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汕头知识产权自由裁量

汕头知识产权自由裁量

发布时间:2023-01-05 02:07:03

⑴ 汕头市专利奖励办法(2019修正)

第一条为鼓励和调动本市单位和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水平,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广东省专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市政府设立汕头市专利奖(以下简称专利奖),用于奖励为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专利奖设立如下奖项:

(一)汕头市专利金奖、汕头市专利优秀奖;

(二)汕头市外观设计金奖、汕头市外观设计优秀奖;

(三)汕头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奖。

汕头市专利金奖、汕头市专利优秀奖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中评选产生。

专利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奖实行限额,汕头市专利金奖授奖项目不得超过4项,汕头市专利优秀奖授奖项目不得超过8项;汕头市外观设计金奖授奖项目不得超过2项,汕头市外观设计优秀奖项目不得超过4项;汕头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设计人)不得超过10名。第三条专利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第四条市专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专利奖评审的组织工作。第五条市政府设立专利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利奖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人选由市专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聘任。

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专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第六条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负责各专业范围内专利奖的初步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应当组织各专业评审组,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专利奖的具体评审标准。第七条申报专利奖的专利,必须是本市单位和个人拥有的或者在本市实施的,无专利权纠纷、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专利权无效纠纷,并且未曾获得国家、省、市专利奖的专利。

申报汕头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奖的发明人(设计人),还必须具有本市户籍或者在本市工作。第八条专利奖评奖标准:

(一)汕头市专利金奖、汕头市专利优秀奖的评奖标准:该专利技术水平高,创新性强,或者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对推动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突出作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或潜在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申报人对其运用和保护到位,成效显著。

(二)汕头市外观设计金奖、汕头市外观设计优秀奖的评奖标准:该专利在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上设计独特、实用性强;实施后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申报人对其运用和保护到位,成效显著。

(三)汕头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奖的评奖标准:该发明人(设计人)在专利技术方案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关键技术和技术难题的解决中做出了重大技术创新,或者是多项专利的发明人(设计人)或主要发明人(设计人);其专利在本市实施后产生了显著或潜在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第九条专利权人或专利实施单位、专利发明人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市性行业协会可以申报或推荐专利奖的参选项目和候选人。申报或推荐专利奖参选项目和候选人的程序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申报人或推荐单位按要求填写统一格式的申报书,并按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提供相关有效、真实的材料,报送所属区县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市直有关主管部门或全市性行业协会。

(二)各区县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市直有关主管部门和全市性行业协会根据申报条件和评奖标准对参评项目或候选人签署推荐意见后,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第十条申报汕头市专利金奖、汕头市专利优秀奖和汕头市外观设计金奖、汕头市外观设计优秀奖,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汕头市专利奖申报书》;

(二)专利证书和专利公告文件;

(三)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实物、模型或照片;

(四)申报人不是专利权人的,提供享有该专利合法实施权的文件。第十一条申报汕头市优秀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奖,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汕头市专利奖申报书》;

(二)与本人有关的专利证书复印件。

⑵ 知识产权侵权未盈利如何赔偿

法律分析:了进一步提高损害赔偿数额计算的合理性,在确定实际损失或侵权所得的赔偿数额时,法官可以在一定事实和数据基础上,根据案情运用裁量权确定计算赔偿所需的其他数据,确定公平合理的赔偿数额。根据上述方法酌定的赔偿数额,可以不受法定赔偿最高或者最低限额的限制。裁量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侵权行为的性质。(2)涉案侵权产品的价值和侵权获利情况。(3)侵权人的主观故意和侵权情节。(4)权利人在关联案件中的整体获赔数额和合理维权开支情况。(5)侵权人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侵权人自身的经营状况。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三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⑶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原则

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多种责任方式并重原则;全部赔偿原则;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原则;以及对精神损害赔偿适当限制的原则。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⑷ 侵犯商标权犯罪司法机关认识分歧

侵犯商标权犯罪司法机关认识分歧【1】

摘 要 当前办理侵犯商标权刑事犯罪案件过程中,司法机关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分歧。

本文立足北京市某区检察机关2010年至2013年办理的侵犯商标权犯罪情况分析 ,对司法机关在证据采信、定性把握方面认识分歧的原因予以剖析,并简单提出化解机制构想。

