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著作权法实施中的问题

著作权法实施中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13 11:12:34

著作权中的时事新闻问题

著作权法:传播报道他人采写时事新闻应注出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大幅度上升。这表明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对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已产生影响,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和新的发展机遇。

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数字显示,全国法院今年上半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991件,比去年同期上升近2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著作权案件,其次为技术合同案件、专利权
件、商标权案件。这些新收案件较之以前诉讼关系更复杂,专业性更强,法院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一个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更加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并实施。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已相继施行,国务院陆续修改颁布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作为我国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着手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依法及时制定了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等方面的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清晰地界定了审判实践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法律适用难题,扩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强化了执法措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首次将时事新闻的使用规则纳入司法保护范围,明确规定传播报道他人采写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通过机构改革,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不断巩固和发展,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和有审判经验的法官被调整、充实到知识产权审判队伍。近年来,各级法院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注意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方式的综合运用,积极慎重地采取诉前停止有关侵权行为的新的执法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越来越为国内外所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为此提出,全国各级法院要正确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法律的有关司法解释,严格依法确定知识产权权利范围,正确适用民事责任规定,准确认定并制裁侵权行为,保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顺利运行。同时要加快知识产权裁判文书改革,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法院应对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加入世贸组织后审判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⑵ 出版社出版活动可能涉及到的著作权法内容有哪些

三大类问题不容忽视。
著作权权利主体有关问题
在图书出版工作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作品的著作权权利主体有关问题,六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投稿的情形。不能简单地认为,谁投稿谁就是著作权人,一定要与投稿人有实际的接触,了解清楚投稿人的背景以及作品创作的过程等。
二是作者去世,法人终止时的情形。作者死亡的情形:作者故去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著作财产权,要获得相应授权就得找到确切的继承人(甚至经常是多人),有时候还会发生著作财产权由多个继承人中一人继承的情况。
三是委托作品。这里尤其要注意,编辑千万要盯紧受托人,不要未经同意再另找他人写作,因为另找他人写作著作权人又会发生变化。
四是合作作品。对此需要注意的是,要弄清合作作者身份,出版合同尽量与所有合作作者签署或者在确定其代表人的情况下与代表人签署。为避免纠纷,在出版合同中关于如何署名(包括署名顺序、署真实姓名还是署笔名等),应尽量约定清楚。对于作者在图书上要求署上非出版合同约定的人员姓名时,尤其要注意授权书的补充签署和作者身份证明的提供。
五是图片使用问题。美术作品原件持有人不等于他就是著作权人。不能错误地认为购买了正版的图片库就可以随便用来做封面、插图等,要弄清图片库的汇编人是否有权利授权使用,如果没有这个权利的话,不经过具体图片著作权人的许可使用会构成侵权。
六是网络下载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对网上作品不能随意下载使用,甚至是按规范形式注释来源做所谓的“合理使用”都不要轻易做。因为网上作品常常来源模糊,难以逐一审查其版权状况,甚至哪些站点上的内容本身就是侵权的都很难分辨清楚。
著作权人授权内容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出版者应当与著作权人签订出版合同,但并未限定合同的形式必须是书面合同,当然如果要获得专有出版权则须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属于非专有出版就可以是口头协议,但是口头协议在授权内容的证明上相当困难。
《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中有4项人身权、13项财产权和一项兜底权利。对于出版社来说,当然一般情况下是获得的权利越多越好,最主要的是取得专有出版权、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像小说类作品,其改编权、摄制权、广播权都有很大利益空间。实际上,权利要求得越多,著作权人相应的条件要求一般也会多。
而对于授权的范围和期限而言,如果能获得全世界范围当然是最好的,但有些时候(尤其是版权引进)常限定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至于授权期限,出版社主要应注重专有出版权的获得期限。在2001年《著作权法》修订前,图书出版者享有的出版权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就是专有出版权,但是不能超过10年。而2001年修订以后,《著作权法》贯彻了意思自治原则,权利性质和权利期限都交由当事人自由约定。这里指的我们注意的是,首先,未约定专有出版权就不是专有的;其次,专有出版权期限可以约定超过10年;最后,专有出版权期限与合同有效期限是不同的概念,合同有效期限一种是合同里直接规定起始时间,另一种是从合同生效之日起算时间。而专有出版权期限行业内通常约定为从图书出版之日起算,如果不明确约定,就可能从合同生效之日起算或者导致解释上的争议。
对在其他出版社出版过的图书更换出版社再出版时,要了解清楚原出版合同状态。尤其要注意《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8条规定,“图书出版合同中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但没有明确其具体内容的,视为图书出版者享有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和在合同约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出版图书的专有权利。”
书稿加工和修改中的权利问题
对稿件的修改直接涉及著作权人的两项权利: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而且这两项权利是人身权性质,侵犯的后果可能不仅仅是经济赔偿,还包括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性责任。
《著作权法》第34条规定,“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修改、删节。”因此,实际上只有经过作者许可(口头、书面都可),才能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
稿件中常遇到的是《著作权法》第22条中的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如何判断某种引用他人作品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笔者认为关键在两个条件:一是引用的目的是否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二是所引用的部分是否构成引用人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注意量不是一个衡量的绝对标准)。如果引用行为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即使已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也不能构成合理使用。
在这里还要提出的就是关于抄袭、转载和摘编问题。抄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将他人的作品据为己有。最容易被认定的情形是涉嫌抄袭人和被抄袭作品及其作者有接触,且两个作品之间有实质性相似。应注意,文字相同部分的字数多少及其在相应作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都不是判断抄袭与否的唯一因素。
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转载、摘编通常指报纸、期刊将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的行为,不同于以图书方式出版作品。但不能以此否认图书出版单位可以取得转载、摘编权。笔者认为,法律对图书出版单位的转载、摘编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形式,应当依照著作权使用许可的一般规定,可以由图书出版者与著作权人加以约定。

