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洛宁县国土资源局
洛宁古称崤地,原名永宁。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38′、东经111°8′~111°50′。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县城距省会郑州215公里,距洛阳市93公里,总面积2305.5平方公里。2009年底辖8镇10乡、389个行政村、3048个村民组。有汉族、回族、蒙族、满族等10个民族,46万人。境内地形复杂,山川原岭皆备,山区占69%,丘陵原区占22.3%,川涧区占8.7%,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占洛阳市总面积的15.2%。地貌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洛宁历史悠久,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
刘宝成党组书记、局长
李智武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孙少波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红海 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元文 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红岩 党组成员、副局长
辛云坤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刘宝成简介:栾川县三川镇人,1965年3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5年8月~1990年3月,栾川县三川乡政府招聘干部;1990年3月~1993年3月,任栾川县三川乡党委委员(1992年7月,录为国家干部;1992年7月~1994年7月,任河南大学中文专业函授学习);1993年3月~1996年1月,任栾川县三川乡政府副乡长;1996年1月~1997年2月,任栾川县合峪镇党委副书记;1997年2月~1999年5月,任栾川县石庙镇党委副书记;1999年5月~2000年5月,任栾川县秋扒乡党委副书记;2000年5月~2002年1月,任栾川县农委副主任,期间,2000年7月~2002年12月,在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函授学习;2002年1月~2004年8月,任栾川县农机管理总站副站长;2004年8月~2008年4月,任栾川县外贸局局长;2008年4月~2008年12月,任栾川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主任;2008年12月~2009年9月,任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2009年9月至今,任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设办公室、财务股、建设用地股、政策法规股、地政地籍股、土地规划股、矿产开发股、地质勘查股、资源与环境股、土地监察大队一队、土地监察大队二队、土地权属信访股、土地利用股、矿山稽查大队一队、矿山稽查大队二队、政工股(纪检监察人事宣教)、土地开发中心、土地评估所、测绘管理股、土地储备中心、安全股、年租金征收办公室22个股室,辖城郊乡、城关镇、回族镇、马店乡、长水乡、罗岭乡、上戈镇、故县镇、下峪镇、兴华镇、底张乡、山底乡、赵村乡、陈吴乡、涧口乡、东宋镇、河底镇、小界乡18个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设下峪、兴华、山底、陈吴、长水、崇阳、大原7个矿管站。
【土地资源】至2010年底,洛宁县土地总面积230568.9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5651.3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2565公顷),占23.8%;林地面积90899.10公顷,占39.42%;园地面积3333.05公顷,占1.45%;草地面积4.61公顷,占0.001%;其他农用地14094.36公顷,占4.55%;居民点、工矿用地10819.27公顷,占4.69%;交通运输、水利用地1450.39公顷,占0.63%,其中交通用地417.72公顷,水利用地1032.66公顷;未利用地58426.66公顷,占25.34%。
【耕地保护】2010年,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和建设用地“六不批”制度,坚定不移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确保省、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一是组织召开了洛宁县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成立洛宁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分别与各乡(镇)长签订了201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书,将全县55651.37公顷耕地保有量和52565公顷的基本农田通过目标管理形式分解落实到乡镇,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县与乡、乡与村、村到户分别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做到了监管员、任务、责任“三落实”;四是强化宣传,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在沿乡公路、川区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大型保护标志牌,营造良好的保护耕地工作社会氛围;五是为加大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土地开发五年规划》,通过土地整理和补充耕地储备,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度,上报用地11个批次,面积250.0499公顷,其中,2010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2.27公顷、第二批城市建设用地33.861公顷、第三批城市建设用地征收29.1875公顷、第四批城市建设用地33.5788公顷、第一批乡镇建设征收土地7.4977公顷、第二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14.1955公顷、2010年度第三批乡镇建设用地未利用转用52.8376公顷、第一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31.3559公顷、第二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23.8834公顷、第一批补办乡镇建设征收土地17.0991公顷、第二批补办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4.2834公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洛宁县完成县、乡两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成果已通过省、市审批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完成,将为洛宁县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促进洛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2010年,完成投资720万元的东宋乡中河堤村(土地总面积110.48公顷)和河底镇大明村(土地总面积147.77公顷)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完成2009年新增费787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前期所有准备工作。
【地籍管理】2010年,积极开展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完成15个乡镇外业地籍更新调查和内业数据库建设工作;全年土地登记发证30宗。
【土地二次调查】2010年,在全县18个乡镇345.853395万亩土地范围内继续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县农村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了全县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2010年6月13日,洛宁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通过市级预检。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10年,依照法律程序供地12宗,共计面积260.962公顷,收取出让金1.8119亿元。其中,挂牌出让7宗,面积11.2593公顷,收取出让金3998.25万元;协议出让1宗国有建设用地,规划用途为采矿用地,面积235.3333公顷,收取出让金1.4121亿元,划拨用地4宗,面积14.3694公顷。
