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赤峰市土地使用权

赤峰市土地使用权

发布时间:2022-06-22 14:45:40

『壹』 2022年4月份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红星二组团危房拆吗

计划是要拆的。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红星二组平房要8月底才能拆2022。因为还在招标,有人中标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赤峰红山区拆迁。所谓危房,是指建筑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不能保证居住者安全的房屋,如果一栋建筑成为危楼,且还在继续使用,一旦危及居住者和第三者的安全,产权人需要承担相关的民事法律责任,甚至是刑事法律责任。
经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红星二组团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的房屋实施征收,并于2020年7月17日作出《房屋征收决定书》,现将征收决定公告如下:
一、征收范围:东至红星小区二组团建成区、南至巷道、西至红星小区二组团建成区、北至红星小区二组团北片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
二、上述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收回。
三、赤峰市红山区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为征收部门,实施单位为南新街街道办事处,实施单位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
四、签约期限自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起60日内。

『贰』 如何进行土地使用权确认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确认土地使用权有家庭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其他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两种形式。
【法律依据】
《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条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依照有关不动产登记的法律、行政法规执行。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十九条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依照第二章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除外。

『叁』 赤峰的土地确权什么时候开始

确权机关是指依法有权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的行政机关。依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确权的权利主体为乡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就是说只有乡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具有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力。

主管是指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具体承办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做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具体承办确权工作,对确权的意见和建议,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肆』 关于土地使用权!

1\要看他土地证的使用性质。在土地使用性质一栏中如果标明了,是国有出地,并是以“出让”的方式取得的,那么你可以放心购买。
2、房产证也要看好,户名是不是出卖给你房子的人,与身份证核对。
3、签定买卖合同,并到房管局和土地局办理完过户手续后,你就获得了属于你的新的房产证和土地证,这样,他就没有办再要回去了。
4、协议最好聘请律师书写。不需要公证和去其他机关鉴证。
注意:1、如果不办理过户手续。他是有可能要回去的。
2、聘请律师时,要查看他的律师证,并索要律师费的收费票据。并将签订的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

为有效维护你的合法权益,避免事后发生纠纷,请聘请信誉良好的律师。

『伍』 请问土地使用权分为哪几种

1、按是否交出让金(即用地性质)划分为二类:出让地(已交了土地出让金)和划拨地(专没交土地出让金)两类土属地使用权证,这是最基本的分类.

2、按建房性质(使用性质)分: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行政办公用、旅游用地、综合用地等。规定什么用途就只能建什么样的房,而使用性质不同,土地出让的期限也不一样,如住宅为70年,而商业只50年。

『陆』 赤峰土地污染政府怎样处理

主要有: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对农田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其他环境问题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生态问题。

(五)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实行防治结合。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开展农用土壤和污染场地土壤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土壤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农村地区要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城市地区要根据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以规划调整为非工业用途的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为监管重点。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土壤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资源,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群众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职责,积极协调国土、规划、建设、农业和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本摸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编制完成国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框架;编制完成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并开始实施,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有所提高。

到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显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七)农用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加强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提出调整用途的意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八)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结合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环保部门应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明确修复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技术要求,监督污染场地土壤治理和修复,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别是改为居住用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

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使用功能。加强对化工、电镀、油料存储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区域性或集中式工业用地拟规划改变其用途的,所在地环保部门要督促有关单位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的结论作为规划环评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组织审查规划环评文件;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区域,环保部门依法不得批准该区域内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修复和治理。

造成污染的单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的,其所承担的修复和治理责任,依法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变更前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造成污染的单位已经终止,或者由于历史等原因确实不能确定造成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关人民政府依法负责修复和治理;该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负责修复和治理。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四、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沟通协调,有效整合资源,强化质量管理,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调查的进度和质量;在搞好调查成果集成的基础上,组织对调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做好数据、文件、资料、报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并组织好实施。组织制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场地判别、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等标准,不断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土壤环境监测计划并组织落实。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编制国家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应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并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十二)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十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保证投入每年有所增长。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保证资金逐年增加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地方也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我部将协调中央财政部门视情况对地方土壤污染防治给予资金补助。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土壤环境监测、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十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等研究。研究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推动建成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土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研制一批国家土壤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样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装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

(十五)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柒』 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