⑶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外,

B.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C.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D.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⑷ 著作权法的相关问题

第一题:
1。该行为违反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因此,该大学可以编制录音讲义,但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文中大学两项都没有做到,显然违反著作权法。
2。合法。《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六款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也就是说,这是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的,不会侵犯到他人的著作权。

第二题
1。无权发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作者死亡后50年内,其发表权可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
但甲在将手稿赠送给乙时,明确表示“望珍藏密室,令其永不面世”,显然是不希望发表,因此甲的继承人也无权发表。
2。丁首先应该尊重甲的著作权另外,由于手稿的所有权现在属于丙,因而丙也享有手稿的展览权,丁也不得随意展出手稿。
3。C正确。
A中,甲的表示是不准备行使著作权中的发表权的行为
B中,出借行为并不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D中,丁虽然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刊印手稿,但印制数量较大,且并未要求不得传播等,已经构成了对作品的公开,属于发表行为。
4。B正确。
A中,乙并非著作权人
B正确,上题中已经分析了
C中,丙的出借行为不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D中,未发表的作品不适用合理使用制度,因此丁已经构成侵权

⑸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2条是不是有问题

第三十二条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专知决定刊属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释义】本条规定了报社、期刊社与著作权人就作品发表时的权利义务关系及报纸期刊转载的法定许可问题。

