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首次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担保物权
2020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简称“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发布并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继《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关于“一般规定”“保证合同”的亮点解读后,现就“担保物权”部分的亮点进行解读。
【拓展资料】
“担保物权”的八大亮点
(一)明确抵押期间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强调登记重要性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规定,抵押人违反抵押合同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将抵押财产转让,财产转让合同有效。
就抵押财产是否发生物权转移,应区分以下情形:
1、抵押权人未将约定进行登记,且抵押财产已交付或登记的,发生物权转移,抵押财产归受让人所有;
2、抵押权人已将约定进行登记,或有证据证明受让人知道该约定的,即使抵押财产已交付或登记,也不发生物权转移,抵押财产仍归抵押人所有。
(二)依据公示方式类型,区分主债权超过诉讼时效对担保物权效力的影响
1、以登记作为公示方式的担保物权。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或债权人仅对债务人起诉又超过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担保物权不再受法律保护;
2、以交付或占有作为公示方式的担保物权。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担保物权不受影响。如留置权人依然有权占有留置财产,并就留置财产申请拍卖、变卖而优先受偿。
(三)明确抵押合同约定与登记不一致的处理方式
《九民纪要》第58条规定,以登记作为公示方式的不动产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一般应当以登记的范围为准。但考虑到地区发展的差异,在登记系统设置及登记规则制度设计不规范的地区,人民法院可以以抵押合同的约定认定担保范围。
而《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态度更加明确,强调不动产登记簿就抵押财产、被担保的债权范围等所作的记载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的,应当以登记簿内容为准。
(四)认可抵押预告登记顺位上的优先权
预告登记权利人已经办理抵押预告登记的,应当认定抵押权自预告登记之日起设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尚未办理建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
2、预告登记的财产与办理建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时的财产不一致;
3、抵押预告登记已经失效。
(五)明确未办理登记的动产抵押权效力
动产抵押合同签订后未办理抵押登记,动产抵押权的效力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不得对抗善意受让人。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受让人占有抵押财产后,抵押权人无权向受让人行使抵押权,但抵押权人能够证明受让人知道抵押事实的除外。
2、不得对抗善意承租人。抵押人将抵押财产出租并转移占有,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的,租赁关系不受影响,但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承租人知道抵押事实的除外。
3、不得对抗诉讼、执行中的普通债权人。普通债权人已向法院起诉申请保全或者执行抵押财产,抵押权人不能主张优先受偿权。
4、不得对抗破产债权人。抵押人破产,抵押权人对抵押财产不能主张优先受偿权。
同时,所有权保留买卖、融资租赁等合同中,出卖人、出租人的所有权未经登记效力,参照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规定处理。
(六)细化动产抵押权无法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的买受人规则
买受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通过支付合理对价取得已被设立担保物权的动产,担保物权人无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购买商品的数量明显超过一般买受人;
2、购买出卖人的生产设备;
3、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在于担保出卖人或者第三人履行债务;
4、买受人与出卖人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关系;
5、买受人应当查询抵押登记而未查询的其他情形。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对该规则的适用空间也进行了扩张,不仅适用于办理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人,还适用于所有权保留买卖的出卖人、融资租赁合同的出租人。
(七)扩展超级动产抵押权规则适用主体
下列权利人为担保价款债权或者租金的实现而订立担保合同,并在动产交付后十日内办理登记,主张其权利优先于在先设立的浮动抵押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在该动产上设立抵押权或者保留所有权的出卖人;
2、为价款支付提供融资而在该动产上设立抵押权的债权人;
3、以融资租赁方式出租该动产的出租人。
(八)区分现有应收账款和将来应收账款质押审查的侧重点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将应收账款以产生时间先后分为现有应收账款和将来应收账款,并对其出质后果做了不同规定,审查的侧重点也不同。
