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简述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简述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发布时间:2020-12-15 21:43:56

Ⅰ 有关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的案例

甲与乙的合同生效,房屋所有权在过户登记后归乙所有.
丙如果明知甲已与丙成交内并办理过户,丙与甲的合同容无效,丙不是善意,
丙如果不知甲与丙的买卖关系,丙是善意,可向甲请求返还价款和赔偿损失,但房屋所有权归乙所有,(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

Ⅱ 物权法中的公信原则如何理解

公示公信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就以动产物权的变动来举个例子。
动产版物权权存在和变动的公示方式是占有和交付。
A将一幅字画交给B保管,C到B家做客发现这幅字画很漂亮,就想买下来。B同意了,于是C给了B一万元,然后就把画拿走了。
在这个例子中,只要B不主动向C说明字画不是自己的,从C的角度来看的话,因为B”占有“了该字画,那么字画这个动产的所有权就是B的。“交付”作为字画所有权转移的公示方式,虽然其代表的物权转移实际不存在,因为B没有所有权,但是法律也承认C取得字画所有权的合法性,因为法律为了保护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因此,C拿走字画后,即使A得知了,也不能向C请求返还字画。

Ⅲ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在物权法丶担保法中有哪些体现请详细说明

你说的车辆抵押,未登记(向相关车管所登记)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也就是说车辆抵押是否登记与抵押合同本身是否成立和生效无关。因此,车辆抵押合同如果生效了,抵押权即设立了。

对于该抵押效力的判定,适用《物权法》,因《物权法》不但是《担保法》的上位法而且是新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

所谓“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意义在于,车辆抵押权虽然可以不经登记而设立,但是存在风险。

以上述车辆抵押为例,假如车主向A借钱并将车抵押给A,但未做登记,后车主将车卖给B并且做了过户,B对车主之前将车抵押给A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此时,A要求车主还钱,并且依据抵押合同找到B要求拍卖该车实现抵押权,法院不会支持A的请求,即A无法向B行使担保物权的追及效力,只能追究车主的违约责任。因车辆抵押未做登记,且B属于善意第三人。

请仔细研究《物权法》187/188/189三条相对于《担保法》相关规定的重大区别。

3楼,看你的回他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合同是成立且生效的。也就是说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合同自登记时生效)废除了,而且你说新法优于旧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那么请问合同法规定的(其他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除外)我怎么理解?纠结吗兄弟~~~~~~~~~

担保法与物权法就相同问题的规定有冲突,以物权法为准,实际上表明担保法的规定被“废除”了。合同法只负责“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问题,与“抵押权”的成立和生效不是一回事。物权法相对于担保法的修改,最明显的是,将抵押合同的生效与抵押权的设立(或者说生效)时间做出了区分,你可以再研究一下物权法条。

为了让大家提出有针对性且能为我解惑的答案我举个例子:当天20点,我与债务人约定,我借10万元给对方,对方用他的车作为抵押物,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办理登记,于是双方口头约定于翌日9点去相关部门办理登记。请问当天20点-翌日9点这段期间,抵押合同的效力如何确定? 如果不生效,“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句话是不是就多余了?

你说的例子,第二天9点之前,抵押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约定,如果没有特别约定生效条件,那么合同签署完毕即成立并生效了,与第二天的抵押登记没有关系。如果抵押合同本身因为双方的约定没有生效,那么车辆抵押权也就没有设立(或者生效),此时,当然也就谈不到第三人的问题了。

之所以有“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肯定是基于抵押权已经设立并生效的前提下。

Ⅳ 如何理解公示原则与公信原则之间的关系

公示原则是指当事人以公开方式使公众知晓物权变动的事实。即物权的变动必须与一定的标志结合起来,使第三人能够从外部加以识别。

公信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所表现的物权即使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法律仍承认其具有与真实物权存在相同的效果。

物权是对于物进行直接支配的权利,具有优先权和物上请求权的效力。基于物权这样的性质,如果不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现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然纠纷不已,难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因此民法上对于物权的变动,就需要有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

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物权具有排他的性质;所以,如果没有通过公示方式将物权的变动表现出来,就会给第三人带来不测的损害,影响交易的安全。

例如,在房屋上设定抵押权,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该抵押权的存在,那么,不知该抵押权存在的购买该房屋的第三人就可能蒙受损害。

因此,民法上关于物权的变动,以“登记”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以“交付”为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

物权的变动以登记或交付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如买卖、赠与);那么,即使登记或交付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

公信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人推定为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推定为该动产的权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这称为“权利的正确性推定效力”。其二,凡善意信赖公示的表象而为一定的行为,在法律上应当受到保护,保护的方式就是承认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Ⅳ 简述我国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公示原则是指物权变动行为须以法定公示方法进行才能生效的原回则。公示原则要答求当事人依法定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其物权变动,以明确何人取得物权,何人丧失物权,否则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之所以要确立物权的公示制度,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物权是排他性财产权,即一物之上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权。例如一物之上若已经成立一所有权,则不能再成立另一所有权(多人共同对一物享有一个所有权不属此列)。正因为物权具有排他性,倘若外界无法知悉物权变动情况,则容易导致第三人遭受损害。二是因为物权是对世权,其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物权的变动不仅仅是权利人个人的事,对于广大的社会公众来说,也都发生权利义务变动的后果。物权人只有以公开的方式将变动事实告知社会公众,才能使物权变动产生效力。物权公示的功能在于给社会公众一个判断标准,即没有公示就没有物权变动,以此判定物权归属,以维护交易安全。

Ⅵ 物权法中的公信原则如何理解(能通俗点说吗)

