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际私法
双方争议的问题涉及到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问题,该不动产在中国厦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4条“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的规定,本案应适用中国法律。
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本案争议之房屋是张某与蔡某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购,应为夫妻共同财产。在一方处分时,双方仍是夫妻关系,因此,其夫妻共同财产的性质一直未改变。共同共有的财产,依我国法律规定,需得全体共有人同意才可以做处分之行为。共有人之一未得到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处分共有财产,除第三人善意取得外,不发生处分之效力。本案张某在办过户手续时,房管部门已经指出其没有其夫同意出卖的证明,不予办理过户手续,所以,不能认为原告是善意的。我国《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房屋所有人由卖共有房屋,须提交共有人同意的证明书。本案作为共有人的蔡某已明确表示不同意,故张某与吴某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应属无效。
❷ 国际私法示范法的第三章
第五十九条【国籍的取得和丧失】自然人国籍的取得和丧失,依该国籍产生疑问时所涉国家的法律确定。
第六十条 【国籍的冲突】自然人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外国国籍的,以该自然人的住所或者惯常居所国法为其本国法。自然人在其所有国籍所属国没有住所或者惯常居所的,以与该自然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所属国法为其本国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或者多重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为其本国法。
自然人无国籍或者其国籍不能确定的,其本国法以其住所地法代替。自然人住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其本国法以其惯常居所地法代替。自然人惯常居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其本国法以其现在居住地法代替。
第六十一条【自然人的住所和惯常居所】自然人以其有久居意愿的居住地为住所。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监护人的住所为住所。
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为其惯常居所。
第六十二条【住所的冲突】自然人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住所的,如果其中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住所为住所;如果住所均在外国,以与产生纠纷的民商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住所为住所。
自然人住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以其惯常居所为住所。
自然人惯常居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以其现在居住地代替。
第六十三条【法人的住所】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六十四条【营业所及其冲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以其经营活动的场所为营业所。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营业所的,以与产生纠纷的民商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营业所为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没有营业所的,以其住所或者惯常居所为准。 第六十五条【自然人的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适用其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第六十六条【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自然人的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适用被宣告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也可以就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财产,或者对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决定的法律关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
第六十七条【自然人的行为能力】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适用其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法律行为,如依照其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无行为能力或者仅有限制行为能力,而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行为能力的,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视其有行为能力,但关于婚姻家庭、继承以及处理不动产的法律行为除外。
第六十八条【法人的权利能力】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权利能力,适用其成立地法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
第六十九条【法人的行为能力】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行为能力,除适用其成立地法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外,还须适用行为地法。 第七十条【法律行为方式】法律行为方式,适用法律行为地法或者支配法律行为本身的法律,还可以由当事人选择其他的法律作为法律行为方式的准据法。但关于不动产的处分行为,其方式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第七十一条【委托代理】在委托代理中,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适用双方明示选择的法律。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代理关系成立时代理人的营业所所在地法;代理人没有营业所的,适用代理关系成立时其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以及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适用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时的营业所所在地法;代理人无营业所或者在非营业所所在地进行代理活动的,适用其代理行为地法。
