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权的无因性是什么意思
所谓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又称物权抽象原则,指物权行为在其效专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属原因行为而独立成立,即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被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撤销。根据无因性原则,当原因行为被撤销或者无效时(比如买卖合同被宣告无效),依此原因行为所为的物的履行行为(比如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并移转所有权的行为)却不会当然无效。因为当事人物的合意并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权不能因之而被撤销。此时,已为物的交付的当事人可以向物的取得人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但不能行使物上请求权,更不能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追及权(如果买受人已将标的物再次转让给第三人的话)。
⑵ 大陆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那大陆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观点
这是当初寝抄室讨论主题之一,从本袭科到研究生。
好像讨论到研二的时候终于得出的结论是,大陆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没有观点,人大法工委的众人好像还不理解这个理论,或者他们怕人们误会“物权行为无因性”。
其实,我也见过有德国学者在听自己中国留学生介绍后,认为中国大陆其实已经承认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参见:[德]M·沃尔夫 著,吴越 李大雪 译:《物权法(2004年第20版)》中文版导言第4页~第6页,法律出版社 2004年7月第2版。
本科时看的书,当时对于此说法深信不疑。
⑶ 物权行为无因性,什么叫无因性
所谓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又称物权抽象原则,指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内原因行为而独立成立容,即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被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撤销。根据无因性原则,当原因行为被撤销或者无效时(比如买卖合同被宣告无效),依此原因行为所为的物的履行行为(比如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并移转所有权的行为)却不会当然无效。因为当事人物的合意并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权不能因之而被撤销。此时,已为物的交付的当事人可以向物的取得人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但不能行使物上请求权,更不能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追及权(如果买受人已将标的物再次转让给第三人的话)。
⑷ 什么是物权无因性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19世纪前期通过对罗马法交付规则的无因化解释,尤其是通版过对罗马法非债清偿权规则的扩张诠释,逐渐创设了现代意义上的物权行为理论。在1840年出版的《当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他写道:"私法上契约……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交付(Tradition)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移转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Tra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目前,我国的物权法还未出台,而很多法学家对物权行为一些理论性问题争议很大。其中物权行为的有因性和无因性一直是很多法学家争议的焦点,这些争议的焦点就是对物权行为理论态度的问题,而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就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因此,无因性理论的存在价值是关键的问题。
⑸ 物权行为无因性到底是什么!
债权行为是物权行为的原因,物权行为的成立和生效不受债权行为版的影响,即谓之无因。权这意味着在交付标的物后,债权行为被宣告无效或撤销的,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影响,
如 买受人继续保有标的物所有权,丧失所有权的出卖人只能请求返还不当得利,就是因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其物权效力不受影响。
⑹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什么
物权的无因性可以结合债物二分原则来理解。比如我和你签订了一个房回屋买卖合同,按理来答说接下来就是正常办理登记过户房屋的程序。后来发现我和你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实际上也不会影响房屋所有权的变动,这就是物权的无因性。合同是债,物权变动是物,二者不影响。
⑺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关原则
(1)‘分离原则’(Trennungsprinzip)。该原则的意义是,德国法将权利主体移转标的物的交付义务的法律行为(一般为债法上的契约或称之为合同)与其完成物权的各种变动的行为作为两个法律行为,而不是一个法律行为;前者为原因行为,后者为物权行为。因为这两个行为各自有其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因此他们是分离的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依此分离原则,德国民法实现了物权法与债权法及其他民法制度在法学理论上的彻底的明确的划分,因为物权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根据,即‘合意Einigung’。”
