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干什么
组织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集体当中每个人的利益,牵涉到知识产权的专利、软件著作、商标等等,如果被别人侵犯,可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维权等等
2. 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性质
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性质,著作权过去称为版权。版权最初的涵义是right,也就是复制权。此乃因过去印刷术的不普及,当时社会认为附随于著作物最重要之权利莫过于将之印刷出版之权,故有此称呼。那么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性质是什么?著作权集体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性质:探究这个问题应该从著作权的性质来分析。著作权也是一种权利,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但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私权的一种,无论由谁来主管,也无论设置什么机构来保证权利的实现,都不能改变其私权的本质属性。在民事权利领域,权利百分之百属于权利主体,没有什么主管机关可以干预。因此,我们在立法时应该凸现其私权的本质,并围绕这一点来调整利益关系。这是对著作权性质的经典阐述,私权利的性质给了著作权某种绝对性,作为一种行为的可能,权利人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强制许可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一种侵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伯尔尼公约》确立了著作权的自动保护原则:即获得著作权保护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不需给注册或加注任何著作权保护的标记,如把著作权集体管理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前提就违反了该原则。所以,WIPO的两个条约所规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任意的而非强制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只能是自愿的,这不仅体现了对私权的尊重,而且更是对著作权自动保护原则的坚决维护。但是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有些国家确立了著作权的强制集体管理制度。这些国家的强制集体管理制度通常由法律明文规定,是指著作权中某些权利必须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权利人如果不接受,就不得享有该权利,实行强制集体管理的多是报酬请求权,比如美术作品的追续权等。强制集体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使集体管理机构真正有权代表所有的权利人,这对强化其地位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作为原告,在打版权官司时原告应注意什么问题
.诉讼时效。应在诉讼时效(两年)内提起诉讼。如果超过了两年,即从知道或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超过了两年,则应提出我方向侵权人提出过要求。侵权人曾经答复要承担责任或者就侵权事宜向有关机关请求并作过调解等事实,使诉讼时效因这些原因而中断并从这些事实发生之日起重新计算,这样就可重新获得法院的保护。
.掌握对方侵权的充分证据。在打官司中,一切主张均依靠证据来支持。作为原告要想打赢官司,就必须提出充分有效的证据。在打官司时即使于情于理都应打赢,但若缺乏证据,则法院是难以支持的。特别是在损失赔偿额上,应掌握对方侵权行为所获利润的证据。在经济权利的赔偿上,一般是采用被侵权者的损失(费用的增加,收入的减少)或侵权者的所得来确定赔偿额的。因此在提出赔偿要求时,应根据已掌握的证据确定赔偿额,在打官司中掌握有新的证据时再变更赔偿额扩大战果。
.聘请律师。律师无论在专业法律知识上还是在调查取证上,都比一般的当事人优越。聘请律师后,可以节约原告的精力,集中在提供事实方面作工作,并可根据律师的意见和建议从事各方面的有的放矢的工作,对打赢官司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著作权人集体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后,可由该机构作为原告来打官司,其优越性在于:
具有丰富的版权工作经验和版权法律知识,掌握国内外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地位,不象著作权人作为个人,无论在财力、影响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对付侵权人。
打版权官司时被告应注意什么问题.诉讼时效。若对方的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而无任何中断事实,则可依此而抗辩,使原告失去胜诉的可能。
.如果确已构成侵权,又无诉讼时效期满的情况,则应主动采取和解措施、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消除影响,以换得对方撤诉或避免法院作出判决。因为既然侵权人败局已定,则应尽可能减少不利后果,如经济上少承担一些,名誉上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如果不和解则法院将在判决中详细列出事实,严格按照法律,判处被告应当承担的责任,而无任何协商的余地,这显然对侵权行为人不利的。
.如果确不属侵权,则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合理使用。《著作权法》规定了13种合理使用的内容,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可以不付报酬,而合理使用的有些界限国内法律尚未明确规定,被告可从《著作权法》的原则、理论来辩解;转嫁责任。有些侵权行为,被告并无任何过错,而是他人过错造成的,这时应向法院提出追加或更换被告,从而使自己得到公平的对待;反驳原告证据。版权官司大量问题都取决于事实,而事实需要证据来证明,若对方提供不了证据,或提供的仅是孤证(即孤立的证明,如只有对方一人的说法而没有其他证据共同证明),则可通过反驳证据、指控其证据难以成立而使原告主张不能成立。
4.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这个机构注册的音乐人多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作用么这个机构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于1992年12月17日,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大陆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自成立至今的十几年间,协会一直以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己任,致力于推动中国音乐创作和使用事业,积极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繁荣。
