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上请求权 是物权还是债券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物上请求权,也称物权的请求权,因此是物权,
对于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问内题,各国都有容规定,在中国国内也相应的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完全否定说。该学说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其否认物上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理由有二:其一,物上请求权与物权不可分离,与物权同命运,既然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因此产生的请求权也当然不适用诉讼时效。其二,鉴于物上请求权通常是一种连续性的侵害行为,因此难以确定诉讼时效的起算点。第二种观点,选择肯定说。该学说以梁彗星教授为代表,其认为对于物上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要有选择的适用,即仅针对返还财产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适用,其余则不适用。第三种观点,选择否定说。该学说以陈华彬博士为代表,认为已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所产生的物上请求权不宜适用诉讼时效,其余则适用,该学说应该是沿袭了德国民法理论。
参考内容:
Ⅱ 《物权法》对物上请求权诉讼时效有无规定
物权法规定的物的返抄还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合称为物权请求权。
《物权法》中没有关于时效方面的规定
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
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行使损害赔偿请求取,赔偿损失属于债权的保护方法,因而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Ⅲ 物上请求权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
通说认为,只复有物上请求权的部分权制能适用诉讼时效。
1、物权确认之诉,当然不适用诉讼时效;
2、给付之诉中的请求排除妨碍与消除危险,也不适用诉讼时效 因为针对的是一种状态;
3、给付之诉中的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恢复原状,当然适用诉讼时效;
4、给付之诉中的请求损害赔偿为债权请求权,当然适用诉讼时效。
但唯有争议的是,返还原物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并无定论。物权法草稿曾规定不适用。
Ⅳ 物上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是什么意思
物上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指物权的请求权不因诉讼时效限制而消灭专。
物上请求权
是属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有可能发生妨害时,物权人为了使其物权恢复到圆满状态,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物权法》,物上请求权制度作为物权保护的重要方式,是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物上请求权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物权法中物上请求权制度的看法。
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情况:
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5.基于所有权产生的返还请求权;
Ⅳ 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学界分三种观点:1、否定说、肯定说3、区别说(有限肯定说和有限否定说)
本人支持肯定说;理由如下:
1、 物权是绝对权,即以一般不特定人为义务人,而要求其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权利系私法的中心概念,且为多样性法律生活的最终抽象。权利乃享受特定利益的法律之力。物权乃直接支配其标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之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任何权利,无论是物权还是请求权,为发挥其功能或恢复不受侵害的圆满状态,都必须借助于请求权的行使。债权请求权原则上于债权成立时,当然随之存在。物权请求权则多于受到第三人侵害时,适告发生。一旦发生,物权从绝对权变成了相对权,即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确定。
2、 物权请求权的功能或者趣旨能够通过债权请求权的保护方式得以实现。如所有权返还之诉,能够使物权恢复到原有状态。
3、 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不动产以占有为其公示方式,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减少交易的成本,加快商品的流转,法律的意旨在于用弥补处分权能欠缺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目的。假如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始终让物权处于不稳定状态,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和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必然相互冲突,必然会造成法律价值理念的冲突。
不动产以登记作为其公示方式,权属状态比较明确。如当事人未约定典期的,出典人得随时返还典价回赎典物,但出典后经过20年不回赎,典权人即取得所有权。间接承认了不动产物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制度。