关键词 侵犯商标权 司法机关 分歧

一、概述

目前,我国侵犯商标权犯罪十分严重,且愈演愈烈、屡禁不止。

侵犯商标权犯罪不仅侵犯了权利人的商标专有权和国家的商标管理制度,而且危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干扰和冲击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及国际经济地位。

立足理论,侵犯商标权犯罪的刑法理论研究并非重点领域。

法律规定涉及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侵犯知识产权罪、非法经营罪等多种罪名,且司法解释繁多,清晰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

立足实践,近几年正处于侵犯商标权犯罪的极速上升阶段,犯罪手段翻新,侵权产品领域广泛。

鉴于新刑诉法对证据标准的更为严格要求,各地司法机关对于打击侵犯商标权犯罪,在证据采信,定性把握方面正处于探索阶段。

正是因为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薄弱,从而导致司法机关办理侵犯商标权刑事犯罪案件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和分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处理。

二、司法机关办理侵犯商标权犯罪存在的分歧问题

(一)证据标准不统一

1.关于商品销售价格的认定存在分歧

2010年至2013年,侦查机关因涉案商品的价格鉴定问题撤回移送审查起诉案件28件,此类案件中具有前后两次价格鉴定。

第一次价格鉴定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为作价依据,第二次以实际销售价格为作价依据。

两次作价跨越罪与非罪,即以实际销售价格为依据时,未达到犯罪(未遂)的追诉标准。

2.侦查机关取证不规范

(1)证据固定不及时、不全面。

在检察机关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的10件31人中,有4件7人是因后期无法查找购买人核实销售价格,从而导致“非法经营数额”、“销售金额”存疑。

这与侦查机关侦查取证过程中未能及时搜集、调取相关证据直接相关。

(2)鉴定意见不规范。

一是因侵权鉴定不规范、证明力弱,嫌疑人对鉴定提出异议,且价格鉴定未以销售价格作价的1件4人。

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鉴定主体为侵权单位提出异议。

实践中,大部分案件由被侵权单位提供证明文件证明涉案产品系侵权,对此遭到异议。

(3)侦查机关违法取证导致关键证据被依法排除。

如朱某某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汽车配件一案,该案犯罪嫌疑人拒绝在扣押清单上签字,侦查机关在案件审查过程中擅自转移扣押地点且未进行相关的视频录像固定,也未有犯罪嫌疑人、见证人在场见证,导致关键证据被扣押的物品是否是涉案物品产生疑问,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进行补正,最终被依法排除,全案存疑。

(二)罪名适用存在分歧

2010年至2013年,检察机关改变侦查机关定性案件共9件21人。

检察机关被审判机关改变定性案件2件8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检察机关被审判机关改变定性案件2件8人中,均是检察机关改变侦查机关定性后,又被审判机关改变定性。

检察机关改变定性,皆是出于从一重罪考虑。

检方认为,这两起案件中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同时也属伪劣产品,此时嫌疑人既构成假冒商标罪或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又构成生产或销售伪劣产品罪,成立想象竞合犯,依司法解释应当从一重罪处罚。

但这并未得到审判机关的认同,审判机关认为,认定伪劣产品需有相关部门关于涉案物品属伪劣产品的鉴定,而这两起案件当中均无是否伪劣产品的鉴定,因此仅成立假冒注册商品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三、司法机关存在分歧的原因

司法机关在侵犯商标权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分歧既有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侦查机关机关对于侦查权、检察机关对于审查起诉权与法律监督权、审判机关对于审判权等权利运用上的运行偏差等主观问题。

(一)法律适用层面

1.司法解释繁多,且散见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侵犯知识产权罪、非法经营罪司法解释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至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了主要的侵犯商标专用权犯罪,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虽然罪名较少,但涉及侵犯商标权的司法解释却先后多次出台。

如2004年11月2日最高人民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检察机关《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4月5日最高人民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检察机关《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1年1月10日最高人民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机关 侦查机关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

侵犯商标权领域犯罪就其罪名及犯罪构成来说,较其他犯罪要抽象,且过于专业化。

这一情况,客观上给公检法办案人员对于案件定性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侵犯商标权案件中,法条竞合过于集中,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在刑法分则中,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法条竞合已过于集中。