协会实行会员制,凡具有中国国籍的音乐著作权人,包括作曲者、作词者、音乐改编者、音乐作者的继承人以及获得音乐著作权的出版者和录制者,均可成为协会会员。截至目前,协会已有会员4000余名,授权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已逾1400万首。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简称音著协(英文:Music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成立于1992年12月17日,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大陆唯一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总部设在北京,下设会员部、作品资料部、许可证部、法律部、分配与技术部、财务与总务部,共6个职能部门,效力工作人员已逾50人,他们拥有法律、音乐、市场营销、IT等多种不同专业背景,从而支撑起协会专业化、多层面、高水准、高效率、系统化的服务机制。
业务范围
1.为集体管理的目的进行音乐作品的登记和有关信息的收集;
2.就本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的使用与使用者签订合同;
3.就本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的使用向使用者发放许可证;
4.就本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的使用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
5.向音乐著作权人分配报酬;
6.为集体管理的目的与音乐作品的使用者协商使用费的标准; 7.对侵犯本协会管理的音乐著作权的行为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处罚或提起法律诉讼及仲裁等;
8.促进中国大陆地区音乐作品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受到保护以及外国(地区)音乐作品在中国大陆地区受到保护,并为此目的与外国(地区)同类机构签订相互代理协议;
9.发展与音乐作品使用者合作关系,促进音乐著作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积极向国家立法机关和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10.增进音乐著作权人对著作权保护的了解,为音乐著作权人提供有关的咨询和法律服务;
11.促进音乐创作条件的改善并为此目的开展与音乐著作权人有关的奖励和福利项目;
12.开展其他与协会宗旨一致的活动。上述活动,均以协会的名义进行。
协会对音乐著作权的管理,适用于下列情况:
1.使用音乐作品进行公开表演;
2.使用音乐作品进行公开广播;
3.使用音乐作品制作、复制、发行录音录像制品;
4.使用音乐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
5.以摄制电影或者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音乐作品固定在载体上;
6.以信息网络传播的方式向公众提供音乐作品;
7.其他适合集体管理的对音乐作品的使用。
第十条 协会可视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
会员
第十一条 协会实行会员制。凡中国音乐著作权人,包括作曲者、作词者、音乐出版者和其他权利人,通过与协会签订《音乐著作权合同》,都可以成为协会会员。
第十二条 凡中国音乐著作权人,有一首音乐作品公开发表,申请加入本协会的,可以成为协会会员。
第十三条 会员享有的权利
1.会员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参加本协会的活动;
3.对本协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4.参加协会的著作权使用费的分配;
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6.参加协会举办的奖励活动和享受协会提供的福利;
5.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单一性或综合性模式问题
理论上凡著作权都有被纳入集体管理的可能,如果都按照不同的作品种类分别设立集体管理组织,甚至同一种类的作品又按照其不同的权利设立更细的集体组织,这样表面上好象各司其职,实际上常常会引起一些混乱。虽然采用何种体制,要根据各国当地情况而定,这两种制度都能证明同样有效,但当存在多家协会时,每一特定类别的著作权都只能由一家单一机构管理。其根本关键是必须统一著作权的管理方式,使其一方面与复杂多样的国际关系以及关于非确定作品目录的合同相容,另一方面,与对基本上为个人权利的著作权的尊重相容。[⑤] 在国际上,有许多国家采用多种协会体制,如德国截止1998年有11家集体管理组织,同是有关音乐的有音乐作品表演权、复制权集体管理协会和音乐版本管理协会,涉及影视作品的协会有4家,其他如法国、英国、瑞士、西班牙、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也都采用多种协会体制,也有其他国家如比利时、以色列、意大利、乌拉圭、委内瑞拉等采用一个中央协会担负不同类作品的各种权利的集体管理。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成立后,国家版权局又多次指示并帮助组建文字、摄影、美术作品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采用多种协会体制的。在我国,单从作品种类的角度看,似乎每一特定类别的著作权都只能由一家单一机构管理,如音乐作品、文字作品等各个协会都分别被赋予相对独立的垄断地位,但按笔者的理解,这种仅仅是某一协会对某一类作品的垄断模式,在我们这样一个知识产权发展历史较短,国民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理想。理由是:首先,建立众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在设立和管理成本上显然过于巨大;其次,在对外的关系上,分散的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性和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体现,这一点将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即使在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健全和法制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著作权人实现其利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德国音乐表演者和机械复制权联合会(GEMA ),每年总收入超过10亿马克,但一半以上不是通过正常运作收取,而是通过法律诉讼从使用者手里获得的。[⑥] 可见我们没有理由过于盲目乐观,只有集中力量,在作品传播技术发达而数量众多的传播媒介团体和使用者面前,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才能在与使用者谈判或诉讼方面将比分散的多种协会更具有权威优势和代表性,同时在影响行政当局制定著作权保护政策上也无疑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第三,在对内的关系上,分散的不同协会常不免难以整合不同类作品权利间的关系,这容易导致问题的滋生,因为许多情况下,作品并不是机械的相互独立的概念,比如一首诗歌被谱上曲子,究竟是文字作品还是音乐作品?又比如戏剧作品和剧本是什么关系?理论上至今仍有讨论的余地。这些在管理上仅管可能通过技术措施协调解决,但毕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述强调的所谓垄断与其说某一分散的单一协会对某一类作品的垄断恐怕不如一个综合的著作权管理组织对所有不同作品众多的的权利垄断更有效。综上,笔者的意见是,统筹全体,改造音乐著作权协会、文字作品协会等,使其成为一个以音乐著作权为主要业务的统一的综合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如何生产的
