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超级物权

超级物权

发布时间:2020-12-13 17:07:51

⑴ 2007年10大国内新闻

一、十 七大隆重召开
国家政治之事必然重大,其关键性不言自明
二、嫦娥奔月
科技兴国必然重大,科技强国是国民与世界的关注焦点
三、黄金周改革
涉及十三亿国民切身利益,关注性更为普遍
四、物权法实施
超级钉子户基本都在物权法出台前被彻底解决,这以后想强迁得慎重,坊间有人说这个是国民私有财产第一次被明确尊重。
五、沪深股市大震荡
是政策市还是资本市,明眼人都知道,不过还是有无数人举身赴市,勇气可嘉
六、中石油回归A股及油价上涨
中石油回归A股一度创造全球最大市值公司,强到了极点,但一手喊油荒一手出口,中石油利欲熏心之丑恶嘴脸可见一斑,GDP因之大受影响。
七、辽 宁 蚂 蚁王神话破灭
此案仍在持续当中,其影响势必创造国内非法集资案之最,拭目以待。
八、为规避新劳动法华为等企业职工集体被迫辞职
新劳动法怎样保证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确实能被新劳动法所保护么?新劳动法怎样来保护劳动者?还是一个拭目以待!
九、北京纸馅包子
食品安全的新闻屡见不鲜,食品安全方面的假新闻也屡见不鲜,但这个是一个出头鸟,被打死不冤,而因之在媒体中带来的畏首畏尾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十、陕西伪虎门
先后有中科院专家、陕西省高官、数十家媒体、无数网民卷入的全民大讨论、大谩骂,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科学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外媒体先后报道,甚至在温总抵达新加坡时联合早报竟然将温总来访与纸老虎并列而报!其影响不可谓不恶劣!此事已经从最早的老虎照片真假之争,演化为政府与国民之间的诚信之争!

⑵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关系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物权法主要贯彻的是物权法定原则。物权之所以要法定,对此学者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物权法定的原因在于其防止合同自由原则的滥用;有的认为,物权法定主义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物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能够对抗第三人(例如物权人可以行使追击权,而债权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夺),物权具有优先权(物权与债权并存时优先于债权),因此直接关系到第三人的利益,而合同只是发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第三人并不知道,如果允许当事人仅提高其合意便创设物权,必然会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不仅是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就是具有物权性质的债权也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举个抵押权的例子,抵押权必须有法律承认,才能成为物权,成为物权后,不允许当事人通过合同创设抵押权。当事人订立抵押合同后,必须办理抵押登记后才能成立抵押权,如果当事人订立抵押合同,抵押权就成立,而无需法律规定,这样就非常麻烦。假如我有一套房产,价值一百万,欠了很多人的钱,我只想把这一百万给张三,不给李四、王五,我就可能和张三之间订立一个抵押合同,如果通过合同就可以随意创设物权的话,张三就享有物权了,它可以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其他人什么都得不到,这样的话交易就没有秩序。抵押权是财产的负担,如果不符合规定条件,可能产生欺诈。物权法定是各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⑶ 商法通则

一、 正本清源:四种不同形态的商事立法模式

任何一种形态的商事立法模式,无不反映了该国对民商法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处理准则。因此,要准确界定民法与商法的关系,首先必须厘清世界各国最基本的商事立法模式,并以此作为比较研究和学习借鉴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归纳概括世界各国的商事立法体例时,我国学者大都将其区分为“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两种模式。细究之,此种概括欠全面、准确,失之于偏颇,且有以讹传讹之嫌。在本人看来,从法典语义上考察,实际上当今世界各国对民事与商事关系的法律调整可以概括为四种不同形态的商事立法模式:一为民商分立,即除了制定统一的民法典外,还制定独立的商法典,采取此种立法模式的有法国、德国、日本等。二为民商合一,即制定民法典而没有商法典,在对传统商法内容的处理上,是将传统商法的内容融入民法典之中,即把商事主体、商事行为、商事代理、商事权利等归纳到民法典的相应各篇章中,如意大利民法典和瑞士债务法等。三为单行的商事法律,即制定民法典而没有商法典,在对传统商法内容的处理上,采用另行制定单行商事法律的模式,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我国大陆及台湾等就采用这种立法模式。应当指出的是,此种商事立法模式通常亦被学者们视为民商合一,并被归纳概括到民商合一的体例之中,而实际上立法机关从未做出这样的划分和确认,这种归纳概括也并无任何法源依据。四为别树一帜的英美法系商法,即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却有独立的商法典,且其商法的内容与实行民商分立制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商法亦迥然有别。

