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权中涉及到追及效力与善意取得的问题怎么区分
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内人有权追回容。”在此种情况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显然属于物上请求权的一种形式,但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效力,不能等同于物上请求权。另外当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给第三人时,抵押权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权。
物权的追及效力不是绝对的,法律在确认善意取得制度之后,物权的效力应当受到善意取得适用的限制。换句话说,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对物权追及效力的限制,但并不是说物权的追及效力与善意取得制度矛盾。物权追及力说的在我有物权的前提下,无论物被谁占有控制,我都可以追及至物的所在地行使权利。善意取得说无权处分权人未经我的许可把我的物卖了,第三方不知情又支付了对价,那么第三方即善意的第三人就对该物取得了所有权。关键是一物一权,你有了所有权我就自动丧失了所有权,没有了所有权,自然没有办法再追及了。
⑵ 关于物权的追击效力,案例如下:
此问题属于拾得遗失物问题,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脱离物不适用),A有权回向受让人答D追回遗失物(手表),但是要向D支付他拍得手表所支付的费用。
理由:
拾得人对遗失物予以有偿转让的后果要看权利人如何选择。
一、向受让人主张追回遗失物。
由于遗失物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取得,故受让人即使善意且无过失,也不能依善意取得主张对标的物的所有权;权利人当然有权向受让人追回遗失物,期限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就受让人已经支付给拾得人的费用问题,处理规则有二:
第一,受让人通过拍卖、向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情形下,权利人追回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以保护此类受让人的合法权益。此谓“有偿回复”制度。当然权利人支付给费用后有权依据不当得利或者侵权赔偿规定向拾得人这个无权处分人追偿。
第二、除此之外的情形下,权利人追回的,不须支付给受让人所付的费用,这就意味着标的物被追回后,受让人只能在符合法定的条件下向拾得人主张费用返还请求权。
二、权利人也可以不向受让人追回标的物,而向无权处分的拾得人请求不当得利返还或侵权损害赔偿。
⑶ 违反物权法71条处罚
《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从物权法的立法本意看,本条是尊重业主对住宅改为商业用房(即俗称的“住改商”)的自主选择权,是尊重民法的自由、平等之理念。但是该条同时规定须经利害关系业主同意,这样在《物权法》实施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业主在“住改商”时,为了不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必须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才能合法经营。但是有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是否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作为审批条件之一;二是业主“住改商”时并没有妨碍相邻业主,相邻业主却以此规定滥用其权利时,也侵害了“住改商”业主对房屋的使用权,也就是说,该条应明确界定何为“利害关系人”。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并提出一点建议。
一、该条实施是保护其他业主正常生活秩序
目前,有的业主“住改商”后经营歌厅、餐厅等,给居住小区带来诸多弊端,危害性大。首先是此类经营时间不固定,直接影响到小区居民的生活休息;其次,由于出入的人员多且复杂,将直接影响到小区的治安环境;三是经营场所产生的垃圾、油烟等影响了小区的卫生环境;四是住宅楼内从事商业活动造成住宅配套资源的紧缺,如车位紧张、电梯拥堵、超负荷用电等,扰乱了楼内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降低了住宅硬件配套设施的使用寿命。此外,一些行业管理部门也反映,除了对卫生环境和公共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许多“住改商”店铺普遍存在经营证照不全、货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店铺一般位于住宅小区内,给执法部门的监管带来了困难。由“住改商”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业主怨声载道,对此业主们也无可奈何。《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这样就对业主的“住改商”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维护其他业主的正常生活秩序。
二、该条在保护其他业主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也尊重业主“住改商”的自主选择权。
《物权法》第七十七条是尊重业主“住改商”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发展。
首先,“住改商”丰富了服务市场经济,“住改商”的商业活动多是为本区的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服务,比如理发、裁剪衣服、小画班、律师咨询、小商品店、副食店等,真正得实惠的是当地居民。以上的商用经营行为大多是为本地区的居民服务的小本生意,受到了居民的欢迎。居民购买他们的商品和接受他们的服务,就是对这些商户的最大肯定和支持,否则这些商户不会呈现出如此繁盛。
其次,从社会权利角度上看,“劳动生存权”是第一位的权利,多数这类从业人员是社会劳动创业者,他们不仅向社会提供了服务,而且自力更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鼓励,为之营造更好的工作和服务条件,这才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现代文明社会的科学管理理念。禁止或限制“住改商”是剥夺公民的劳动生存权利。保障劳动者在家劳动谋生的权利,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公平与正义,是最朴素的社会道义与良知。另外“住改商”还缓解了紧张的交通资源,节约了能源,是利国利民,绿色环保的工作方式。
三、该条没有真正体现出,保护业主“住改商”的合法权益
合法的私有权益是法律规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权,属于私域。而“私域”不能以没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意见作为其前置条件。合法私有权益的行使过程中,如有被认为侵害了他人权益的情况,利害关系人应该依据相关法律,通过司法等途径来调整各方利益,这才是法治社会对合法私有权益的态度。凭借垄断的话语权,利害关系人滥用其权利,否定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剥夺没收私人的财产权利。
《物权法》第七十七条既保护其他业主正常生活秩序,同时也是尊重业主“住改商”的自主选择权。但是该条没有真正体现出保护业主“住改商”的合法权益,而是在业主“住改商”时规定了两个前置条件:一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的规定;二是同时必须征得有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前者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后者是从立法上设定前置条件使“住改商”与《物权法》中的有关规定相违背。
