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益物权的动产
用益物权是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动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权。这是用益物权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只能设立于不动产之上的说法。对于建设用地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来说,是针对不动产的。但也有对动产的,例如你借了他人的动产或是通过合同等合法方式对他人所有物(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你借来的物品所有权属于他人,但你合法对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
『贰』 我借了别人东西,被小偷偷了,我能向小偷行使什么权利占有返还请求权原物返还请求权
你的权利是占有返还请求权。
东西主人的权利是物权返还请求权。
『叁』 借用合同是用益物权还是债权
益物权是相对于所有权来说的,债权是相对于人身权来说的。
借用权不是法律规定的物专权。其立属法和理论理由如下:
一般来说,只有在不动产上才有设定用益物权的必要,因为不动产不的公示以占有为方式,因此有必要以独立的物权来保护对不动产的使用、收益权益。比如以前理论上的典权、现在的地役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罗马法、民法理论上的“人役权”。这种用益物权实际上是对他人“所有权的限制”。
对于借来的不动产的借用权,以占有的方法就能够充分行使权利,以借用合同债权足以限制所有权,因此通常法律没有必要对动产设立用益物权。所以所谓借用权只是合同债权,而非物权。
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租给承租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肆』 法律问题 关于物品所有权的(我猜是这么分类的)
东西还得物归原主。
《物权法》里有个物的追索权,就是说只要东西是你的,无论东西现在在谁手上,你都可以请求其返还。但是也有除外条件,也就是有例外,善意第三人制度就是例外。比如B不知道是A偷的,以为东西就是A的而买了过来,那B就是善意第三人,此时东西已经属于B了,你只能找A请求其支付该东西的等价的钱财,要不来东西了。想要拿回东西只能从B那里买。
『伍』 借出的东西可以依靠所有权直接取回吗
你将物品借予他人,就与对方形成了借用合同关系,至于是否有偿则由当事人约定。但无论是否有偿,对方都基于该合同而合法的享有占有、使用、受益的权利,即对方享有除处分权之外的物权的所有权利,这也就是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因此,你把借予他人的物品未经告知并经对方同意擅自取回,从民事角度分析,至少构成侵权或违约,从刑事角度分析,还涉嫌构成盗窃。如果不愿继续让对方借用,应告知对方终止借用关系而合法取回,特别是在有偿出借的情况下。如果是无偿的,则相对简单,可随时终止,但仍应提前告知以免给对方造成损失。
如仍需交流,请致函[email protected]或QQ317285201.
『陆』 产权就是物权,是特定财物的归属权,也就是说所有权,此种说法对吗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产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有六种形式:1、按产权历史发展动形态的不同分类,房地产:可以分为物权、债权、股权。2、按产权归属和占有主体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原始产权、政府产权和法人产权。 3、按产权占有主体性质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私有产权、政府产权和法人产权。4、按产权客体流动方式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5、按客体的形态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有形资产产权和无形资产产权。6、按产权具体实现形态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所有权、占有权和处置权。此外,还可以根据产权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等。一般情况下,不宜做区分,两者是可以混用的。大陆法系一般称所有权为物权,英美法系则一般称为财产权,即产权。两者从逻辑角度基本没有大区别。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不是通说。我国通说认为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可以通用,但我个人是认为物权这一概念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能包含于产权这一概念里。物和财产、物权和财产权是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物不一定是财产,财产也不一定有物的形态。具有物权不一定具有产权。物可以是借来的,租来的,承包的,寄存的,也可能是骗来的,抢来的,偷来的,捡来的,反正物在谁手里,谁就具有物权,但是未必具有产权。房屋的承租人具有物权,可以使用该房屋,即使房屋产权人也不能随意进入,因为物权不在他手里。承租人虽有物权但不具有房屋产权,产权人的财产权是通过房租来实现的。小偷偷了人家的自行车,只是偷走了物权,但是合法的财产权是偷不走的。