根据2002年行政机关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土地、矿产、测绘等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国土资源管理的地方规范性文件。
(二)组织编制并负责实施全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保护利用、地质勘查、基础测绘规划和科技规划。
(三)组织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地籍权属调查、变更调查及统计,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
(四)监督执行耕地特殊保护、农地保护、土地整治政策、农地转用管理办法及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规定;指导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
(五)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授权经营、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管理及临时用地管理,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指导农牧区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六)组织实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办法、标准、规程、规范;研究拟订矿产资源管理的具体办法,制定相关措施。
(七)依法进行采矿审批登记发证和采矿权出租、转让审批登记;调处重大采矿争议、纠纷;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管理。
(八)组织实施地质勘查工作标准、规程、规范;组织实施地质勘查规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九)组织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灾害防治。
(十)组织编制基础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重大测绘项目,审核测绘单位资格,保护测量标志;管理地图编制工作。
(十一)组织对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对土地规划、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交易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组织查处较大或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国土资源局承担的行政职能中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市政府公布的为准。

『捌』 赤峰市松山区农村房产证收缴后为什么不发放

确权后几个月就能发放。

农村房屋确权所需材料:

1、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或是合法用地的相关文件;

2、乡政部门下发的符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建设工程规划定点;

4、房屋坐落平面图;

5、房屋产权登记申请审批书;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的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玖』 土地使用权是什么

土地使用权是包括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出让土地使用权两种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土地,需要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金才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土地的使用权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拾』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分等结果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与8 个省区和两个国家接壤。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西与甘肃省毗邻;东连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南接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7 °10ˊ~126 °12ˊ,北纬37 °30ˊ~53 °20ˊ。东西跨经度29 °02ˊ,长达2400千米,南北跨纬度15 °50ˊ,最宽处约1700千米,国境线长4200千米,土地总面积115.51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疆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地貌

大地貌由东向西或从南向北呈现平原、山地与高原镶嵌排列的带状分布。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于中部,东部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相连,西部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遥相呼应,构成大地貌的“脊梁”及自然条件地域差异界线,把自治区分成山带外侧的内蒙古高原,山带内侧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特-河套平原,中间山地丘陵地带,岭东丘陵平原区,西南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高原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2%,山地占20.8%,丘陵占18.24%,平原占8.5%,河流湖泊水面占1.26%。

1.2 气候

内蒙古主要气候特征一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热,春温骤增,秋温剧降,寒暑变化剧烈,年较差和日较差大,热量偏低,无霜期短,热量资源能满足一年一熟制的需要;二是降水少而集中,地区分布不平衡,变率大,保证率低,东西部差异明显;三是干旱、风大、沙多,不仅是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也为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四是雨热同期,秋温和降水有效性高。年日照时数在2500~3400 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6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年较差在34~36℃,日较差在12~16℃之间。主要农业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6℃,大兴安岭北部年均气温低于-4℃,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盟年均气温6~8℃。全区≥10℃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80~150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10℃积温低于1400℃。境内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大兴安岭东部年降水量在400~500 毫米。岭西大部分地区低于350 毫米,西部地区在150~350毫米,最西端的荒漠区在25~50 毫米。年蒸发量在1000~3000 毫米,是降水量的3~5倍,全区大部分地区冬春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5天,个别年份在40天左右。

1.3 土壤

内蒙古土壤分布规律是:东北向西南沿经向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呈弧形地带分布;南北沿纬向依次为:褐土-栗褐土-黑钙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呈纬向地带分布。此外,还有非地带性土壤,如草甸土、潮土、盐土、碱土、风沙土等分布于全区各地相应的地形部位。

1.4 资源

内蒙古境内水资源分布与地貌、降水条件密切相关,大体上自大兴安岭以东,阴山山脉以南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区属外流区域,主要由嫩江、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永定河、滦河、黄河等六大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较发育,水资源较丰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阿拉善高原区属内流区域,主要由乌拉盖河、塔布河、黄旗海、岱海等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不发育,水资源短缺,并且有相当面积的无流区。全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58条;大小湖泊1000多个,多为内陆湖,集中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个。全区现有地表水资源约370.96亿立方米,在地区分布上具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规律。东北部约占总水量的88.6%;中西部地区仅占11.4%。此外,黄河过境水量年均315亿立方米,内流水量19.50亿立方米。按地下水储量和埋存条件,境内大体可分为丰水区和少水区两类。全区地下水淡水净储量为137.89亿立方米。

1.5 社会经济情况

据2000年统计,全区总人口为2372.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00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20%;乡村人口1371.30万人,占57.80%。农业人口1535.4万人,占64.72%;非农业人口837.0万人,占35.28%;乡村劳动人口695.46万人,占29.31%;农业从业人员463.0万人,占19.52%。国内生产总值1401.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72元,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2038元;工业生产总值556.2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16亿元。粮食总产量1241.88万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2800千克/公顷;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116.37万吨,甜菜产量141.28万吨,瓜类产量161.68万吨,蔬菜产量759.87万吨。年末牲畜总头数4912.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3.40万吨,奶类产量82.99万吨,禽蛋产量24.41万吨。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350.25万千瓦,机电井数量28.09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17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5.69万公顷,农村牧区用电量21.30亿度,化肥施用量74.75万吨。