二、学说评析:我国商事立法模式抉择的争议

对于我国商事立法究竟应当采用何种模式,自民国初至今,一直存有争议。早在民国之初,即有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之争。尽管民商合一论在这场争论中大获全胜,其议案被国会所采纳,但耐人寻味的是,民国民法实际上从未采用真正的民商合一体例,即使是沿袭旧制的台湾,至今也未制定民商合一的民法,其商事立法仍采用单行商事法律的模式,学说上将传统商法中的有关立法视为民法的特别法。

我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承认,特别是随着民法典的起草与制定,在学界也出现了关于商事立法模式的争论。鉴于法系上的差异及业已形成的法律体系,迄今尚无人主张制定英美模式的商法。对于商事立法模式的抉择,仍为分立与合一之争。发人深思的是,面对合一论和分立论的激烈论争,我国的立法机关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立法精神,在短短的十年间,出台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和海商法等重要的商事法律,以单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注:此种立法模式既不是所谓法典意义上的民商合一,也不是法典意义上的民商分立。)初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法体系。

对于法典意义上的合一论与分立论,本人认为论者都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必须合一或必须分立的充足理由,其正确性和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其所持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法典意义上的民商合一论实质上是“商法民法化”的表现,其实质在于以超级民法来全盘取代商法,这不仅抹煞了商法与民法的区别,违背了法律部门划分的科学法理,就是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其次,法典意义上的民商分立论虽然对于昭示商法的独立和厘清商法的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及法典编纂的可行性角度观之,似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综上所述,在法典意义上的合一论和分立论都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且都与我国的立法实际不相符合,因而是不能接受的。在研讨我国的民法典制定时,无论是合一论者还是分立论者都应放弃已经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且持续下去仍可能是没有结果的学术成见,应该更加理性地而不是理想化地面对现实,另辟蹊径,为正确处理民商关系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模式创新:我国应实行以《商法通则》为统率的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

本人持民商分立的观点是建立在实质商法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主张在我国应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所谓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是相对于形式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所衍生出来的概念。形式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以制定独立商法典为其立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法与商法的彻底分立,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则不以制定独立的商法典作为民商分立的基础,只是主张要承认商法的相对独立性,要促进我国商法的体系化进程,使之成为一个有特定的规范对象和适用范围的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主张民商分立的宗旨,是要使实质意义的商法自成体系、自成部门,反对以民法取代商法或以商法取代民法这样两个极端化的错误主张。

为积极倡导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论,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地坚持商法的独立性。其次,坚持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还必须勇于进行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适应对统一市场的法律调整,应当适时地提出制定《商法通则》(或《商事通则》)的立法建议,以实现商法对统一市场的全面规制,并实现商法体系自身的健全与完善。

论《商法通则》之设立必要性
任江 青海民族学院法学院
上传时间:2007-8-12
浏览次数:1182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键词: 商法;立法模式;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商事通则
内容提要: 商事立法模式的探讨在我国由来已久,虽然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一直为我国众多法学学者所推崇,但随着我国对商事法律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商法国际统一化趋势的日渐明显,商事法律独立性的问题愈加受到重视;而“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虽然为相当多的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纳,其自身的弊端却使其难容于我国现阶段私法体系。因此,作为第三种选择的“商法通则”模式,理应为我们所重视、采纳。

任何国家之国内立法模式选择,均不应脱离本国国情和本国法律传统。我国商事立法模式之选择也应先充分考察我国商事立法模式之传统,再结合现阶段国情及法学研究现状,并从中撷取经验教训,以此为基础,最终选择一条正确之路。