当自行车的物权在小偷手里是时,产权人也不能去偷或抢,只能以产权人的权利去主张返还。而返还时可以是原物,如果原物灭失,损坏,也可以返还等价的财产。法律只能保证产权人财产权利不受损害,但是不能保证原物返还。标的物的灭失,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又如拾得物,法律上叫无因管理。拾得人取得了物权,有责任保管好拾得物,其物权也受法律的保护,但当产权人出现时,拾得人又必须原物返还,而产权人应向拾得人支付保管的费用。所以根本不是物在谁手里财产就是谁的。非法所得的财产,即使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合法的手续,也只能取得物权,财产权仍然是非法的,必要时候财产还是要返还的!所以专家们说物权是绝对权是错误的,物权是相对权,财产权才是绝对权。物权可以出租,借用,但财产权却没有改变;相反即使财产权变更了,物权却不一定变更,购物付款后,已经取得了财产权,但没提货之前,物权还没转移,卖方仍有责任保护物的安全。
不管怎么样去区分,法律关系都是那么紧密结合着,想要完全的找出区别的还是很少的,毕竟法律关系都有个因果前后关系。产权与物权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任何产权与物权主体对其权利的行使,都是在收益最大化动机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没有收益的权利是不可能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柒』 物权交付的形态是什么啊
1、“物权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么概念”:是一个物权变动方式的概念,即:动产的物权变动,以交付为公示,交付后即完成了物权的变更过程。
2、“说明只要动产交付给对方了。物权就属于对方了是吧?”:是。
3、“那这个交付是什么概念呢?”:物权变动,《物权法》将其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合同,即基于双方合意的变更物权的债权合同、物权实际变更的物权合同,物权变更应以双方合意的以变更物权为内容的债权合同为基础,在有双方合意变更物权的合同的基础上,将物实际交付给合同对方的,才发生物权变更的效力。
如果在双方达成以变更物权为内容的合同后,一方反悔不再交付:则物权未发生变更效力,但原为变更物权而签定的债权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权并没有变更,合同守约方可以依据原债权合同(买卖合同或公证后的赠与合同、公益合同等到)追究违约方的责任。
4、“比如别人借我一个铅笔,是不是铅笔交到我手上就已经算是交付了?物权就变成我的了?而对方只有债权,丧失了物权?”:非也。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不是《物权法》意义上的“交付”,而是临时转移占有,因为你们之间只有“借”的临时转移铅笔给你使用的合同,并没有以将铅笔“给”你(不管是赠与还是买卖)为内容的债权合同。
5、“还有如果上面说的成立的话,那我去商场看珠宝,指出要看什么了。售货员把宝石交给我手里的时候,就等于物权交付了?他们就只有债权了?”:
(1)上面你所说的不成立,因此下面的例子也不成立。
(2)售货员将宝石交到你手上:你们之间并没有形成你买她卖宝石的买卖合同的合意,双方都没有以转移宝石物权为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合意的以转移物权为内容的债权合同的基础在,所以:这也不是“交付”,只是临时转移“占有”。
6、“那是不是我拿起就走,对方只要敢抢回去,那就构成抢劫罪?因为物权属于我了;他想不通过合法途径让我还债给他,就等于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抢劫?”:
(1)呵呵,你不用暴力威胁的手段当场拿起就走:属于抢夺。如果用暴力威胁手段:你才是抢劫、而不是售货员抢劫。
(2)你交没有“物权”:只是临时占有、只有验看的权利。物权仍然属于商场。
(3)只有在你与售货员达到买卖合意、你交了货款后,售货员将宝石交到你手上时:这才是《物权法》意义上的“交付”。
7、“如果和我所理解的概念一致,那么物权法不就成了合法“抢劫”的保护伞了?”:不会和你理解的概念“一致”,也不会发生你所担心的误解和现象,因为即使不懂一点法理的人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交钱拿货,呵呵。
8、“比如借出去的东西。被别人卖了。是无法从第三人那追回物权的。只能从跟你借东西那追究债权,也就是说这时候只有债权,已经丧失了物权”:
(1)借东西的人擅自出卖借来的物品:属于无权处分行为,不一定就追不回来,不是“只能”、只是“可能”,即:如果购买人是知道内情的,购买人不属于善意第三人,购买人与借物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原物所有人追认买卖合同,买卖有效;如果原物所有人不承认买卖合同:买卖无效,原物所有人有权追回原物。恶意购买人的损失应和借物人共同承担。
如果购买人不知道内情;属于善意第三人,买卖有效、购买人取得该物所有权。此时:原物所有人的物权因为借物人的侵犯的权行为而丧失,所有权转化为债权,借物人应以全权方式补偿侵权损失。
9、“第一把别人拥有物权的物,也就是借来的或者租来的物给卖掉这本身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这种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买卖合同条款应该不受法律承认”:这说法不准确:
