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师拍了照片,但是拍的人没有给摄影师钱,摄影师有照片的版权吗求具体法律
若果你是被拍摄方,你有肖像权,摄影师有所拍作品的版权,除非事先约内定,而且是有确凿证据容比如合同、录音这些,,该作品版权归你所有,摄影师也无权将该作品盈利性使用向外发布,如果你发现对方把这些作品对外发布你可以用肖像权让网站平台,停止使用
《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用大量篇幅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相关情况下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不履行义务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一,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者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其他行为人或者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共同连带责任。
其二,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以下两种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一)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 (二)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仍不采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二)所述情况,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所需承担的连带责任究竟是等同该实际侵权人责任还是只对于收到著作权人警告之后就扩大的损失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对此,根据《侵权责任法》36条的第二款和第三款: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可见,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上述义务的不再对于全部损失承担连带责任而只对在其接到通知后损害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其三,不作为的相应责任。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著作权人要求其提供侵权行为人在其网络的注册资料以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追究其相应的侵权责任。
3. 肖像权侵权能否成为著作权阻却理由
(一)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常见的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主要是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对于侵犯肖像权行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例如请求交出所拍胶卷,除去公开陈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请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或赔偿损失等。赔偿损失请求权,不以财产损害为要件。
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侵犯肖像权也作出一些相应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25条规定,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在广告中使用他人名义、形象的,应事先取得他人的书面同意;使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名义、形象的,应当事先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根据上述标准,一般情况下,只要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并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肖像,就构成侵权。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主要缺陷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看,我国对于肖像权的保护是不完善的。
肖像权包含公民对于自己的肖像享有独占权和专用权。独占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肖像是否允许他人通过艺术再现的权利,专用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肖像决定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00条关于“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开的肖像”的规定,实际上只强调了公民肖像权专用权方面的保护问题,而缺乏对公民肖像权独占权保护的规定,同时在公民肖像权专用权的保护中,《民法通则》也只强调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的一面。倘若坚持既有的狭窄解释,将会得出未经本人同意,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就不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荒唐结论。因此,现有《民法通则》的规定属于法律概念外延过窄的失误,因而宜于作扩大理解。 应当说,根据肖像权独占、专有的性质,未经本人同意,是侵犯肖像权的本质特征,而以营利为目的只能是侵犯肖像权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另一个方面,公民的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其体现的主要是精神利益。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最主要的是保护公民肖像权所体现的精神利益,同时也保护有精神利益转化、派生的财产利益。因此,只强调以营利为目的,这显然与民法通则保护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立法宗旨相悖。198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华北五省(市、区)审理侵害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案件工作座谈会认为: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不论是否营利,均可认定侵害了他人肖像权,不能认为侵害肖像权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但是此种解释仅限于理论探讨,还未在立法上予以确认。
(三)肖像权侵权中的违法阻却事由
肖像权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一些违法阻却事由,在司法实践及法学理论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使用肖像的行为,如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而使用犯罪嫌疑人的肖像,司法人员为司法证据目的而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拍照;参加游行、示威和公开演讲的人,因其活动目的具有公共性,而不得反对他人对上述活动的拍照;(2)为公民本人利益而使用肖像的行为,如公民因亲人走失对外发布寻人启事而使用肖像;(3)为社会新闻报道而使用肖像的行为,有特殊新闻价值的人,不得反对记者的善意拍照,如为弘扬社会正气或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而使用公民肖像,还有特别幸运者或特别不幸者、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者在场人等,均属于这种情况;(4)善意使用政治家及社会明星肖像的行为,政治家、影视和体育明星以及其他公共人士,在公开露面时,不得反对他人拍照。
4. 民法系统包括哪些法律
一、法学理论上的体系
(一)小民法
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合同、无因管理、不当版得利、侵权行权为)、亲属(婚姻、继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还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体系
总则:民法通则
物权:物权法
债权:合同法、侵权责任法
亲属:婚姻法、继承法
知产: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海商法、担保法,等等。
5. 相关法律制度
实体法律制度:主要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1986年公布《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规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3.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民法通则》规定: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公民。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以自己劳动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10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分为四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
(三)民事行为制度
民事行为: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进行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四)民事权利制度
1.民事权利: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
民事权利包含的权益:财产权益、非财产权益。
2.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1)物权: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所有权是最典型,最完全的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土地使用权是不完全物权。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土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是对标的物使用价值的支配,即对标的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支配。
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属于担保物权,是对标的物交换价值的支配。
(2)债权:债权人的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债权包括: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保护请求权。
(3)知识产权:指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4)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5)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基于其人格或身份而依法享有的,以及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身份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身份享有的民事权利。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五)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以民事责任发生原因为标准,将民事责任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
1.违约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违约行为、违约造成了损失、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存在过错。
2.侵权民事责任分为: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特殊侵权民事责任。
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行为具有违法性、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特殊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其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其他条件相同。
3.民事责任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等。
(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包括:普通诉讼时效和特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两年;短期诉讼时效-一年
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七)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其他形式。
合同分为: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技术合同、委托合同等15种。
合同的内容条款:当事人名称或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合同的订立:是当事人各方通过平等协商。依法就合同内容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
