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张爱玲版权

张爱玲版权

发布时间:2020-12-13 08:38:11

⑴ 林式同 怎么认识张爱玲的

随着台湾学术界中“张爱玲热”的不断升温,喜欢孤独的张爱玲陷入了另专一种困扰,不断有学者、属记者慕名拜访她,给她的寓所打电话,给她写信,甚至是直接登门造访。为此,张爱玲不停地搬家,好在有朋友帮忙介绍新居,这是一个当建筑师的朋友,叫林式同。

⑵ 独家授权是否能更好的运营版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音乐、视频版权环境的改善,“独家版权”“独家首播”等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原本同质化非常严重的音乐网站、视频网站,因此走上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无论文艺范、小清新,还是怀旧派、“二次元”,都不难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音乐或视频网站。
此前作家莫言宣布其全部作品的纸质图书版权独家授予浙江文艺出版社。此举改变了莫言作品长期以来“一女多嫁”的现状,也让人们对进一步规范出版市场的版权有了更多期待。
然而,在历史长久的图书出版领域,“独家版权”的概念反倒显得新鲜。因为面对稀缺的热门作家资源,各家出版社早已跑马圈地,各占一角。在无法撼动既有格局的情况下,有的出版社就见缝插针,用“文集版”“精选版”“经典版”“插图版”“手稿版”等名目重复出版知名作品以分得一杯羹。这些出版社既是重复出版的“受益者”,往往也是“被”重复出版的“受害者”,同质化出版的现象愈演愈烈。
一个规范有序的版权环境,既是读者的期待,同时也是著作权人和出版界的呼声。早在莫言之前,已故作家王小波的版权继承人李银河就将王小波全部作品的版权独家授予知名出版机构新经典文化公司,而这家公司也是张爱玲作品版权的拥有者。
值得注意的是,独家版权有利于规范出版市场秩序,但可能并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十几年前,一位知名童书作家把全部作品版权授予一家出版社独家出版。但到了2015年,双方发生龃龉,最终不欢而散……其实,只要符合有关法律规定,遵守合同约定,作家选择独家版权或非独家版权都无可厚非。不论采取何种签约方式,作家和出版社都应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的责任,积极履行各自的义务。
除了“独家版权”,天天出版社的曹文轩儿童艺术中心以及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成立的雪漠图书中心都引起了出版界的注意。这些中心更近似于作家的经纪公司,不仅拥有作品版权,而且在作品的影视改编、海外代理、数字出版等方面进行全面开发。出版社在版权领域做得多一些、专业一些,作家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少受一些困扰、少费一些心思,而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创作之中。
版权独家授权和分发授权都是版权运营的手段,不论是哪个都有其优缺点,具体的版权运营方法还是要具体视情况而定。

⑶ 如何评价张爱玲

今年9月8日,是张爱玲去世十周年纪念日,拥有张爱玲版权的台湾皇冠出版社宣布,一本张爱玲的“新作”即将出版。据悉,继2004年推出张爱玲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后,天津人民出版社在第一时间获得该书中文简体字版权,将与台湾同步出版此书。

绝调文字收录《不了情》

据张爱玲“新作”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介绍,这本新书首度收录了张爱玲散佚多年的电影剧本《不了情》,一并收入的剧本还有《太太万岁》、《一曲难忘》和广播剧《伊凡生命中的一天》。编者称是偶然间在一套“百年经典电影”的VCD中发现了《不了情》,然后根据影像资料整理而成对白本。当记者问到这样简易的方式是否能还原张爱玲剧本的原貌时,陈子善解释说:“《不了情》是张爱玲编写电影剧本的首次尝试。

1947年2月,《不了情》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式开拍,导演是桑弧,当时上座率很高,坚定了张爱玲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的信心。但这毕竟是散佚多年的电影剧本,这次能够从影像制品中整理出版实属不易。”