【卫片执法检查】2010年,洛宁县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涉及12个图斑、14宗地,总面积250.1亩,其中新增占用耕地143.1亩。经过实地核查,14宗中7宗为合法用地,占地156.46亩,其中耕地138.9亩;2宗为违法用地,占地23.4亩,其中耕地4.2亩;5宗为实地伪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或地貌发生变化,不属新增建设用地),占地70.24亩。洛宁县对2宗违法用地及时进行了纠正,收回违法用地19.2亩,补办用地手续4.2亩。洛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组织国土、城建、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50多人,出动大型机械两台,依法对东关万基新型建材厂违法占用的15.15亩耕地上的所有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强制拆除,并恢复耕种条件,使洛宁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下将为2.94%。
【矿产资源】洛宁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25种。金属矿产有金、银、铅、锌、铁、钼等12种。其中金储量:矿石量746.32万吨,金属量46.35吨;银铅储量:矿产量597.32万吨,金属量银1094.45吨,铅316400.15吨;锌储量:金属量37778.84吨,金、银矿产储量在河南全省储量中均占重要地位,已探明大型金矿床1处,中型金矿床3处;大型银矿床1处,中型银矿床1处。全县共有矿山企业20家(有采矿证),矿区总面积114.7537平方公里;共有勘查区45个,总面积408.78平方公里。
【矿山资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依法办矿、有偿有序、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的原则,充分结合洛宁县矿产资源布局状况,开展全县矿产资源整合,完成洛宁县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工作,使全县矿产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被市局授予“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先进单位”。
【矿业秩序整顿】2010年,以理顺秩序,规范开发、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加强监管与严厉打击并重,继续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对矿山秩序的规范管理常抓不懈,对44个勘查区、21个采矿区及非法采矿点进行全面整治,取缔无证开采洞口20余个,拆除工棚46个,遣返工人200余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矿权纠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矿业秩序和矿山安全监督员制度,各矿管站在矿山企业派驻驻矿员,在矿产资源较多的乡、村设立了监督员,形成了县、乡、村、矿四级联动的监督管理网络,有序依法开采,维护了矿山安全。
【采矿权管理】2010年,根据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文件精神,结合洛宁县现有矿权人的实际情况,对全县21个采矿证实施了年检工作;同时,对矿山实行储量动态管理,有效预防了企业越界开采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地质勘查管理】全县有45个勘查区,涉及金、银铅、铜、钼等矿种。为规范探矿权人的勘查行为,洛宁县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探矿权的监督管理:一是实行探矿权人勘查实施方案备案制;二是向各勘探区派驻监督员,对勘探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强化矿山稽查,从严查处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转让探矿权和越界探矿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勘查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确保矿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2010年,认真编制《2010年洛宁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健全领导机构,成立县应急处置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巡查、监控等制度,全年无地质灾害发生。
【地质环境治理】2010年,指导18个采矿企业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完成虎沟金矿、吉家洼金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神灵寨地质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施工任务。
【执法监察】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不断加大土地动态巡查力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方案,建立土地执法发现机制、制止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力争把违法用地消灭在萌芽状态。2010年度,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5起,下达处罚决定25起,结案率达95%。
【信访稳定】2010年,全年接待来信来访群众140余人次,处理信访案件19起,结案率98%,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全年有效控制了涉土、涉矿方面赴京、赴省和集体上访案件,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政务信息】2010年,洛宁国土资源局政务信息采编水平明显提高,全年采编上报各类政务信息170余篇,完成调研报告12篇,其中《洛宁县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在河南省《县域经济》上发表,被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授予“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把“内练素质,外树形象”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建立完善了工作台账,设立了荣誉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开展争创先进股室、关爱空巢老人、向玉树灾区献爱心、青年自愿者服务等文明单位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程度,被洛阳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韦天虎)
『贰』 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建于1957年,是伴随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省辖市。东接洛阳,西临陕西省,南通南阳市,北连山西省,管辖三县(陕县、渑池县、卢氏县)两市(灵宝市、义马市)一区(湖滨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总人口223万人。三门峡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被誉为“天鹅之城”和黄河明珠。近年来,三门峡市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煤化工、铝工业、有色金属深加工和林果业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特色经济体系,带动了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
马进仓 党组书记、局长
崔宗勤 党组成员、调研员
阴旭阳 党组成员、调研员
徐建立 党组成员、调研员
卫骁 党组成员、调研员
李光生 党组成员、调研员
王西鹏 党组成员、副局长
田宝群 党组成员、副局长