一、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前夕,根据“废除伪宪法、伪法统”的要求,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以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六大法典为代表的全部法律)被废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即着手制定保护作者正当权益的法律文件,相关部门借鉴前苏联1928年著作权法,结合当时我国公私出版机构并存、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的状况,于1957年11月向国务院法制局报送了《保障出版物著作权暂行规定(草案)》请求审查。但是由于整风反右运动的开展,刚刚起步的著作权立法工作便在反对“知识私有”和“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呼喊声中停止了。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著作权保护制度基本上不复存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中央作出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大批作家、科学家、艺术家满怀激情重返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和艺术表演,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的春天。与此同时,我国与国外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社会各界相继提出制定法律,保护知识分子进行创造性劳动及其劳动成果,调动广大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于是,中断二十多年的著作权立法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著作权立法的具体起因与中美建交有关。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高能物理协议》,协议中提及要互相保护版权。同年3月,中美双方开始商谈《中美贸易协定》,美方再次提出版权保护问题,要求在中方颁布版权法前,双方按照世界版权公约的规定保护对方的版权。针对这一重大问题,国家出版局于1979年4月向国务院呈送报告,建议“建立版权机构,制定版权法”。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同志转请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胡耀邦同志批示。耀邦同志批示“同意报告,请你们尽快着手,组织班子,草拟版权法”。于此,新中国第一部版权法正式启动。其后,著作权法起草工作一波三折、历经坎坷,终于在十一年后的1990年9月7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王汉斌同志在审议时曾感慨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所有法律草案中,著作权法是最复杂的一个法,调整的关系最广,审议时间最长”。
通过以上简单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其一,著作权制度是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印刷技术广泛使用和印刷工业的繁荣,《安娜法》就不可能出现。著作权制度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也表明,著作权内容的每一次扩展都与科技上的每一次突破形影不离,从印刷技术到摄影技术,从录音技术到电影技术,从广播技术到网络技术,概莫能外。其二,我国著作权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新中国的著作权制度是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相伴而生,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没有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我国版权事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三、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以及相关国际公约等组成。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著作权法律体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法律,在规范著作权行为中起着统领作用。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国务院先后制修订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1992年9月25日发布,1992年9月30日施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1年12月20日发布,2002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年8月2日发布,2002年9月15日施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4年12月28日发布,2005年3月1日施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5月18日发布,2006年7月1日施行)、《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2009年11月10日发布,2010年1月1日施行)。上述“一法六条例”(一部法律、六部行政法规)是我国著作权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此外,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的问题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10部部门规章和40多部规范性文件,相关司法部门为解决《著作权法》在民事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问题制定了6部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政府还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在国际条约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加入6部国际著作权条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我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1年10月27日,为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并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对1990年《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由原来的六章、五十六条变更为六章、六十条。2010年2月26日,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并根据执行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裁决的现实需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并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正涉及两个条款,修正后的《著作权法》共六章、六十一条。