第七十二条【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适用代理行为地法或者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时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第七十四条【人格权】人格权,适用当事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第七十五条【身份权】身份权,适用当事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六条【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第七十七条【不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第七十八条【不动产产权证书】不动产产权证书的效力,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或者证书签发地法。
第七十九条【动产的取得与丧失】动产物权的取得与丧失,适用权利取得或者丧失时物之所在地法。
第八十条【有形动产所有权的转移】有形动产买卖中所有权的转移,有约定的,适用约定的法律。没有约定的,适用买方控制货物时物之所在地法。买方控制货物前,适用当时的物之所在地法。
第八十一条【动产物权的内容】动产物权的内容和行使,适用物之所在地法,但动产物权的行使不得违反行的地法。
第八十二条【动产物权凭证】动产物权凭证,适用该凭证上指定应适用的法律。没有指定的,适用持证人使用凭证时的行为地法。
第八十三条【商业证券】商业证券,适用证券上指定应适用的法律。没有指定的,适用证券签发机构营业所所在地法。
第八十四条【船舶所有权】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适用船旗国法。
第八十五条【船舶抵押权】船舶抵押权,适用船旗国法。船舶在光船租赁以前或者光船租赁期间,设立船舶抵押权的,适用原船舶登记地法。
第八十六条【船舶留置权】船舶留置权,适用船舶留置地法。
第八十七条【船舶优先权】船舶优先权,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
第八十八条【飞行器和其他运输工具物权】飞行器和其他运输工具物权,适用登记地法。
第八十九条【运送中的动产物权】运送中的动产物权,适用目的地法。
第九十条【共有物权】共有物权,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没有约定的,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第九十一条【信托】信托,适用信托财产授予人在设定或者证明信托财产存在的书面文件中明示选择的法律。
信托财产授予人没有选择法律的,或者被选择的法律没有规定信托制度的,适用信托的最密切联系地法。在通常情况下,财产授予人指定的信托管理地法、信托财产所在地法、受托人的惯常居所地法或者营业所所在地法或者信托目的实现地法可以确定为信托的最密切联系地法。 第九十二条【知识产权的范围】知识产权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确定。
第九十三条【专利权】专利权的成立、内容和效力,适用专利申请地法。
第九十四条【商标权】商标权的成立、内容和效力,适用注册登记地法。
第九十五条【著作权】著作权的成立、内容和效力,适用权利主张地法。
第九十六条【其他知识产权】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其他有关权利,其成立、内容和效力,适用权利登记地法或者权利主张地法。
第九十七条【知识产权合同】有关知识产权的合同,适用本法关于合同的规定。
第九十八条【职务知识产权】有关受雇人在职务范围内取得的知识产权,适用调整雇佣合同的法律。
第九十九条【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救济,适用请求保护地法。 第一分节合同
第一百条【意思自治】合同,适用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以明示方式选择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并不得违反当事人本国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规定。
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或者在订立合同以后直至法院开庭前选择法律,还可以在订立合同以后变更在订立合同时选择的法律。该变更具有溯及力,但不得影响第三人的权益。
当事人可以决定将选择的法律适用于合同的全部,或者其中一部分或者几部分。
第一百零一条【最密切联系】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法。在通常情况下,下列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法依如下规定确定: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合同订立时卖方营业所所在地法。如果合同是在买方营业所所在地订立的,或者合同明确规定卖方必须在买方营业所所在地履行交货义务的,或者合同主要是根据买方确定的条件并应买方发出的招标订立的,适用买方营业所所在地法。
(二)运输合同,适用承运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三)保险合同,适用保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四)货款支付与结算合同,适用支付地或者结算地法。货币的使用,适用被使用的货币所属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五)成套设备供应合同,适用设备安装运转地法。
(六)不动产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七)动产租赁合同,适用出租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八)技术转让合同,适用受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九)科学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合同,适用委托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十)商标使用权转让合同,适用转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十一)著作权转让合同,适用著作权所有人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十二)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以及其他各种加工承揽合同,适用加工人或者承揽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十三)工程承包合同,适用工程所在地法。