上官勤学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马进仓简历:河南新密人,1953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2年5月~1995年6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工委委员;1995年6月~2002年1月,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工委委员;2002年1月~2004年5月,洛阳市地矿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4年5月~2007年3月,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7年3月至今,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于2001年在原三门峡市土地管理局、矿产资源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主管三门峡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工作部门。辖渑池县、义马市、湖滨区、陕县、灵宝市、卢氏县6个国土资源局和开发区建设土地局。内设办公室、财务科、信访办、执法监察科、地籍测绘科、规划科技科、耕保审批科、土地利用科、矿产资源开发科、储量勘查科、地质环境科、纪检监察室等12个科室和市土地开发储备整理中心、市矿业开发中心、市地产交易中心及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等4个二级机构。截至2010年底,共有职工114人,大专以上学历达97%。
【土地资源】据2010年度变更调查显示,全市耕地17.70万公顷,园地5.33万公顷,林地53.74万公顷,草地11.22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37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7万公顷,其他土地2.61万公顷。
【耕地保护】2010年,全市经储备并备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项目7个,新增耕地941.5公顷,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98.2731公顷相抵后,净增耕地643.23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全面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共建立县(市、区)级档案7套,建立乡级成果档案66套,村级档案1348套。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宣传力度,2010年,三门峡市共投入经费68万元,设立大型宣传标志牌23块,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53块,与村民小组签订责任书10514份,与农户签订责任书304450份。
【土地利用】2010年市本级处置土地56宗,总面积162.682公顷,总成交价款68579.5986万元。其中,“招拍挂”出让17宗,面积55.978公顷,成交价款59029.4794万元,实现纯收益50346.1万元;协议出让11宗,面积28.976公顷,出让价款6886.5392万元;规划变更19宗,面积33.923公顷,补交出让金2663.58万元;划拨土地9宗,总面积43.8043公顷。
组织开展了房地产开发市场专项检查等工作,全市共清查闲置土地4宗,面积6.9707公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有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六项制度,全市共供应房地产用地197宗,面积703.60公顷,其中出让154宗,面积550.56公顷,收取出让金21.8亿元,其中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120宗,面积458.92公顷,收取出让金20.5亿元。市本级共供应土地41宗,面积110.23公顷,其中出让32宗,面积66.69公顷,出让总成交价款达7.47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45亿元相比增长了37%。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全市共报批项目建设用地51个批次,总面积903.093公顷,其中农用地769.3093公顷(耕地555.7169公顷),有效保障了244个省、市联审、联批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土地勘测定界及评估】2010年,三门峡市金土地勘测服务中心累计完成勘界工作371宗,勘测面积1968.48万平方米,形成勘界报告350余套2000余份,绘制宗地图100多宗200余份;并积极配合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完成个人住宅楼发证工作92栋。
【地籍及测绘管理】2010年,三门峡市本级共受理国有土地登记108宗,其中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登记104宗,变更登记4宗;审批个人住房用地分割登记2869户;接待土地登记公开查询100余宗,整理归档地籍档案100余卷,更新图斑200余个。开展了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全市29家测绘单位,22家测绘单位通过了复审换证工作,5家测绘单位是新证不需要换,注销2家丁级资质单位。新申请的2家测绘资质单位,1家丙级通过审查证书,另一家丁级资质正在审查受理当中。组织开展了“8.29”测绘法制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咨询台15个,摆设宣传版面54块,悬挂宣传横幅106条,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0余人。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地图市场检查工作,对本市火车站、汽车站、各大宾馆、书店进行了检查,没收“三无”地图册30余本。按规定办理测绘任务备案和测绘成果汇交工作,完成了三门峡市规划局沿黄河景观带1:1000邮码航测成图项目测绘任务备案工作和三门峡市28家测绘单位价值3万元以上测绘任务成果目录汇交工作。组织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优质工程奖评选工作,2010年本市有4家测绘单位申报的4项工程项目,获得了优质工程奖。参加了国家测绘局“苍穹数码杯”测绘行业学法用法征文活动,并获得三等奖。
【第二次土地调查】截至2010年底,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先后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与数据建库、城镇地籍调查外业调查、与相邻11个县(市)涉及的160余幅1万余个图斑的接边、2009年统一时点变更调查、全市基本农田上图、国家对该市统一时点更新调查与基本农田成果提出问题的整改与完善等阶段性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初,全市6个县(市、区)的66个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顺利通过省、市有关专家审查,并于5月26日前全部通过市政府审批。
【矿产资源】本市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318个,其中大型矿床46处,中型矿床96处。发现矿藏6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约有31种,已开采利用的27种。黄(黄金)、白(铝土矿)、黑(煤炭)是辖区的三大优势矿产。黄金矿产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有16种矿产居全省之冠(金、锰、铅、锌、锡、锑、钽、铌、锂、铍、铷、硫铁矿、铸型用砂岩、砷、云母、玻璃用砂岩),有9种矿产居第二位(铜、钼、银、钨、磷、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石膏、石墨),6种矿产居第三位(铝土矿、铁、镓、白云岩、伴生硫、水泥配料及粘土)。截至2010年底,全市在有效期内共有矿产资源勘查登记项目148个(包括部办6个项目),其中,金矿项目33个,铝土矿项目19个,铁矿项目29个,铅锌矿项目33个,重晶石项目1个,煤矿项目3个,银矿项目4个,铜矿项目6个,锑矿项目3个,锰矿项目5个,钼矿项目5个,钒矿项目1个,硫铁项目1个,白云岩项目2个,石煤项目1个,锂矿项目1个,红柱石项目1个。