上述两次《著作权法》修改均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第一次修改是为了满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直接需要,第二次修改是为了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裁决的现实需要。因此,这两次《著作权法》修改均具有被动性和局部性的特点,而不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现实需要对《著作权法》作出的主动、全面的调整。
三、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以及相关国际公约等组成。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著作权法律体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法律,在规范著作权行为中起着统领作用。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国务院先后制修订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1992年9月25日发布,1992年9月30日施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1年12月20日发布,2002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年8月2日发布,2002年9月15日施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4年12月28日发布,2005年3月1日施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5月18日发布,2006年7月1日施行)、《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2009年11月10日发布,2010年1月1日施行)。上述“一法六条例”(一部法律、六部行政法规)是我国著作权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此外,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的问题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10部部门规章和40多部规范性文件,相关司法部门为解决《著作权法》在民事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问题制定了6部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政府还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在国际条约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加入6部国际著作权条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我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1年10月27日,为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并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对1990年《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由原来的六章、五十六条变更为六章、六十条。2010年2月26日,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并根据执行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裁决的现实需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并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正涉及两个条款,修正后的《著作权法》共六章、六十一条。
上述两次《著作权法》修改均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第一次修改是为了满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直接需要,第二次修改是为了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裁决的现实需要。因此,这两次《著作权法》修改均具有被动性和局部性的特点,而不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现实需要对《著作权法》作出的主动、全面的调整。
四、修改《著作权法》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智力创造对物质生产、文化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性法律,《著作权法》的修改完善对于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法律保证;对于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使我国更广泛更深入融入和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
(一)修改《著作权法》是完善现有制度的客观需要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草时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缺乏本土立法经验,因此这部法律不可避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此后虽经两次修改,但如前所述这两次修改都不是自主、全面的修改,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全面修改《著作权法》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修改《著作权法》是回应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未来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我国著作权保护面临的现实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动态性,与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矛盾十分突出,著作权法律制度遇到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需要及时全面推进修法工作。
(三)修改《著作权法》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增长迅速,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国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6.57%,在北京、上海等地区这个数字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欧美国家10%左右的水平。各相关利益主体越来越关注版权问题,版权纠纷和诉讼层出不穷,据统计,2013年法院系统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有57.97%为著作权案件,并且涉及新领域的复杂疑难案件越来越多。因此,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厘定权利边界、增强稳定性预期、明确相应规则,这些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修改《著作权法》来完成。