(十四)雇佣合同,适用劳务实施地法。
(十五)银行贷款或者担保合同,分别适用贷款银行或者担保银行所在地法。
(十六)一般借贷和担保合同,适用出借人或者担保人住所地法、惯常居所地法或者营业所所在地法。
(十七)债券的发行、出售或者转让合同,分别适用发行地法、出售地法或者转让地法。
(十八)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十九)赠与合同,适用赠与人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二十)信托合同,适用财产授予人指定的信托管理地法、信托财产所在地法、受托人的惯常居所地或者营业所所在地法或者信托目的实现地法。
(二十一)委托合同,适用受托人住所地法、惯常居所地法或者营业所所在地法。
(二十二)仓储保管合同,适用仓储保管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二十三)交易所业务合同,适用交易所所在地法。
(二十四)拍卖合同,适用拍卖举行地法。
若上述合同明显与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有更密切联系的,则适用该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第一百零二条【仅适用中国法的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和外国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订立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下列合同,必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三)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
(四)中外合作开发房屋和土地合同;
(五)外国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承包经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的合同。
第一百零三条【票据的出票方式】汇票、本票和支票出票时的出票方式,适用出票地法。但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经当事人协议,也可以适用付款地法。
第一百零四条【票据的背书、承兑、付款和保证行为】票据的背书、承兑、付款和保证行为,适用行为地法。
第一百零五条【票据追索权】票据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出票地法。
第一百零六条【票据的提示期限】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
第一百零七条【票据权利的保全】票据丧失时,失票人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适用付款地法。
第一百零八条【海难救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在一国领海、内水内发生的海难救助,适用救助作业地法;在公海上发生的海难救助,适用救助船舶的船旗国法;国籍相同的船舶之间发生的海难救助,适用共同的船旗国法。
第一百零九条【共同海损理算】共同海损理算,适用当事人约定的理算规则。没有约定的,适用理算地法。
第一百一十条【合同与国际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对与合同有关的问题有直接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和缔约国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订立的合同应适用该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的选择适用】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选择适用国际惯例,也可以选择适用国际民商事公约。
第二分节侵权
第一百一十二条【侵权行为】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侵权行为地法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侵权行为实施地法与侵权结果发生地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对受害人更为有利的法律。
第一百一十三条【更密切联系】侵权事件的全过程表明当事人的住所、惯常居所、国籍、营业所以及其他连结点的聚集地与侵权事件有更密切联系的,适用该最密切联系地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共同属人法】加害人与受害人具有同一国籍,或者在同一国家或者地区拥有住所或者惯常居所的,也可以适用其共同本国法、共同住所地法或者共同惯常居所地法。
第一百一十五条【与原民商事关系有关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原来存在某一民商事关系的,如果适用支配该民商事关系的法律对受害人更为有利的,也可以适用该法律。
第一百一十六条【法院地法的选择适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加害人和受害人可以协商选择适用法院地法,但当事人不得选择法院地法以外的法律为准据法。
第一百一十七条【有限双重准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发生的侵权行为,以外国的法律为准据法时,在侵权行为的认定以及在损害赔偿限额方面,该外国的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相抵触的,不得适用。
第一百一十八条【公路交通事故】机动或者非机动车辆在公路、向公众开放的地面或者特定人有权出入的私有地面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适用事故发生地法。
肇事车辆在非事故发生地国登记的,加害人对事故涉及的下列人员的责任,可以适用登记地法:
(一)司机、车主或者控制车辆或者对车辆享有权利的其他任何人,不管其住所或者惯常居所在何处;
(二)受害者为乘客而其住所或者惯常居所不在事故发生地国家的;
(三)受害者在发生事故的车辆外,而其住所或者惯常居所设在登记地国内的。
第一百一十九条【海事侵权】在一国领海、内水内发生的侵权行为,不论其影响及于船舶以外还是仅限于船舶内部,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其影响仅限于船舶内部,也可以适用船旗国法。
在公海上发生的侵权行为,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但其影响仅限于船舶内部的,适用船旗国法。
同一国籍的船舶,不论碰撞发生于何地,船舶碰撞的员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
第一百二十条【航空侵权】发生在飞行器内部的侵权行为,适用飞行器登记地国法。飞行事故致使旅客伤亡、财物毁损的损害赔偿,适用飞行器登记地法或者侵权行为地法。
飞行事故对地面造成的人员伤亡、财物毁损的损害赔偿,适用事故发生地法。
飞行器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无过失一方的飞行器登记地法。双方均有过失的,则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