1、以现有应收账款出质,重点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以现有的应收账款出质,应收账款债务人已向质权人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或虽未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但质权人能够举证证明办理出质登记时应收账款真实存在的,质权人对应收账款有优先受偿权。
2、以将有应收账款出质的,重点审查是否设立了特定账户。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收益权、提供服务或者劳务产生的债权以及其他将有的应收账款出质,当事人为应收账款设立特定账户的,质权人有权对该特定账户内的款项优先受偿。
二
法律风险及应对建议
(一)抵押财产被私下处置的风险及应对
目前在抵押合同中通常都会约定禁止或者限制转让抵押财产,但《民法典》已经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出台后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还需要抵押登记部门登记才能发生对抗效力。
为防范该风险,金融机构应持续关注立法动态,关注《民法典》及司法解释施行后的配套登记制度的修改,将禁止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予以登记,并在需要的前提下,就存续项目的抵押登记与登记机关沟通补充登记事宜。
(二)主债权超过诉讼、执行时效的风险及应对
《物权法》规定抵押权人未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超过诉讼时效和执行时效的债权,债权项下的以登记为公示手段的担保物权不再受法律保护,相关权利人无法再主张担保物权。
为防范主债权超过诉讼和执行时效的风险,确保担保物权的时效性,金融机构应梳理存量不良贷款,合理利用诉讼时效中断规则,对逾期的客户尽快提起法诉流程,对暂时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想起诉的客户,定期以催款通知书、律师函、重新达成还款协议等方式主张权利,引起时效中断后重新起算诉讼时效。
(三)不动产登记簿登记事项遗漏的风险及应对
如果不动产登记簿就抵押财产、被担保的债权范围等所作的记载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的,则以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内容为准,但实务操作中,在登记机关办理抵押、质押手续时,如果仅就债权本金进行登记,而未列明被担保的债权范围包括本金、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的费用、实现债权或担保物权的费用,则将导致债权人仅就登记的债权本金受偿。
为防范该风险,金融机构应在办理房产等不动产抵押登记时,确保登记的内容(特别是被担保的债权范围、担保财产)与抵押合同约定一致。
(四)动产抵押未办理登记的风险及应对
动产抵押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但没有办理登记的动产抵押权效力层次低,不仅无法对抗善意买受人、承租人,也无法对抗司法程序中的普通债权人,说明动产抵押没有办理登记,就无法获得法律的充分保护。
为防范该风险,金融机构应在凡是涉及到动产抵押的业务中,务必要求办理抵押登记,如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业务人员需在租赁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登记,确保租金的实现;在为债务人购买动产支付价款而提供融资的业务中,在动产交付后十日内应办理登记,以确保债权的超级优先顺位。
(五)质押应收账款真实性的风险及应对
以现有应收账款出质,应当向应收账款债务人核实和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并通知应收账款债务人向质权人履行,如果质权人不能举证证明出质登记时应收账款真实存在,仅以已经办理出质登记为由要求优先受偿的,法院不会支持此类诉请。
为防范该风险,金融机构应对应收账款情况开展尽职调查,要求应收账款债务人书面确认应收账款真实存在,并通知其质押后不得向应收账款债权人履行债务。
此外,在办理未来应收账款业务中,应当为收取应收账款设立特定账户,以提高应收账款的特定性,方便未来行使质权。
㈡ 担保物权竞合的的处理规则是什么呢
法律分析:担保物权竞合的处理原则:
1、留置权最优先受偿(也可以说是优先于抵押权);
2、已登记的抵押优先于质押;
3、质押优先于未登记的抵押。
担保物权竞合的法律规则:
1、“时间在先、权利在先”的基本原则;
2、“登记优先”原则;
3、“公示要件完备效力均等”原则;
4、“法定优先”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一十四条 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依照下列规定清偿:
(一)抵押权已经登记的,按照登记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
(二)抵押权已经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
(三)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其他可以登记的担保物权,清偿顺序参照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百一十五条 同一财产既设立抵押权又设立质权的,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按照登记、交付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
第四百一十六条 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人优先于抵押物买受人的其他担保物权人受偿,但是留置权人除外。
㈢ 物权公示有什么作用
物权公复示的作用:为制了让他人清楚地知道谁是权利人,以维护权利人、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合法权益。除有相反证据证明的以外,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
物权的公示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物权变动涉及一国财产的流涌,关乎一国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及其重要。公示将物权的实际状态表彰于外,通过对交易人信赖的维护,向社会交易界提供统一的、稳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础。物权公示对物权法的重大意义于促进大陆法系物权法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是不争的事实。