(四)修改《著作权法》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不断完善著作权法律,国际著作权保护规则处于持续调整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著作权领域的分歧将长期存在,为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和本国国际竞争力,各方都在积极争夺国际著作权规则调整的主导权。我国面临的著作权保护国际环境越来越严峻。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利益,需要及时全面推进修法工作。
(五)修改《著作权法》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修改《著作权法》已成为社会各界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重点关切。这些呼吁不仅来自司法、行政和教学科研部门,更多来自著作权人和产业界。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提出大量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建议、提案或议案。因此,为积极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需要及时全面推进修法工作。
五、修改《著作权法》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完善我国著作权制度、修订《著作权法》,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即独立性、平衡性和国际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当前,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面临着权利人意识普遍提高、版权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国内外压力日渐增大等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本次修法,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扎根于而不是超越或者离开这些基本国情。我们愿意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著作权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但是要更注重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实际需要。
平衡性原则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创作者、传播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基本平衡。著作权法律制度是调整作品创作、传播和使用的利益关系链的基本法律,既要保护创造、鼓励传播,也要促进消费,满足广大公众的智力文化需求。《著作权法》修改,要牢牢把握利益平衡这一现代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精神,认真评估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是否恰当,实践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充分兼顾了各相关方的利益。要充分认识在当前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保护平衡动态化的特点,吸取历史有益经验,广泛听取和深入研究各方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保护著作权与保障传播的关系,既要依法保护著作权,又要促进传播使用,发挥智力产品的社会效益。
国际性原则就是从国际著作权制度调整变化的趋势和提升我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角度推进修法工作。要认真查找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与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之间的差距,使我国《著作权法》符合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要密切跟踪和关注国际组织对著作权相关条约的讨论,把握其发展方向,适时内化为国内法;要仔细分析和研究各主要国家的著作权法制发展动态,消化吸收,改造利用,增强国际化的共识。
六、结语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文化艺术开始逐渐溢出了精神和审美领域,开始向物质和经济扩展、渗透和蔓延。由于著作权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将文学艺术作品转换为文化产品的制度安排,其调整和规范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和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在此背景下,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要主动适应文化经济化的历史进程、直面全球文化竞争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娴熟地运用版权制度,大力发展版权产业,通过各类文化产品向世界表达、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着眼的是文化,着手的是产品,而当下着力的则是版权制度的完善。
从2011年开始,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启动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目前这一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本文希望,这次修法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实践,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既要有中国特色也要体现大国气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7. 著作权合同登记的实质作用是什么
通过总结合同登记的 经验,结合著作权登记的一般理论和国外实践,分析合同登记在我国著作权保护中的实质作用,有利于我国著作权登记整体制度的构建。 通常的著作权登记,既包括记载著作权原始状况登记,也包括著作权权利变动登记。从前面所介绍的合同登记的内容来看,虽然涉及得不全面,合同登记实际上是一种权利变动的登记,但权利变动登记与著作权原始状况登记一样,可以起到帮助著作权人和相关权利人有效行使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作用。 什么是权利变动 权利变动通常主要指著作权人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著作权法》规定了多种权利变动的情况,如著作权转让、继承、承受、质押。此外,集体管理和专有许可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变动,但是行使权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增加了新的权利人或权利人代表。尤其是在著作权专有许可过程中,尽管著作权归属没有变化,但取得专有使用权的一方在使用作品中所承担的风险有时比著作权人还要大,而专有许可始终是作品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当为专有权的顺利行使提供保障。为叙述方便,暂且也将它们纳入广义的权利变动范围。由于《著作权法》已经明确按照相关法律进行著作权的继承、承受和集体管理,著作权质押登记作为一种特殊登记也另行做了介绍,这里只涉及著作权转让登记和专有权登记。 