第一百二十一条【产品责任】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当侵权行为地同时又是直接受害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地,或者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或营业所所在地,或者直接受害人取得产品的地方时,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如果直接受害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地同时又是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或营业所所在地,或者直接受害人取得产品的地方时,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也可以适用直接受害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
第一百二十四条【核侵权】]有关核设施失控或者核物质运输中发生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
第一百二十五条【诽谤侵权】因受大小字报、印刷品、广播、电视、互联网或者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诽谤而提出的损害赔偿诉讼,原告可以选择适用受害人的住所或者惯常居所地法,或者加害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地法,或者传播行为发生地法,或者侵权结果发生地法。
第一百二十六条【民事欺诈】民事欺诈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
第一百二十七条【侵权行为准据法的适用范围】支配侵权行为的法律决定侵权行为的性质、责任人及其责任能力、责任的依据和范围、划分责任的依据、有权要求损害赔偿的人、赔偿的方式及其范围以及受赔偿权利的转让和继承等问题。
第一百二十八条【赔偿责任的免除和限制】赔偿责任的免除和限制,除适用支配侵权行为的法律外,同时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
第三分节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第一百二十九条【不当得利】不当得利,适用不当得利发生地法。
如不当得利产生于某一民商事关系,也可以适用支配该民商事关系的准据法。
第一百三十条【无因管理】无因管理,适用无因管理行为实施地法。 第一百三十一条【结婚】结婚的实质条件和效力,适用婚姻缔结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在境外缔结的合法婚姻,但依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故意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规定的除外。
结婚形式只要符合婚姻缔结地法,或者符合任何当事人一方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的,均为有效。
具有同一国籍或者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结婚,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由其所属国领事依照其所属国法律办理结婚。
第一百三十二条【离婚】离婚的条件和效力,适用起诉时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
当事人协议离婚的,适用其以明示方式选择的当事人任何一方或者共同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惯常居所地法。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离婚登记机关或者其他主管机关所在地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夫妻人身关系】夫妻人身关系适用其共同本国法;无共同国籍的,适用其共同住所地法;无共同住所的,适用其共同惯常居所地法;无共同惯常居所的,适用其婚姻缔结地法或者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
第一百三十四条【夫妻财产关系】夫妻财产关系,适用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以明示方式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前条的规定。但涉及不动产的,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三十五条【父母子女人身关系】父母子女人身关系,适用其共同住所地法,或者适用有利于保护弱者利益的任何一方当事人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第一百三十六条【父母子女财产关系】父母子女财产关系适用前条规定。但涉及不动产的,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三十七条【认领】非婚生子女的认领,适用认领时认领人或者被认领人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中有利于认领成立的法律。
第一百三十八条【收养】收养成立,适用收养时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各自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收养效力,适用收养时收养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收养终止,适用收养时被收养人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或者适用受理解除收养案件的法院地法。
第一百三十九条【监护】监护的设立、变更和终止,适用被监护人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
第一百四十条【扶养】扶养,适用被扶养人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中对被扶养人最有利的法律。
离婚后原配偶之间的扶养,适用离婚的准据法。 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定继承】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四十二条【立遗嘱能力】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立遗嘱时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墙法。
依前款规定,如果立遗嘱人无立遗嘱能力,而依立遗嘱行为地法有立遗嘱能力,视为有立遗嘱能力。
第一百四十三条【遗嘱方式】遗嘱方式符合下列法律之一的,即为有效:
(一)立遗嘱人立遗嘱时的行为地法;
(二)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的本国法;
(三)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的住所地法;