《合同法》关于订立合同的规定:要约、承诺方式。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容具体明确,而是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
承诺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必须是对要约明确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承诺内容不能对要约作出实质性的变更、承诺应在有效期限内作出。
(八)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立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专门法律和其他法律有关规定、法规、规章;此外《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有关国际条约。
1.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著作权法:是有关著作权以及相关权益的取得、形式和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著作权的内容: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设置权、改标权、翻译权、汇编权、其他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形式创作的作品;具体是:文学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制作品、电影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2.专利权: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他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
专利法:是调整因专利权的确认和使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专利权人的权利:专有实施权、转让权、许可权-放弃权-标记权。
专利法的保护对象:授予专利的发明创造(发明、使用新型外观设计)
3.商标权: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用权。
商标法:是调整商标在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商标权人的权利:专用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使用许可权、续展权、请求保护权。
商标权人的义务:依法缴纳各种商标费用、保证注册商标商品的质量、依法使用注册商标。
(九)商事法律制度
我国商法是民商法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司、证券、票据、保险等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规范和约束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正当权益;
——规范和约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2.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法治原则;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行政和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
(二)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
1.国家行政机关:指依照法律规定,各具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设立的,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机关。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
2.行政机关公务员:是依法代表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职务: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
非领导职务层次:
公务员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18周岁、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性、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行政法规: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有关程序制定发布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行政规章:指特定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以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分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指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按照部门规章制定程序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地方政府规章:指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根据地方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制定发布的规则的总称。
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反复使用的行政决定、命令。
2.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具体事项或特定个人,具体适用行政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决定的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惩戒、行政裁决、行政合同等。
行政许可:即行政审批,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确立其特定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
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财产或作为,予以强行处置的行为。
行政征收: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行政奖励: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为严格遵守行政法规范,并作出一定成绩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的行为。
行政惩戒:即行政制裁,指特定的行政主体对违法行政法规范的行政相对人,依职权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行为。
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运用其职权依法处理特定民事纠纷的行为。
行政合同:即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而与行政相对人达成的协议。
(四)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法行政法律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行政违法或不当是行政责任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直接根据。
行政违法或不当的情形:
行政责任追究必须遵循的原则:责任法定原则、责任与违法程度相一致原则、补救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主要方式: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处罚法》规定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及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原则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律关系:指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协调经济运行而对市场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原则:是经济法在其调整特定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经济法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效率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
①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②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③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
④公平交易的权利;
⑤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⑥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⑦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⑧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⑨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三)税收法律制度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法律关系:是由税收法律规范调整的,征税主体与纳税人之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税法的构成要素: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客体即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
税法包括:税收征纳实体法、税收征纳程序法。
税收征纳实体法:
①商品税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②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③财产税法,如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税收征纳程序法:税务管理制度、税款征收制度、税务检查制度、税务代理制度等。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刑法定义:
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言之: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狭义刑法:只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广义刑法: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
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罪刑相当、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1.犯罪定义: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构成: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包括四个构成方面:
——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字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
3.排除犯罪的事由: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4.故意犯罪形态: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5.共同犯罪: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犯罪集团
(三)刑罚制度
1.刑罚: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使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刑罚体系:主刑、附加刑。
主刑:指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既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也可独立适用。主要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外)
3.刑罚的裁量:即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具体的量刑制度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
(四)犯罪种类
我国《刑法》规定的10类犯罪: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
4.侵犯公民人生权利、民主权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
6. 求一篇浅显易懂的民法论文~~
论民法基本原则
【摘要】知识产权法应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在一切私法均应纳入民法典的诉求下,私
法基本原则往往由民法典予以确定,称民法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是一切私法活动必须遵
循的最高准则,应适用于知识产权的产生、权利行使以及保护。民法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法
上的适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能为司法实践中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提供准则。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更IJ知识产权法知识霸权
齐爱民/文
.I-|、..