一、我国商事立法沿革

商业贸易虽然在中国的漫长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多是农民从事贩运性商业,一无发达的城市商业,二无形成专门从事商业的独立的阶层,因而也没有发展充分的商事惯例。” [1]而到了清朝末年,自五口通商以来,海禁大开,欧风东渐,洋商蜂拥而入,纷纷在华开设洋行,建立工厂,国人亦加入其间,创办民族工商企业,中国近代工商业由是以兴,同时,华、洋商人涉讼事件亦日益增多。因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均认为,缺少必要的商事法规已成为严重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工商业的落后则又是国弱民贫的重要原因。就在“商战”救国舆论方酣之际,满清朝野上下遂齐相呼吁制定商法,以保护国权商利。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发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烦多”。要“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于是,从1904年制定和颁布《钦定商律》入手,开始了中国近现代一系列商事立法的进程。因此,《钦定商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法典”。 [2]《钦定商律》颁布于1904年1月21日。名为商律,实则仅包括作为商法总则的《商人通例》9条和《公司律》131条两部分内容,其他各商事法规均付阙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公布《破产律》69条。光绪三十四年(1908)聘日本人志田钾太郎帮同编订商律,至宣统元年(1909)完成,定名为《大清商律草案》,内容包括总则、商行为、公司、海船、票据,共计1008条。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商法典(草案),但由于清政府很快被推翻,该法未及颁行。

从清朝商事立法过程中可发现,我国商事法律从出现伊始即以单独法典形式立法,借鉴当时德国、日本例,通过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调整上是法律关系。鉴于“中国之属于德国法系已经是既成事实” [3],仿德国例采“民商分立”之模式有其可取之处。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商事立法有所发展,先后公布了《公司保息条例》(1914年1月)、《商人通则》(1914年3月)、《公司条例》(1914年公布、1923年修正)、《商业注册规则》(1914年7月)、《证券交易所法》(1914年12月)、《物品交易所条例》(1921年3月)、《商标法》(1923年5月)等商事法律。这一时期,虽然商事单行法续有制定颁行,但仍然延续着清末编纂独立商法典的体例。修订法律馆“曾有民商合编之拟议,终以改编之业,繁而难举,非假以岁月不克事,而当力图改进司法,收回法权之际,又未便将此等关系重要法典,置为缓图,故仍分别修订”。因此,1922年修订法律馆法国顾问爱斯加拉起草了《商法法典》,时人称“草案之条文,不啻将中国旧有之习惯,及各国立法上之经验,合为一物也”。 [4]法典虽称良善,但并未付诸表决通过,仍然是一个草案而已。至此中国统一商法典编纂之路就此结束,“民商分立”之立法模式宣告失败。

在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立法成果最为丰富,只短短几年时间便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六法体系。但在商法编订体例上,南京国民政府却一反清末以来制定统一商法典的传统做法,在编纂民法典时,将通常属于商法总则内容的经理人及代办商、商行为部分的交互计算、行纪、仓库、运送营业、承揽运送及隐名合伙均并入债编,其他具有特殊性质的商事法如公司法、保险法、海商法、破产法等不能合并者,则分别制定单行法,即实行所谓的“民商合一”。在当时,主张民商二法统一的理由主要有:(1)民法与商法,同属私法,均为私人相互间法律关系规范,没有分别制定之必要;(2)商法本为商人阶级立法,中国近代商业发达较迟,商人并无特殊地位,强行划分,反失近代平等之世界趋势;(3)商法过重商习惯,其效力优于普通民法,商法存在,商人常较普通人保护为优,所以商法根本没有存在的理由;(4)民法商法并存,审判官关于审判管辖诉讼方式及举证方法等,会产生适用上的困难,易生实体规定冲突。通过一部分学者与立法界人士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认为“民商法对立之理由,完全由于历史相沿、积习使然”,没有理论上的根据。在土耳其、暹罗、苏俄先后颁布民法典之后,制定民商合一法典似成一种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亦不能独立于世界大趋势之外。(2)有了以上的理论基础,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副院长林森向中央政治会议正式提议编订民商统一法典。同年6月,中央政治会议第183次会议通过决议编订民商统一法典。从1929年开始,民法典各编陆续制定颁行。仅就形式而言,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商合一法典,尽管债编占有整个民法典的重要篇幅,其内容仍较瑞士债务法规定的范围为窄,关于商业登记、商号、商业账簿等项未有规定,而不得不准用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商人通例》中的有关规定,而公司、保险等仍要制定单行法。因此,编入民法典中的仅为商行为及商法总则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他大部分内容并未形成合一之法典,对民法仍处于特别法的地位。“实际上所收效果,竟与以商法为民法以外之一法典者无异,或且更甚。” [5]名为合一,实未能成合一之民商统一法典。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的指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法律体系在大陆完全废止,新中国完全在空白的基础上重新开始商事法律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建国后在经济体制上全面学习苏联,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商品经济,民商法失去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再加上从1957年以后政治运动不断,法制遭受否定,商事法制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国的商事法律制度几乎处在空白的状态。可以说,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我国“对于商品经济与商事法的清除,历史上没有比此一时期更为彻底。” [6]

