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建设和运行为什么要从最高管理者做起
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核心。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建设回和运答行有助于提高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知识产权意识,调动职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企业产生具备高附加值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通过自己生产销售或通过技术贸易许可转让他人,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经济收益。并且能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在企业融资上市、投资并购及企业出售等资产运作上获取更大的收益。所谓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就是为什么要从高层管理者做起。
『贰』 如何加强知识产权建设
一,用户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盗版
二,软件企业应该积极探寻新思路,主动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市场监管作用,促进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叁』 为什么要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从国际上来看,大家知道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知识产权,无一不是知识产权强国专,他们都把属知识产权作为维系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无论是从知识产权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来讲,或者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讲,都是要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加快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
目前,我们虽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我们现在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等一些指标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促进由大到强的转变。
还是那句话,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就是主宰~
『肆』 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是重在文化建设还是政治建设
谈到知识产权秩序更多的是讨论要重在文化建设还是法制建设,个人观点认为更便于实施专的能迅属速取得成效的是法制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是要长抓不懈的。至于政治建设对文化和法制有着很大影响,但是和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当然政治建设搞得好,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起色但是一说到知识产权那就是有鲜明的法律意义,所以我还是认为: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重在法制建设。
(上网搜了一下,有一个辩论赛的辩题何止个问题很像,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看看)
实际上,要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需要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甚至也包括政治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社会的发展,只有文明的发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伍』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中三大原则的含义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抄和运行中三大原则的含义:
1、战略导向原则:统一部署经营发展、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使三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2、领导重视原则: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最高管理层应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全员参与原则:知识产权涉及企业各业务领域和各业务环节,应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陆』 如何建设公司知识产权文化
一、企业领导者要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视是顺利开展该项工作的关键。领导者要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把知识产权管理列入领导工作议事日程,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保障。
二、搞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建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机构。大中型企业应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职工作人员。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独立设立,也可放在企业法律事务部中。无力设立专门机构的小企业。也应安排兼职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外有很多先进企业都很重视这一点。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仅专利部就有250多人,每年获专利3000多项;日立公司知识产权部有专利管理人员320多人,每年专利申请量为1.3万件。我国海尔集团公司设有独立的法律事务中心,专职人员20多人,其中也配有专门负责企业专利法律事务和商标法律事务的人员。
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利、商标、商业秘密是企业最通有而又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对这几项知识产权的管理,应努力建立健全以下制度:
(一)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
1.进行新产品开发与新技术研究时,首先要进行专利检索,利用专利文献所提供的技术,可了解到本技术领域中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动向,以避免重复研究,浪费投资。
2.做出发明创造时,要及时考虑是否申请专利,申报专利应争取时间尽早申请,取得法律保护。
3.当取得专利权后,要考虑开展许可证贸易或转让专利技术,这样有利于收回科研投资,使企业得到补偿,扩大研究经费,开展新的课题研究。
4.企业的专利部门对于企业取得专利法保护的产品和技术,要根据专利法维护本企业专利权不受侵犯。当发现侵权行为时,应及时请示专利管理机关调变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同时,应自觉遵守专利法及有关规定,在生产和出售新产品时,要进行专利检索,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5.对进口产品,引进技术要事先进行有关领域的专利检索,以确定其法律状态。在签订有关合同时,应当制订效力极保条款,明确双方在涉及第三方专利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建立健全商标管理制度。主要工作是:
1.及时注册商标,维护商标专用权。当企业开创了某种商标的信誉之后,如果未注册而被他人抢先注册,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损失。因此,督促企业尽快进行商标注册并及时续展是商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商标专用权遭到侵权时,应及时诉诸法律,积极保护企业的商标权益。
2.加强企业对商标使用的管理。对企业商标的使用的管理,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严格依照《商标法》有关商标使用的规定,无论是注册还是末注册商标,都应依法合理使用,避免侵犯他人合法商标专用权和因其它违法使用而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在许可他人使用商标时,应对许可使用的对象、合同的签订、对被许可方的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对使用许可合同的监督。
3.建立健全企业高层档案制度。高层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商标注册证》、商标的注册申请材料、公告材料等,出于注册商标的保护期是有限的,因此,商标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商标注册、续展及注册事项变更等事项的管理,以维持商标注册的长期有效。
(三)建立健全商业秘密的管理制度,主要是:
1.企业对外的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合同中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应在合同中订立专门的保密条款,明确合同对方的保密责任。对合同对方违约泄密或企业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使用、披露企业商业秘密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仟。
2.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涉及商业秘密的纠纷,大多与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管理不严有关。因此:
(1)企业内部应成立保密领导机构,制定内部保密规章制度。如订立有关资料、图纸的管理办法和职工守则。
(2)在企业员工的聘用合同中,应设立保密条款,规定员工尤其是在企业涉密部门如技术开发部门、计划部门、经营部门、销售部门等工作的员工对企业所负的保密义务与责任。必要时。可对某些关键员工的工作流动进行合理限制。
(3)加强对企业内某些特定区域的保卫管理工作。对一些涉及本企业商业秘密的关键部门、车间,应严格限定非有关人员的进入。
『柒』 简述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加速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措施。2000年全国科技法制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以来,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在各级人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科技法制建设不断深入
一是国家科技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取得重要进展。继《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之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了又一部科技专项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研究起草工作,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全国人大立法调研;以科普管理工作实践和地方科普立法经验;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积极推动科技专项立法的同时,科技部继续争取其他领域立法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在《中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法》等相关经济立法中加入促进科技进步的措施,体现《科技进步法》的精神,如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建议增加了技术创新专章,在《政府采购法》中建议加入了有关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条款等。科技部还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了生物安全、信息技术安全等方面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
