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法中的排他性是什么意思
排他性是指其权利不受任何人干预比如所有权。
排他就是自己所有的意思。 民事权利中,物权具有排他性,债权不具有排他性。
独占性一般指排他性,是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合同排他性条款,这个排他性条款通常是属于有效的条款,只是说会对于合同某一方有一些利益损失。无效的合同条款有下列情形:
1、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称为隐匿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行为。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订约内容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因此,在合同中尽管很少会出现排他性条款,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合同排他性条款就一定没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❷ 物权排他性是什么意思
一、物权的效力是什么意思
物权的效力是指物权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物权的效力主要是指物权的排他权和物权的优先权。
1、物权具有排他性
物权的排他性具体是指同一个物上不得存在两个以上的所有权,且同一个物上不得设定相互冲突的物权,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物权的义务,在物权受到他人的侵夺时权利人可以对行为人主张物权请求权。
2、物权具有优先性。
物权的优先性包括对内的优先性和对外的优先性。物权的对外优先性是指在同一个标的物上同时存在物权和债权是,物权具有更为优先的效力;物权的对内优先性是指同一个物上存在多想其他物权,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物权设立的时间先后确立优先的效力。
二、不动产物权效力的发生不以登记为要件的情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不动产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可见,民法典对不动产物权采取登记生效主义,法律另有规定的例外情形才实行登记对抗主义,具体如下:
1、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已有明确规定,国家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可以不登记。中国地大物博,所有国家自然资源登记比较麻烦,也容易疏漏,也可能不断在变化。若国家自然资源采取登记生效主义,必然会为他人侵占国家自然资源带来可乘之机。因此,民法典对国家自然资源未采取登记生效主义。
2、非依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情形。主要包括三种情形:
(1)因人民法院、仲缓搜族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自法律文书生效或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2)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
(3)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和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3、特殊类型的物权种类。民法典既要考虑一般性,也要考虑特殊性。比如,对于 土地承包经营权 ,民法典第三百三十三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并未要求漏歼登记生效,主要是考虑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流转限定在乡土熟人社会。
此外,关于地役权,民法典第三百七十四条规定,“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可见,对于地役权采取的是登记对抗主义,而不是登记生效主义。另外,对于宅基地,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五条规定,“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对于宅基地转让也并未要求登记生效主义。
三、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种类
1、设立登记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登记是权利人申请物权登记机构将不动产物权的登记设立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变动登记也就是权利人申请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的变更、转让和消灭等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
2、更正登记
更正登记是指对不动产物权错误登记的错误进行更正登记。
3、异议登记
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的条件是:利害关系人申请更正登记后,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
4、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也就是在当事人所期待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所需要的条件扰弊缺乏或者尚未成就时,也即权利取得人只对未来取得的物权享有请求权时,法律为保护这一请求权而为其进行的登记。物权的效力是指物权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物权的效力主要是指物权的排他权和物权的优先权。
《民法典》第二百零七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百零八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❸ 物权的排他性
法律分析:物权的排他效力指物权人对其公示的物权享有对抗一切第三人的绝对性权利,因此又称排他权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七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❹ 物权排他性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排他性,是指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一方面是指物权具有不容他人侵犯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指同一物之上不得同时成立两个内容不相容的物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七条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百零八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