由以上论述可知,自清末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事法律法规,至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百余年间,商事立法从最初的编纂统一商法典,到建立“民商合一”体制,编纂涵盖商法内容的民法典,至几乎完全清除商事法律法规,经历的是一条曲折的、自我否定之立法历程。但是,无论在以上哪个历史时期,或受到当时中国经济、政治背景影响,或受到立法水平的局限,独立的商法典抑或真正意义上的“民商合一”之民法典,均未曾在中国出现或起到应有之作用。独立之商法典、“民商合一”之民法典,在我国商事法律发展过程中都缺乏历史土壤。我国商事法律关系更多的是依赖于大量的商事单行法和商事习惯来调整。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量新的商事关系、商事主体层出不穷。而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国门的愈加开放,国际商事习惯、商事法规等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这一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商事立法的缺失和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事立法速度苛待加强。
6. “如果采用民商分立的话,究竟采用商人主义立法还是采用商行为主义立法,不易取舍。各国商法典的内容极不一致。另外,法典一般订有总则,以纲举目张、贯串全体,但商法则不能通过总则统领和贯串整部法典。在具有单独商法典的国家,商法是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但最重要的买卖契约,仍多规定于民法,而民法中的营利性社团法人,仍须准用商法。除了一些特别的制度外,民商法重复交叉的地方太多,分别立法不易划清”。 [10]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民商合一模式的合理性,并以此得出“民商分立”,编纂独立的商法典的必要性理由:

1.商人阶层作为特殊阶层虽已消失,但企业这种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的商主体仍然存在,而且在现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早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即等于商人。而传统商“人”的自然人属性也逐渐被企业的团体属性所取代,这与民事主体属性有着极大的不同。商行为也因必须有一方是商主体或通过商主体始能发生及其本身的营利性特性而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有明确区别。

2.任何法律一旦以法典的形式出现,其修订程序都远远难于以单行法为形式的法律法规,其滞后性也远远大于单行法。这是由法典编纂的严肃性和法典结构的严谨性所致。伴随着社会分开的日益细致,生产力水平的急剧提高,生产关系的日趋复杂,商事活动呈现出“日益现代化和复杂化,商事法需要以不断革新的面孔适应其需要”。 [11]由此可见,商事法律的灵活性和益变性远大于民法,难于通过修改民法典的办法来满足商事法律的变化。

3.民法与商法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其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两者在立法的价值取向、调整对象、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有极大不同,不能因两者存在的共同性而否认商法形式上的独立性。同时,“商事主体在商事活动中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国家以社会的名义进行整体调节”“政府对于私法关系逐渐改变以往的放任注意态度”,“这就是所谓的‘私法公法化’”, [12]这种调节方式与民法有着显著的不同,难融于民法典中。

4.竭力推行民商合一的国家,或者是地域小、人口少、经济关系并不十分复杂、法律体系比较单一的国家,如瑞士、荷兰、丹麦、挪威等;或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矛盾表现得很不充分的国家,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蒙古以及已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苏联。相当多的大陆法系国家仍采用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而《美国统一商法典》更是商事法律立法的典范。

5.在奉行民商合一的国家中,民法与商法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一,即将商法典的内容附加到民法典之中。这种简单的合并,在立法技术上和法律适用上衍生了许多问题,它不但未能解决实体商法的独立性,反而给民法本身的协调增添了许多问题。就商法本身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而言,民商合一会妨碍商法的发展。商事活动从古至今就具有国际性的特点。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使商法重新从国内化的侄桔中摆脱出来。正如英国法学家施米托夫所说“我们正在开始重新发现商法的国际性。国际法——国内法——国际法这个发展圈子已经自行完成。各国商法的总趋势是摆脱国内法的限制,朝着普遍性和国际性概念的国际贸易法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国际性也决定了商法无法完全融于属国内法的民法典中。至于究竟采用德国主观主义、法国客观主义抑或日本折衷主义,可随着我国商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之。