【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峡市非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并于年底完成了整合任务,整合重点矿区个数为11个,参加整合的矿业权77个,其中采矿权57个、探矿权20个。整合后矿业权减少为47个,其中采矿权37个、探矿权10个;减少采矿权20个,减少35%;减少探矿权10个,减少50%。圆满完成了149个矿山的储量动态检测年度报告、287个矿山企业“三率”指标考核和开采回采率系数核定工作。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成效显著,全市共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9473.8万元,其中市本级征收1650万元。申报中央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及示范基地建设资金5800万元。完成了463宗矿业权核查工作,按照部、省要求完成了268宗采矿权换证工作。本年度完成市级采矿权延续15个;新立6个;变更5个。开展了打击非法违法矿业活动专项行动,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等现象进一步遏制。
【地质环境管理】全市新发现的3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明确了监测责任人,发放了35000余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地质环境类项目资金1.3亿元。筛选、上报了灵宝市豫灵镇安头村黄土滑坡等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并纳入2011年省级财政资金治理项目名单。灵宝小秦岭地质公园获得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渑池韶山地质公园获得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由于措施到位,继卢氏县、灵宝市后,湖滨区和义马市分别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荣誉称号。
【执法监察】2010年度全市共开展巡查1550余次,出动警力4000余人(次)。市执法监察支队共开展巡查55次,出动警力137人(次),其中一级巡查区域30次,二级巡查区域25次,到基层乡所巡查20余次。全市发生国土资源违法案件511起,其中,违法占地170起,制止170起,总面积715580.83平方米;违法开采341起,取缔341起,立案83起。全年共受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巡查发现、“12336”举报、上级批转、政府批转等)共计74件,其中,“12336”举报案件共计32宗(土地类案件24宗,矿山类案件9宗),处理到位32宗。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自办案件17起,结案17起,结案率达到100%。到现场勘查40余次,追缴罚款147万元,封填非法井口16个,现场勘测定界3次。督促县(市、区)办案件57起,结案54起,结案率达到94.7%。
【信访工作】2010年,全市国土资源信访工作紧紧围绕“破难题、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主要从“围绕一个中心、确保两个到位、抓好三项落实、着力四个重点”四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通过全市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两低、两高、两无”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本市国土资源类信访事项零京访、全年零上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厅下达的年度信访稳定工作责任目标,三门峡国土资源局被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分别授予“2010年度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评选为“全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竞赛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该局共接待群众来访198批394人次,其中集体访19批131人次。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全国、全省和全市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会议后,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安排部署,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以整治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干部队伍廉洁从政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体制改革专项行动。
一是坚持把廉政风险点排查作为认真落实“两整治一改革”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治理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局党组议事日程,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进仓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抽调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加强了对“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了土地市场治理、矿业权市场治理等五个专业工作组,明确了职责分工,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把学习贯穿于整个专项活动的全过程,统一印发了学习笔记本、心得体会本,建立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坚持每周二、五为集中学习时间,据统计全系统干部职工人均记学习笔记12000余字,撰写学习心得4篇。为加大宣传力度,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专题简报13期。同时,在局门户网站建立了专项活动网页,开设学习交流、工作动态等专栏,为全系统上下深入学习交流建立了平台。切实提高了系统干部职工对“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认识,增强了做好“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掀起了学廉、倡廉的良好氛围。三是围绕“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从个人、部门、组织三个层面,结合从事的岗位、业务和关键工作环节,深入查、用心查、细致查、真正把岗位风险查清、查明、查实。党组成员带头自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结合岗位职责,以科室为单位,从中层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从正式干部到聘用人员,全面深入查找廉政隐患,并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实事求是进行风险评估。四是抓好“三个结合”深入排查。为确保廉政风险点排查无死角、无遗漏,本着“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中评、组织审”的原则,采取自查与互找相结合、领导点与群众提相结合、风险查找与完善防范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以征地供地、农地转用、规划、评估、执法监察、土地和矿山权审批、登记发证、资源项目开发、财务、人事等业务方面为重点,全面深入查找思想道德、行为过程、岗位职责、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严格审核把关,并逐一填表登记,建立了台账,做到了不漏岗、不缺项。五是严格“三个等级”分级管理。按照党纪条规、行政法规、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腐败行为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紧急程度等,评估确定风险点的定级,并根据腐败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全市国土资源系统123个单位,1037名干部职工,从市局机关科室到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从县(市、区)局机关股室到乡所,从市局领导到乡(站)所一般同志,全员参与,人人查找,针对现行制度、关键岗位、核心业务、重点部位和环节,围绕征、管、查、减、免、罚、人、财、物“九大节点”,深入扎实开展全面四轮排查,单位共查找风险点599个,其中A级183个;B级119个;C级297个。