(1)把借来的或租来的物卖掉:不仅是“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而且属于违法的侵权行为,正像你所说,违反了《民法通则》,但不仅是违反民通第7条,还违反了《民法通则》第五章 民事权利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和《物权法》中关于物权的保护规定。
(2)“买卖合同条款应该不受法律承认”:法律并没有无条件“承认”这买卖合同,但也没有全部否定,而是将这合同作了区分处理,
即:区分购买人是否善意第三人、区分原物所有者的态度来处理,如果是原物所有人也在事后追认这买卖合同:买卖合同有效。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认这买卖合同:购买人是善意第三人的,购买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权以保护交易的的善良交易对象的交易公平,同时确定无权处分的出卖人为侵犯原物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侵权人,由侵犯物权人承担对原物所有人的物权损害赔偿责任。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认这买卖合同、且购买人是恶意第三人的:买卖合同无效,原物所有人有权追回原物。
8、“第二.这种卖把别人拥有物权的物卖掉本身是违法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就是非法的利益,也就是构成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又是以通过欺骗的手段,骗了物权所有人也骗了第三人而获得的非法利益,这就构成了诈骗,主观要件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要件是以欺骗作为手段。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为把物卖掉,对方就只有债权,丧失了物权,等于把物转化为钱的这种财产所有权归为己有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完全符合,可是现在的物权法这样一规定只有债权,就等于否定他诈骗罪,物权法不是宪法,所以不能大过刑法,这时候又怎么解释呢?”:
(1)朋友,你应是个法学爱好者亦或是自学者?学了一些概念却没能融会贯通,自己把自己绕了个结实。把俺都快绕糊涂了,真是服了你了。
(2)借物人没有通过欺骗原物所有人而取得物:他是合法占有、是“借”而不是“骗”:界定为民事无权处分事件的,应是在当初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借”,借到手后才产生“卖”的意思。
(3)如果借物人在当初“借”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或租)来后转卖:这不再是侵犯物权的民事纠纷、也不再是无权处分,而是纯粹的诈骗犯罪,此时你所说的就是正确的,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完全符合”,不能再作为民事案件处理,在诈骗数额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时,应以诈骗罪立案侦查;在没有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时,应以违反治安管理的诈骗行为进行处理。
(4)“可是现在的物权法这样一规定只有债权,就等于否定他诈骗罪,物权法不是宪法,所以不能大过刑法,这时候又怎么解释呢?”:是你理解错了,《物权法》只调整民事纠纷范围内的物权行为,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种只是以“借”为幌子、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借”来或租来后卖掉谋利,就是纯粹的诈骗行为,不能再适用《物权法》来调整,《物权法》没有“否定他诈骗罪”(因为那已经不是《物权法》能管的范围,而是有《刑法》作了相关规定),也没有“大过刑法”。
『捌』 请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如果有人向借物方借东西,第三者导致物品或钱财丢失,谁应负主要责任,请
根据物权法及侵权责任法相关的规定,实际占有人对物的损毁灭失承担风险。基于其占有保护请求权,实际占有人可以向导致损害的第三人(侵权人)主张权利,要求赔偿。物权所有人(真正的主人)可以向实际占有人追偿,不论实际占有人是否向第三人追偿,因为这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个侵权关系。
至于你的要求:具体到哪一本哪一章哪一节哪一行,实在没时间给你去翻法条,抱歉。但这个案子就是这样处理的。
『玖』 一个人把借来的东西给我,我弄丢了,责任怎么划分
1、“一个人把借来的东西给我,我弄丢了”,最终责任由你承担。
2、三方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东西的所有人和出借东西给你的人存在一人借用的关系,出借东西给你的人和你又存在借用关系。
东西的所有人可以依据债法起诉出借东西给你的人,但却不能依此起诉你,因为债具有相对性。而出借东西给你的人可以依据债法起诉你。此外,东西的所有人可以依据物权法起诉你或出借东西给你的人,要求你们赔偿。出借东西给你的人也可以依据特物权法起诉你。但是不论如何,承担的最终承担者是你本人。
『拾』 物品所有权归属
法律分析: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四十条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二百四十一条 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