所料,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澳洲买房,不管是像留学、移民用于自住,还是仅作为投资出租,不管是有钱没钱,就算是贷款,大家也希望能够在澳洲房产市场分一杯羹,可以说澳洲房产市场是十分火热的,至于澳洲房产如此火的理由是什么,当你了解以后,不知道你会不会选择。
为什么要投资澳洲房产
为什么要跑到澳洲投资,难道国内不值得投资吗?一定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不是说国内房产没有投资的价值,只是最近几年,国内的房产市场可以说对投资者并不那么友好,有钱人买不到房,没钱人买不起房的情况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然了这是与政府调控分不开的,房地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国内施展不开,必然就会把眼光转向海外。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澳洲,而不是其他的国家,这里我们就需要深入了解澳洲房产市场的现状,从多方比较来看看为什么澳洲房产值得去投资。
投资澳洲房产理由:
一、投资环境
对于投资来说,能够确保财产的稳定增值,这是投资者最期望看到的。投资势必要了解投资环境,而澳洲从很多方面来看,投资环境都非常好,澳洲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政策保护,包括教育、工作等诸多方面,澳洲有着雄厚的教育资源和优惠政策,失业率方面也一直都是非常低的,这也让澳大利亚的社会呈现出十分稳定的状态。
此外,澳洲人口增长很快,包括本土自身人口的增加和移民人数的剧增,据数据显示,澳洲每年新进移民平均约20万人口,大大超出房屋供给量。可以说人口数量奠定了房屋市场的需求,而供求关系决定着房价的走势,这也让投资澳洲多了一重保障。
最后,还要看看澳洲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澳洲政府严格规范了从事地产行业人员的资质审批,严格控制建造量,所以澳洲的房产空置率很低,澳洲拥有强有力的核查与制衡制度,以及备受尊重的司法和执法系统,以及公开、有效和透明的法律框架。且澳大利亚的房产市场受严格的国家监管,购房者将受到多方面的保护,风险非常小。
二、房产优势
1、产权:澳洲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和中国的土地国有制不同,也就是说你在澳洲买房,不管是独栋公寓还是别墅,土地是属于个人的,是永久产权(国内一般是七十年),房产和土地可以永久地作为个人资产,传承给后代,而且是不收取遗产税的。
2、首付低:澳洲买房可以贷款,而且首付比国内要低,10%的低首付让绝大多数人都可负担起。也正是因为这样,就是不是非常有钱,你也可以在澳洲买房。
3、不限购:对于投资来说,限购令是非常头疼的事情,而澳洲对于新房的购买并不限购,是理想的投资宝地。
4、精装修:澳洲几乎所有的公寓都是精装修出售的,几乎配备了所有的必需品如同微波炉、洗碗机、烘干机,天然气、空调、烤箱、地毯,窗帘等。只需要添置软装家具如床铺,沙发,冰箱等即可入住。
以上针对大家最感兴趣的方面做了介绍,让大家直观的了解澳洲房产为什么这么火,当然了澳洲房产好的地方不仅限于这些,更多澳洲房产优势,大家可以通过在线咨询进行详细的了解,这里有专业的澳洲购房顾问带你走进澳洲房产市场。
相关文章:
⑨ 关于房价问题
【邹啸鸣以下文章很有见解,对政府官员的计划经济性质的言论进行了有力驳斥。中国城市房价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提高住房的有效供给,而对有效供给具有阻碍作用的各种政策,则导致了供给不能有效应对需求的短缺从而引起房价的不断上涨。在邹先生下文中特别指出了投机的正面作用,认为投机有利于增加住房的供给。这个问题值得商榷。投机确实有利于房产商,因而使他们对增加供给没有后顾之忧。但另一方面,投机则放大了住房的价格,使住房价格更加容易上涨。如果我们作一个假设:没有进行投机的中间商,由最终消费者与房产商直接交易,则最终消费者可以以较低价格获得住房,因为这毕竟免去了中间人的利益。在此,我们假设最终消费者与投机者对房产商进行供给行为的促进作用是相同的,于是,投机者就成为多余的甚至有害的因素。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即最终消费者对房产商的供给促进作用不如投机者,那么投机者的作用则是可取的。但是,投机者对住房供给的促进作用与其提高房价的程度相比,正、反作用谁更大呢?如果投机者对住房供给的促进作用比最终消费者的作用大1倍,但他却使价格上涨1倍,那么这显然得不偿失。如果投机者对住房供给的促进作用只与最终消费者持平或者略大于消费者,那么投机者同样是多余的。而现实是,大多数投机者同样是向银行按揭贷款来炒卖住房的,这与最终消费者没有太大差别。投机者所做的事情,最终消费者同样可以做。这样,投机者就只是多余的甚至有害的因素了,需要加以适当形式的抑制。当然,这种抑制不能导致住房供给的减少,否则同样得不偿失。
城市住房建设如果能够借鉴农村乡镇的住房建设方式,即农村乡镇住房建设是一种住房户自助建房行为,它不需要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即农民的住房不是商品(或者不完全是商品),而是自给自足的自我供给的物品。这样就尽可能减去了各种成本费用,从而使住房价格尽可能最低。而这种建房模式在城市却越来越不可能,因为城市的复杂性使其受到更严重的政府管制,这种管制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获得高额垄断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广大住房消费者的利益。如果政府希望房价能够下降到较低水平,那么就应该创造必要条件让这种农村乡镇的建房模式能够在城市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黄焕金】
"专家"越忙 房价越涨
作者:邹啸鸣
2006年5月23日
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5月20日播出"建设部官员称房地产市场存在四大问题",指出:一、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二、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16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房套均建筑面积高于120平方米,套型、价格结构问题和区域性结构问题与普通居民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不相适应;三、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虚假宣传、囤积土地、捂盘惜售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一些中心城市外来人员购房比例较大。
该官员的判断,不知道是代表建设部呢还是代表他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我有权追问他几个问题:
1、你认为房产价格"正常的"、"合理的"上涨速度是多少?房产一年上涨10%"不合理",那么股票一天上涨10%是否合理?