《忆〈西风〉》回忆写作生涯

即将出版的这本新书还收录了7篇散文,其中《忆〈西风〉》是张爱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陈子善介绍说,此文披露了张爱玲写作生涯开始的“公案”:1939年春,读大学一年级的张爱玲向上海《西风》杂志投稿,题目是《我的……》,限五百字。她写了一篇《我的天才梦》寄到上海。不久她得到杂志社的通知,说她得了首奖,但第二次寄她一纸获奖名单,首奖成了别人的作品《我的妻》,三千多字,她的《天才梦》获得“特别奖”。最后征文结集出版,书名也用她的《天才梦》。

遗物照片首度曝光

据台湾皇冠出版社总编卢春旭表示,本书的另一看点是收入了诸多张爱玲遗物的照片,其中不乏眼镜、鞋子、服饰等非常私人的物品。

众多张迷对这位作家的个人生活充满了兴趣,尤其是她晚年几乎与世隔绝的隐秘生活,读者能从其中的小物件中感受作家真实的一面。

目前,这本新书正处于紧张的编辑过程中,尚不能确定能否赶在9月8日面世。鉴于张爱玲的作品一直被盗版困扰的现状,新作书名未最后确定。目前正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向读者征集书名。

另外,据陈子善介绍,10月21日至23日将在上海举行张爱玲作品国际研讨会,届时全球各地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包括刘绍铭等在内的学者在作家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济济一堂,研究探讨张爱玲的价值和现代影响。
她所有的书我都有了
就是喜欢她的才气

⑷ 网上哪里可以免费看书,张爱玲的书

现在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版权比较正规的就是这家的内了。
过去还有哈容尔滨出版社的我也买过,不过现在找不到了,可能是版权问题吧,
台湾的出版社也有不过大陆买不到的,建议还是买十月文艺的吧,装帧那些也还行,写序的还是专门研究张爱玲的学者。

⑸ 张爱玲为什么不与弟弟联系

看到这个标题,不由我眼前一亮,张爱玲还有个弟弟?怀着无比好奇进网络一搜,果不专其然属,读后不免唏嘘不已,世道的风云变化与家庭的起起落落是怎样的造就了一代知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还有她那个默默无闻孤苦一生的弟弟张子影,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个性!可以说在那个极强调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下,爱玲是成功的典范,在她的著作里,可以体现她是个极为精于人情的女人,就有一点始终不明白:她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最后落到个孤独终老,到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至于楼主提到的问题为何她出国后不与弟弟联系,可能与爱玲的性格有关,一方面她太过于清高,当时的国内形式相比她国外的生活而言,她可能不想与国内的人和事有太多的牵连,再有可能就是自己长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到了国外情况就不同了,自己也过的拮据,尽管她不知道在她死后她的著作版权费大幅飙升。不得不说,张爱玲与她的弟弟是全中国那个时代所有普通百姓的一个悲剧的缩影!