为什么要进行著作权转让登记和专有权登记,并且应当规定登记具有对抗第三方的效力 《著作权法》允许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进行转让。通过著作权转让,原著作权人丧失了著作权,受让人则获得了著作权。通过专有许可,著作权人将某种使用方式专有使用权授权给被许可人,被许可人获得专有使用权,成为专有权人。那么,受让人和专有权人如何让外界了解这一变化?尤其是在需要证明其权利人身份时,他们会遇到与原始著作权人一样的困难,因为他们仍然无法通过有效权利凭证(包括合同)证明其权利的存在。在此情况下,法律应当提供登记作为保障措施。由登记机构对受让人和专有权人获得权利的内容和期限等事项进行记载,这些记载成为初步证据,使登记具有对抗第三方的效力。 转让和专有权登记对于避免重复转让和重复授权、维护使用作品的正常秩序尤为重要。实践中,因著作权人行使权利不当,重复转让著作权或重复专有授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在许多案例中,经常出现因重复转让和授权造成的多人声称获得转让或取得授权并再转让或授权的混乱现象。对因此而引发的多起诉讼,有时法院也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在诉讼中,各案案由和当事人不同,法官之间无法沟通,各审各案,又缺乏认定转让和专有许可的有效依据,而合同是否有效又与转让和专有许可是否有效没有必然联系,难免会出现各判决中,不同的权利人对同一作品同时拥有权利的离奇现象。这种结果还直接导致在市场上同一作品由不同的权利人授权其作品以相同的方式在市场上传播流通,严重地影响了使用作品和产品流通的正常秩序。 通过登记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所谓登记具有对抗第三方的效力,是指重复转让和专有授权纠纷中,以是否登记作为认定哪一个有效的依据。规定这一效力,可以使善意受让人和专有权人避免或降低风险。因为在重复转让和授权中,过错在于转让方或授权方,受让方或被许可方通常是无辜的。选择登记,可以使受让方或被许可方获得的权利得到保障,也清楚不登记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发生纠纷时,法院以是否登记作为判断转让或授权是否有效的依据。 应当说明,登记不是转让和专有授权的生效条件。转让和专有授权首先是合同行为,如果不重复转让和专有授权,转让和授权依照合同确定生效,无需进行登记。当然,受让人和专有权人为防止对方再次转让或授权,可以选择登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同登记不应当是单纯的行政管理措施,而是著作权立法的需要,是著作权保护制度的需要。合同登记也不能只局限于对外保护和个别领域,更不能仅依靠部门之间的合作才得以实施,而是任何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其实,目前《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的转让和专有许可合同备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上述作用,但应当在实施中加以明确。有关合同备案的法律效力,可建议法院给予必要解释,使其至少可以具有行政保护的效力。 制定“著作权合同登记和备案办法”的建议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合同登记的现状与理想状况还相差甚远。特别是某些法律依据,尽管存在问题,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因此完善合同工作也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循序渐进,不求全责备,不急于求成。在目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制定“著作权合同登记和备案办法”,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各登记之间的交叉和矛盾,理顺关系,改变登记工作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现象,使合同登记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笔者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清理合同登记依据时,只保留法规以上的依据,规章一级的依据予以废止。 (二)根据合同登记依据保留的情况,重新确定登记种类,尽可能避免交叉。对于未实施的登记种类,明确实施规定。 (三)贯彻落实《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有关著作权转让合同和专有许可合同备案的规定,明确合同备案的机构、范围和效力等重要事项。 (四)对登记性质和登记机构混乱不清的合同登记,重新明确登记性质,确立登记机构。对需要委托办理的登记,应规定明确委托关系、委托事项和受托机构等内容。彻底消除登记机构名不副实的现象。 (五)在规定中注意规范各种登记的必要文件和程序,如登记指南、填表说明、申请者需要提交的材料、登记的受理、审查、发证、期限、样本的交存和保管、变更、查询、公告和撤销等,为申请人提供便利,也便于登记机构操作。统一规范登记中使用的各种表格、证书(或批复)的标准格式或规格等。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改草案
2012年,3月31日,国家版权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侵犯著作权的赔偿标准从原来的50万元上限提高到100万元,并明确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 著作权赔偿标准上限提高一倍
现行的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可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而此次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七十二条规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和通常的权利交易费用均难以确定,并且经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登记、专有许可合同或者转让合同登记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对于两次以上故意侵犯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的,应当根据前两款赔偿数额的一至三倍确定赔偿数额。”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法定赔偿额提高是一大突破,由于网络侵权盗版比较严重,比如,资源分享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侵权获得的收益很高,而权利人几乎无法得到赔偿,依现行法律,法定赔偿50万元根本不能撼动侵权盗版企业。法定赔偿提高到100万元,会对网络侵权盗版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 行政管理部门增加查封扣押权