2 耕地利用现状

2.1 利用结构

据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1550.9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9569.5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建设用地165.84万公顷,占1.44%;未利用地1815.50万公顷,占15.71%。农用地中耕地759.16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57%;园地7.20万公顷,占0.06%;林地2048.79万公顷,占17.74%;牧草地6660.71万公顷,占57.67%;水面93.72万公顷,占0.81%。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4.6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99%;交通用地33.50万公顷,占0.3%;水利设施用地17.69万公顷,占0.15%。草地是内蒙古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其次为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7.47%和15.71%。

2.2 利用特点

2.2.1 土地利用宏观成带性

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突出的表现为宏观成带性分布规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农牧林界限。山地以东、以南地区为农牧林交错用地类型区,山地以北、以西为牧业用地类型区,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为农耕地集中分布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山地及大兴安岭北端为林业用地类型区。由于地貌及地表物质的局部差异,土地利用同时表现出次一级的带状分布。如赤峰、通辽地区以西辽河平原为中心,呈半环状结构;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由于阴山东西延伸,土地利用呈现出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鄂尔多斯、乌海地区表现出自高原腹地牧业用地,依次为沙地-丘陵农牧交错用地-沿河平原农业用地的带状分布规律。

2.2.2 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性

内蒙古土地利用结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而且用地布局、方式以及生产水平地域间都有较大的差别。就各盟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看,表现为阿拉善盟、乌海市难利用地——草地型,锡林郭勒盟——草地利用型,呼伦贝尔市——林地-草地利用型,兴安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市——草地-林地-耕地利用型,通辽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草地-耕地-林地利用型,呼和浩特市——耕地-草地-林地利用型6种明显的类型差异。从利用方式和效益方面看,耕地的耕作方式东部区以大田垄作为主,中、西部地区以条播为主;农作物品种东部区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油菜为主;中部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莜麦、胡麻为主;西部区以小麦、玉米、油葵、甜菜为主。东部区由于雨水较多,土质较肥沃,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即使旱作产量也较稳定,而且效益较高,成本较低;中部区由于地上、地下水都比较贫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物产出水平不仅低,而且极不稳定;西部区降水量小,属无水即无农业区,但有得天独厚的黄河过境水,凡有浇灌条件的耕地或人工草地,生物产量高且稳定,可成本相应要比中部区高。

2.2.3 土地利用的农牧林交错性

农牧林交错区位于种植业用地区和牧业用地区之间,是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共有旗(县、市、区)16个,土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4.9%,耕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4%。这种土地利用的农牧林交错,表现在宏观上由于气候的半干旱性,中观上地貌的梁原性,微观上物质的多样性,以及人口的蒙、汉多民族居住性,由于气候、地貌、土壤、人口、民族构成的交错,决定了宏观-微观的农牧林交错带与交错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斑块分布的特征,即农林、农牧、农牧林多种类型的交错。

2.2.4 牧草地、未利用土地比重大,土地利用表现出宏观原始性

内蒙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一直以牧用为主。近一百多年来,虽然农业从不同方向向草原渗透,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及民族习俗等种种原因,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牧草地利用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其次是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71%,表现出土地利用的原始性。

2.2.5 人均用地占有量的总体富裕性和地区差异性

全区2000年人均土地面积4.8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2公顷,人均林地面积0.86公顷,人均草地面积2.81公顷,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内蒙古土地人均占有量总体的富裕性预示着土地的可开发潜力还较大。从地区看,全区各盟市人均土地可划分出四个数量级,即人均0.67公顷以下,有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包头市;0.67~6.67公顷,有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兴安盟;6.67~66.67公顷,有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66.67公顷以上只有阿拉善盟。可见,人类开发土地与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

2.2.6 土地利用率高,土地生产效益低

全区已利用土地为9735.4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4.29%。其中农业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非农建设用地占全区用地总面积的1.44%,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71%。土地利用率比全区平均利用率(74.2%)高10个百分点,但土地生产效益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值,内蒙古为1212.73元/公顷,全国为2516元/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20%。

3 农耕地分等结果分析

3.1 分等结果

据2003年进行的农耕地分等结果,全区耕地总面积为7591634.08公顷,共分为12个等别。其中一等耕地有3529726.56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6.49%;二等耕地有1564225.25公顷,占总面积的20.60%;三等耕地有763148.87公顷,占总面积的10.05%;四等耕地有657021.29公顷,占8.66%;五等耕地有348677.24公顷,占4.59%;六等耕地有308345.82公顷,占4.06%;七等耕地有223104.53公顷,占2.94%;八等耕地有107440.85公顷,占1.42%;九等耕地有59628.15公顷,占0.79%;十等耕地有18468.52公顷,占0.24%;十一等耕地有10622.42公顷,占0.14%;十二等耕地有1224.58公顷,占0.02%。

