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思想内容能否受著作权法保护
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问题,早已形成定论,即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但本文作者认为,至少在一定前提下,思想内容也应该适当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作为一家之言,本刊刊发此文,旨在倡导学术交流之风。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与“出版特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与“著作财产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与“著作人身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和如今的著作权国际化保护阶段。随着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对于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问题,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形成定论,即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内容也应该成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内容,至少在一定情况下应该被纳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即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应该同为其保护对象。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对象是作品,即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见,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需要具备两个要素:第一,作品是人类的智力创作成果;第二,属于作品范畴的并不是人类一切领域内的智力成果,而仅限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之内。我国著作权法明确列举了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等八类作品,并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作为弹性条款,以适应著作权法的不断发展,将应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均归入其保护之中。
要谈到思想内容可否成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指作者借助作品所反映的观点、概念、原理、方法、步骤或客观事物、事件以及其他题材和主题等;而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指作者通过作品表达某种思想、某项内容时,所采取的各种表现手法、技巧等客观形式的总和,它具有客观性。我们知道,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是纯主观的东西,它必须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否则就更不可能涉及到保护的层面上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表现形式只是对作者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反映,缺乏思想内容的表现形式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作品因而也空洞、毫无价值,即表现形式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笔者认为,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成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著作人身权与思想内容保护
假如我们不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就可能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对演绎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演绎作品是对原创作品的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必须依法保证原创作品的完整性不受破坏,原创作品的著作权主体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即其依法享有保护原创作品在形式、内容、作者创作意图等方面不受歪曲和篡改的权利。如果演绎者对原创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出现在其再创作的成果中表现出来完全背离原创作者意志的作品内容,直接或间接地歪曲或篡改了原创作品,也就伤害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很可能会损害作者的形象。由此可见,这里面也就间接地体现了将思想内容列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的必要性。
我们可将此进一步上升到著作人身权保护的层面上来。世界范围内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与“出版特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与“著作财产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与“著作人身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和如今的著作权国际化保护阶段。其中与“著作人身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是对著作权保护的完善。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等人认为,作品首先是作者人格的反映,在著作权中,人格权是首要的,而财产权次之。事实上,对著作财产权的保护在某种层面上说,既是对作者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作者人身权的尊重,著作人身权具体反映在作者的著作权利中,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这正是为了维护作者在思想内容方面所享有的著作权利。可见,从著作人身权方面来考虑,也应该将思想内容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之中。
另外,我国著作权法有对作品保护的限制性规定,明文规定对违反善良风俗、反党、反社会等作品,以及那些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官方文件及其译文,公用历法,数学公式等一些不适宜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予保护,而这些规定正是从该类作品的内容上加以考虑的,既然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角度上来排除对其的保护,那么为什么著作权法就不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保护呢?这显然也是无法解释的。作品独创性与思想内容保护
其次,这涉及到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作品的独创性。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由作者独立构思所完成,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上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笔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应该不仅仅是指表现形式的独创性,还应包括作品思想内容上所具有的独创性。作者通过对素材的选取,从总体上进行构思,并且加入自己的思考,渗入自己的理解、思想感情,这样才形成了其独到的东西,才使得其所创作的作品具有了自身的价值。