除此以外,《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还增加了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手段的规定,特别是增加了查封扣押权。这主要体现在第七十五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与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有关的涉嫌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情况;对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检查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产品,对于涉嫌侵犯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增加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内容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还增加了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内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六十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第六十一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授权使用收费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公告实施,有异议的,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门委员会裁定,裁定为最终结果,裁定期间收费标准不停止执行。” “实用艺术作品”被纳入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首次将“实用艺术作品”纳入了著作权保护范围,第三条(九)称,“实用艺术作品,是指具有实际用途的艺术作品;”第二十七条规定,“实用艺术作品,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的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二十五年。” 除此以外,《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还对“孤儿作品”(指作者身份不明或者虽然作者身份明确但查找无果的作品。)的使用作了原则规定,对于此类作品,使用者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并提存使用费后使用作品。 延伸性集体管理是否合理?
出版人彭伦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表示了质疑,“这一延伸,所有作者都被组织强制代表了!”“原来作者还不能自由指定一家机构来代理其版权呢。”
对此,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彭伦有误解,“集体管理不是代理,是信托关系,管理会员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等作者自己难以行使的权利,目的是使权利人利益最大化。第六十条的关键是提醒著作权人要有版权意识,如果不想让别人管理,比如微博、博客文章、报刊文章,只需在发表时公开声明即可。比如,彭伦的著作被侵权,但他希望自己单独维权,只要和文著协表明此意,即可单独维权——法律不会要求所有人都被延伸集体管理。”
对于有人担心自己的权利“被代表”,张洪波表示,这完全是多余。草案的出发点主要是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众多作者无法行使著作权也希望有组织帮助处理问题。因此,延伸性集体管理可以解决众多作者版权无人管理,使用者与众多作者无法对接实现平衡利益关系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是简单的大包大揽,放开量授权和收钱,不是在破坏市场经济回归计划经济。另外,也要相信政府管理和监管作用。 作者
端木赐香(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本报曾报道她胜了著作权官司,但却亏了350元。):
能按修改意见稿运行,就不错了。事实上,之前的赔偿与惩罚太轻。一者权利人在起诉过程中,付出代价太多;二者中国稿费很低,按稿费赔偿,著作权人得不偿失! 律师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王正涵:草案第二十七条,实用艺术作品,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的保护期为首次发表后二十五年。——这个确实是新规定。关键在于实用艺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外观设计专利等如何甄别?特别是工业外观设计,如汽车外观设计等。 出版人
俞晓群(海豚出版社社长):著作权集体管理的部分内容,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一些著作权人找不到的问题,这是个好办法,对大家都有利。
9. 急求:能者帮帮忙,谢谢~
摘 要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著作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著作权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对于著作权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以下对二者统称权利人)和使用者乃至整个社会公众的利益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从发展状况上看,许多西方国家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已经相对完备,而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起步晚、基础差,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还很薄弱,各集体管理组织在建立健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
著作权的集体管理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进行的,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作品使用费的收取与转付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否解决得好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运行状况,决定了与著作权有关的整个文化市场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
如果能够在制度和实践上解决好作品使用费的收取和转付问题,有以下利好之处:
第一,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能够获得会员权利人的支持,保证会员权利人获得应有的公正合理的回报,进一步激励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也能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吸引更多的权利人成为其会员,进一步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同时提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积极性。
第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容易获得使用者的支持,从而加快授权使用的进程,促进作品传播,减少收费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少诉讼之累,节约司法与行政资源。
第三,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作品创作环境和繁荣稳定的文化市场,促进社会就业,助力经济发展。
当然,以上是建立在作品使用费收取与转付在制度相对完善、实践状况相对较好的前提下而言。反之,则不能得到利益各方的支持,会造成著作权人和使用人的抵制,权利人会员得不到其应有的公正合理的回报,严重挫伤创作积极性。这将导致权利人会员的不断退会,非会员则不愿意入会。这都将阻碍作品传播,增加诉讼之累,浪费司法与行政资源,导致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定的标准与办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这违背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初衷,不利于形成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作品创作环境和繁荣稳定的文化市场。