找
国知识产权法学界对知识产权国际保
护制度的基本原则十分关注.但对作为
一个学科的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的
研究却较为薄弱。在大陆法系国家。私法基本原
则往往由民法典予以确定.因此私法基本原则又
称民法基本原则。我国未颁布民法典,《民法通
则》执行着民法典的功能和发挥着民法典的作
用。《民法通则》确立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私法的基
本原则。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必须遵循的私法最高
原则。吴汉东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
系平等主体,因创造或使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财
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调整手段和适用原则主要
是民法的手段和原则。”硼还有学者也持相同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条。
张,认为“知识产权应当以民法理论和规范为基
础,适用民法的一般原则和调整方法。”12J我国《民
法通则》确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平等原则、自愿
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公序
良俗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也同样在知识产权法上
得到适用。
一、平等原则及其应用
所渭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1平等原
则是私法根本特征的集中反映,知识产权法应贯
彻平等原则。首先,从客体角度看,就是对“知识
45
万方数据财产”和“物”等财产在法律上平等对待。所有财
产同等保护原则是财产法的基本原则。黑格尔指
出.精神技能、科学知识、艺术、甚至宗教方面的
东西以及发明等等。都可以成为契约的对象,而
与在买卖等方式中所承认的物同视13J。从立法上
看。知识产权法是贯彻同等保护原则而产生的
不同于物权法的另一部财产法。“抽象物的易受
侵害性。使得最依赖于他们的市民社会的那些
因素给了国家以巨大压力,使之采取新的知识
财产保护形式。这个过程也延及图际范围。知识
财产个人所有人不仅想在国内保护其财产的安
全.他们还想在国际市场知识财产权贸易环境
中保护其财产的安全。”【4j贯彻对所有财产同等
保护,就反对知识霸权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
义。其次,在知识产权主体方面,法律对待知识
产权人的相对人及侵权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坚
持了平等原则,即无论是知识产权人,还是相对
人。还是侵权人,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三,在
权利保护方面.尤其是保护在先权利等方面,也
坚持了平等原则。“保护在先权利主要有两种方
式:一种是财产法则,即恢复被侵犯的在先权利
的原状,宣告在后权利无效或撤销在后权利;另
一种是补偿法则.即在承认在后权利的同时对
被侵犯的在先权利给予一定补偿。”四无论哪一
种方式。都坚持了对在先权利和在后权利的平
等保护。
二、自愿原则及其应用
自愿原则.是指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的原
则。2自愿原则是以平等原则为前提的,是当事人
内心意愿在法律上的确认。自愿原则在知识产权
法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知识产权的获
得角度看,知识产权的获得和享有贯彻了自愿原
则,如商标注册(以自愿原则为主)和专利权申
请、作品是否发表等方面均贯彻了自愿原则。第
二,在知识产权行使上贯彻了自愿原则。知识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务。
权入如何行使知识产权,选择出资、融资和许可、
转让等何种方式,都出于权利人的自愿,任何个
人和单位均不得干涉。当然。知识产权人行使权
利不得违反知识产权法的强制性规定。受到非自
愿许可制度等相关制度和原则的限制。
三、公平原则及其应用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
则。:公平原则是正义和衡平理念在私法领域的
体现。在知识产权实践中,公平正义价值取向也
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法在对知识财产的确
权、有关知识财产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行使和
限制等方面体现了私法的公平原则网。公平原则
在知识产权法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法
赋予所有人对其创造的知识财产享有知识产权
的均等机会以及行使知识产权的机会。另外,知
识产权法上的权利限制与反限制制度的设计也
体现了公平原则。为了促进知识应用,知识产权
法确立了权利限制制度,限制知识产权人的权利
内容和权利行使;为了保护权利人的私有财产,
知识产权法针对权利的限制制度确立反限制制
度。即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法定要件。知识产权
法通过权利限制制度和反限制制度实现知识财
产在应用中的公平。
四、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应用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z。在民法
上。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应
诚实、守诺、善意、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
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均未明确规定诚实信用
原则.但是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该原则均有体
现。在著作权的取得上,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
11条的规定.只有进行创作的人才能成为作者,
这体现了民法诚信原则的要求。在著作权保护方
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盗版问题日益严重,促
46
万方数据使著作权人或者信息产品的提供者采取技术措
施保护作品防止盗版。然而,技术措施的运用,也
限制了公众的合理使用。而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
的基本制度之一,因此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我国
确立了技术措施的限制制度,即因合理使用而避
开技术措施的,不构成侵权。3再如我国《商标法》
第13条(驰名商标)、第15条(代理人)及第3l
条(抢先注册他人商标)等都体现了诚信原则的
要求。无论在《商标法》上是否明示诚实信用原
则.诚实信用原则都是指导商标法立法、执法、司
法和守法的基本原则。为了起到更好的实效,笔
者建议在《商标法》中直接规定诚实信用原则。在