比如,关于抗日,作者既可以选择南京大屠杀等题材来表达对日本侵华暴行的谴责,也可以选取抗战斗争的题材,来表现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独创性,作者需要根据其所要创作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考虑,从而决定以何种表现形式来表现作品,具体的就表现在对素材的取舍等诸多方面,形成具有独创性的表现形式。因而,只保护表现形式,不保护作品的思想内容,难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从著作权法上的独创性和专利法上的新颖性的关系上来考虑,著作权法调整的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而专利法的调整对象则是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它们的调整范围是不同的。专利法上的新颖性强调的是创新性,并要求在水平上有所提高,那么为什么著作权法就不能要求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新颖性呢?这里的新颖性强调的是作者创作作品角度的独到性,也就是他所创作作品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应该与众不同,不应该是他人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即使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演绎作品的创作者往往在对原创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改变的同时,也会渗入其自己的观点、思想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它又具有独立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基于同一客观事物产生的意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对同一题材、同一内容,不同的作者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会有独到见解,其作品也可能会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软件著作权与思想内容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是将计算机软件作为其保护作品中一类的,但是,假如我们不把思想内容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在保护计算机软件方面就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著作权法只保护形式不保护思想内容,体现在软件上,就是只保护软件的源程序及文档,不保护软件的算法及处理问题的构思和方法,而软件的精华和价值却主要体现在软件的算法及处理问题的构思和方法上。著作权法只保护形式,这就使得人们基于同一思想却用不同的程序语言和运算技巧编写同一运行环境下实现同一功能的程序的行为,无法被认为是侵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借助其他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护,这样就会导致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松散,同样不利于对它的保护。可见,在这个意义上,将思想内容作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也具有必要性。思想自由与思想内容保护
对将思想内容作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的一个责难就是,思想是自由的,若将思想内容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会导致对人们思想自由的限制。那么,这种结论是不是必然成立呢?恐怕不尽然。我们常说对某一事物的限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其自由,在这里也正是这个道理。假如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思想自由,就可能导致自由的泛滥,人们可以滥用他人的思想,甚至导致歪曲和篡改,以至对他人的人格造成伤害,我们所要保护思想自由也自然成为空谈。著作权法赋予著作权主体以保护作品完整性的用意也正在于此,我们只有通过对思想自由进行一定程度地限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将思想内容作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当然,这也不能是绝对的保护,因为在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尊重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并且,对作品思想内容的保护,同样也不意味着当有人用某一题材创作作品时,其他人就不得再利用该题材创作自己的作品,允许对同一题材进行不同的创作,在同一题材上存在多个著作权,只要不同的作者在该题材中渗入了自己的思想,创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东西。因而,将思想内容作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也是应该加以限制的,它更多的是从作者自身来考虑,更多的保护的是作者自己的创意、作者自己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也即作者自己的东西。另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保护,也不一定必然地体现在财产上,它更多地应是强调对作者人身权的保护。背景资料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思想的表现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我国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作品是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智力成果,非机械记录、通用表达成果。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必须是文学、艺术或科学领域内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的作品;艺术作品是指借助于其他道具以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的作品;科学作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作品,是指表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技术经验及生产工艺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的智力创作成果。
作品应具有独创性,即作品必须是作者独立的智力创作,不是抄袭他人的。著作权保护作品的形式(即思想的表现形式),而不保护作品的内容(即思想本身),因此著作权对作品内容并不要求必须具有新意,只要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也即作者在掌握一定素材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作技巧,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融汇进去,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独创性是判断一作品是否可受著作权保护的核心标准。
1、财产权方法在创意上建立财产权的方法来保护创意的方法,就是创意保护的财产权理论。财产权理论为创意的创造者提供未经创意人许可,就不能使用或披露该创意的专有权。2、准合同或不当得利方法
在英美法中,准合同、不当得利和恢复原状被交叉使用。准合同大体和大陆法系的不当得利相当。在准合同方法下,法院考虑很多事实,包括创意的性质、双方的关系和交易、公共政策考虑以及双方的预期。法院并不要求特定的关系或秘密的披露,而要求新颖性和具体性。3、合同方法(包括明示合同和默示合同)
合同方法是创意保护的最有力和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不服从和准合同或财产权理论一样的政策考虑。对思想的垄断将预先排除,对科学和技术中的进步的恐惧在明示合同下是不存在的,因为合同仅仅约束当事人而使他人能免费使用该创意。4、信任关系方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方法