通过比较“民商合一”论和“民商分立”论的各自立法理由,我们很容易发现,两种立法模式都有着充足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立法理由,但也都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而且,此两种理论针锋相对,彼此互为矛盾,难于以充分的法理彻底驳斥另一方理论。如果就此持续争论下去,不仅难于得出最终结论,而且也无太多实际意义,对于我国商事立法活动反而有巨大的阻碍作用,影响我国商事活动的快速发展。因此,跨越此两种理论的第三种选择也就孕育而生: 在不影响以现有民法为核心的我国“一元私法体系”框架下,不编纂独立之商法典,利用现存已立之大量商事单性法律法规,构建脱离未来民法典的《商事通则》。即,以《商事通则》为核心,以大量商事单性法律法规为主干,通过民法典中相关制度加以补充,构建我国民商事法律法规体系。有的学者称此种主张是折衷主义学派的观点。

三、制定《商事通则》之理论优势

商事通则(有学者称之为商法通则,应属同一含义),是指调整商事关系的一般性规则。它指导其他单行商事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的适用,同时又区别于这些单行法律,可以单独适用。 [13]需要指出的是:商事通则和“商法总则”是不同的概念,有成文《商法典》的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典的总则部分内容各不相同,不过一般涉及商事主体(商人)身份、商事登记、商号、商事簿记、商事代理及经理权、商事辅助人(如代理商、经销商、行纪商等);而商事通则概念,大致相当于这些《商法典》的总则部分和商行为部分的总称,比“商法总则”概念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原则上,可以认为商事通则的内容基本相当于国内商法学研究中“商法总论”的内容。而且,目前国内高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商法总论”课程以及相关教科书,其内容也大致与上述对商法通则的界定近似。(3)

关于设立《商事通则》之必要性,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制定诸如商人、商行为、商事代理之类的总则性规范没有必要。所有的特别法都可以统一适用民法典总则,主体适用主体的规定,行为可以适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诉讼时效适用统一的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商事代理可以适用一般代理的规定。”(4)这一理解有待商榷,对于商事主体和商事交易的需要显然注意不够。虽然诸如主体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一般债法制度等,都是民商法共有的。其中对一般民事主体和一般民事法律行为都适用的制度,当然地适用于商事主体和商行为。这也是在民商分立国家,凡《商法典》中没有特别规定,就适用《民法典》等民事法律的原因所在。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所有商事交易中的法律关系都可以被《民法典》所包含。实际上,由于商事法律关系的营利性特征,使它除了具有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共性之外,还有很多特性存在,而这些特性体现在实然法的规则上,即为各商事法律的内容。如果淡化这些差异,忽视民、商法中不同性质的相似法律规范,必将导致较为严重的立法和实践问题。而只要在商事通则性的立法中体现出商法对这些制度的特殊规定,这种由民、商法差异所引起的问题就至少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更由于商事主体资格、商事登记、商号、商事簿记等纯粹属于商法特有的一般性制度的存在,我们可以认为,《民法典》和特别商事法律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立法空白,这一空白需要通过商事通则性的立法来填补。

设立《商事通则》,以其为商事法律法规之一般性法律之理论和实践优势在于:

1.有利于我国理论界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无休止的争议。纵观我国商事立法史,自清末和民国初期实行民商分立的立法格局以来,至南京国民政府力主采民商合一立法模式,学者对于“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优劣就一直争议不休。1929年《中华民国民法》第一编总则公布后,由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83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民商统一法典的提案,政治会议审查通过了该提案,并从八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采用民商统一法典的理由, [14]这对我国法学界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大陆学者又陷入了“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现在主张“民商合一”观点的许多学者,其论点、论据并没有超过该提案的八点理由。我国如果制定了《商事通则》,就会结束理论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无休止的争论,使理论界集中精力研究我国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现代化和协调发展问题。