㈣ 物权公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物权公示方法,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作为物权公示的方法,动产物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以交付作为物权公示的方法。在中国,机动车辆、船舶、民用航空器等必须以登记作为物权的公示方法。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第一百一十五条
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㈤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在物权法丶担保法中有哪些体现请详细说明
你说的车辆抵押,未登记(向相关车管所登记)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也就是说车辆抵押是否登记与抵押合同本身是否成立和生效无关。因此,车辆抵押合同如果生效了,抵押权即设立了。
对于该抵押效力的判定,适用《物权法》,因《物权法》不但是《担保法》的上位法而且是新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
所谓“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意义在于,车辆抵押权虽然可以不经登记而设立,但是存在风险。
以上述车辆抵押为例,假如车主向A借钱并将车抵押给A,但未做登记,后车主将车卖给B并且做了过户,B对车主之前将车抵押给A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此时,A要求车主还钱,并且依据抵押合同找到B要求拍卖该车实现抵押权,法院不会支持A的请求,即A无法向B行使担保物权的追及效力,只能追究车主的违约责任。因车辆抵押未做登记,且B属于善意第三人。
请仔细研究《物权法》187/188/189三条相对于《担保法》相关规定的重大区别。
3楼,看你的回他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合同是成立且生效的。也就是说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合同自登记时生效)废除了,而且你说新法优于旧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那么请问合同法规定的(其他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除外)我怎么理解?纠结吗兄弟~~~~~~~~~
担保法与物权法就相同问题的规定有冲突,以物权法为准,实际上表明担保法的规定被“废除”了。合同法只负责“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问题,与“抵押权”的成立和生效不是一回事。物权法相对于担保法的修改,最明显的是,将抵押合同的生效与抵押权的设立(或者说生效)时间做出了区分,你可以再研究一下物权法条。
为了让大家提出有针对性且能为我解惑的答案我举个例子:当天20点,我与债务人约定,我借10万元给对方,对方用他的车作为抵押物,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办理登记,于是双方口头约定于翌日9点去相关部门办理登记。请问当天20点-翌日9点这段期间,抵押合同的效力如何确定? 如果不生效,“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句话是不是就多余了?
你说的例子,第二天9点之前,抵押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约定,如果没有特别约定生效条件,那么合同签署完毕即成立并生效了,与第二天的抵押登记没有关系。如果抵押合同本身因为双方的约定没有生效,那么车辆抵押权也就没有设立(或者生效),此时,当然也就谈不到第三人的问题了。
之所以有“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肯定是基于抵押权已经设立并生效的前提下。
㈥ 担保物权的公示原则
动产交付 不动产登记
㈦ 让与担保制度的公示问题
物权具有排他效力,其得丧变更需有足由外部可辨认之表征,始可透明其法律关系,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保护交易安全。此种可由外部辨认之表征,即为物权变动之公示方法。物权变动要求符合公示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信耐表征而进行交易的善意相对人的合法利益。让与担保作为一种担保物权,自然避免不了公示问题。让与担保因标的不同,其公示方法理应不同。
(一)动产让与担保的公示
在动产让与担保中,当标的物转移占有时,其转移占有本身即为公示手段,只有在非转移占有的情况下存在公示的探讨问题。因在占有改定移转所有权的情况下,第三人根本无从知道标的物上的权利变化,因此容易导致动产让与担保权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冲突。
第一,该公示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第二,该公示制度能维护第三人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
(二)集合动产让与担保的公示
我们认为,集合动产之整体可视为一个物而成立让与担保,而组成集合物的各个动产则并非让于担保的直接标的物,所有人与担保的对抗要件在集合物整体上具备即可。
(三)不动产让与担保的公示方法
让与担保是以移转所有权为手段而达到担保目的,单纯以移转所有权登记为外观不足以体现担保的实质。因此中国立法不妨直接设立让与担保登记制度,作为与抵押、质押并列的一种登记制度。
(四)债权让与的公示方法
第一,当以指示债权和特定当事人之间的集合债权作为标的物设定让与担保时,以设定人向第三债务人就债权让与进行通知作为对抗要件,指名债权有证书的,以交付证书作为公示手段。
第二,对于债务人不同的集合债权设定让与担保,以当事人将此债权让与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作为对抗要件,同时将记载有让渡集合债权特定所需的书面材料交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备案,即对于债务人不动的债权让与,其公示方式为公告+登记备案。