然而,在作品使用费的收取和转付问题上,我国不仅需要对制度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明确,也需要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制度及其实践的不足进行改进,所以,鉴于作品使用费收取与转付问题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以及对整个与著作权有关的文化市场的重要意义,笔者拟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中的作品使用费收取与转付问题进行制度与实践上的探讨,以期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更良好的运行,为形成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作品创作环境和繁荣稳定的文化市场提供绵薄之力。
从文章结构上来说,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进行概述,不仅指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作品使用费的收取和转付问题上应明确的理论问题,也指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中在作品使用费的收取和转付问题上的制度与实践的不足。
第一章论述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权利人的关系,分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会员权利人及非会员权利人的关系两个部分。
第二章论述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分别从制定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的必要性、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使用费收取标准的制定主体、制定使用费收取标准时的根据与程序、标准对于使用者的效力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三章论述使用费收取,分别从使用许可、诉讼、仲裁、行政投诉、国际合作、设立分支机构、委托其他主体收取、具体收费方式的改进、对作品使用费收取的监督及所涉及的法律责任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四章论述作品使用费转付,分别从公正合理的转付办法的重要性、制定作品使用费转付办法的根据与作品使用费的转付方式、作品使用费的转付周期、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作品使用费转付时提取的管理费、对作品使用费转付的监督及所涉及的法律责任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总起来讲,针对作品使用费的收取与转付在制度和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制度上,第一,应当明确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定的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草案进行公告的具体公告期;第二,舍弃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草案的批准职能,构建公告期之后对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的争议解决机制,仿效德国在国家版权局设立仲裁机构;第三,明确作品使用费的转付周期,周期以一年为宜,外加原则性规定;第四,设计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有效内部监督机制,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内部设立监事会。在实践上,在作品使用费收取问题上,第一,部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处理好与非会员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在没有得到非会员权利人的授权时不能代权利人收取作品使用费;第二,部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向国家版权局提交作品使用费标准草案的义务;第三,国家版权局应当依现行法律履行其批准及公告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草案的职能;第四,部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严格依照《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规定来设置其制定作品使用费收取标准的内部程序,修改其章程中与《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相抵触的部分;第五,部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作品使用费的收取方式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达到双赢;在作品使用费转付问题上:第一,部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向国家版权局提交作品使用费转付办法草案的义务;第二,国家版权局应当依现行法律履行其批准及公告作品使用费转付办法草案的职能;第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转付作品使用费时应当更加及时;第四,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降低管理费的提取比例;第五,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充分运用好各种转付方法,尽量使权利人获得的使用费能够与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等的使用情况相匹配。类似上述的亟需改进之处还很多,这既有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上的原因,也有集体管理组织自身的原因,也有权利人、使用人乃至公众自身的原因。
综合起来讲,要解决好著作权集体管理中的作品使用费收取与转付问题,既要求我国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上的不断完善,也要求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自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尽职,同时也需要权利人、使用者以及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更加积极行使法律规定的权利,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必要时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在实践中能够良好的运行,帮助逐步创造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作品创作环境,创建一个稳定繁荣的文化市场。
关键字:著作权集体管理;作品使用费;著作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