(四)立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的惯常居所地法;但涉及不动产的,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四十四条【遗嘱内容和效力】遗嘱内容和效力,适用立遗嘱人明示选择其立遗嘱时或死亡时的本国法、住所地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立遗嘱人没有选择法律的,适用上述法律中最有利于遗嘱成立的法律。
第一百四十五条【无人继承财产的确定】无人继承财产的确定,适用死者死亡时的本国法。
依前款规定虽无继承人,但依死者死亡时的住所坤法或者惯常居所地法之规定有继承人的,则遗产不作无人继承财产处理。
第一百四十六条【无人继承财产的处理】无人继承财产的处理,适用死者死亡时遗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四十七条【遗产管理和遗债清偿】遗产管理和遗债清偿,适用遗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四十八条【破产】破产,适用破产人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或者破产人财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四十九条【破产人财产价值的评估】破产人财产价值的评估,适用财产所在地法。
第一百五十条【破产清算】破产清算,适用法院地法。 第一百五十一条【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效力,除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外,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未作出选择的,适用仲裁地法或者裁决作出地法;当事人未作出选择,且仲裁地或者裁决作出地未确定的,适用争议事项的准据法,特别是主合同的准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一百五十二条【仲裁程序】仲裁程序适用当事人约定的程序规则,但不得违背仲裁地法或者裁决作出地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未约定的,适用仲裁庭确定的程序规则。
❸ 什么是国际私法定义
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关系,解决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
由于涉外因素又称国际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传统上称为私法,国际私法因而得名。为广义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法律术语称为民法的抵触或民法的冲突,或称法律的抵触或法律的冲突,因此长期以来这一部门法被称为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
(3)国际私法著作权ppt扩展阅读
国际私法是一个从名称就存在争议的法律部门,从古罗马时期的“法则区别说”,到现今“国际私法”、“私国际法”、“法则区别说”等各种称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促进了国际私法的繁荣。
在国际私法的发展史上,国内立法是最早的国际私法渊源。最早的成文国际私法规范当属1756年的《巴伐利亚法典》,早期影响最大的当属1804年《法国民法典》。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开始在国内立法中接受国际私法,但是各国的立法模式并不完全一致。
❹ 简述国际私法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以冲突规范为最基本的规范,同时包括规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规范,避免或消除法律冲突的统一实体规范,以及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程序规范在内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特点:
(1)强调了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而调整对象的不同正是区别不同法律部门的出发点:
(2)突出了国际私法的本质特性,即它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因各国民商法规定不同而产生的法律冲突;
(3)反映了国际私法最基本规范和制度的特殊性,肯定了冲突规范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知道构成了国际私法和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
1、主权原则。
2.平等互利原则。
3.国际协调与合作原则。(有约必守原则)
4.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发展历史
1841年德国学者谢夫纳在其著作《国际私法的发展》中首先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名称在中国、德国、日本、俄国以及其他东欧国家得到普遍采用。
❺ 什么叫著作权公约和多边公约
一、制定国际著作权公约之原由
为什么要制定国际著作权公约?这恐怕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之一,众所周知,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之一种,具有地域性。具体来说,就是指著作权的法律效力只能及于授予作品以著作权之法律本身的空间效力范围,如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取得的著作权,只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具有法律效力,它不能同时在其他任何国家有法律效力,反之亦然。著作权的这种地域性,是由各国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只能在其各自的主权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这一性质决定的,这样一来,假如没有国际著作权公约将其权利进行延伸,那么,各个国家国民的作品只能在其本国受保护。当然,各国可以通过与其他的一国或几国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将作品之著作权进行延伸,但做起来非常麻烦。另一方面,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是一种无形智力成果,具有渗透性。这种性质是指作品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被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其国民所了解。第三,作为人类知识结晶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具有共享性。作品的共享性,是指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民所创作的作品被渗透到其他的国家或者地区去了以后,就能为该国家或者地区的人民所借用。