⑹ 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哪些

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哪些?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八大点 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哪些?网络信息化数字时代,著作权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含义。从可看见的实体物件到数字音乐,游戏,小说等数字商品,这些物品的作者都应该享有著作权。由此,著作权法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那么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哪些?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哪些?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一、关于著作权内容本次修改从进一步简化权利内容、廓清权利边界以及减少权利交叉重合的角度出发,对著作权内容进行了下列调整:(1)参考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取消放映权,将其并入表演权;(2)考虑到原草案关于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定以传播介质而非传播方式为基础,不能完全符合科技发展特别是三网融合的现状和趋势,因此将播放权适用于非交互式传播、信息网络传播权适用于交互式传播,以解决实践中的定时播放、网络直播以及转播等问题;(3)考虑到草案将修改权并入保护作品完整权后又在财产权部分增加了计算机程序的修改权,因此将计算机程序的修改权并入改编权,以免引起混淆和误解;(4)考虑到追续权本质上属于获酬权,因此将追续权单列一条规定(第十二条),同时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增加可操作性,将追续权的权利范围限定为通过拍卖方式的转售行为。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二、关于视听作品本次修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1)基于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将视听作品整体著作权归属由原草案中可以约定的规定改回为现行法中直接赋予制片者的规定;(2)明确规定原作作者对视听作品享有署名权;(3)明确规定原作作者、编剧、导演、以及词曲作者等五类作者对视听作品后续利用行为享有二次获酬权。著作权法修订主要涉及到的问题三、关于载体唯一性的美术作品为回应社会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本次修改在第二十条增加了一款规定,一方面限制原件所有人的事实处分行为,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其适用情形仅适用于陈列于公共场所的载体唯一性的美术作品,此外如果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则从其约定。

⑺ 著作权的独创性判断问题

不具独创性。

对独创性的界定,不在于是否存在类似的其他版本,也不能说只要不是抄袭剽窃就具有独创性。
作品的独创性强调的是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某种智力性的劳动,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创造性,至少作者要通过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表达。
尤其是这种摄制品,法律是有规定的。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作品”含义第(十一)项“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第五条第(三)项“录像制品”,是指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连续相关形象、图像的录制品。
可见,人用摄像机摄制的录制品分成两种,一种被视同为电影,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另一种被称为录像制品,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这两种录制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题目所说的这段录像,应该属于后者录像制品,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在摄制过程中加入了人的思想创作和表达。一般这种作品都是导演、演员、道具、服装、音乐、灯光等大量元素的组合,即便是不含上述元素的纪实作品,也有拍摄者选择拍摄角度、方式、镜头处理、剪辑等等智力劳动的存在,而这些智力劳动对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人拍摄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
而“录像制品”区别于作品的关键就在于,录制者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表达,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记载,没有任何选择、剪辑、组合等创作活动在内,
对此,请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音乐电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以音乐为题材,通过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制作的,具有独创性的音乐电视,属于著作权法第三条第(六)项规定的作品。对音乐现场表演进行机械录制等不具有独创性的录像制品,不适用本解释。
上述解释就明确了记录现场的机械录制是没有独创性,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
从题目的描述来看,强调了几点:支架架起摄像机,对着路口,自动拍摄,整个过程没有人的干预,是一种机械的记录,没有独创性,不应属于作品。

⑻ 在著作权概念体系中引入放映权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为什么

一、判断“著作权概念体系中引入放映权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应该在理解“根据受控行为界定专有权利”的原理前提下,“根据受控行为界定专有权利”原理主要内容为:著作权的每一项专有权利都是用来控制特定行为的,享有一项专有权利就意味着能够控制他人利用作品的特定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人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实施了受著作权控制的特定行为,又不属于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均属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反之,任何人利用作品的行为只要不属于《著作权法》第10条列举的行为,就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增加该项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权利人的控制特定行为的能力,对更好地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的有裨益的,
二、判断“著作权概念体系中引入放映权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应该限定为制定著作权法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即在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而增加的,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已经是很先进且广泛的使用著作权的行为了,当时增加该项权利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所以《著作权法》第十条有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十)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不过现在网络传播盛行,对于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情形已经不是特别的普遍,所以在《著作权法》(送审稿)中去除了该项权利并被播放权所吸收,《著作权法》(送审稿)第十三条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六)播放权,即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公开播放作品或者转播该作品的播放,以及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该作品的播放的权利;