个人共查找风险点3327个,其中A级1017个;B级717个;C级1593个。清理规范性文件203份。复查复审卷宗1192个。基本完成了廉政风险点排查和自查自纠阶段工作任务。六是注重实效,边查边改。为把廉政风险点查深、查透、查准,变“风险点”为“安全点”,增强廉政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从个人自我防控、科室内部防控、单位综合防控3个层面,有计划地研究制定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的具体防控措施,坚持边查边改,局班子成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收缴礼金和有价证券管理办法》,完善了《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度;立足“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个环节的廉政风险防线,建立运用廉政“三卡”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或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提醒、告诫、纠错等制度,通过警示提醒卡、警示告诫卡、警示纠错卡的方式,及时提醒一部分人不犯错误,有效控制一部分人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着力督导犯了错误的人切实改正错误,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犯有一般性错误的干部。
【荣誉称号】2010年,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产业集聚区分局局长仲兴民被评为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全省国土资源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卫骁、荆海波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也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地质找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测绘系统先进集体,乔娟芳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余钊慧)
『叁』 银器变黑了,用牙膏擦完还发黄,是假的吗
应该是假的。
拓展:
除了银质货币外,银制的日用器物被当地的王公贵族和宗教上层人士普遍使用。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贵金属,银器是最普遍、也是最多的,它不仅可以制作成生活用品,还可以用来装饰器物或者服饰用品。直到十九世纪以后,银器开始成为一种商品,但也只有比较富裕的人家才用得起。现在银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湛,使用权也早已不再被贵族所独揽,可是银器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依然是比较贵重的选择。
沿革中国银的使用始于器物的装饰。战国时期就有在铜器上镶嵌、装饰金银的金银错工艺。汉代称银为白金,除用作器物装饰外,也有少量银器,如碗、碟以及银印等。十六国时已有用银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国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有银作56处,主要产地有陕(今河南陕县)、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饶(今江西鄱阳)、衢(今浙江衢县)、信(今江西上饶)等州。当时银器生产分官作与行作两种。前者属官营的作坊院,后者为金银行业的工匠作坊。银器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碟、盆、盒、壶、瓶、锅、匜以及熏炉、熏球等。
唐代银器,形体丰盈,气势博大,纹饰繁密,富丽堂皇,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风貌,多为王公贵族们所享用,其中许多银器是地方的贡品。不少银器设计颇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的一件唐代银熏球,球体两半有铰链相连,开合自如;球内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环与球体相连,不论球体如何转动,小碗始终保持平稳,碗内香料不致翻倒,技艺精湛。宋代,银器业也很发达,银器形体比唐代的小巧,胎体轻薄,纹饰风格趋向写实,并出现錾刻诗文等题材。元代,瓷器广泛使用,使银器生产逐渐衰落,但宫廷中仍有不少银器。
『肆』 陕县国土资源局
陕县古称陕州,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地处豫西地台区的华熊上元拗褶带上,是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又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延北支——崤山和黄河地堑之间,陕县在地质构造体系上还属“祁连山、吕清山、贺兰山”字形构造的前孤,又接中条山向东北偏转的地段。二种地质构造,即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境内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岩石类型以沉积岩和火山岩为主。岩浆岩以石英闪长玢岩最为发育,次为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等。陕县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
房瑞民 党组书记、局长(正科级)
张宗俭 党组成员、副局长(正科级)
李绍轩 副局长(正科级)
水铁军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范英锋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房瑞民简介:江苏省沛县人,1963年6月出生,汉族,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11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1980年11月~1984年11月部队服役;1984年12月~1990年2月在三门峡市副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2月~1993年9月,在三门峡市监察局工作;1993年9月~2000年8月,在三门峡市土地局工作,其中,1998年3月~1999年6月,任副所长(副科级),1999年7月~2000年8月,任所长(正科级);2000年8月~2001年11月,兼任地产交易管理中心主任;2001年12月~2008年9月,历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地价评估事务所所长、兼任市地产交易管理中心主任、办公室副主任、财务科科长;2008年10月至今,任陕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内设办公室、执法监察室、信访办、财务股、规划科技股、耕保农宅股、用地审批股、土地利用股、土地储备中心、地籍测绘股、矿产开发及储量、勘查与地质环境股、信息中心、党办、纪检监察室、审批中心、土地开发中心、地产交易管理中心、执法检查大队、测绘大队、国土资源管理站21个股室。下辖大营、原店、张汴、张湾、西张村、菜园、张茅、硖石、王家后、观音堂、西李村、宫前、店子13个国土资源所。2010年,全局干部、职工总人数208人,行政人员12人,事业全供46人,自收自支130人,退休19人。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检组长1名。
【土地资源】据2010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显示,辖区总面积161078.94公顷。其中,耕地33022.08公顷,园地10703.22公顷,林地54173.63公顷,草地41767.0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775.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31.8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30.55公顷,其他4874.67公顷。