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将作品之保护延伸到所有或者部分其他国家,那么,就会产生这样一种不公平的结果:将他国人民付出了相当代价和劳动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无偿地拿来使用,而付出了劳动和代价的作者却得不到任何补偿。这种结果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就产生了国际著作权公约,将作者因创作而产生的作品应当享有的权利延伸到所有可能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也同其本国一样受到保护。因此,本人认为,制定国际著作权公约的主要原因是:因作品所产生的著作权具有地域性,且作品具有渗透性和共享性。除此三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例如,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用作品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快;另一个原因是各国交往越来越频繁等。这就是国际著作权公约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末而不是更早的原因。
二、国民待遇原则之意义
在理论上说,可适用于国际著作权公约的国际私法原则大体上有两个: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行为地法或称起源地法原则的适用就产生了作品起源国原则。这个原则的含义是对待作品象对待人一样,必须具有国籍。作品的国籍是:对未发表作品而言,为作品创作完成时,其作者的国籍;如果作者具有一个以上的国籍,那么,依据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4款第1项的规定可知,如果作者所具有的每一个国籍都是伯尔尼公约成员国,而各国的保护期限又不相同,则以依法提供最短的保护期的哪个国家为其作品的国籍;对已发表的作品而言,为作品发表时,其作者的国籍或者该作品的首次出版国。
对著作权适用法院地法的原则,就会产生(不一定,但在实践中是这样)国民待遇原则,有时称为同化原则(the principle of assimilation)。本原则是指受公约保护的作者能够在全部缔约国要求该国法律给予其本国国民的保护。属于公约成员国的国民被“同化为国民”。
应该注意,适用第一个原则即行为地法原则的优点是同一件作品将在所有的缔约国受到同样的待遇。缺点是律师和法院要不断地适用大量的外国法,有时是在同一笔交易或同一个案例中适用几个国家的法律。
第二个原则即法院地法原则的优点是法院总是适用自己的法。缺点是同一作品根据被要求保护国家之国内法在各公约成员国所获得的保护非常不同。
实践中,第二个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被证实是唯一可行的原则。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理上的原因,另一个是政治上的原因。所谓心理上的原因,是指法院愿意适用它们熟悉的自己的国家的法律,而不愿意适用它们不熟悉的外国法,而且判决的质因也更好一些,因此,依国民待遇原则,其法律更确定。这里所说的政治原因,是指低保护水平国家的权利人将认识到他们在高保护水平的国家所获得的待遇高于他们在国内获得的保护,从而对政府产生压力,要求政府提高国内保护水平。因此,因为高保护水平国家起了带头作用,所以各个国家应当逐渐提高其保护水平。
国民待遇原则也是国际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体现,因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公约都将他们同化为国民,以致他们在其选择的国家享有同样的权利。国民待遇原则还是指由被要求保护之国家的法律来回答作者是否享有权利和权利之保护范围是什么的问题。
国民待遇原则的优点是:对财产实行没收制度之国家的法律而实施的没收在其他国家无效。这些国家必须把权利人当作自己国家的国民一样来对待,而不管该权利人之本国如何对待他。例如,在二战以后,德国被分成东、西德,在东德,出版者权利被剥夺,但西德法院认为东德之出版者在西德的复制权和发行权不受影响。
基于这些原因,1886年在瑞士伯尔尼缔结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便首先将“国民待遇”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采纳,而且也被伯尔尼公约以后的国际版权公约和邻接权公约所采纳(如UCC、罗马公约)。
在国际著作权公约中全面适用国民待遇原则,意味着在国际私法其他领域产生的主要问题--“在处理涉外纠纷时法院适用什么法律”的问题几乎还没有在著作权法中出现,法律的选择主要由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的国际公约决定,结果是公约成员国的国民或者首次在公约成员国出版其作品的任何权利人在每一个其他成员国享有与该国国民同样的保护。因此,侵权行为发生地所在国几乎是适用自己的国内法。
三、国民待遇原则之含义
根据《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1款的规定可知,国民待遇原则是指就享有伯尔尼公约保护的作品而论,对于一个成员国中最初产生的作品,其作品或者是该国国民或者是该国有长期住所的人或者是该国首次出版其作品的人,在每一个其他成员国享有法律现在给予和今后可能给予其国民的权利,以及本公约特别授予的权利。
在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规定的含义:
第一、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的主体为著作权国际公约成员国的国民或者是在该国有长期住所的人。这主要是指对未出版作品来说,在该作品创作完成时,其作者为国际著作权公约成员国的国民或者在该国有长期住所的人;对于已出版作品来说,在该作品首次出版或者同时首次出版时,其作者为国际著作权公约成员国的国民或者在该国有长期住所;如果不属于这样的两种情况,当作品在国际著作权公约成员国首先出版或者同时首先出版时,这样的作者也是合格主体。具体来说,适用国民待遇的有以下几种人: (一)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国民,根据伯尔尼公约第5条的规定可知,凡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其作品不论是否出版,均应在成员国享有公约规定的最低权利保护;这是公约规定的作者国籍标准。
(二)对于非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其作品只要首先在任何本个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出版或者同时在某一个伯尔尼公约成员国首先出版(这里所说的“同时在某一个公约成员国首先出版”是指非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将某作品首先在一个非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出版后的三十天内又在某一个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出版的情况。这是伯尔尼公约第3条第(4)项规定的内容),那么,该国民也应在一切伯尔尼公约成员国享有公约规定的最低保护;这是公约规定的作品国籍标准。