“除本节外,我国刑法中类似本节法条竞合表现的`如此集中并不存在。” 而在侵犯商标权案件中,侵犯商标权罪又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再次竞合,显然,定性把握过于复杂。

而就刑法理论来讲,此法条竞合又包括了包含竞合和交叉竞合,刑法理论较深奥,且存在争议。

因此,客观上造成了公检法在办理侵犯商标权案件中有较大分歧。

3.刑法幅度明显轻缓,重罪轻判

当今,立法和司法对于侵犯商标权犯罪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从传统思想上看,对于保护传统的财产权、人身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保护商标权等知识产权。

造成刑法在量刑幅度的设置上明显轻缓。

加之受制于侵犯商标权案件证据采集、固定、采信的限制,通常考虑选择适用轻罪罪名予以定性处罚,造成了重罪轻判的后果。

(二)事实证据层面

1.侵犯商标权案件取证困难

依据相关统计,依靠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的数量急剧上升,使得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异地侵害”特征,地域跨度较大。

此类案件证据较难搜索,隐蔽性较强,查处难度大。

且侵犯商标权案件既遂证据要求严格,因此,实际查处案件中,多以待销售数量为证据依据,以未遂定罪处罚,打击力度低。

2.侵犯商标权案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公检法在证据采信存在分歧

此类案件多涉及商标、电子商务、物流、司法鉴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

要求案件的侦、诉、审相关办案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结合司法实际,现实和要求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证据采信存在分歧。

3.行刑衔接还未成熟

修改后的新刑诉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收集的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经过司法机关核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这无疑对公检法办理侵犯商标权案件给予了促进作用。

但修改后的第十五条规定也有不足,在“行政执法中收集的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中,行政机关收集的录音、视频资料,行政机关作出的鉴定结论和处罚结论,是否属于可以被侦查、审判机关采纳的证据?修正案没有明确规定。

如果立法不能明确那些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使用,实践中可能引起混乱。

(三)司法官层面

公检法职能定位不同,造成执法理念差异,导致在办案过程中存在分歧。

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检法机关不同的职权,客观上造成了公检法机关执法理念的差异。

从司法主体本身特质而言,存在着司法官主体的社会性与司法价值的神圣性之矛盾,也存在着司法主体个体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对于此类公检法的分歧存在是客观的,也是符合规律的。

四、侵犯商标权犯罪司法分歧的化解机制

(一)正确认识分歧,树立正确的司法观念

司法机关的分歧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如立法的庞杂,司法关机职能定位的差异等。

尤其侵犯商标权犯罪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如果一味的强调消除差异,忽视个案特点,并不现实,且可能会出现司法审判的僵化。

因此司法机关要正确认识分歧,深刻剖析分歧的原因,在执法的技术层面日臻成熟,在刑法理论及实践方面求同存异,树立正确的司法观念。

(二)统一证据标准,确立法律权威

司法实践证明,现今对于侵犯商标权犯罪的证据收集、采信、性质认定、以及量刑,大多依赖于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的自由裁量。

侵犯商标权犯罪的极速增长与司法的正确适用已经不相匹配,亟需立法、司法给予相对统一的标准。

(三)提高司法人员业务素质,更新法律理念

为应对侵犯商标权犯罪的专业性,要提高司法人员专业素质,促进司法人员接受现代刑法及诉讼法思想,更适应现代法律思维方式知道办案。

(四)加强法律监督,实现相互制约

进一步协调公检法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在清晰司法关机职能定位的差异下,更细致合理分配权利,司法机关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协调、监督机制,将法律监督深入实处,真正实现相互制约。

注释:

①本文中涉及一切数据,皆是来源于北京市某区检察机关2010年至2013年办理的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情况分析统计。

②王烁.论我国刑法中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法学论丛.2011(2).

③单其满.简析新刑诉法对证据制度的修改.经济与法.2012(7).

④朱小琼.法的价值与法官个性的冲突与和谐.出版信息不详.