⑼ 在绘本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什么是“改编权”?
什么是“改编权”? 即利用他人原作品进行再次创作,构成一部新作品的权利
改编权是演绎权的一种。以演绎的方式利用原作品,实际上是版权人最大程度地拓展作品市场价值、实现商业化利益的一种方式。《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这意味着,改编作品首先是利用了他人的原作品,且利用的是原作品中独创性的表达;其次,改编权人对原作品进行了再次创作,形成其自己的独创性表达;最后,改编作品由于改编权人的智力创造而本身已构成了一部新的作品。
2、“改编后的新作品”由改编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源于改编作品产生方式的特殊性,《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了这样的规则:“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是《著作权法》关于改编作品的核心条款。《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也规定:“翻译作品、改编作品、改编乐曲以及某件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其他改变应得到与原著同等的保护,而不损害原著作者的权利。”
具体到IP产业,改编权人究竟要怎样行使权利?怎样行使才算是不侵权原作品的著作权呢?
由于改编作品和原作品存在重合部分,改编作品中含有原作品的独创性表达,如作品标题、人物角色、特定场景、特有情节等等,对改编作品的使用其实也包含对原作品的使用。《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其实暗含了这样一条规则:演绎作品著作权的行使,实际上是由演绎作品和已有作品著作权人共同控制的,而且,在这个共同控制的关系中,已有作品的著作权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进行IP改编时,改编权人究竟要怎样行使权利才算是不侵权原作品的著作权呢?以下为整理出三点基本规则。
基本规则一:改编权人在其行使权利时需要受到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制约。
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对演绎作品享有的是完整的但却不独立的权利。即,改编权人对改编作品享有著作权法上的完整权能,但其行使权利时需要受到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制约。其原因在于,现代版权法的态度是:演绎作品的创作须取得原作者演绎权的授权。经合法授权创作的演绎作品,受到版权法保护;但演绎作者的版权只及于其增加部分,演绎作品中的原作品部分还是由原作者享有版权。
基本规则二:改编作品行使权利时必须经过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
《著作权法》规定,出版、表演、制作录音录像时,应当取得改编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中,除了上述的出版、表演、录音录像外,还增加了广播,即“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行使权利,不得损害被使用作品和原作品著作权人 的权利。”那么除了出版、表演、录音录像和广播的使用外,其他方面的使用是否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呢?答案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经过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如果改编权人对改编作品可以随意行使任何权利,因其改编作品自身带有原作品独创性的表达元素,其对改编作品的传播利用等行为,势必挤占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市场机会,进而损害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所以,除非双方在合同中有相反约定,除非原作品著作权人明确授权,改编权人在对改编作品行使权利时必须经过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
并且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第十四条规定:“以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方式利用已有作品而产生的新作品为演绎作品,其著作权由演绎者享有。使用演绎作品应当取得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可见,立法者也是偏向于以更加明确的表达方式保护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基本规则三:改编作品的再次改编,必须征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
在现在泛娱乐IP改编热潮下,改编作品的再次改编,必须征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比如:著作权人授权他人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或动漫作品,改编权人若想将改编好的影视作品或动漫作品再授权他人改编成游戏,则必须经过原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否则将损害原作品著作权人自行授权他人改编游戏的权利。市场上若同时出现根源于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两款游戏,不仅不符合著作权的本意,也无法真正保障各方的商业利益。只有一种例外情形,即在绝对排除原作品的独创性表达(比如上文所述的作品标题、人物角色、特定场景、特有情节等)的情况下,改编权人有权将影视作品或动漫作品中其自行创作的独创性表达授予他人改编成游戏。但在这种情形下,被授权方想要利用原有IP沉淀下来的粉丝和人气实现商业变现的价值恐怕难以实现了。