《专利法》上也有诸多规则体现了诚信原则的要
求。如专利权应诚实地取得和行使,如果申请人
隐藏关键技术或编造虚假数据。专利局应驳回申
请人的专利申请。
五、合法原则及其应用
私法中的合法性原则主要是指遵守强制性
法律规范的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
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私法贯彻自
治原则.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改变法律
规范的内容和效力。但是。当事人对私法规范的
改变仅限于私法中的任意性规范.私法中的强
制性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不允许当事人变
更。首先。知识产权确权。合法原则是指导知识
产权确权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专利法》第5
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
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
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
权。”这就是合法原则在知识产权获得方面的具
体体现之一。
其次,法律规范的属性。知识产权法的强制
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占了很大比重,合法性原则
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2条。
4.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因民法通则》第6条。
具有更大的适用空间。知识产权法为私法,其主
体规范为任意性规范。但由于知识财产有别于
物。主要是事关公共利益,各国立法均强调公共
机关的于预,并规定了大量的强制性规范,例如
知识财产的种类、知识产权的内容、知识产权的
权利限制、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等.这些强制性规
范都不允许当事人改变。可以说,知识产权法是
私法中最为严格的法律。由此,贯彻合法原则对
于知识产权法而言尤为重要。
最后,合法原则与知识产权行使。合法原则
在知识产权权利行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依法行使原则是指权利行使应该采取合法方式、
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行使知识产权。应该依照宪
法和法律认可的方式和程序。不得假借合法权
利谋求非法利益。在宪政国家,宪法具备确认权
利并限制权利行使的基本功能。我国《宪法》5l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
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
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
权利行使的宪法限制,当然适用于知识产权。有
些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法还明确确立了依法行
使的原贝lj。1983年9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第46条规定,技术转让协议不得含有为中国的
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我国
《著作权法》第4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人行使
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
共利益。”
六、公序良俗原则及其应用
公序良俗可以分为“公共秩序”与“善良风
俗”两个方面,所谓“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
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
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
47
万方数据甭回
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与公共秩序法贯彻公序良俗原则。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
和善良风俗相抵制的民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标评审委员会认为“流氓兔”有违公序良俗。曾驳
诸多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回了韩商在中国注册“流氓兔”的商标申请。“流
则。《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之间的约定氓”一词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权威解释中.都是
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德国民法典》第一个贬义概念.因此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流氓
138条规定,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无效。《日本民兔”的商标申请是正确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结
法典》第90条规定,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果。并且,笔者认为,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流氓
行为无效。我国现行法并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兔”非但不能注册为商标,而且也应禁止作为未
表述,但《民法通则》第7条、《合同法》第7条和注册商标使用。
《物权法》第7条关于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和知识产权的行使,除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
社会经济秩序的规定,通常被认为是公序良俗原以外,必须尊重公序良俗。我国《著作权法》第1
则的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一旦人民法院遇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
到立法当时未能预见到的一些妨害公序良俗的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
行为或者事件,均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确认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
无效。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