首先,房屋是业主的私有财产,拥有对其的合法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别人无权干涉,不能以有无相关利害的其他人意见作为前置条件。《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同时《物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既然《物权法》赋予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就不能剥夺他人的合法私有权益。
其次,城市居民的住房如同农民的土地一样,是他们唯一的可以利用的基本生产资料。剥夺城市居民利用住宅为经营场所从事劳动的权利,就等于剥夺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以维持生活的权利一样。剥夺他们自主使用房屋获取生活经济来源,就是剥夺贫困弱势居民分享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是对基本民权的严重侵犯。
第三,房屋的所有人有权依法根据需要使用自己的房屋,从事经营活动,并享受从中获取的经济收益的行为,依法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住改商”业主户侵害了邻居的某项具体权益,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要求其排除妨碍。如民法通则及物权法均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能以此条,来限制“住改商”业主的登记
某业主在“住改商”申请中只要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同时具备相关办理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应该给予及时办理,而不能以利害关系人是否同意作为条件之一,来限制“住改商”业主的正当经营活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果以“住改商”业主需经利害关系人是否同意作为条件,而拒工商局登记注册门外,就侵害了从事劳动经营谋生“住改商”业主合法权利。例如:某业主老张下岗在家,为了再就业,将自家底层一套三居室房屋的客厅作为便利店。老张的开店计划得到了邻居们的普遍支持,一方面处于对老张下岗的同情,另一方面是以后买油盐酱醋可以少跑点路,但是住在六楼的业主老王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店里的灯光24小时开着无法睡觉。”老张认为我房间的灯光连二楼都不影响,是不会妨碍六楼的老王睡觉,而向当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可是老王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拿着物权法,说自己是利害关系人,未经我同意不能给老张办理营业执照,导致老张便利店主至今未能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物权法中的,关于利害关系是否同意作为条件之一,来限制业主的活动。同样也是损害 “住改商”业主的合法权益。老王滥用“利害关系”,打着“扰民”的借口,剥夺“住改商”的业主在家劳动经营维生的天赋人权。如果“住改商”业主在经营活动中侵犯了相对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利害关系人可以相邻关系纠纷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住改商”业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索取相应的损失赔偿。
综上,笔者认为:《物权法》第七十七条在保护其他业主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也尊重业主对住宅改为商业用房的自主选择权,但是本条没有真正体现保护业主“住改商”的合法权益。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应尽快对该条中的“利害关系的业主” 和“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给予正确合理的法律界定和解释。防止和警惕别有用心之人滥用《物权法》第七十七条,剥夺公民合法利用私宅从事家庭合法劳动经营谋生活动的权利,或设置种种无理障碍使得公民无法实现在家劳动经营谋生的权利。
⑷ 依据物权法,我该怎样维权
此人的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你的权益。
依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他已经严重侵害到了你的相邻权。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他的行为属于权利的滥用,违背了民法通则第七条的关于禁止权利滥用的相关规定。
依据物权法第七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七十条 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第七十一条 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第七十二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 第七十三条 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维权的法律依据。
除此之外,物权法第七章 相邻关系更是对一些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至于消防法,我个人认为不宜引用。在此案中不宜引用消防法,因为首先这是私法的调整范围,再者消防法对于个人行为没有明确规定,它更多是针对与社会团体,企业,其他组织等而言的。但我不排除在司法解释中有可能会有可以引用的条款。
我建议:一,首先可以想你所在地区的消防主管单位举报,由他们来做鉴定。可以的话,可以由他们出面解决;二,可以直接以损害你的民事权利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如果诉讼解决的话,你应该是稳赢的(从法理上),只要掌握了相关证据。
祝你好运,为你有这样的维权意识自豪!
一个法学院学生
⑸ 有关物权方面的案例分析
1 这属于相邻关系纠纷.
2 乙要求甲拆除封堵的木门是合理的.
3 甲要求乙拆除阳台的要求合理
4乙要求甲拆除阳台的要求合理
依据: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相邻关系纠纷,应当本着,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
⑹ 物权法为什么对中国老百姓无用
应正确认识物权法的作用。首先,物权法的作用是定分止争。定分,即明确划分各种权利的界限;明确公权和私权的界限;止争,即规则完善、权利界限清晰,便于权利人行使权利,减少纷争;发生权利冲突、纷争时,便于人民法院依法裁判、消除纷争,制裁违法行为人。其次,物权法不是保护法。物权法有利于保护合法的公私财产,但物权法不具有保护公私财产的职能(物权法属于财产归属关系法,不是财产保护法);保护公私财产,是刑法(侵犯财产罪)、侵权法(侵犯财产的侵权责任)的职能。再次,谁的财产谁保护,是财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物权法规则完善、界限清晰,有利于公私财产的权利人正确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使自己的财产保值增值;遭受侵害时及时诉请人民法院予以救济。无论公私财产,其权利人管理不善,导致流失、损失,都与物权法无关。最后,制定物权法的重大意义在于普及物权观念。明确规定物权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明确划分公权和私权的界限,凡物权范围之内是私人活动的空间,物权范围之外是公权力活动的空间,可以约束、限制公权力的滥用。
偶尔的不合理不足为怪,仍然可以继续伸张正义主张,知道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不积极维护法律、不相信法律,那法律才是真正不起作用。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