侵犯商标权犯罪特点的区域性实证【2】

[摘 要]2010年至2012年B市C区侵犯商标权犯罪逐渐呈现出销假比例增大、侵权手段多样、形式更加隐蔽、金额愈发巨大、区域特征明显、销售网络化、国际化及伴随职务犯罪等一系列特点。

目前司法及行政机关应当从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监管强度、增加协作水平、组建专业队伍等方面强化工作,提升保护商标权水平。

[关键词]知识产权;商标权;犯罪特点;实证分析

B市C区汇聚了CBD、奥运、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占据了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的半壁江山,拥有114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他国内外大中小企业更是不计其数,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由于B市C区在首都商务、金融与文化方面的核心地位愈发明显,区域内商标权的保护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010年至2012年,B市C区检察院共办理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95件220人。

总体来看,三年来B市C区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呈现指数增长趋势。

一、近年来B市C区侵犯商标权犯罪的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B市C区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的分析,该类犯罪逐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点罪名非常突出,“销假”比重愈发增大

2010年至2012年B市C区检察院受理的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涉及的罪名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生产伪劣产品罪,销售伪劣产品罪。

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约占总受案数的78%,假冒注册商标罪约占19%。

可见,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B市C区侵犯商标权犯罪适用的重点罪名。

但近年来“销假”比重增长明显,已成为带动B市C区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整体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侵权产品种类丰富,侵权手段愈发多样

在侵权产品种类上,大体可以分为五类:食品保健类、家装清洁类、箱包服饰类、体育器材类、汽车配件类。

名牌箱包服饰仍是侵犯商标权犯罪的重灾区,名牌汽车配件类产品则成为侵犯商标权犯罪的新热点,其次是名牌酒类产品。

在侵权手段上,因产品种类不同,手段也各有不同。

总体来看,侵犯名牌箱包服饰类商标权案件虽然比重较大,但侵权手段仅限于实施销售行为;汽车配件类中,除仅直接进货销售的外,大多采取在非正品配件上贴证、喷标、烫标等方式进行假冒;食品保健类中,假冒名酒案件比重最大,手段大多采取回收真包装,然后用原浆勾兑或直接用次等酒进行灌装封标;家装清洁类中,虽然假冒名牌家具的大多并不在仿制的家具上附着商标,但常会采取将注册商标用于交易文书等手段。

(三)国际知名品牌是主要侵犯对象

2010年,侵犯国际品牌商标权案件占比为66.7%,2011年为68.2%,2012年为90.6%。

2010年至2012年侵犯自主品牌商标权的占比分别为33.3%、31.8%和9.4%。

从品牌来看,被侵犯的国际商标主要有:“香奈儿”、“爱马仕”、“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奔驰”、“宝马”、“轩尼诗”、“杰克丹尼”等国际一线知名品牌;在国内商标方面,主要有:“茅台”、“五粮液”、 “娃哈哈”、“燕京”、 “奇瑞”等国内产业龙头产品。

(四)共同犯罪比例较高,涉案金额愈发巨大

2010年至2012年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比例接近50%。

其中,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约占18%,并且夫妻、家族式、同乡式共同犯罪现象多有出现。

同时,由于各共同犯罪人分工配合,密切合作,涉案金额往往巨大。

如孙某等3人假冒名牌洋酒、葡萄酒一案,3人分工制作、销售假冒名牌洋酒、葡萄酒共计70余万元;再如何某某等假冒汽车配件案,涉案13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生产、销售假冒名牌汽车玻璃达160余万元。

(五)犯罪形式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愈发变大

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增强,行为人之间多采用单线联系,遥控指挥,频繁变换联系方式,很难抓到主犯和上下线人员。

作案地点隐蔽,多设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偏僻地段,窝点分散且经常变换,原材料存储地、半成品加工地、成品生产地、仓储地通常不设在一个地方,增加了打击难度,很难“一锅端”。

且案值常难以彻底查清,行为人使用假名、做假账或者不做账的情况普遍。

(六)犯罪区域特征明显,重点区域辐射效应愈发显现

随着重点地区某种商标侵权活动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向周围区域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

如假冒汽车配件类案件,多案发于汽配城内,但通常行为人会选择附近隐蔽性更好的出租房作为假冒配件的制造和储藏地。

(七)大部分侵权产品“南产北销”,“上游”打击愈发乏力

近年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比重持续攀升,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上游犯罪的日益猖狂。

超过半数案件中的嫌疑人供称侵权产品或侵权商标、包装来自于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

