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物权合同
物权复合同
又称“物权契约”,制“债权合同”的对称。指以物权的设定、移转和消灭为直接目的的合同。物权合同的概念为德国法系所特有,英美法中没有物权概念,大陆法系中法国法系也不承认有以物权变动为直接目的的合同,而只有《德国民法》规定,物权的设定和转移,应以当事人的合意(不动产)登记于登记簿或(动产)交付才发生效力,因此存在物权合同。物权合同构成物权行为的绝大部分,非物权合同的物权行为只有遗言等很少几种。物权合同的法律特征是:
(1)要式合同。物权的变动涉及第三方利益,所以对决定物权变动的物权合同法律一般规定须为要式,其具体形式对不动产为登记,对动产为交付。
(2)无因合同。物权合同概念的确立意味着它与债权合同是相分离的,所以物权合同一般为无因合同。
B. 房屋转让协议书在法律上是什么性质
单纯的协议没有实现完整的权利转让
《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专让和消灭,属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的;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C. 上面 说的意思是转让合同是合同 物权是物权吗 还不登记就转让生效获得物权 那股权质押 登记是要件吗
或生效)是通过股份转让合同(即债权意思表示一致)并履行一定方式(交付或登记)以致产生股权变动的效力,因此股权转让变更登记实际是物权变动效力的问题,其本质为物权变动。
D. 房屋转让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么
爸爸哥哥放弃继承的协议有效,但是该协议只能约束爸爸哥哥,不能约束5个姐姐,除回爸爸哥哥外,按法定继承办理,答财产份额在你爸爸和他的5个姐姐之间平均分配。房子自己搭的50平方如果超越房产证上的土地范围,拆迁是没有补偿的,如是建在自己土地上,又有准建证的就有补偿,有补偿也是在爸爸和其姐姐之间平均分配。爸爸哥哥不承认协议,属于有争议。解决办法是,爸爸以爸爸哥哥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放弃遗产继承的协议有效。法院的判决书支持爸爸的话,持判决书到公证处办理爸爸和其姐姐的遗产分配继承公证,然后可以过户。
E. 如何区分债权的转让与物权的转让
(一)物权反映静态的财产支配关系, 债权反映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二)主体、客体不同(三)效力不同在有无期限性上存在区不同物权的变动采法定主义和公示主义,债权的变动则否。
F. 特殊动产的物权转移问题: 1、买卖合同司法解释有:出卖人将标的物交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物权转移的不同主要在于产权转移的要求或时间不版同:权不动产物权是否发生转移应以产权登记为准;动产则在交付后产权即发生转移。《物权法》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G. 房屋转让协议具有法律效益吗
合同具有债权的法律效力。
但是合同本身是否有效力与是否能取得房产的所有版权(即楼上网友权讲的物权的一种)是两回事。
按你的描述,你取得该房产的所有权有一定困难。因为集体房的产权受权受到一定限制,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比如经过一定的年限,交纳了有关税费,经过单位批准)才能上市流通。也不是象有的网友讲的那样绝对不能交易。
房子的产权不经登记,不产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如果房子的所有人要求收回房屋,你必须返还。如果房子所有人同意,而且卖方承诺履行法定程序,可以帮助你办理房产证,那么你才可以取得所有权。
但协议本身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第三人主张房子的权益,你可以据合同向你的卖房主张违约责任。
H. 转让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一、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合同无效五种情形解读:
(1)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
1、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2、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3、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结果,应当是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获得利益。但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时候,法律就要进行干预。
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一般的绝对无效合同的原则处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将双方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或者返还集体或者个人。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称为隐匿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行为。
当事人实施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当事人在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并不是违反法律的。但是这个形式并不是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而是通过这样的合法形式,来掩盖和达到其真实的非法目的。因此,对于这种隐匿行为,应当区分其外在形式与真实意图,准确认定当事人所实施的合同行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订立的合同,应当具备下列要件:
1、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须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禁止的;
2、合同的当事人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三是当事人为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采用了合法的形式对非法目的进行了掩盖。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规无明确规定,但合同又明显地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适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条款确认合同无效。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订约内容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释》第4条明确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的合同,当事人在主观上是故意所为,还是过失所致,均则非所问。只要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就确认该合同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这条规定是合同效力待定的规定,若权利人不予追认(不同意),则该处分合同应为无效。