【耕地保护】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稳定在35836公顷以上、30037公顷以上。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全面完成2007、2008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整理项目并通过验收,新增耕地面积335公顷,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2008—2020年陕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整合省定非煤矿区矿业权10个,经过矿产资源整合后非煤矿区矿业主体3个,有效促进该县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组织实施《陕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落实监测责任人53名,全年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土地利用】建成标准厂房25000平方米,入住企业9家。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盘活存量土地28宗,面积107.47公顷。
【地籍管理】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土地登记165宗,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登记300宗,发证率100%。
【建设用地管理】上报省政府审批建设项目用地6个单选、4个批次,面积262.93公顷,其中:农用地197.9公顷(耕地118.95公顷),为34个项目提供了用地需要。
【土地市场】国有建设用地划拨7宗,面积367.7063亩,出让26宗,面积1777.2742亩,出让价款28297.2678万元,出让宗数、面积和出让金价款分别是去年同期的371%、379%、412%。土地二级市场受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23宗,面积389.91亩,土地使用权转让宗数、面积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6%、208%;土地使用权抵押21宗,抵押面积2098.49亩,抵押金额21323万元,土地使用权抵押宗数、面积、贷款金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50%、139%、12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3年内可拆除旧区面积20公顷,实现新增耕地面积15公顷。
【矿产资源】陕县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164个,其中中型矿床13处,已发现矿藏32种,探明储量的3种,保有储量居全市前三位的有2种,已开发利用的有8种。黄(黄金)、白(铝土)、黑(煤炭)、水(地热矿泉水)是本县的4大优势资源。黄金矿主要分部在陕县南部崤山腹地,矿产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二位,已探明储量30余吨,已知金矿床、矿点、矿化点总计17处;铝土矿已发现矿产地10处,总储量约1亿吨;煤炭有9个煤田,探明储量近3亿吨,保有储量约为2.2亿吨,年产量约200多万吨,居全市第3位;石灰石矿探明储量近2亿吨,年产量近200万吨。地热矿泉水分布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泉口水温65℃左右。
【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矿山企业的年检工作,应检矿山企业59家,实检矿山企业59家,年检率100%,合格率100%。开展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与各采矿权人签订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协议34份,辖区内应检测甲类矿山34个,实检测矿山34个,动态检测率达到100%。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强山体恢复治理,成功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3个。
【矿产资源整合】按照省、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总体方案要求,编制《陕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实施方案》,整合省定非煤矿区矿业权10个,经过矿产资源整合后非煤矿区矿业主体3个。
【执法监察】开展动态巡查530次,累计出动1500人次,发现违法占地行为35起,制止35起,总面积4800平方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开采行为105起,取缔105起,并对其中情节严重的13起进行立案查处,全部处理到位。
【信访工作】受理信访事项40起,办结40起,结案率100%,办结案件40起,36起案件群众满意,群众满意率90%,全年无进京、赴省涉国土资源上访案件。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将专项行动工作分解为7个大项,28项具体工作,落实到8名局领导成员和21个股室。做到了“五个明确”:即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方法明确、具体要求明确,使治理工作更具操作性。确保了“六个知道”,即知道“两整治一改革”的重要性和时间步骤、知道本职工作的政策依据、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知道岗位规范程序、知道岗位的风险点、知道风险点的防范措施,为我局专项行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局通过排查及“回头看”活动4轮认真排查,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495个,其中:A级风险点89个,B级风险点178个,C级风险点228个。
(范恩茂)
『伍』 河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河南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集中抓好节约集约用地、严格用地审批、矿产资源整合、矿业秩序整顿等重点工作,在资源需求日益旺盛、资源管理日益严格、资源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妥善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取得了“双保双赢”的效果。
●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稳定。
●积极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积极开展资源整合和矿业秩序整顿,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国土资源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16 553 641.93公顷(16.55万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12 290 025.59公顷,建设用地2 152 220.74公顷,未利用地2 111 395.6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4.24%、13.00%和12.76%(土地利用现状见图1,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见表1)。
农用地中,耕地7 925 303.66公顷、园地318 060.29公顷、林地3 019 131.90公顷、牧草地14 390.43公顷、其他农用地1 013 139.31公顷。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 853 492.5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7 169.4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81 558.81公顷。
图1 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表1 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1 533 804.83公顷、其他土地577 590.77公顷。
2005年土地变更总量为46 080.96公顷,农用地、未利用地增减相抵均为净减少,建设用地增减相抵为净增加。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农用地净减少6 072.20公顷,其中二级地类也均为净减少。全省耕地面积7 925 303.66公顷,总量较2004年减少1 039.64公顷(见图2),现有人均耕地1.22亩。本年度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2 939.81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2 862.55公顷,开发复垦整理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净增耕地77.26公顷,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图17 2005年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管理部门年末从业人员结构图