在我国.许多学者看到公序良俗原则在知识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其中,“鼓励
产权法领域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公序良俗原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定即为公序良俗
则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并位列四大基本原原则的体现。2008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
则之首01。就知识产权法而言,无论是著作权法、件。最终以陈冠希行使著作权禁止艳照的传播而
专利法还是商标法,乃至商业秘密保护法和非物落下帷幕。2008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
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都必须坚持公序良俗原“艳照门:娱乐退场并不意味反思终结”一文,指
则。在著作权法领域,违反公序良俗的作品不能出陈冠希的律师以行使著作权的方式,杜绝了陈
获得著作权。在专利法领域,违反公序良俗的技冠希拍摄的陈和其他著名女星和公众人物的性
术方案不能获得专利权。我国《专利法》较为明确爱照片——“艳照”在网络流传。然而,著作权法
地规定了公序良俗原则。该法第5条规定:“对违真为陈冠希提供了保护吗?笔者并不以为然。因
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为尽管通过著作权行使的方式绕开了道德和隐
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私的争论。但是并不能把该问题纳入法律轨道。
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如果说陈冠希拍摄的性爱照片——“艳照”能否
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其中关于妨害社会被定义为黄色照片尚有争论的话,那么说“艳照”
公德和公共利益的规定就是贯彻公序良俗原则违背公序良俗则属肯定。基于公序良俗原则,以
的结果。根据该规定,妨害公序良俗的技术方案及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的规定,此类违法作品
不能获得专利权,如用于赌博的设备、机器或工之上不可能产生著作权。因此权利的行使也就无
具。吸毒的器具,伪造国家货币、票据、公文证件、从谈起。
印章、文物的设备等。其中,上述规定在商业秘密《巴黎公约》第6条规定,商标违反道德的,
的保护方面同样适用。在商标法领域,贯彻公序成员国应不予注册:已获注册的亦应无效。我国
良俗原则更是十分必要。我国《商标法》第lO条《商标法》第10条也规定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
规定。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注册为商标。
影响的标志不得被注册为商标。也就是说,商标尽管如此。但是将“中央一套”和“二人转”注册为
48
万方数据匪垂丽■一
避孕套商标.将“微软”注册为卫生巾商标等有损范、法条、概念。不论法律规范是否有明确规定。
善良风俗的事件仍层出不穷。这从反面说明了在也无论当事人有无特别约定,民法基本原则的有
商标法领域贯彻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意义。欧洲关内容都会进入到知识产权当事人之间的法律
大陆法系国家的专利法和《欧洲专利公约》关系,成为其当然内容。这也是国家干预知识产
7. 民法通则和刑事诉讼法和著作权的效力的高低排序
都是属于狭义的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只不过调整对象不同!
8. 民法通则中有关著作权的条文有那些
著作权法是保护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任务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是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出现了印刷行业,大量地复制,出售作品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作为现代民法上的著作权法制度,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的,一般认为,英国1709年颁布,1710年实施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主义上的著作权法。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颁布《著作权法》以保护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此外,著作权法律保护开始趋于国际化,各国间签定了许多国际条约,如《保护有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
我国《著作权法》也已经开始实施,狭义的著作权法仅指该法。广义的著作权法是除了包括《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外,还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著作权的条文、立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行著作权法的意见批复,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有关著作权的条文、指示、命令决议等。现在我国已参加了《世界版权公约》、《伯尼尔公约》,公约内容也属于广义的著作权法制范围。
著作权法是涉及对智力成果这一无形财产的占有和支配,因此法律必须明确保护的范围。著作权法的基本内容有:著作权主体,即著作权所有者,著作权的客体即作品,著作权内容即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的期限,著作权的继承、转让和许可使用,侵权行业和罚则等。
著作权法是民法的特殊法,在适用时,按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办理。著作权法中,不权有民法规范,而且还有行政规范、诉讼规范,因此,著作权法基本上属于民法范畴,是一部以民法规范为主的,同时又一定正义上有综合性法律文件。
(1990年9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修正).
9. 民法包括哪些
一、法学理论上的体系
(一)小民法
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合同、无因管理内、不当得利、容侵权行为)、亲属(婚姻、继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还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体系
总则:民法通则
物权:物权法
债权:合同法、侵权责任法
亲属:婚姻法、继承法
知产: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海商法、担保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