⑹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 《易经》 《雷峰塔》 有没有什么联系

《雷峰塔》描写了张爱玲从4岁到18岁的少女时代,写到父亲迎娶后母,后母挑拨父女关系,将女主人公琵琶监禁阁楼,以弟弟的病死告终;《易经》则专注描写女主角18岁到22岁的生活,以香港沦陷,女主人公离开香港返回上海收尾。这两部英文小说加上用中文写成的《小团圆》,完整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人生,媒体称为张爱玲自传三部曲的“大团圆”。张爱玲在1966年的一篇英文文章中,表达了写作《雷峰塔》的初衷:“这本小说就是写给美国读者看的,她努力接近美国人的阅读习惯。”《雷峰塔》和《易经》原属同一部小说,因为篇幅过长,分拆成上下两部。作品完成后,由于遭到书商拒绝,对美国市场充满期待的张爱玲心灰意冷,将书稿锁进抽屉,一锁就是四十多年。译成中文的《雷峰塔》和《易经》总共约60万字,评论界和读者看到的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张爱玲。说熟悉,是因为《雷峰塔》的故事和多处细节曾经在散文集《私语》和《对照记》里出现过,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里也有过片断描写;陌生,则是苍凉犀利的张爱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行文循规蹈矩、不无刻板的张爱玲。《小团圆》的失望之后,评论界对《雷峰塔》和《易经》的评价持续走低:“用英文说中国民间故事格格不入,一向擅长说故事的高明手法竟全不见了。”“她只是用另一种语言述说同一个故事,没有太多新意。”哈佛大学教授、现代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学出版社之邀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经》写前言,他认为这两部小说是“很尴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时也肯定了这两部作品出版的积极意义:“每一次张爱玲的出土的确是要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而且间接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认识。”王德威还从这两部作品中看到了张爱玲重复书写与双语书写的美学价值。在《雷峰塔下的张爱玲》一文中,王德威写道:“从散文到小说、从自传性的《流言》到戏剧化的告白,穿梭于中英文之间的张爱玲几乎用整个一生反复讲述《WhataLife!》的故事。”正因为张爱玲反复重述生命中最隐秘的创伤,并束之高阁,才有了今天已经死去的张爱玲始终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现。她的遗作接二连三出土,王德威把这个现象归功于宋以朗,称之为“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合作”。《张爱玲私语录》出版之后,《张爱玲书信全集》也将于近期出版。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还将推出怎样的张爱玲“新作”,也许比张爱玲的作品本身更值得期待和猜想。说不完的张爱玲还要继续说下去。大法师宋以朗的文化鬼话南方周末:张爱玲已经不在世了,但她依然不断有新作问世。你以前说过,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在194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现在看到这两部作品,要修正这种说法吗?王德威:她的作品层层出现,让我们理解到更丰富、更有人间烟火味道的张爱玲。她居然也写出了不很理想的作品。她后来很多作品不愿意发表,无论因为品质或个人生命情景的考量,你突然了解到,作家自己的这种踌躇和犹疑。也可能还有自知之明,知道作品不如过去好,这些都纳入我们的考量。后面作品不好,不必非要说得好得不得了。文学史本来就没有定论,尤其文学史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学史?这是一个吊诡的词。张爱玲特别有趣,仿佛我们的祖师奶奶在哪一个地方操作,真的是把整个的时间顺序都弄反了。她活着的时候,我们以为她不见了;她死了以后,又源源不断地回来。所以魂兮归来,我用鬼魂的意象,真是有所为而为的。每一次张爱玲的出土真是很可怕,的确要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而且间接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认识。“大法师”是宋以朗,他不断地作法,像灵媒一样,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资讯,每天晚上在一个神秘的小房间里,一盏孤灯,不断地挖掘、拼贴很多断简残篇,最后归拢拼凑起来,是生者和死者之间很惊人的合作过程。宋以朗在这个位置上,参与着文学神话的创作,他在招魂,或者用更确切的话来讲,是文化鬼话的创作。张爱玲的这种魅力,让我们眼界为之一宽。文学史上我们太习惯给每个作家定论,历史上我们也太习惯给人物“三七开”、“四六开”,大到盖棺论定。现在有一个最好的例子,盖棺而不论定,还原了文学史本身最不可测,虚拟、虚构、鬼魂的那一面。南方周末:不同意见也说,张爱玲不断被拿出来并非是最好的作品,违背了张爱玲的本意,是出版商的逐利。王德威:这一点我同意。但这是文学史风险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经讲过,卡夫卡过世之前,希望他的作品全部不要发表。但是后来发表了,出现了一位作家,真的是身后才有大名的。张爱玲这个事件再一次说明问题的症结,就是所有权的问题,放在文学史和出版史的观点来讲也是很有趣的话题。台大外文系的学者张小红写信严厉批评了宋以朗以及皇冠出版社。既然已经有白纸黑字,不管是哪个时期的白纸黑字,张爱玲已经表明意愿。出版是对张爱玲最大的不敬,所以最大的抵制是拒绝看《小团圆》。我们的意志都很不坚定的,《小团圆》出版,马上飞奔去买一本来看。拉锯战里牵扯到什么是作者、什么是版权的问题,延伸到后现代的观点———作者已死,或者从来就没有作者,从罗兰·巴特到米歇尔·福柯这一系列的评论者会讲的。既然如此,张爱玲有没有身后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出版义务,就不在话下了。回到出版机制的操作,当然是大家很熟悉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可以好好地思考,不见得只是一个闲话,或者谁是谁非的问题。