2005年全省参加干部培训的人数597人,较2004年减少73人。其中党校培训283人,行政学院培训36人,其他培训278人。学历教育395人,其中博士生3人,硕士生19人,本科生170人,大专生203人,较2004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七、问题和建议
(1)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水北调、铁路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工程将全面开工,河南省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达2 200多千米,居全国首位,能源基地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必将占用大量的耕地(基本农田),加大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压力。
(2)一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办法和手段不多,许多闲置浪费的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针对这种情况要逐步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年度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一批了之、一供了之的现象,实行对批、供、用的全程监管。
(3)继续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严厉打击矿产违法行为。
(4)规划修编、基本农田整治、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全面启动河南“金土工程”,推进全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为国土资源的高效、规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5)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和省、市行政审批联动,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陆』 粮食企业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要把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产业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市粮食资源丰富,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不仅直接关系到全市粮食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关系到能否将我市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地要充分认识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 强工作的责任感,坚决克服松懈、畏难的思想情绪,真正把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二、要把握改革的实质,以改到底、退到位为目标,切实加大粮食企业改革的力度
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的实质是要创新粮食企业经营机制,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在抓好粮食企业"三置换一保障"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改到底、退到位的要求,全面完成职工身份置换,加快国有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置换盘活,妥善消化各类特殊群体负担。进一步变革体制、创新机制、整合布局,切实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改革,使粮食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
在购销企业改革上,整合布局结构,除有选择地保留极少数骨干企业(粮库、粮站)为国有性质,以保证地方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外,其余企业都要加快转制,退出国有粮食企业的范畴。保留 国有性质的骨干企业(粮库、粮站),也要力求按照民营企业的机制运行,划断分开新老帐务,自负盈亏。今年年底前,每个市(区)都要完成1-2家购销企业的民营化改造试点,明年一季度扩大试点,并逐步推开。
在非购销企业改革上,要按照彻底民营化的要求,加大"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力度,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对已经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要切实改变人人持股的"均股制"做法,将国有股本全部退出。对亏损严重无法改制的企业坚决实施破产,或者资产变现后人员一次性分流。今年年底前,非 购销企业的国有资产要退出80%以上,明年上半年国有资产基本退出。
在局办公司的改革上,要严格实行政企分开,与粮食局彻底脱钩。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企业性质的要按照"三置换一保障"的改革要求,人员身份全部置换,并实行民营化改造。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食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当前,我市粮食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市(区)一定要切实加强对粮食企业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改革的总体目标,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粮食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当前特别是要认真研究解决粮食企业改革成本兑付和特殊群体负担消化问题,制定好兑付、消化的方案。可从地方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帮助粮食系统建立特殊群体生活保障资金。要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粮食系统国有资产的退出变现,筹集改革成本。对粮食系统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有资产的置换,可参照特困企业资产处置的有关政策给予扶持和照顾。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下大决心,又要稳妥推进。要妥善分流粮食企业富余人员,认真落实粮食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努力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保证粮食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柒』 战国的时候为什么春秋的鲁越吴等国不见了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战国时只剩七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 477年,《史记·周本纪》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这时期为东周。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姬姓者为最多,有晋(在今山西侯马)、鲁(在今山东曲阜)、曹(在今山东定陶)、卫(先在今河南淇县,后迁至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东滕县)、虞(在今山西平陆)、虢(在今河南陕县)、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城)等国;姜姓国有齐(在今山东临淄)、许(原在今河南许昌)、申(在今河南南阳)、纪(在今山东寿光);嬴姓有秦(在今陕西凤翔)、江(在今河南罗山西北)、黄(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苏泗洪);芈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兰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县,后迁到今山东潍坊);妫姓有陈(在今河南淮阳);曹姓有邾(在今山东邹县)、小邾(在今山东滕县);任姓有薛(在今山东滕县);曼姓有邓(在今湖北襄樊)。另外还有属于风姓、己姓、姞姓、偃姓等小国。各国之中最强大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经济