(三)在某伯尔尼公约成员国有惯常居所的非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国民也符合作者国籍标准。这里所说的“惯常居所”,既可以是住所,也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一般居住所。
(四)根据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4)款第(3)项第1目的规定可知,电影作品的制片人即使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但只要其总部或惯常居所在伯尔尼联盟某成员国,则该制片人也具有合格条件,能够在成员国享有公约规定的最低权利保护。
(五)建筑物作品或者该建筑物作品中的艺术作品的作者,即使不符合上述的前三个条件,但只要其建筑物位于伯尔尼联盟其成员国内或者该建筑物中的艺术作品位于成员国内,则该作者视为具备合格条件,能够在任何一个伯尔尼成员国享有公约规定的最低权利保护。
第二,每一个合格主体不仅在其本国享有著作权,而且在任何一个其他成员国也享有著作权。但是,合格主体在其他成员国享有的著作权,不是依据其本国法取得的著作权,而是依据被主张著作权的成员国的法律所取得的著作权,并且每个合格主体在其他任何一个成员国所享有的著作权与该成员国的著作权法现在给予和今后可能给予其本国国民的权利是一致的,此外,还能享有伯尔尼公约特别授予的权利,也就是说,合格主体在公约的成员国享有两个方面的权利:一是享有公约各成员国依本国法已经给予本国国民提供的版权保护和今后可能给予本国国民的版权保护;二是享有伯尔尼公约特别授予的权利。这后面的权利,实质上是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最低权利标准。
因此,某一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在其他成员国享有的权利可能比在本国享有的权利多,也可能比在本国所享有的权利少。这就可能产生一种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著作权公约要求各个成员国的著作权立法必须达到公约要求的最低标准。所谓国际著作权公约的最低权利,这也就是国民待遇原则在著作权公约中的扩展。严格地说,因为这些最低权利不涉及另一个法律制度,所以它们不是关于法律冲突的原则;同时,它也不是要求强迫公约成员国将这些公约权利作为最低权利授予其本国国民,因为公约仅仅处理国际间的事务,所以,如果公约中没有另外的专门规定,那么,它只是强迫公约各成员国将这些最低权利授给成员国本国国民之外的公约成员国国民。如果没有最低权利标准的国民待遇原则,按照公约可能产生一些成员国不能接受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如:A、B两国是公约成员国,假如公约仅仅规定有国民待遇原则,而没有规定最低权利标准,那么,当A国授予著作权人表演权、广播权和复制权,而B国只授予复制权时,结果是B国国民在A国享有表演权和广播权,而A国国民在B国就不享有这些权利,因为B国国民自己也不享有这些权利,这就产生了A国不能接受的严重不平衡。
在我国,著作权法没有规定对实用艺术作品给予保护,也就是说,我国国民的实用艺术作品不能享有著作权,不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1992年9月25日国务院105号令发布的《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第6条规定:“对外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为自该作品完成起二十五年。”这就说明,凡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国民的实用艺术作品能够在我国享有著作权,其保护期限为自创作完成起的二十五年。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国民享受的这一待遇,就是公约规定的最低权利标准。伯尔尼公约第7条第(4)款规定:“实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在本联盟成员国受到保护。该国可自行立法决定其保护期。但该保护期至少维持到作品完成之后二十五年”。但公约并没有要求公约成员国必须将此权利同时给予其本国国民。当然,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国民的实用艺术作品尽管在本国不能享有著作权,但是,在其他伯尔尼公约成员国也能享有著作权获得保护。
在第一个邻接权公约即《罗马公约》中,在规定国民待遇原则的同时便规定了对三种受益人都享有的最低权利标准:表演者享有未经授权录制的权利;唱片制作者和广播组织享有复制权;唱片制作者和表演者对唱片享有表演权。如果对此予以保留,互惠原则可适用于国家所作的保留。因此国民待遇原则与最低权利相结合使互惠原则协调的共同水准得到保障,从而避免因保护水平的较大差距导致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最低权利也使公约的增长成为可能。最初,公约规定的最低权利是少数几项,以后,在修订会议上又增加了其他的权利。因此,开创了达到保护水平统一并且提高到较高标准的道路。例如,伯尔尼公约开始只有翻译权,后来又增了表演权、广播权、精神权利、电影权。1952年的世界版权公约仅规定了翻译权,在1971年修改时,增加了复制权、广播权和公开表演权。
四、国民待遇原则的限制 对国民待遇原则的第一种限制是受到互惠原则的限制,有时是严格的限制。互惠存在的理由是“Manus lavat manum”(利益均衡对等)。A国希望自己的国民在B国受到保护。因此就给B国国民提供保护。国际法中的互惠,既是“实质”的互惠,也是“形式”的互惠。“实质的互惠”是指A国给B国国民的保护与B国对A国国民的保护相同,虽然有例外,但一般来说,版权公约与实质的互惠是相对的。这在1971年的巴黎修订公约报告中的《反对实质的互惠宣言》中已经说明白了。在著作权公约中避免实质的互惠的优点之一是成员国的法院不必解释其他成员国的法律是否对特定的权利给予保护。国民待遇原则使他们能够对外国人适用自己的法律。它的缺点是在保护的有效的水平之间有时允许很大的悬殊,以致高保护水平国家的国民在有些成员国获得的权利比国内少,而低保护水平国家的国民在有些公约成员国获得的保护比在国内多。然而,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促进版权关系广泛发展的优势使它们得以平衡。
著作权公约中的“形式的互惠”或部分互惠,是指每个成员国除这种互惠外,不考虑保护的属性和以某种方式保护其他成员国国民的作品。这一般由国民待遇原则决定。以伯尔尼公约中的“对比期限”为例,公约规定了最低保护期限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死亡后50年”,但每个国家可以规定更长的保护期。“对比期限意味着给予其国民授予的保护期长于50年的国家只须给外国人授予这个较长的保护期,如果其起源国也给予这个保护期。例如,德国规定的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后70年”,但是,德国只须给中国的著作权所有人“作者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后50年”的保护期限,因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限就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后的50年”。因为伯尔尼公约第7条第(8)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保护期的确定均适用提供保护的国家的法律;但除该国另有规定外,保护期均不比起源国规定的期限更长。”这表明在保护期限方面,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