3.2 等别分布特点

(1)全区四等及四等以上农用耕地面积1734542.40公顷,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22.85%;三等及三等以下农用耕地面积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77.15%。表明自治区农用地总体质量不高,多为中、低产田。

(2)高等别的农用地集中分布在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及城郊结合部,以及黄河、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占全区七等及七等以上耕地面积的90%以上。是全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水资源丰富,农田基本建设好的水田、菜地和水浇地的集中分布区。低等别的农用地境内分布比较普遍,较集中的有大兴安岭南端山地、老哈河-教来河中上游丘陵台地、阴山南北丘陵台地、准格尔-和林格尔黄土丘陵及鄂尔多斯高原区,主要为无灌溉条件的旱耕地及坡耕地。

(3)从地域组合结构看,东部区农用地总体质量高于中西部地区,灌溉区高于旱作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为界,农用地质量东、南旱作区高于西、北旱作区。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7~12等耕地面积5924119.93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79.64%;城郊结合部7~12等耕地面积27353.81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6.51%;黄河、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7~12等耕地面积7370.05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1.75%。

(4)从地域组合特点分析,全区好的和较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的基本特点:①地形普遍平坦,土层深厚;②土壤质地多为壤质或偏黏性质,有利于耕作和土壤保肥;③原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耕性较好,有利于农耕作业;④水资源条件,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高;⑤农业历史较为悠久,使用者有良好的培肥土地的习惯,使耕地已进入良性循环的使用阶段。

3.3 等别的影响因素

3.3.1 农耕地受土地限制因素的影响

全区农耕地等别限制因素主要有: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水利条件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地势及水利条件等,都是造成农耕地等级差别的因素。

3.3.2 农耕地受自然质量因素的影响

由于全区从西到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差异很大,如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气候的逐变、热量递增、水资源占有的不均匀性,都是造成农耕地等别的差异。

3.3.3 农耕地受管理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影响

分等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土地经济系数是土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一个检验,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因不同的经济生活水平,对土地的投入也各不相同,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文化素质的差异,都是造成农耕地等级差别的原因。

4 农耕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耕地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

由于自然条件以及沿袭下来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习惯,所以农用地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在耕地中旱作地多、低产田多、坡耕地多,由于风蚀、沙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肥力低下,耕地产量低而不稳。

4.2 农业生态条件恶化

多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乱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风蚀沙化加剧,大部分旱地缺乏必要的耕地保护措施。使农田土壤劣质化,水分、养分严重失调,肥力下降。据调查,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2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降低30%以上,速效钾降低20%以上。遇灾就减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由于土地生产力低而人口不断增加,集约利用水平低,只有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形成了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3 旱地农用投入少,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对农田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偏少,每年施农家肥料的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2/3左右,而且亩施用量少,仅1000千克左右,每亩使用化肥8千克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区水资源短缺,90%的耕地无灌溉条件,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对旱地农业特点认识不足,在水源缺乏、坡耕地多的旱农区没有把扩大水浇地作为改善生态条件的主攻方向,而忽略了以“蓄水、保土、养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所以大部分旱地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农业水利设施条件无明显改善,旱地农业生产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4 种植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粮豆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始终悬殊,经营观念不能紧跟经济发展的速度,大部分农民对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等新的经营方式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市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5 合理利用农耕地的对策

5.1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做到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对风蚀、水蚀严重和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发展农区畜牧业,突出抓好产业化,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

5.2 增加农业投入

针对全区农耕地存在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劳力、科技等。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合理利用土地,鼓励农民在培肥地力上下功夫,科学使用化肥,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耕地保护》条例,严禁滥占耕地。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5.3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在广大旱作区,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挖掘水资源潜力,旱改水;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等高耕作种植技术,建设等高田,有效拦截天然降水,努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突出解决“旱”的问题。

5.4 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

根据全区的水域特点分区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作物,一是建立优质水稻基地;二是建立优质马铃薯基地;三是建立优质玉米基地,四是建立优质蔬菜基地。通过对全区农耕地分等,把土地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属性进行综合评定,目的是为农村地籍管理,农用地的使用流转、确定农用地征地补偿、土地使用税及合理利用农耕地,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全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5.5 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及其补偿提供合理标准。

阅读全文

与赤峰市土地使用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
连云港专利代理 浏览:613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浏览:452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