2、该官员自己住的房子,面积多大?符合什么标准的"合理结构"?老百姓的"资格"难道就只能住120平方米以下的小房子?谁规定的?建设部?
3、捂盘惜售问题用的着你建设部的官员来"担忧"吗?如果他"捂盘惜售"导致他赚钱,你是否准备将他绳之以法?法律依据是什么?如果他"捂盘惜售"导致他亏损,建设部是否准备进行补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那条规定了不允许"该城市"以外的人购房?
更简单地说一条:自从1998年实施房改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上升。而导致城市居民住房改善的原因,是房产商为了牟利而生产出来的。这与其他任何行业的老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一模一样。其中,没有一套房子是由"建设部"的官员建设出来的。
相反,建设部及其他几个部委等连续几年出台的所谓"组合拳",虽然舆论认为"不成功",理由是房价涨势依旧。我却认为非常成功,只要你从参与"组合拳"的各利益集团的角度看问题。非常明显的是:调控风声越紧,房价涨势越汹。重要的是,这也是符合经济学逻辑的结果。
自从98年房改制度以来,房屋需求的增长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中那些没有享受到房改福利的年轻人需要结婚,这批人将越来越多;2、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化的历史时期。1亿多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后,必然需要住下来,而建设部从来没有规划过任何一套房子给他们;3、大学生毕业后,农村几乎找不到能弥补他们所支付的昂贵的学费的工作,都只能在城市工作和买房;4、原先习惯视三代同堂为幸福的家庭,现在趋向收入和风险自担以减少矛盾;5、原先习惯人均居住面积较小,现在习惯与此相反;6、原先将资产投资于股票,现在眼红房产价格上升而加入了购房大军;7、来自国外的购买力;8、小城市的贪官准备以后居住到大城市去。9、房价上升以后,地方政府各机构动用财政补贴,大建作为福利的"集资房",按级别分配给官员和下属。
来自需求者之间的竞争是导致房价上升的主要因素。因为他们各自努力的结果是共同将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来自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则是导致房价下跌的主要因素。因为他们各自努力的结果也是共同将供应线向右移动。政府这个第三者则从中渔利,获得税收、土地差价以及银行利息收益。供求交易越旺,第三者收获越丰。
目前舆论强烈谴责房产"投机"包含了太重的误解。其实房产投机对增加房屋供给有效。经济逻辑是:投机者将自己的钱购买了房子,房产商才能收回资金用于新楼盘开发。而投机者则承担了房子出售的风险。如果租金更令他满意他就选择出租。投机者越多,风险越分散,房产商开发新楼盘的速率越高。如果他们受到的打击越烈,房价越容易上升。因为相当于增加供给的努力受到打击。
除了房产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烈并将房子越造越高的行为符合"将供应线往右移"的标准以外,国土局严控土地供应的规模、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利益、中央银行提高房贷利率、税务局提高税率等措施,都是在努力将房产商的"将供应线往右移"的努力往左拉。这全部都是提升供应成本的措施,也都是导致房产价格趋高的扎实措施。如果官员们真是希望达到所谓的"抑制房价"的目标,则应该将努力方向掉转。他们不应该对交易进行处罚性"增费",而应该进行奖励"减费"。
在所有这些需求之中,从政治角度值得打击的,无非是贪官购房和得到补贴的"集资购房"。二者都属于权力转换成财富的贯常手段,这两个层面都与房产商的行为无关,只要权力没有得到足够的监督,只要没卡断权力调动资源向内部人配置的纽带,将来通货膨胀的话他们还可以给自己发黄金。
那种号召老百姓"不买房运动"的学者最幽默。如果你真听了他的,美丽的姑娘将会成为了别人的新娘。虽然他的预测从来就没有正确过一次,但并不妨碍这种经济学教授用道德语言来忽悠房产政策。将来房价继续上升,他也不准备弥补他的好学生任何"预期错误"的损失。那些"增费、增税、增息"的馊主意都与这类专家有关。
冀希望于房产商亏损来增加房产供给是违背经济学逻辑的。冀希望于政府机构少收点利息和税、费,也是幼稚的,除非你能让猫不吃腥。或者是猫食的供应不由猫自己控制。
只有供给增加才能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只有供给增加才能减缓房价上升的速率甚至使房价下跌。房产商和投机商为此作出了他们的贡献。政府可以为降低房价作的贡献是:拓宽政策,将眼光放到农村去,让农村的住房可以市场化。实现的前提是:农村的土地私有化。否则购房款又将落入贪官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