物权法草案第四条规定:“物权应当公示。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法律规定不经登记即可取得物权的,依照其规定。” 所谓“物权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权利状态,即物现归何人所有,物上设有何种权种负担,是否发生权利变动等。“公示”是物权变动的要件,动产以交付为公示方式,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式。
比如:甲为乙在自己的房产上设定抵押权,并约定乙的抵押权优先于以后设定的抵押权,但没有进行登记;后甲又以该房产与丙设定抵押权,并进行了登记。后来,甲不能清偿乙、丙的债务,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权,但甲的这套房屋不足以清偿乙、丙的债务,乙、丙就因谁优先行使抵押权的问题诉诸法院。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拖了2年多的时间才得以解决。如果有了物权法草案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这个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物权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依照下列规定清偿:
(一)抵押权已登记,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二)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三)抵押权有的已登记,有的未登记的,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依据这条确立的公示公信原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权属于不动产物权是必须进行登记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权。乙的优先权最后不能实现,并不是因为你们这个约定本身没有发生效力,而是因为物权法当中规定,登记的优先于未登记的。
所谓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经过公示的,即使标的物的出让人事实上无权处分,但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仍能取得物权的一种原则

Ⅶ 什么是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能举个案例吗

公示公信原则是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的合称。
公示公信原则是物权法的三大原则之一。回
公示原则是指:答物权变动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这样才有物权变动的效力。通常,动产以交付为公示方式;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式。
公信原则是指:任何因为基于对公示行为的深信,而从事相关交易行为,及时公示错误,其交易行为也有效。
公示公信原则的目的是出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特别是保护当事人对公示的信赖利益。
举例:A的房子错误地登记为B的房子。这里,登记就是公示。C因为信赖这项登记而与B成交房屋买卖,如果C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这项登记是错误的,那么这个交易行为有效。C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Ⅷ 如何理解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的内涵

公示公信原则是公示原则和公信原则的合称,目的是保护交易安全,特别是保护版
当事人对公示的信权赖利益。
所谓公示,是指
物权在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共识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所谓公信,是指一旦当事人变更物权时,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公示,则即使依公示的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不存在或者存在瑕疵,对于信赖该物权的存在并以从物权交易的人,法律也依然承认其行为具有与真实的物权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公示公信原则是
物权法的三大原则之一。
公示原则是指:物权变动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示。这样才有物权变动的效力。通常,动产以交付为公示方式;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式。
公信原则是指:任何因为基于对公示行为的深信,而从事相关交易行为,即使公示错误,其交易行为也有效。

Ⅸ 请问谁知道新物权法里公示公信原则是怎么解释的谢谢了

物权法草案第四条规定:“物权应当公示。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法律规定不经登记即可取得物权的,依照其规定。” 所谓“物权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权利状态,即物现归何人所有,物上设有何种权种负担,是否发生权利变动等。“公示”是物权变动的要件,动产以交付为公示方式,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方式。
比如:甲为乙在自己的房产上设定抵押权,并约定乙的抵押权优先于以后设定的抵押权,但没有进行登记;后甲又以该房产与丙设定抵押权,并进行了登记。后来,甲不能清偿乙、丙的债务,乙、丙都要行使抵押权,但甲的这套房屋不足以清偿乙、丙的债务,乙、丙就因谁优先行使抵押权的问题诉诸法院。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拖了2年多的时间才得以解决。如果有了物权法草案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这个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物权法草案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依照下列规定清偿:(一)抵押权已登记,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二)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三)抵押权有的已登记,有的未登记的,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依据这条确立的公示公信原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抵押权属于不动产物权是必须进行登记才有效的,因此,只能是丙先行使抵押权。乙的优先权最后不能实现,并不是因为你们这个约定本身没有发生效力,而是因为物权法当中规定,登记的优先于未登记的。
所谓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是指物权变动经过公示的,即使标的物的出让人事实上无权处分,但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仍能取得物权的一种原则。

Ⅹ 民学法里的公示公信原则的含义

公示原则是指物权变动行为须以法定公示方法进行才能生效的原则。公示原则要求当事人依法定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其物权变动,以明确何人取得物权,何人丧失物权,否则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之所以要确立物权的公示制度,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物权是排他性财产权,即一物之上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权。例如一物之上若已经成立一所有权,则不能再成立另一所有权(多人共同对一物享有一个所有权不属此列)。正因为物权具有排他性,倘若外界无法知悉物权变动情况,则容易导致第三人遭受损害。二是因为物权是对世权,其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物权的变动不仅仅是权利人个人的事,对于广大的社会公众来说,也都发生权利义务变动的后果。物权人只有以公开的方式将变动事实告知社会公众,才能使物权变动产生效力。物权公示的功能在于给社会公众一个判断标准,即没有公示就没有物权变动,以此判定物权归属,以维护交易安全。
公信原则是指赋予公示以一定范围的可信性效力的原则。即若物权变动公示的,即使公示与实际权利关系不一致,标的物出让人事实上无处分权,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仍能取得物权。公信原则确立的目的在于保护以公示方式取得物权的善意第三人,从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物权变动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财产关系,是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的基石,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物权变动,要求受让人对出让人的处分权进行周密详尽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法律确立了物权公示制度,并赋予其公信力,凡是按法定公示方式转让物权的,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当然应取得物权。若连法定的公示方式都无法保障善意受让人取得物权,则社会经济就失去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无法正常进行。 公示原则与公信原则相辅相成,公示原则以公示与否来确定权利的归属,公信原则赋予公示以公信力,保护信赖公示的善意第三人。引自李昊昕《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

阅读全文

与简述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