4、排除妨碍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不法行为始终处于持续状态,似乎没有规定诉讼时效的必要。但是如果不法行为已经发生,然而并没有造成实质损害,诉讼时效的规定有利于止争定纷。如不法行为人暂时占用所有人的车位,在要求下停止了妨害所有人的使用权。如果不规定诉讼时效,所有人可以随时提出诉讼,容易造成诉累,使其他人疲于诉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Ⅵ 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范围有哪些
诉讼适用于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请求法律保护的请求权。在物权保护上,排除妨碍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Ⅶ 物上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对于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问题,各国都有规定,其中,德国规定:除已经登记的物的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外,其余请求权均适用诉讼时效;日本尽管在其民法典中没有对物上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其审判实务中则强调物上请求权是物权的效力,不适用诉讼时效;而中国台湾则承认物上请求权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其民法典第125条规定:请求权因15年不行使而消灭,但法律所定期间较短者,依其规定。根据上述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几种规定,在中国国内也相应的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完全否定说。该学说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其否认物上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理由有二:其一,物上请求权与物权不可分离,与物权同命运,既然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因此产生的请求权也当然不适用诉讼时效。其二,鉴于物上请求权通常是一种连续性的侵害行为,因此难以确定诉讼时效的起算点。第二种观点,选择肯定说。该学说以梁彗星教授为代表,其认为对于物上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要有选择的适用,即仅针对返还财产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适用,其余则不适用。第三种观点,选择否定说。该学说以陈华彬博士为代表,认为已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所产生的物上请求权不宜适用诉讼时效,其余则适用,该学说应该是沿袭了德国民法理论。
Ⅷ 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制约,其理由如下: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六条【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首先,物权请求权是物权人享有的在其物权受到不法侵害或有受到不法侵害之虞时得以请求公力予以救济的权利,因此,物权请求权的发生是以物权存在并受到或即将受到侵害为前提,不是独立于物权的,其命运应与物权相同,而物权本身就是无期限权利。
其次,物权是排他性财产权,有排他效力,该效力具体体现为物上请求权,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和返还原物五种请求权。若物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则使物权请求权与物权相分离,物权尤如空中楼阁,将被架空,有名无实,有违立法本旨。
最后,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并不会因之失范。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是民事时效制度中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两种制度。物权请求权虽不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但仍要受到取得时效的制约,因此,不会出现纵容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助长权利滥用之弊,更不会出现权利失范现象。
(8)物上请求权诉讼时效扩展阅读
我国现行的物权法规定了以下物权请求权:
物权确认请求权。物权法第33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返还原物请求权。第34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排除妨害请求权。
消除危险请求权。第3,4项请求权规定在物权法第35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恢复原状请求权。第36条“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
损害赔偿请求权。第37条“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Ⅸ 物上请求权之排除妨碍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合议庭一种意见认为,胡鹏飞未在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年内的诉讼时效期间请求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提起诉讼请求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已超过诉讼时效,对排除妨碍的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逢,在理论上虽有争论,在理论界虽有争议,但我国现行法律未对诉讼时效作出明确规定,原一二审法院认定胡鹏飞提出排除妨碍的诉讼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而驳回其诉讼请求并无不当. 