信任(秘密)关系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实际上是性质上相同的法律,信任(秘密)关系即我国法律所称的商业秘密。在美国,对于创意保护来说,相对于前述的几种保护方法,信任(秘密)关系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是较弱和不太确定的。5、著作权方法这是一种在著作权法框架内保护创意的方法,创意一旦获得著作权法保护,那么其获得的权利将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权利。因此,这是一种对创意人最为有利的创意保护方法。但这种创意保护理论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一是传统著作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原理“思想/表现两分”的障碍;二是创意著作权保护对传统著作权法的冲击。因为在美国法律中,以某种有形形式固定是受保护的条件之一,因此美国不保护没有以有形形式固定下来的舞台表演、口述作品等。而创意本身则不一定已经以某种有形形式固定下来的。
近年来,因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认定不清引发的署名权纠纷屡见不鲜,各地司法实践中掌握标准也不尽一致,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依据法律判定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将充分有效地保障创作者的署名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有利于调动著作权人的创作积极性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 假设我起的一本小说名字与网上已有的一本小说同名,这算不算侵权
我认为这并不算侵权。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因此,我国定义作品必须首先明确独创性的定义,创作是作品的源泉,是以作品为载体的著作权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它规定了著作权理论中其他范畴的实质内容和相互关系。而对作品独创性之界定,必须与作品创作活动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作品独创性的本质内涵。目前,司法实践中较为统一、清晰的观点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独立创作、非窃取他人并具有适度创作高度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必须注意四点:
一、独立创作和适当借鉴的程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般来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很难摈弃前人的创作,完全开天辟地地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借鉴他人创作成果,并在已有成绩之上吸收、消化、提升是符合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换句话说,独创不是绝对的,在独创和抄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程度是划分两者之间界限的标准。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思想内容创作的相同作品,可有复数的著作权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作者吸取他人作品中主题、灵感及构思的自由,是作品创作的需要。但是,对于“借用”程度之判断,实践中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
按照著作权法的传统理论,以及各国一般的著作权法和实践,作品独创性要求仅限于作品的表达,而不及于作品思想内容。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解决了作品独创性的外延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虽未确立思想和表达的区分,但在我国的著作权学界,著作权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已经成为通说。
三、表达方式是否唯一
唯一表达即有限表达,又称为思想与表达的结合,是指对于思想只有有限的几种表达方式。“唯一表达”情况下,作者就思想的创作空间是相当狭窄的,创作很难具有独创性,并且其他人如果要表达同样的思想,也只能使用与作者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表达形式。如果一个智力成果在表现形式上是唯一的,那么无论他是否具有独创性都将被排除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判断原告主张的权利是否为唯一表达,也是判定被告是否侵权具有关键性的作品和意义。举例来说,如前述案例三,原告主张单词“poke”,谐音中文表述是“破壳”或者“剖客”。该单词的思想创作空间是相当狭窄的,其他人如果要采用谐音的方式表达该单词,只能使用与作者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原告有关谐音的主张也将被排除在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四、素材是否为公有领域
《著作权法》覆盖的“著作权世界”分为作者与其他著作权人、受到保护的表达以及以“原始资料”为核心的公有领域。公有领域涉及公众的权利,在公有领域中公众权利几乎不能被赋予私人财产权。著作权保护的真正领域是被私人所占有的领域,不被保护的领域是公有领域。例如,客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何人独立创作的结果,因此,其属于公有领域,不能作为著作权给予专有。对公有领域的准确判断,涉及著作权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涉及著作权保护和限制的问题,因此需要科学掌控。
以上是司法解释。
楼主,你的小说只是名字和另一部小说相同,内容完全不同;既然作为文学作品独创性的集中表现部分——正文——是完全不同的,那就称不上侵权或是剽窃他人作品了。完全不必担心。
我举个我知道的例子,有两个有名的网络作家,撒空空和橘花散里都写了部叫《无肉不欢》的作品,两者的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人说过有侵权的嫌疑。倒是晋江的蜀客写的《重紫》因为内容在很多地方与Fresh果果的《仙侠奇缘之花千骨》相似,两个作者的粉丝就是否构成抄袭的问题,都快吵翻天啦。所以楼主你在这方面不用担心。
C. 为什么说著作权只保护作品思想的表达方式,而不保护思想本身
我最近才学完知识产权法~你们学校采用的是郑成思的观点?……这个观回点貌似有局限性诶答~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两个问题:1)国际上普遍把没有使用作品的表达形式但却利用了他人作品部分内容的行为视为侵犯版权的行为;2)尼伯尔公约和我国著作权法第33条都规定,对作品内容的修改应经作者同意……
D. 软件著作权可以保护软件的思想、算法和技术方案吗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六条规定本条例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
E. 著作权法关于思想和表达是怎样区分的
思想是虚拟的,不存在的,而表达是要有表现形式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著作权法只保护有形的作品,不保护思想。
F. 软件著作权可以保护软件的思想、算法和技术方案吗
软件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是程序及其技术文档的表达,即保护语句序列或指令序列的表达以及有关软件的文字说明表达,而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
G. 常用的著作权侵权认定原则有哪些
现在我国政府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越来越重视的,很多公居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越来越重视,而抄袭是侵犯知识产权的一种表现,那么抄袭是否属于著作权侵权呢?那就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著作权侵权认定原则有哪些了?常用的著作权侵权认定原则有哪些?司法实践中,常用的著作权侵权认定原则有:1、思想与表达两分法将作品的思想排除在版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外。这是版权法原理的基本要求。《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2款明确规定:版权保护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过程、操作方法或数字概念本身。我国版权局于1998年1月8日提交的著作权法修正草案(下称草案)第5条也增设了版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概念、发现、原理、方法、体现和过程的条款。思想与表达在一般作品中,可以清楚区分,但在计算机软件作品中,其界限并不明朗。此外,即使属于思想的表达,但该表达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是唯一性的表达,则表达同样不在保护范围之内。2、接触与相似原则在分离思想与表达、公有领域与私权领域之后,如果两部作品相同或相似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部作品的作者是否有接触或者作品有接触的痕迹来判断是否构成抄袭。如果权利人与被告的作品相同或类似,而被告方没法提供其创作过程以证明未进行模仿而是独立创作的,侵权即成立。可见,这里的举证责任的承担发生了倒置,即由被诉作品的作者证明自己没有接触过原告作品,否则就可以推定存在着接触。在判断两部作品相同或者相似上,有所谓实质部分的说法,即被诉的作品模仿了权利人作品的实质部分。然而,到底什么是作品的实质部分,怎样判断实质部分,仍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有待于司法实践进一步的探索。关于常用的著作权侵权认定原则有哪些?这一问题我们就给大家解答到这里了,如果有更多关于版权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八戒知识产权,或电话联系我们。