⑽ 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演讲稿著作权属于演讲者的情况:
1、一日,刘备为了鼓励军心,对诸葛亮说:去,召集人给我弄篇演讲稿,我要明天在全军演讲。诸葛亮回去后召集谋士绞尽脑汁,给刘备弄了篇演讲稿,刘备一看文字还较通顺,于是在全军动声动色的演讲一番,将士们大受感动,于是赤壁大胜。
第十一条 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很显然,刘备是法人,诸葛亮等人的创作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刘备的演讲,当然刘备承担作品出炉的责任,所以说刘备是著作权所有人。
不理解的可以想想奥巴马的演讲稿也可能不是自己写的,但是谁跳出来说奥巴马的演讲稿自己是著作权所有人,那肯定会被砖拍死。
2、诸葛亮去打孟获,心生一计,想要动摇孟获的军心,于是派张飞给孟获在两军阵前做一个演讲,但张飞那水平写的出什么演讲稿啊,就会说:吾乃燕人张飞。但张飞却会孟获的语言,蛮人和蛮人语言相通的比较快。于是乎,诸葛亮写了一篇文章,交给张飞,张飞翻译了后对孟获军姿哩哇啦一顿,孟获军不战而降。
文章的著作权是属于诸葛亮的,但是翻译后的作品著作权是属于张飞的。
我的理解是,凡是为演讲者的演讲而为创作意图的,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演讲者都是演讲稿的著作权所有人。看有些人提问说:为领导写的讲话稿或者演讲稿谁是著作权所有人,很多人认为是作者,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这里面也牵扯一个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著作权法第十六条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但演讲稿或者讲话稿不属于职务作品之列,因为首先创作者是代表演讲者或者演讲者单位(一般,领导都是所在单位的代表者)的意志创作的,并且目的是为了让演讲者演讲,演讲者一旦公开演讲,那么就得对其演讲的内容负责,演讲者理所当然的是著作权所有人,适用著作权法一般原则,也就是第十一条 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当然,如果演讲稿未被领导采用,作者即演讲稿的著作权所有人,这时的演讲稿就成为职务作品,但其拥有的是限制性的著作权,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十二条 职务作品完成两年内,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作品完成两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单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计算。
演讲稿著作权属于撰写人的情况:
1、赤壁大战在即,东吴将士都被曹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吓破了胆,周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于是连夜写成了一篇《曹军是玻璃制品之我见》的演讲稿,准备即日演讲,不料第二天箭伤发作,起不了床,隧将演讲的任务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将士们讲:我代表周都督,向大家说一说他对你们的肺腑之言……
2、一日,蒋干到诸葛亮处闲逛,见诸葛亮写的一篇《三分天下论》的演讲稿不错,顺手拿起装入袖中,后蒋干去周瑜处遗失此稿,周瑜一见觉得写得不错,正好自己第二天演讲,第二天诸葛亮怎么听周瑜的演讲是自己写的,隧告周瑜侵犯自己的著作权。
3、周瑜对王朗这个人颇有研究,写了一篇剖析王朗的演讲稿与诸葛亮赏析,诸葛亮这人记性不错,在周瑜死后不到五十年的一天遇王朗于阵前,灵机一动,将周瑜写的这篇演讲稿对王朗演讲了演讲,王朗被骂死阵前,这事被周瑜遗孀小乔知道了,告诸葛亮侵犯了周瑜的著作权。
好了,不胡扯了。演讲、演说是人的思想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二项: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即兴的演说,我认为凡是可以表达演讲者的自主产生的思想意识的演讲,无论是事先有所准备的还是灵感突发的演讲都属于即兴的演说,但照背别人的演讲稿来演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作者的许可,是侵权行为,其演说也不成为著作权法中所讲的口述作品。
现在很多单位都搞演讲比赛,有的比赛者往往从网上下载一篇演讲稿背熟了就行,这种行为有可能引发侵权,所产生的演讲也不受法律的保护。
上述纯属于一个法律爱好者的说法,如有认真研究之人,不妨请教专业人士,别忘把研究成果与我分享,我保证不会侵犯你的著作权,呵呵
还有如有转载、发表等等等等本文,需经本作者一水阑珊同意,否则,嘿嘿……
现学现卖 :)。

阅读全文

与著作权法实施中的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