2.我国采用单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虽然有灵活、务实、简便等优点,但由于缺乏总则的统率,难收纲举目张之效,使单行商事法律变成了孤立、单一的法律,不能形成商法内在应有的体系,这显然不利于对我国市场经济关系的统一规制,亦无助于对单行商事法律原则、制度、规则的统一理解,更不利于对单行商事法律的贯彻实施。此种状态下的商事法律,有如一个人只有四肢躯干而没有头脑,无法通过头脑的指令来驱使四肢的自如运动。 [15]而通过设立商事通则,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以其统领商事单行法,形成我国商事法律的有机系统。同时,与编纂涵盖商法内容的民法典或是独立商法典相比,结合我国现有商事单行法,仅编纂商事通则,其立法成本要大大减少。

3.渊源于贸易本位的交易效率价值、交易安全价值和交易公平价值等,是商法特有的价值观和价值基础。 [16]作为商法调整对象的“商”,其本质是资本谋求价值增殖的活动,资本的运动使商具有了营利性和经营性特征,从而构成了商法有别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17]商事交易具有区别于民事交易的巨大差异,表现在交易主体从自然人到公司,交易客体从特定物到种类物,交易目的从对标的物的实际利用到转卖营利,交易过程从“为买而卖”到“为卖而买”,交易对价从等价到不等价,交易链由短到长,交易特点从随机性到营业性,交易条件从任意到定型。商事交易所表现出来的与民事交易不同的特点,蕴涵着商法与民法截然不同的理念,并要求用商法规范予以特殊保护。 [18]这一系列商事法律法规内在价值属性客观上要求商事法律体系必须是独立的部门,也必须存在统领商事单行法的一般性法律以明确规定商事法律的独有价值追求。

4.就我国商事立法的现状分析,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分别管理,加之国内市场的多头管理,导致政出多门,立法多头,与统一市场、统一规制的市场经济的法制要求极不适应。同时,由于商事立法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致使商事法律、法规杂乱无章,缺乏统率,不成体系。而制定《商法通则》,既可矫正追求形式商法主义的偏颇,又可实现商法体系的完善,同时又不根本性地改变我国采用单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这种一举而三得的立法动议,理应得到我国立法机关的采纳。

5.超越“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制定《商事通则》不仅是商事法律外部立法选择的客观要求,更是商法内在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知识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经济领域内,经济飞速增长,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商业关系日趋复杂、多样,扩地区、跨国商业往来与日俱增,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作为调整商事活动的商事法律法规更是呈现出与以往更为显著的巨变。其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1)动态化趋势;(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互渗透;(3)国际化与统一化趋势。(5)这些发展趋势使得各国商事法律法规不断修改、不断变化,而世界性的商事条约、商事规定、商事组织规章也日益增多,这些国际性法律法规成为国内商事法律的重要法律渊源。而在国际法向国内法的移植、融合过程中,必然要求存在基础性法律来统领本国原有的法律传统、法律价值等核心要素,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法系之法律融合能够做到协调发展,也只有《商事通则》在商法发展过程中能起到这一重要作用。

至于制定《商事通则》的具体内容、结构等立法实践问题,当前虽也存在颇多争议,但这不应影响我国立法机构选择制定《商事通则》这一正确商事立法模式。

⑷ 司法考试曹兴明物权法讲的怎么样

正在听曹老师的课,感觉重点突出,很吸引人,听别的科目都很难坚持下来,但是民法听得很顺畅,他讲课很善于总结,而且把相似易混的知识点讲得很透彻,感觉帮助很大。每个人的状况不同,需要的老师可能也不同,有的人喜欢钟秀勇,但有的人可能就听不下去,没有可比性,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⑸ 关于几个主义的意思

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专实际操作中属,由共产党建立的国家就是社会主义。如:苏联、中国大陆等。

顾名思义,所谓“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的社会心理、社会学说与社会实践。更确切地说,所谓“资本主义”,实质上就是资本增值主义。资本增值主义,就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无限增值之主义,因而也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财主义。

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

封建主义:(音译)“feudalism”,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

⑹ 有哪些和民法相关类书籍值得推荐

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民法总则的诞生:民法总则重要草稿及立法过程背景介绍》专,这是属一部对我来说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在《民法总则》将要正式实施之际,首推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杜涛先生的这本《民法总则的诞生》。作为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人员,杜涛先生一直从事民法总则的立法起草及讨论工作,应该是了解民法总则各个条文来龙去脉以及逐条逐字修订最全面的立法工作者之一。相信本书将会给民法学者提供最为权威的立法文献以及法律条文的起草、借鉴、修改及由来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民法总则》实施中将遇到的司法实践问题找到相关的理论根据以及使用办法。