在法规政策建设方面,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新任务,以科技资源保护和共享为目标,已陆续启动了国家科研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科学数据的汇交和使用、各类自然科技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等方面的立法研究工作,有三项条例已列为国务院今年立法计划调研项目,并取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国家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管理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订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已初步完成,将尽快报送国务院。
二是在国家立法推动下,地方科技立法更加活跃和多样化。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以及有立法权的地区都根据《科技进步法》的规定,结合本地方科技进步的需要,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科技进步实施条例和其他地方性科技法规,不仅数量多,将近200多部,而且调整领域广,操作性强,调整范围包括科技进步、技术市场管理、科学技术普及、成果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等;一些地方还在技术秘密、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立法探索和尝试,为国家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地方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补充,已成为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行政方面,部分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包括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和依法赔偿制等科技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
三是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有效促进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和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围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贯彻实施,科技部先后发布了《国家科技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关于受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规定》四个部门规章,规范了科技奖励工作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部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两个部门规章,对科技计划的设立、计划项目的实施提出基本规范,同时又以科技部令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实现对计划项目评估评审活动的公众监督。此外,《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实施,为科研机构立法做好了前期准备。
四是推动了科技法规和规章制定工作的规范化。严格规章制定程序,是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根据《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要求,科技部发布第八号令,重新修订《科学技术部规章制定程序的规定》,进一步科学划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红头文件”的界限,强调规章的规范性和社会公开性,以改变重红头文件、轻部门规章的习惯作法;建立法规、规章立法规划和计划制度,强化规章出台前的法制审查工作,明确法制部门与业务部门在立法工作上的职责分工,保证法规、规章制订工作围绕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进行,实现科技法规、规章与法律的协调统一性。
为保证科技法制的统一和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要求;近年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修订了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不适应科技发展或过期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为适应政务公开的要求,科技部已决定建立科技部公报制度;作为今后科技管理部门公开政令、宣传政策法规的公众渠道。
『捌』 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建设重要性
去中国知识产权网看看吧http://www.cnipr.com/
我只能回答其中的其中商回标的问题。答
『玖』 知识产权与建设新型国家是什么关系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内力,是增强我国自容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拾』 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重在文化建设或重在法律建设
影响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实施效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文化动因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历史惰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单位,以伦理纲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法律文化是有惰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愈见深厚,其消极精神因素的沿袭就愈见顽固。近代知识产权法律,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42]的思想基础之上,将这一制度移植于义务本位、专制主义、人伦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法律文化改造活动,没有形成与移植法律相适应的新文化基础,就会使得知识产权这一制度“舶来品”产生“水土不服”的法律异化后果。
(2)社会认同法律的现实障碍。近代中国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被迫性移植”,其间虽有清政府实行新政的需求,但更多是外国势力强加所致;现代中国对知识产权规则的接纳,在一段时期是一种“被动性移植”,即是在国际贸易体制的框架内来考虑本国立法。我国公众对知识产权法律的社会认同感不足,其原因有二:一是对法律移植的差异性认识。本土社会成员对法律移植的接受,存在着不同的具体价值期待,或支持法律移植,或反对法律移植。[43]现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过多地顾及发达国家的要求,确实存在着国家间的利益失衡,这一状况肯定会引起本土社会的不同意见。二是对法律移植的有限需求。法律一般总是从发达国家向需要规则的欠发达国家移植而不是相反。当知识产权的某些制度或规则,超越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时,由于本土社会内在需求不足和制度消化能力欠缺,就会影响法律移植的有效性。
(3)现代知识产权法律构造的文化缺失。知识产权法律进入中国只有一百来年的时间,进入社会大众生活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律构建的成就虽举世瞩目的(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席鲍格胥博士语)。但是,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与变革,需要相应的法律文化改造与重构,即以新的法律认知取向、法律情感取向、法律评价取向,作为现代法制的文化底蕴。[44]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外来文化的转化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作为法律移植及本土化基本理念,其既有“以人为本、私权神圣”的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也包含有“利益均衡、和谐共赢”的本土传统的合理内核。从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外来的法律赖以依存的精神基础,未能随之移植而本土化;同时,本土的文化精神也未能加以改造而现代化,这些即是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中的文化缺失。
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与养成,是知识产权法治秩序构建的重要内容。从世界范围看,为寻求法律广泛认同,推动各国制度实践,国际社会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想。2003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04-2005年计划与预算草案》中提出,要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WIPO工作的一项重点计划。总干事在《WIPO计划活动中的中期计划——WIPO构想与战略方向》中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到2009年间,创建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和鼓励每个国家发展一种适合其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各有侧重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适宜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对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强有力手段的认识。[45]就中国而言,为了培育和发展现代知识产权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发文强调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并将2007年定为“知识产权文化年”。 2008年6月中国政府公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列为知识产权战略的五大重点之一。
现代知识产权的文化构建,需要一般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从而形成法律文化再造的运动能量和运动方向。[46]上述社会条件,既有内在动力,也有外生变量。首先是知识经济市场的原动力。基于市场经济的内生力量,必然产生与知识产品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其次是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力。政策制度环境的营造,对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在近代对德国式民法的选择,在现代对美国式宪法的引入,无一不是凭借政治权威,包括相关政策制度的推引,以改造原有法律文化,从而极大地提高日本法律文化的承载力。[47]最后是文化宣传教育的引导力。在全社会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培养公众的知识产权权利观念和规则意识,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通过学校创建知识产权教育模式,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变革意识;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知识宣传,普及和提高全民尤其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显得特别重要。总之,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与养成,是我国30年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理应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时期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