此种意见以法律未明文规定诉讼时效之客体为由,作为支持原判之理由,似有不恰.盖法律之逻辑重在论证,此即为武断中止之情形. 法的适用的形式为逻辑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而提出结论,此为法律论证之外部论证,法律适用的实质在于评价,即须对其前提作为必要的判断,对大前提的必要判断需法律解释的当然介入,否则此种判断无法进行,法律适用的逻辑三段论亦无法推演. 依语义学之观点,法规范并非法律条文本身,乃是以法律条文为媒介所表彰之应然规范,法律适用乃法规范之适用,而非简单之法律条文之适用.法律之适用为法官之专属职责,因此其任务在于法规范之发现,法律条文乃法规范之存在形式,而法规范并非简单的与法规范之间存在着一对应关系,一项法规范可表现在不同的法律条文甚至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反之,一项条文也可以反映若干法规范的相同内容,法律解释则成为法规范与法律条文之间的桥梁,因此种发现不得不借助法律解释之技术. 法律解释乃是对法律条文所蕴含规范意旨的理解和说明.有学者仅承认狭义之法律解释概念,认为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定之权限和程序,对法律字义所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的阐释,即有权解释之概念,而否认法官有法律解释权.此有权解释概念亦值得商讨,盖有权解释并非等于有效解释,"有权"并非可逻辑当然地推出有效.有效乃指具有法律效力而言,法律效力之含义有三:一为法律的效力,即作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抽象效力,第二为法律认许的效力,即当事人间合同的效力,第三为法律上效力,即判决,裁定等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为具体的效力,体现为确定力,既判力,形成力等.若仅以第一种效力而否定法官解释法律之有效性似有不妥,法官之有效解释乃是对第三种效力而言. 笔者花大幅论证法官之有效解释性,乃是为下文之法律解释奠定解释,若非如此,以下之解释便成徒劳而沦为无效之法律解释. 从目的解释而言,诉讼时效之规定乃在于促使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权利之本质为自由,权利人行使或不行使均属权利人之自由,法律限制当事人行使权利之自由,似有违背权利本旨之嫌。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在于对法经济性的认同,(法谚有云: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以及权利人长期不行使权利的事实使相对人产生权利人不再行使权利的合理依赖,此处之权利乃指本体性这权利,而非由本体性权能所衍生之权能。债权者,特定人得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之权利也,其权利一次行使,即告实现并消灭,其权利为涉他性之权利,即对人权,其不行使权利之表征会造成处于具体法律关系中之相对人造成合理之信赖。而物权,乃权利人得直接支配特定之物并排除他人妨碍之权利,其权利之行使不因一次而消灭,以永久性为特征,若非物权行为或事实行为之发生而使物权消灭,权利人得永久行使,亦不会因一次行使而消灭,法律亦无促进其行使之理由。 从体系解释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提担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明确规定:担保物权 其次,妨害排除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一般认为因妨害客观上必然具有持续性(已终了的妨害不可能请求排除,现存妨害无法计量其时效“起算点”),同时,妨害无论经过何等时间,法律上不可能认其取得合法性,故其性质上不可适用任何时效。就总体而言以上理由有其合理性,但缺乏针对性,且易对某些方面理解产生歧义。事实上,妨害排除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应是在考量各种具体情况和相关因素后的结果。具体而言,若妨害形成于两个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包括占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则基于不动产相互毗邻客观事实的继续存在,就不会使人在外观上认为这种妨害具有合法性,由此也无须以一定事实状态的存续来推翻权利。若在两个不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之间形成妨害,则是整体规划与私权协调问题,不属民法规范范畴,也不能适用诉讼时效规定。如设定邻地利用权等他物权,则因此类与不动产相关的他物权也须登记才能生效或具有对抗力,故不会使人认为使用人就是物主,但如仅设定债权负担则应有不同结果,对此有适用诉讼时效的可能。若妨害的形成不是在不动产相邻人之间发生,则因妨害行为仍在持续,而不是妨害状态仍在持续。换言之,妨害状态的持续性不应成为排除妨害请求权不得适用诉讼时效的理由。行为与状态是两个层次上的概念,以无权占有为例,在他人将物占有之一刹那,行为已结束,诉讼时效已可开始计算,但行为结束时他人对物无权占有的状态仍持续,故不影响诉讼时效的进行。同样,当妨害行为仍在不断发生时,诉讼时效的期间根本无法计算;但妨害状态的持续应不影响诉讼时效的计算。根据妨害行为与妨害状态间的关系可分为:一次性妨害(如邻人树木倒在他人庭院)和持续性妨害(如持续地使噪音、粉尘等进入他人土地)。对于后者,妨害状态与行为一直持续,诉讼时效的起算点即一直更新,这不是说不能适用诉讼时效,只是时效规定已成为不必要。对于前者,树木倒落是一次完成并不延续,而妨害状态却在持续。此时不能以时效无法起算为不适用时效规定的理由,而应以庭院所有人一直不主张妨害排除请求权不会使人产生外观信赖为由来否定时效的适用。因树木在他人院内只能被认为归庭院所有人,那么庭院主人如何处置均与他人无关。但应注意的是,庭院主人若要自己排除即要产生相关费用,对此实际上是庭院主人的损失,而要邻人承担,这应作为债权请求权可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为此,确定物上请求权为时效客体的国家也不将排除妨害请求权列入时效适用范围。
Ⅹ 《物权法》物上请求权诉讼时效
物权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请求权行使的期限。只有规定遗失物经公告6个月无人认领的,充公。
根据法理上看,基于物权性质,物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的。这与债权的请求期限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