本地司法机关在对销售行为实施打击后,对上游犯罪的打击却往往力不从心,收效甚微,这也导致了侵犯商标权犯罪的持续高发,屡禁不止。

(八)生产更加智能化,销售愈发网络化、国际化

近三年B市C区侵犯商标权犯罪中,有许多属智能型犯罪,涉案侵权产品技术含量高,造假设备先进,有的假冒产品的外观、质量、装潢等与真品几无区别甚至更好。

如朱某某等销售假冒汽车配件案件中,所起获的侵权产品经多家4S店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辨认,均认为绝大部分与正品相符。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通过互联网销售侵权产品的行为逐渐增多,并且发展迅速。

如刘某、李某销售假冒名牌服装案,就是通过“淘宝”网店大肆对侵权产品进行销售,买家遍布全国各地,取证工作困难。

同时,侵权产品的销售还呈现着国际化的趋势。

如夏某某销售假冒耐克、阿迪达斯服装案件中,嫌疑人供述称购进的1500件货品都是俄罗斯客人订的,全部发往俄罗斯地区;再如发生的数件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件中,行为人多为导游出身,且多为朝鲜族,定期通过其他导游向店内带来自韩国、日本的旅行团,将侵权奢侈品集中销售给这些外国游客,牟取暴利。

(九)伴随职务犯罪,社会影响愈发恶劣

B市C区部分大型销售市场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市场监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贿赂赂,为部分商户销售侵权商品的行为提供便利。

由于B市C区人口密集,国际企业、媒体、游客众多,案发后,往往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被告人汪某某等4人犯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一案中,行为人身为市场管理人员,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商户索取贿赂,为商户销售侵权商品打开方便之门。

同时,该4人还在市场地下三层一仓库内,向市场商户销售假冒“路易威登”、“古驰”、“香奈儿”等国际奢侈品牌商品,案值巨大。

案件引起国内外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犯罪特点的成因分析

造成近年来B市C区侵犯商标权犯罪呈现出以上特点的原因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需求大,非法利润高

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是侵犯商标权犯罪屡增不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大众还没有形成保护商标权的舆论氛围,部分消费者往往因侵权产品“又大牌又便宜”而趋之若鹜,而知假买假者也不会受到任何受法律制裁,乃至道德谴责。

这无疑为侵犯商标权犯罪提供了市场和土壤。

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则必然推高非法利润。

(二)犯罪成本低,刑罚威慑力不足

犯罪成本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较于正品的生产成本低。

有的产品仅仅是换了个包装,贴了个商标,有的甚至仅是在交易文书上冒用了一下某名牌商标的名称。

二是处罚成本低。

犯罪手段提升,侦查难度增大,大量的市场需求,常导致一些犯罪行为难以及时被发现、犯罪证据难以及时被收集固定,司法机关对犯罪数额的认定也往往远低于犯罪分子所实际获得的非法利益,即使被判刑,通常刑罚也较轻。

这使得犯罪分子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三)行刑衔接不畅,打击合力不足

有些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重民轻刑”的倾向,往往“以罚代刑”、处罚不力,未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导致对行为人达不到应有的震慑,对社会也未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形成巨大犯罪黑数。

此外,“南产北销”体系下,异地司法协作困难,上游犯罪得不到有效抑制,难以从源头上遏制犯罪链的形成。

(四)相关部门监管失位,市场监管主体自律性不足

工商部门注重形式审查,忽视对真实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商标权保护部门通常也只进行阶段性、突击性巡查,而未对商标侵权高危产业、高发区域形成常态检查。

部分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部分大型市场的监管人员自律性不足,受经济利益驱使,对有些侵犯商标权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漠视、放纵的态度,有的甚至索取、收贿赂赂,为行为人提供帮助或共同实施犯罪。

三、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加大普法力度,构建群防群治网络

商标权保护部门和相关普法主体可以通过新闻媒介、社区宣讲等方式,广泛进行关于保护商标权的法律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保护商标权的意识,自觉远离侵权产品。

同时,适时进行案例警示教育,鼓励有奖举报,引导公众自发自觉参与打击侵权活动,形成B市C区共同打击侵犯商标权犯罪的联防网络。

(二)增加监管强度,做好行刑衔接工作

市场主体首先要做好自我监管,增强市场管理人员自律性。

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形成巡查常态化,对商标侵权高危行业和重点产业建立企业守法档案,实行跟踪监管。