⑺ 想买一套张爱玲全集收藏,哪种版本的最好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全集>是正版,而且很全。我看的就是那一套。价格大概250块,在网上订购便宜一点,100多就行。

⑻ 为什么kindle上没有张爱玲电子书

版权方不愿意出电子版,很正常。
亚马逊上的电子书只占出版书籍的很小一部分,中国书籍电子化的程度很低。
网上有网游自制的张爱玲

⑼ 张爱玲的书什么版本好

现在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版权比较正规的就是这家的了。
过去回还有哈答尔滨出版社的我也买过,不过现在找不到了,可能是版权问题吧,
台湾的出版社也有不过大陆买不到的,建议还是买十月文艺的吧,装帧那些也还行,写序的还是专门研究张爱玲的学者。

⑽ 如何评价张爱玲

民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战争与铁血,似乎总是属于男人的浪漫

但在这方乱世中

你是否还记得那一抹俏丽的背影?

谁说女子不如男

来看看这些民国的女子都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张爱玲

若论民国才女

那必须提到的人便是张爱玲

这位不世出的天才

创造了无数经典荧幕形象

大部分人觉得她应该是属于上海的

但她的童年,却是在天津度过

张爱玲在《私语》中写道:

“第一个家在天津。我是生在上海的,两岁的时候搬到北方去。”

天津给了这位才女无数的童年回忆

和弟弟在法国公园(今中心公园)玩耍、

起士林的面包和咖啡的味道、

都给她带来满满的回忆

(张爱玲与弟弟在天津旧居门口)

关于张爱玲的天津故居,有三个版本,

●法租界32号路61号赤峰道与山东路交口,张学良少帅府斜对面,与老照片中的建筑非常相似。

●英租界32号路61号张爱玲在《私语》中提到“32号路61号”,如果是英租界,应该是小河道,后一直叫上海路,32号路与现南京路(徐州路至营口路段)平行,70年代南京路扩建时合而为一。

●英租界31号路61号这种说法来自张爱玲弟弟张子静的记忆。有网友说:“记得有一次看张爱玲小时候的照片,后面的背景,很像睦南道花园附近,和平宾馆旁边逸阳小学西侧的那所宅子。

赵四小姐

赵一荻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天津度过的

良好的出身给了她更多接触上层社会的机会

在一次舞会上

她遇见了少帅张学良

从此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张学良)

在中西方文化、新旧时代交织的民国

接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开放的赵四小姐

深深的迷恋上了张学良

她甚至不顾家中的反对不辞而别

气得她的父亲与她断绝关系

她依然心甘情愿陪伴在张学良的身边

走过了一生那么漫长的时光

(张学良故居)

今位于赤峰道78号的张学良故居

1927-1932年,张学良曾居住于此

如今这里已经进行了修复

复原了张学良的书房、赵四小姐及于凤至的卧室

保留了他们当年使用过的物品

尤其是当年赵四小姐使用过的钢琴、沙发等物

无一不体现出张学良对她的宠爱

(赵四小姐弹奏过的钢琴)

吕碧城

这位女子可是堪称“民国第一才女”

她不仅中国女权的首创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更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虽然祖籍安徽

却与天津有个很深的联系

1903年,时年20岁的吕碧城不顾家人的反对

毅然来到天津求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

吕碧城的才华得到天津《大公报》总经理的赏识

聘请她成为了编辑

(《大公报》旧址)

《大公报》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其在天津原有三处旧址

位于哈尔滨道42号与237号的两处旧址

已经在原址盖起了其他建筑

仅存一处

位于和平路169号

除了她们

在天津还曾有无数民国女子留下了足迹

圣功学堂(今新华中学)中叛逆的女学生

日后成了“电影皇后”胡蝶

居士林中皈依佛门的苦情女子

是与梅兰芳相爱的孟小冬

“交际女王”朱三小姐

嫁给天津海关职员的北大校花马珏

??

她们就像是一只只玫瑰

在天津的历史中怒放

编辑整理|赵双

图片资料|来源于城市快报、文化天津、网络、新浪微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阅读全文

与张爱玲版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