井田制和农业耕作状况 春秋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井田制。据《左传》,楚人"井衍沃",郑"都鄙有章",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所谓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划成整齐的小块,田间的土埂和沟洫成为田与田之间的一种界限。《国语》说齐桓公时,管仲以为"井田畴均则民不憾"。这是为了消除农民之间的不满情绪。所以强调把田地一定要划分成等量的面积。另方面则出于对农民征收赋役的需要。与此同时,农民也被组织起来。如《国语·齐语》说齐国是"制都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把许多分散的农户,纳入这类村社组织之中,再派官吏去管理,可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后来郡县制下的乡里制就由此演化而来。
井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贵族,农民仅有使用权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块的私田由每户农民去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种公田的积极性日益衰退,从而影响了国家的收入。于是各国对税收方式也作了相应的改变。齐在桓公时就已实行按地亩征租税,鲁则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税亩",长期以来的力役租被履亩而税的实物税所取代。 除田税外,农民还要在有战争时向国家交纳军赋。军赋按井征收粮食、草料和牲畜。由于战争频繁,国家不断加赋,如郑作丘赋,鲁季孙"用田赋",都是违反旧制而加重农民负担的一种新措施。
除划分为井田的用地之外,还有不划井的零散土地。如《周礼》说在国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贾田、赏田等。官田、贾田是分给供职于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禄田,士田是授予士家属的份田,《孟子》所说的"士有圭田",即指这类形状不规则的田。这些田的最高所有权也属于国家。当时卿大夫之间土地虽可以转移,但在小贵族和平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权,特别是买卖土地的现象还未曾出现。《礼记》说:"田里不鬻",与当时实际状况相符。 耕作状况 春秋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青铜农具甚少,仅在春秋末,今长江下游一带才有过较多的铜农具。由于工具、技术都和西周相差不远,故耕作时仍须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末年还未绝迹。
由于农业受工具、施肥等条件的限制,土地仍须轮休。《周礼》说:"不易之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即田地休闲的时间不等,长的两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须休闲者,不过数量较少。《左传》中所说的"爰田",和《周礼》中的"一易"、"再易"之田相似,说明休闲田的普遍存在。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分民间的和官府的两种。民间如纺织不过是家庭的一种副业。官府工业则具有较大规模,《周礼·考工记》提到的工种有攻木、攻金、攻皮和刮磨、抟埴等项,冶铁业大约出现于春秋末,但很快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商业和手工业相似之处,除民间的相互交易外,就是由官府经营或控制的工商业,《国语》说:"工商食官",正反映出手工业、商业都以官营为主的这一特点。在各国中,可能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郑国的商业较为发达。从文献记载来看,有关郑国商人的情况颇多,其足迹遍于周、晋、楚
『捌』 豫政土7月1日877号文件
征收土地公告
经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土[2007]314号批准,征收观音堂镇观音堂村集体土地4.8151公顷、段岩村集体土地8.1364公顷,合计12.9515公顷,作为陕县2007年第一批乡(镇)建设用地,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批准机关、文号、用途
(一)批准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批准文号:豫政土[2007]314号
(三)批准用途:义煤集团棚户区改造用地
二、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地类和面积
(一)观音堂村集体耕地4.8151公顷
(二)段岩村集体耕地8.1364公顷
三、征地补偿和安置途径
征地补偿根据《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补偿
安置途径:货币安置
四、被征地四至范围内的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其补偿内容以陕县国土资源局调查结果为准。
特此公告
『玖』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温塘村九组组长曲俊旺口出狂言说:“谁能告倒我”
首先,我建议你们请一位律师代理你们进行有关权利的争取活动。他可以具体地帮助你们搜集案件诉讼过程中所需要的证据材料,按照司法程序,依据法律规定最大限度地维护你们的权益。在这里我只能凭借自身仅有的法律知识为你们提供一些指引。
这件事情想要得到司法上的救济,必须先启动司法救济程序,也就是通过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控告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让案件进入司法诉讼程序,单纯向政府求助没有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途径。
途径一:通过向公安局、检察院提出控告,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到公安局立案时,你们要就村集体财产权利遭受不法侵害的事实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告发,要求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立不立案关键在于你们的证据证明程度,要想立案,就这个案子你们应至少能够证明:①该争议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归村集体所有。这一点可以找前任组长作证,并提供该1.5亩建设用地的申请书、申请批复以及集体交款15万元的收据等证据来证明;②该争议土地现在的使用权在现任组长曲及村民田等人名下。这一点可以去土地管理局复印其产权登记文本,若土地管理局不予批准,交给公、检去搜证或者托律师申请调查证据;③该争议土地的市值巨大。可以提供该1.5亩建设用地的使用价值评估来证明,具体操作的话还请咨询律师或者专业人士;④该建设用地使用权很可能是现任组长曲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转移的。这一点,第①条的内容再加上全体村民对自己反对产权转移的作证基本能够证明,且立案阶段的证据不要求做到绝对充分,提出合理怀疑即可。
随后,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返还集体财产的民事请求。
途径二:提起民事诉讼。以曲、田等人为被告,请求法院判令组长曲未经代表和全体人员同意,转让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为无效。证明内容:①该争讼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所有;②该争讼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移系组长利用职务便利,未经全体同意擅自进行的。
在起诉阶段,我所知道的你们能做的事大概就是这些。
通过上面的分析能看出来,证明材料和合法请求非常重要!还是建议你们请一位有经验的律师具体地帮助你们处理此事。凭借我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所能提供的建议仅限于此,且未必都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