(五)有价证券让与担保的公示方法
在有价证券上设定让与担保,必须以交付占有作为公示手段,具体而言,在票据让与担保中,通过背书的形式交付占有;在股票让与担保中,无论是记名股票还是无记名股票,都应当在证券登记机关办理让于担保登记。
㈧ 物权法中关于担保物权公示的法律效果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担保物权的变动模式。我国物权法在担保物权公示的法律效果问题上,采取了公示生效要件主义与公示对抗要件主义相结合的立法思路,只是前者为主,后者为附。
其一,就抵押权而言,依据《物权法》第187至189条之规定,不动产与动产抵押区别对待: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已建或在建的建筑物等不动产抵押,基本采登记生效主义,不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不生效。对于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半成品、交通工具、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等动产抵押,采登记对抗主义,抵押合同有效成立,抵押权即设立,只是不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此,有两点恐生疑问,需加探讨。其一,我国物权法将“第三人”限制为“善意第三人”,善意系指不应知道且实际不知道在抵押物上设定抵押权的第三人,当无异议。问题是,第三人的范围如何确定,是否包括抵押权人以外所有对同一标的物享有债权或物权之人?依笔者愚见,所谓第三人应特指对同一标的物享有物权之人,而不包括一般债权人。一些学者担忧,动产抵押未登记公示,如承认其优先效力,则债务人之一般债权人,必遭不测之损害。王泽鉴先生针对该观点指出,“一般债权人借与金钱,系信赖债务人之清偿能力,故应承担其不获清偿之风险。其既与动产抵押之标的物无法律上之直接关系,实不能承认其具有对抗动产物权之效力。一般债权人为避免遭受不测之损害,应设定相保物权”。笔者甚以为然。其二,车辆、航空器等部分特殊动产在一定机构设有登记簿,登记取代了交付或占有成为物权的表征方式。大部分动产,以占有或交付为其所有权取得的表征方式,而一般动产抵押权产生对抗效力则以登记为表征方式,这样形成在同一物上的物权表征方式的二元结构,是否会因此产生无法解决的权利冲突?比如,甲公司从乙公司购买的机器设备,该机器设备在出卖时系甲公司占有,从占用这一所有权的表征方式看,应系甲公司所有。但从中无法判断是否存有抵押权负担,因为抵押权系另一公示方式。当乙公司仅从占用判断甲公司具有处分权而买受该机器设备,而该机器设备在此之前已抵押给其他人并办理抵押登记时,权利冲突不可避免。为此,有学者认为这一权利冲突是物权表征方式的二元化的必然结果,一旦冲突发生便不可化解。笔者不以为然。动产抵押区别于质押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转移占用,在不能以交付作为公示方式的情况下,除非因噎废食不承认一般动产的抵押,总要有一种公示方式,由抵押不占有抵押物的特征,无论选择何种公示方式,均不可能与一般动产所有权的表征方式相同。何况,动产抵押登记,乃最经济且为承认动产抵押国家普遍采用的公示方式。事实上,同一动产上不同物权的表征方式的二元化,只有在物权法对动产抵押登记机关没有明确规定或不统一的情况下,才会使动产交易中的不测损害难以避免。在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动产所有权与抵押权不同的公示方式,且明确规定登记机关的情况下,权利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即使没有避免,亦是可以依据一定规则解决的、当然,交易中查阅登记资料,会增加交易成本,影响交易的便捷,这是物尽其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㈨ 担保制度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担保是民商法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横跨《民法典》物权编、合同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民法典》编纂中,对物权法、担保法等的规定进行了重大调整与完善,可谓变化幅度最大的部分之一,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挑战。
近日,《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以下简称担保制度解释)正式出台,该解释对以往的担保法律、法规、解释等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修改、整合。
解决很多争议问题的同时,也因其内容的繁杂、琐碎、晦涩,引发了大家更大的学习焦虑。很多情况下,该解释的一个条文对应了《民法典》多个条文,横跨物权编、合同编;也有很多条文交叉对应《民法典》不同编、章、节的内容。为帮助读者较快掌握担保法律制度,我们按照担保制度解释的顺序,将《民法典》相应内容找出对照,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简明扼要解读。
㈩ 担保物权的竞合规则
一、担保物权竞合担保物权竞合的处理规则
即一担保物上已经存在一个担保物权,担保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又在其上设立了一个以上的担保物权。
在这种情况下:
1、留置权最优先受偿(也可以说是优先于抵押权);
2、已登记的抵押优先于质押;
3、质押优先于未登记的抵押
二、担保权人的行为造成担保物权竞合的处理
即一担保物上已经存在一个担保物权,担保权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又在其上设立了一个以上的担保物权。在这种情况下:
1、先有抵押权的,不可能再产生质权、留置权或抵押权。
2、先有质权的,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再设立抵押权的,法无明文规定,原则上不行。但从法理上讲,如果经过担保人同意则可以,此时,抵押权优先于质权。
第二,再设立质权的,承诺转质可以,且转质权优先。但责任转质无效。
第三,再设立留置权的,可以,留置权优先。
三、担保物权竞合担保物权竞合的法律规则
1、“时间在先、权利在先”的基本原则;
2、“登记优先”原则;
3、“公示要件完备效力均等”原则;
4、“法定优先”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六条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