司法机关应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建立侵犯商标权犯罪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市场动态信息的收集,快速处理和反馈举报线索。

(三)增强司法协作,对产、运、销各环节实施全面打击

应加快健全异地司法协作机制的步伐,实现异地犯罪信息实时共享,联合行动同步开展,并在重点地域间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对侵犯商标权犯罪的产、运、销各环节形成全面同步打击。

(四)组建专业队伍,实行专业化办案模式

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多案情复杂,法律问题多,办案专业性强,因此可以考虑选任业务能力强,办案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专业化办案小组,对侵犯商标权案件实行专案专办,保证办案质量和效率。

⑸ 为什么知识产权案件不适用集中管辖的规定

为实现知识产权案件管辖调整的顺利过渡,保证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平稳有序,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1、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于2014年11月6日起受理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集中管辖原由北京市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对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于2014年11月6日以后提起诉讼的,由知识产权法院受理。当事人不服区、县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于2014年11月6日以后提起上诉的,由知识产权法院受理。

2014年11月5日以前,当事人已经向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或者上诉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上述中级人民法院已经立案但尚未审结的,继续审理;当事人已经提交起诉、上诉材料但尚未立案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由上述中级人民法院继续审查、立案并审理。

2、2014年11月5日以前各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开庭但尚未审结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如果该案件承办法官已选调到知识产权法院,由该承办法官在原中级人民法院继续审结该案件。但2014年12月21日以后仍未审结的,由原中级人民法院变更承办法官后继续审理。

3、由于审判人员调动需要另行组成合议庭继续审理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合议庭变更情况,原合议庭已经开展的诉讼行为继续有效。

4、区、县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上诉期限开始于2014年11月5日以前、届满于2014年11月6日以后的,第一审裁判文书交待上诉权利时应注明:2014年11月5日以前递交上诉状的,向北京市第×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14年11月6日以后递交上诉状的,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上诉。

5、2014年11月6日以后,各中级人民法院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可以依职权提起再审。

2014年11月6日以后,各中级人民法院对各区县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不再依职权提审或者指令再审,由知识产权法院依职权提审或者指令再审。

6、2014年11月6日以后,当事人对各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向原审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原审中级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审查,符合条件的依法再审。

当事人对各区县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2014年11月5日以前提交申请的,按照原管辖规定,由相应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审查,符合条件的依法再审;2014年11月6日以后提交申请的,由知识产权法院受理、审查,符合条件的依法再审。

7、知识产权法院一审的案件,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由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

8、知识产权法院在立案、审理过程中的保全、先予执行、强制措施、证据保全、诉前禁令等事项,由知识产权法院执行。

9、在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审理中,当事人对区、县人民法院作出的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不服,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的,2014年11月5日以前,按照原管辖规定,向相应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2014年11月6日以后,向知识产权法院提出申请。

10、各区、县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需要报请上级法院批准延长审限的,2014年11月5日以前,按照原管辖规定,报请相应的中级人民法院批准;2014年11月6日以后,报请知识产权法院批准。

11、本规定所称日期以前、以后均包括本日在内。

⑹ 知识产权侵权的救济方式

对于知识产权来说,如果侵犯了知识产权,这种情况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损失,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来说。一般来说,如果发生知识产权侵权,往往意味着民事责任。对于民事责任这部分,我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救济

中国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一般包括民事调解、行政裁决、仲裁和诉讼。知识产权侵权的具体救济方式包括谈判、行政处理、仲裁、民事诉讼、刑事起诉等。如果货物涉及进出口,还可以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针对不同的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各种救济方式的特点选择最佳方式。

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救济

二、知识产权侵权的赔偿原则是什么?