“(2)‘抽象原则’(Abstraktionsprinzip)。抽象原则的意义,指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原因行为而独立成立,即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撤销。这就是说,物的履行的效力已经从债务关系的效力中被‘抽象’出来。抽象原则是依据分离原则进行推理的必然结果,因物的履行根基于物的合意,而不是根基于原因行为(如债的合同),所以物的履行行为是物的合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行为的结果。故物的履行行为(比如动产的交付)的效力只与物的合意成因果关系。根据抽象原则,当原因行为被撤销时(比如一个买卖合同被宣布无效时),依此原因行为所为的物的履行行为(比如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的行为)却不能当然无效,因为当事人之间的物的合意并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权不能随之而撤销。”
⑻ 物权行为是有因行为还是无因行为
依据物权行为理论之抽象性原则,我将物权行为理解为无因行为。相对于之前的债权行为效力的变更,物权行为的效力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有些人会说,那么无权处分的情况下,第三人是知情第三人(即所谓“恶意”,下同),依据物权行为理论,知情第三人仍然取得物之所有权,而原物权人仅得返还不当得利之请求权,此时原物权人的物权变成债权并且丧失对物之占有,违背了民法的理念和原则。依据物权行为理论的抽象性原则,原物权人似乎的确丧失物之所有权,之前的债权行为因法定而无效,那么物权行为是否有效?按照很多不懂物权行为理论的人理解,物权行为应当是有效的。其实不然,物权行为也是无效的。
在此我要对民事行为及其种概念做一个界定。在中国目前,一些学者将“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代替本应存在的“合法有效民事行为”,造成了许多理论误区、引起了极大的逻辑混乱,又因为该问题是民法总则部分必须深刻理解的内容,所以对很多初学民法的人来说,想理解是相当困难的。把民事法律行为规定为合法有效的行为,导致不便使用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一语,只好使用“无效民事行为”来表达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为,从而混淆了表意行为与非表意行为的区别;用合法性来界定民事法律行为,对表意行为进行合法性评价,可撤销的表意行为将无容身之地-如果是合法的,为什么可以撤销呢?如果是不合法的,为什么不在一定期限内撤销又有效了呢?即使勉强用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来表达无效的表意行为,作为无效法律行为种概念的“无效合同”、“无效婚姻”、“无效遗嘱”、“无效代理”又用什么概念来表达呢?除了这些理由,用合法性来评价表意行为,还将损害宪法所宣称要保障的言论自由。其实,只要把“民事法律行为”这个概念替换为“合法有效民事行为”,再重新梳理一次,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按照我的理解,民事行为,从横向上分,有合法有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可变更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从纵向上分,有债权行为、物权行为、身份权行为等等,这就好比一个长方形被横着竖着切成很多小块,假如第一行是合法有效民事行为,第一列是债权行为,那么第一行第一列的那个小方块就代表“合法有效的债权行为”,以此类推。
现在来看,物权行为也有合法有效物权行为,无效物权行为,效力未定物权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物权行为,以及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物权行为。民事行为在法定无效情形下(恶意串通、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欺诈胁迫),为无效民事行为,其下的无效物权行为自然也必须适用法定无效的情形。而对于无权处分中具有知情第三人来说,则符合“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这一无效要件。因故,该交易当中,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都是无效的。
由此,在相对于之前的债权行为来说,物权行为是无因的。
⑼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与区分原则什么区别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说物权变动不因负担行为的无效而无效。而物权区分原则是说物权无效,但合同若无其他效力瑕疵,合同仍然有效。
⑽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什么
所谓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又称物权抽象原则,是德国民法创立物权行为概专念。指属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原因行为而独立成立,即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被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撤销。债权行为是物权的原因,物权行为的成立于生效不瘦债权行为的影响,即谓之无因。也就是意味着当事人一方在交付标的物之后,债权行为被宣告无效或撤销的,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影响,如:买受人继续保有标的物的所有权,丧失所有权的出卖人只能行使不当得利返还的请求权,而不能行使物上请求权。
举例说明:
甲(房主)与乙(买房者)在10月1日签订一份买房合同,10月2日乙交付50万首付金给甲,10月3日甲将房屋交付给乙并进行过户登记。然而,10月4日甲以受到欺诈为由主张买房合同应被撤销,次年2月法院终审判决撤销该合同。
若依据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则可认定:1.买卖合同自始无效;2.乙保留房屋所有权,甲可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3.甲保有50万首付金的所有权,乙可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