H. 和名作家同名出版小说算不算侵犯著作权
不算。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因此,我国定义作品必须首先明确独创性的定义,创作是作品的源泉,是以作品为载体的著作权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它规定了著作权理论中其他范畴的实质内容和相互关系。而对作品独创性之界定,必须与作品创作活动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作品独创性的本质内涵。目前,司法实践中较为统一、清晰的观点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独立创作、非窃取他人并具有适度创作高度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必须注意四点:
一、独立创作和适当借鉴的程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般来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很难摈弃前人的创作,完全开天辟地地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借鉴他人创作成果,并在已有成绩之上吸收、消化、提升是符合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换句话说,独创不是绝对的,在独创和抄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程度是划分两者之间界限的标准。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思想内容创作的相同作品,可有复数的著作权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作者吸取他人作品中主题、灵感及构思的自由,是作品创作的需要。但是,对于“借用”程度之判断,实践中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
按照著作权法的传统理论,以及各国一般的著作权法和实践,作品独创性要求仅限于作品的表达,而不及于作品思想内容。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解决了作品独创性的外延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虽未确立思想和表达的区分,但在我国的著作权学界,著作权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已经成为通说。
三、表达方式是否唯一
唯一表达即有限表达,又称为思想与表达的结合,是指对于思想只有有限的几种表达方式。“唯一表达”情况下,作者就思想的创作空间是相当狭窄的,创作很难具有独创性,并且其他人如果要表达同样的思想,也只能使用与作者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表达形式。如果一个智力成果在表现形式上是唯一的,那么无论他是否具有独创性都将被排除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判断原告主张的权利是否为唯一表达,也是判定被告是否侵权具有关键性的作品和意义。举例来说,如前述案例三,原告主张单词“poke”,谐音中文表述是“破壳”或者“剖客”。该单词的思想创作空间是相当狭窄的,其他人如果要采用谐音的方式表达该单词,只能使用与作者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原告有关谐音的主张也将被排除在著作权的保护范围。
四、素材是否为公有领域
《著作权法》覆盖的“著作权世界”分为作者与其他著作权人、受到保护的表达以及以“原始资料”为核心的公有领域。公有领域涉及公众的权利,在公有领域中公众权利几乎不能被赋予私人财产权。著作权保护的真正领域是被私人所占有的领域,不被保护的领域是公有领域。例如,客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何人独立创作的结果,因此,其属于公有领域,不能作为著作权给予专有。对公有领域的准确判断,涉及著作权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涉及著作权保护和限制的问题,因此需要科学掌控。
I. 不能在我国受到著作权保护。 (3.0分) A:电脑绘画 B:思想 C:外国人创作的作品 D:无国籍
B,思想必须呈现在实质的物品上面才会被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有有形的表现形式。山东省版权服务中心
J. 如何理解理解艺术性和独创性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我国定义作品必须首先明确独创性的定义,创作是作品的源泉,是以作品为载体的著作权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它规定了著作权理论中其他范畴的实质内容和相互关系。而对作品独创性的界定,必须与作品创作活动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作品独创性的本质内涵。目前,司法实践中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独立创作、非窃取他人并具有适度创作高度的表达方式。
首先,独立创作和适当借鉴的程度。一般来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很难摈弃前人的创作,开天辟地的提出新观点和新思想。而借鉴他人创作成果,并在已有成绩之上吸收、消化、提升是符合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独创不是绝对的,在独创和抄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程度是划分两者之间界限的标准。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思想内容创作的相同作品,可有复数的著作权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作者吸取他人作品中主题、灵感及构思的自由,是作品创作的需要。但是,对于“借用”程度的判断,实践中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次,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按照著作权法的传统理论以及各国一般的著作权法和实践,作品独创性要求仅限于作品的表达,而不及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解决了作品独创性的外延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虽未确立思想和表达的区分,但在我国的著作权学界,著作权只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已经成为通说。
第三,表达方式是否唯一。唯一表达即有限表达,又称为思想与表达的结合,是指对于思想只有有限的几种表达方式。“惟一表达”情况下,作者就思想的创作空间是相当狭窄的,创作很难具有独创性,并且其他人如果要表达同样的思想,也只能使用与作者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表达形式。如果一个智力成果在表现形式上是唯一的,那么无论他是否具有独创性都将被排除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判断原告主张的权利是否为唯一表达,也是判定被告是否侵权具有关键性的作品和意义。
第四,素材是否为公有领域。著作权法覆盖的“著作权世界”分为作者与其它著作权人、受到保护的表达以及以“原始资料”为核心的公有领域。公有领域涉及到公众的权利,在公有领域中公众权利几乎不能被赋予私人财产权。著作权保护的真正领域是被私人所占有的领域,不被保护的领域是公有领域。如,客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何人独立创作的结果,因此其属于公有领域,不能作为著作权给予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