(一)全额赔偿原则

全部赔偿原则,又称全部赔偿原则,是现代民法中最基本的赔偿原则,是各国侵权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一般规则。

全部赔偿原则的含义是指知识产权损害的赔偿责任范围,应当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害范围为依据,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都要赔偿,而且赔偿的范围要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限。

(2)法定补偿标准原则

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及其损害事实和后果的不确定性,许多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制度。即规定了实施某种侵权行为需要支付的赔偿数额。这在版权立法中尤为突出。

所谓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指因非法侵犯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赔偿的具体数额(或数额范围),由知识产权法明文规定。人民法院不能查明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获利数额,或者受害人直接按照法定最低赔偿额要求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赔偿额确定赔偿数额。在知识产权立法对此做出规定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应出台司法解释,弥补立法的不足。

(3)法官赔偿自由裁量权原则。

无论侵犯知识产权赔偿的法律规定有多么严格和具体(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无论适用全额赔偿原则还是法定赔偿原则,都不能排除法官根据法院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在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范围内,根据个案具体适用法律。

在酌情确定损害赔偿额时,法官一般应根据总结的审判经验考虑以下因素:

1、受害人的损害后果(包括财产和非财产)是否严重;

2.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价值因侵权而降低的程度;

3.以营利或其他不正当目的侵权;

4.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如果是过失、重大过失或者一般过失);

5.侵权的严重程度;

6.侵权人的利润;

7.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

8.双方经济状况等。

(4)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享有的知识产权受到损害,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用精神损害赔偿。https://wl01.lawtimeimg.com/ltimg/zs/cacbad/1632952066158_490605571cd09b6b_580wh460.jpg