林x欣明知该转让房屋是朱xx与林xx共同共有,仍与林xx签订房屋转让合同不属于善意。所谓善意,在民法上主要是指明知与否的主观状态。在行为人不知动产或不动产不属于让与人所有的情况下,可以认定其主观为善意,如果明知则应认为恶意。在房屋交易关系中,该明知的时间点应从开始签订房屋转让合同至办理转让登记手续时。如果受让人明知该房屋不是登记簿上记载的人所有,该登记簿上记载的人无处分权,仍与之订立房屋转让合同,说明该受让人主观上是恶意的,这种明知是他人之物仍与之交易转让的行为,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相悖,不属于善意,所取得的利益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本案转让的房屋在建造时,是由林x欣出面操持打理,房产证也是由林x欣一手办理的,且林x欣是朱xx的内弟、林xx的亲弟,其对朱xx家的情况和该土地房屋的权属很清楚,即其明知该土地房屋是朱xx夫妻共同共有的,其若要购买该房屋应征得朱xx夫妻共同同意,或者在林xx出让该房屋时,林x欣应问朱xx是否同意转让,最好是朱xx也要在该转让协议上签名。但是,该转让房屋合同是在未取得朱xx的同意下,林x欣与林xx在林xx单位签订的,其行为不能构成善意,尽管林x欣支付了合理的价款,甚至办理了房屋转让登记手续,也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房地产法》第38条第4项规定:“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不得转让”。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物权法》“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违反《房地产法》该项规定的转让合同效力取决于房地产的共有状况。
若是共同共有或转让人所占份额不足三分之二的按份共有的房地产,则根据《合同法》第51条之规定,该转让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转让人之外的共有人拒绝追认转让合同将导致转让合同自始无效。
若是转让人占三分之以上份额的按份共有的房地产且共有人之间就该房地产的处分无特别约定,则根据《物权法》第97条的规定,该转让合同有效。
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物权法》第97条、《合同法》第51条、《房地产法》第38条之间司法适用上优先顺序的问题,应优先适用物权法。参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深中法民第450号民事判决的判词:“本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上诉人(指王某甲)未经案外人王某乙的同意向上诉人出售涉案房产的行为是否构成无权处分。我国物权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本案中被上诉人作为涉案房产99%份额的产权人,无须经过1%份额的产权人王某乙的同意即可对房产进行处分,故被上诉人未经王某乙的同意出售涉案房产的行为并不构成无权处分。由于我国物权法已经对占三分之二以上份额的按份共有人可以对共有不动产进行处分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原审判决认定被上诉人的行为构成无权处分并以涉案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为由认定其无效,适用法律欠妥,本院对此予以纠正。”广东高院就该问题持有不同意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2009年度广东省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若干具体问题分析的报告》(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41集)中称:“至于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转让共有房地产的,属于无权处分行为,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只有经其他共有人事后追认或转让人事后取得共有房地产全部产权的,转让合同才能认定有效,否则应认定无效。”。
I. 摩托车 不过户 写转让协议可以吗有什么事的吗
不过户写转让协议当然可以,但是该协议对你们两个人有效,但不得对抗第三人。
也就是说如果摩托车行驶证上显示的车主所有人将摩托车转卖给第三人的风险由你无法避免。转让机动车实际交付,没有办理车辆过户手续的情况,如果发生事故损害,由车辆实际受让人承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被多次转让但未办理转移登记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由最后一次转让并交付的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物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规定,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条规定,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
(9)物权转让协议扩展阅读:
动产物权在没有交付之前,其物权权利属于原权利人,只有交付后才发生法律效力。由于动产的活动性特点,其灭损的风险大于不动产,所以在未实际交付之前,即使有了动产的买卖或其他转让协议,其物权风险在交付之前由原权利人承担,自交付之时起,风险由新权利人承担。
动产物权自交付生效,只是因第三人依法占有,权利人有权要求第三人代替交付,而第三人实际代替交付时,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才发生效力。
《物权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这一条规定与二十三条是相辅相承的。
因为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是“自交付时生效”,但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之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动产物权时,应该将交付时间确定在权利人实际占有之时。即生效时间以“法律行为生效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