⑺ 我家在营山,我们小区超级多的违章违建,物业说只要楼上楼下协商好了就可以是这样吗

不是的,是整个小区的业主都商量好了才行。
任何一个违建都影响整个小区的居住环境。
《物权法》,当然如果说不是侵害公共空间,仅是上下楼的利益的话就可以,比如:水管道。

⑻ 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是在哪一年通过的

1980年12月11日通过的。

超级基金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和工作重点经历了由城市到农村,由北到南,有东到西的转移,大量企业的搬迁留下了不同程度污染的地块——也就是美国法律规范规定的“棕色地块”,具体包括了废弃的工业用地、汽车加油站、废弃的库房、废弃的可能含有害放射性物质的居住建筑物等,这些地块在不同程度上被工业废物所污染,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978年,居住在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市爱之运河地区的居民掀起了美国最早由当地居民反对有害产业废物污染的环境保护活动。它的起因是在1940年以后美国某塑料公司在爱之运河就地填埋了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由于有害物质的渗透性、累积性以及长期性,在1976年左右就地填埋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饮用水污染,800多户居民不得不迁居他乡,造成了严重人身和财产损失,当时的美国政府把这一地区指定为国家紧急灾害区。以此为契机,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和响应公民的环境保护运动,1980年美国第96届国会在最后几个小时确定《综合环境反映、赔偿和责任法》(缩写CERCLA),于1980年12月11号通过并签署成为法律。这一法律就是广为人们所知的“超级基金法”,根据这个法规建立了第一个综合的联邦紧急授权和工业维护基金。

超级基金法分别于1986年和1996年做了重要的修订。美国国会于1986年年10月17日通过了对超级基金法的修正案——《超级基金修订和补充法案》(SARA)。在该法的第三章中扩展了环境法中知情权的内容。该法中的“知情权”条款要求有关公司就排放的化学品设立一个数据库以便为公众提供信息,公开有关信息这种作法促使公司在公众要求之前自觉开始削减污染物。1996年美国国会再次通过了超级基金法的修订案,对相关责任方进行了例外规定,即对被污染的设施只是通过掌握其所有权标志而拥有担保物权的出租人,如果没有实际参与对该设施的经营管理和使用,则该种出租人不应被视为相关责任方和使用人,同时在修订案中还增加了有关设施的信托人对以信托人身份保管该等设施期间发生的污染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只是该中责任应以其实际保管的财产价值为限。

⑼ 家族控制世界

这种‘家族控制’是抄存在的!它可以控制一个中小型的国家,但他控制不了世界!家族控制的财富十分惊人,他可以控制股市、市场、国家政治等等!!
比如美国的‘布什家族’ 埃克森家族。还有一些大集团也是黑石集团 沃尔沃 爱立信 都是家族控制。

⑽ 超级恶心的老师

报警咯 非法侵占金额超过3000可以拘留的 如果这个老师以后对你怎么样 可以录下来继续报警 老师顶多针对你一两年 你这样可以毁掉他一辈子的职业生涯 这种都是进档案的
老师没收你的手机行为违反了国家的四部法律,分别是:《物权法》、《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情节严重者算是侵犯你的私隐. 一:《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以及第四条之规定:手机是你的合法动产,你拥有该物品的所有权,任何个人与机关(除执法机关外)无权占有或扣留. 二:《物权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条:你有权对倾犯你合法财产的个人以及机关(除执法机关外)要求财产复原和归还. 三:学校有规定学生不允许带手机上学,却无规定老师可以没收以及扣押手机.因为《物权法》有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别人的个人财产.而学校更没有权利去没收,虽然个别学校是公办学校,但学校再怎么样也只能是学校,永远都不能成为执法单位.而某些学校有规定老师可以没收,此规定与法律相冲,它便是违法规定.照例应该废除. 四:《教师法》并没有“没收或扣押学生财产”的权力。并且《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中说明,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而《物权法》中的权利,是属于合法权利。 另外,《物权法》中还规定了假若财产在其中损失,你还可以要求侵害人作出赔偿,例如手机价格下降。

阅读全文

与超级物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