⑺ 离婚案件中知识产权的处理如何分割

(一) 关于对知识产权还未曾实现的经济利益的处理
在夫妻存续期间,一方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离不开配偶他方的支持。对已经实现的经济利益,无疑应该按夫妻共同。问题集中在对离婚时尚未实现的经济利益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经济利益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且利益能否实现还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某项智力成果,有可能将来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但也可能没有市场而一文不值。创作者也许愿意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但也有可能根本不想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进入商品市场。这样,无形财产是否有期待利益,这种期待利益到底有多大,就缺少衡量的标准。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离婚时未曾实现的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应当根据期待权与既得权的理论来解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就其知识产权尚未与他人订立使用或转让合同,该项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只是一种期待利益。创作者获得报酬权也只是期待权,该项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不能归夫妻共有。况且知识产权具有双重性,作为人身权只能由权利人行使而不能转让,而财产权的行使往往与人身权不能分离,即使将其分割给不享有知识产权的一方,因权利行使上的限制,该方当事人实际上也并不能取得财产利益。我们认为,从正常情况来说,一项知识产权的取得是离不开另一方的支持的,是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次成果的取得,投入研究的财产往往都是。如果仅仅规定既得知识产权收益为夫妻共同财产,而对期待利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对当事人中的一方是不公平的。根据民法与婚姻法的原则和规定,知识产权中的经济利益应当包括财产期待权。理由是:1、婚姻法是将财产权的取得作为确定财产所有权归属的依据,这其中取得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只要夫妻没有约定,夫妻一方或双方已取得所有权的财产,均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这当然包括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间所取得知识产权的现实与期待的经济利益,否则将与婚姻法的精神相抵触。2、基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夫妻一方婚内所得知识产权是该方个人享有的专有权,只有由知识产权所生的经济利益才归夫妻共同所有,如果在该知识产权所生经济利益中又排队期待利益,就意味着缩小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有悖民法的公平原则。3、一些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已将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某些财产期待权或预期利益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由夫妻进行分割并给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我国关于离婚时知识产权如何分割,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审理了类似案件并有过判例,而且也有相关的司法解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意见》第15条规定,离婚时一方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另一方给予适当照顾。由于知识产权作为夫妻财产的情况十分复杂,该规定只部分解决了知识产权作为夫妻财产分割问题。有的知识产权虽未实际取得经济利益,但可以预见其未来将产生较大甚至巨大的商业价值,仅给以适当补偿难以充抵。且这适当尺度为多少也很难把握。实践中可采取两种方式解决:一是折价补偿,可参照民法中不可分物的分割方法,聘请专业人员对该知识产权的预期利益进行估价,由享有知识产权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二是暂不分割,在判决中将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归双方共有,保留一方诉权,待今后取得经济利益后再行分割。
(二)婚前完成的智力成果,婚后才取得经济利益的处理
当事人的婚前财产应属于个人财产,但是婚前财产权利在婚后取得的收益,究竟是按婚后所得而成为共同财产,还是按婚前财产而属于个人,值得研究。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理由是:1、《婚姻法》第17条第1款规定的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法律没有强调付出劳动的时间在婚前还是婚后。强调付出劳动时间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婚姻当事人整体而言并不公平。2、婚后所得共同财产制的精神在于强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得到财产都归夫妻共有(特有财产除外)而不论得到的原因和根据。因此,将付出劳动的时间加以深究,是与该财产制度的精神相悖的。第二种观点认为该财产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1、因为《婚姻法》第17条第1款规定的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为夫妻共同财产,这其中所得是指财产所有权的取得而非实际财产的取得。当所有权人取得时间与财产实际取得时间不一致时,应该以所有权取得时间作为区分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的分界线。一方在婚前已经完成了智力成果,已经取得了知识产权,应为婚前个人财产。2、对一方婚前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和巨大财力的知识产权,一方没有任何付出就均等分割该财产,显然有失公平,且容易导致某些人利用婚姻获取财产。实际上婚前完成的智力成果,婚后取得经济利益能否作为共同财产,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1、当智力成果,比如著作权婚前一方已经创作完成并发表,只是在婚后才取得稿酬。对这种情况,应该视为是婚前财产。因为婚前一方作品一经发表,即取得财产权利,是一种既得财产权利,只是在婚后实际取得所以不影响婚前财产性质。2、当婚前完成智力成果创作,比如一项发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转让或投入市场,而在婚后投入市场。对这种情况,我们也通常认为原则上不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对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在婚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才取得的,且另一方对经济利益的取得付出劳动的,可分给适当的财产。
(三)对已具有很高知名度并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的处理
这种情形一般是指商标所有权在夫妻间的归属。我国《商标法》第5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共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同一商标,共同享有和行使商标专用权。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成立的公司(夫妻公司)、个体工商户,以公司或个体工商户名义申请商标注册登记并成为商标所有人,或者以夫妻一方名义申请注册的,离婚时该商标已成为驰名商标或具有较高知名度,双方均要求拥有商标所有权。对此法院能否判决商标所有权为夫妻共有。
我们认为,如果公司为商标注册人,则不存在夫妻共有的问题,商标所有权应为公司所有。只有在分割夫妻财产时对不拥有公司产权的一方,就此商标的经济利益可给予适当补偿。但当一方要求法院判决其继续使用该商标的使用许可时,就是一个法律难题。特别是双方对该商标的形成及驰名均作过贡献时。如我省某名牌瓜子公司其瓜子品牌是夫妻共同创业所得,当男方向法院提出离婚时,女方即要求享有该商标的使用许可。我国《商标法》第40条规定,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也就是说,双方须签订使用许可合同方能使用。如一方不同意他方使用,法院能否以判决形式许可使用。该案双方通过调解协商解决,男方允许女方继续无偿使用该商标。如果该案双方不以协商解决,法院该如何判决?我们认为,商标权的内容包括使用权、禁止权两个方面,使用是商标权人可以在其注册商标所核定的商品上独自使用该商标,并取得经济利益,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或许可他人使用。事实上许可他人使用是商标使用权的一个方面。既然是使用权,法院就可以根据民法的相关理论判决给一方使用。
如果商标注册人以个体工商户或夫妻一方名义申请注册的,则存在着离婚时能否由夫妻双方共有商标所有权的问题。虽然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权可以共有,但存在着与注册登记不符的问题,以及实践中存在着对商标权的使用难以操作的问题。如商标的转让,我国商标法虽未规定对共同所有的商标之转让的限制,但根据《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可知,共同所有的商标为共同财产,共有人对其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所以对共同所有的商标,任何一个共有人或部分共有人不得私自转让。夫妻如不能协商离婚,矛盾往往都非常尖锐,就商标转让问题也就难以达成一致,导致权利不能很好地实现。除了转让外,在商标的使用许可中亦存在同样问题。在我国商标的使用许可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使用许可。对于独占使用许可,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许可人不能再允许第三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自己也不能使用。故实践处理上最好以工商部门登记的商标注册人为商标的所有人,以避免法律上的冲突。对以个体工商户名义注册的商标可归继续经营的一方,由于知名商标所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对另一方可给予较大比例的补偿或对注册商标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补偿数额。

阅读全文

与汕头知识产权自由裁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