对国民待遇原则的第二种限制是“保留”。这使许多国家有加入公约的机会,而部分地或全部地保留某些权利。有些公约,如《唱片公约》则不允许保留;其他一些公约,如《罗马公约》允许保留几项,可以对权利的范围或连结点进行保留,如对罗马公约的附件可以保留;或者对某一项权利全部保留,如对唱片公演权保留。在决定保留时,通常要适用互惠原则,以致使得已作保留的A国国民在其他公约成员国不能行使这项权利,因为其他成员国的国民在A国不享有这项权利。
五、对国民待遇原则的挑战
国民待遇原则的延伸或限制,已经被证明它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著作权公约和邻接权公约的基本原则,然而,这项原则正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因为政府试图适应技术和通讯的迅速发展。当给版权所有人授予一项新的权利时,政府可以在修改版权法的过程中将它作为一项版权授予版权所有人,也可以版权之外的单行法作为一项新权利授予权利所有人。如果政府决定将它作为一项新的版权授给版权所有人,那么,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的国际著作权公约可以要求还没有授予这种权利的公约成员国必须给其国民授予这项新的权利,并有权依此获得报酬。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决定创设一项版权法之外的新权利,那么,就不能适用公约,外国人也就无权享受国民待遇,因此,也就无权运用这项新权利获得报酬。下面两个实际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一,公共借阅权(public lending right)。在几个国家规定了这项权利。依据这项权利,当文学作品被公众从图书馆借阅时,其作者有权获得版税。在德国,由版权法授予这项权利,因此,由于德国既是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又是世界版权公约成员国,所以,这两个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如果他们的作品被借阅,便有权获得报酬;另一方面斯堪第纳维亚的国家和英国也给予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如果他们的作品被借阅,便有权获得报酬;另一方面,斯堪第纳维亚的国家和英国也给予公共借阅权,但它们是通过版权法之外的单行法规定的,因此,这项权利不能授给外国人。虽然它们和德国一样也是这两个公约的成员国,但在这些国家,由公共借阅权所支付的报酬只限于国内作者的作品。
第二,复印权(Right of Reprography)。它是运用复印机制作印刷物品之复制件的行为。处理为商业目的制作这种复制件的方式之一是授予制作这种复制件的强制许可而获得复制权,与德国一样,相应地给予作者获得报酬的权利。另一方面,在1976年,法国在《财政法》中引入了制作这种复印件之复印机的销售税和进口税。这种税中的一部分付给被复印之材料的版权所有人,但它仅付给法国的版权所有人。虽然法国是两个国际著作权公约的成员国,因为这种补偿费不是由版权产生的,所以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因此,不能给外国人这种补偿费。
这两个例子之间的区别是:在所有的国际著作权公约中,一般都承认了复制权,而且这项权利是两个国际著作权公约的基础权利,只有作为例外情况(如个人使用)才允许未经授权进行复制;而公共借阅权(远未得到广泛地承认)只在少数几个国家被认可,而且还没有成为国际公约认可的权利。因此,根据公平原则,以及将国民待遇原则适用于公认的权利,公约成员国国民强烈要求复印其作品的补偿。到目前为止,还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授予公共借阅权,所以,公共借阅权还是一项很弱的权利。另一个差别是:就复印权而言,在美国,由用户支付版税,它具有版权的全部特征;而补偿费(Compensation)(没有使用版税Royalty这个概念),就公共借阅权而言,与斯堪第纳维亚和英国,用公共资金支付,这意味着公共借阅权的补偿费来自纳税人的税款,与版权用户的钱不同。因此,将它单纯地称为补偿权而不称为版权,并且以单行法加以规定,就能够避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特别是在用政府经费支付补偿费的情况下,将它限于本国国民是合理的。如果在处理因新的技术或新的通讯方式而产生的对版权材料的新的使用的问题时都由政府采取措施,那么,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依国民待遇原则产生的国际著作权公约,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多边公约就是一个国家同多个国家签订的必须要尊守的约定.
❻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识别: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事实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引援哪一种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❼ 什么是国际私法,举三个例子
网上找了一个国际司法案例,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当事人一方在外国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外国法院已受理,在此情况下,位于我国境内的一方当事人还能向我国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吗? 答案是可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条的规定:"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我国法院对此类案件审理时,应使用哪国的法律? 依据我国国际私法规范,离婚案件适用离婚案件受理法院的所在地法。故,我国法院审理时,应适用我国法律。 在我国法院判决后,我国能否承认加拿大的法院作出的判决?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一方当事人向外国法院起诉,而另一方当事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予受理。判决后,外国法院申请或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对本案作出的判决、裁定的,不予准许;但双方共同参加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国和加拿大没有共同参加或者签订的条约,故本案不适用该条关于但书内容的规定,对加拿大法院的判决应当不予承认。 本案中,王萍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后,利用中国法律,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他涉外婚姻案件中,国内的一方当事人同样可以利用中国法律维护个人权益,而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缚。
❽ 国际私法著作权案
本案件属于国际私法范围,也涉及著作权,但是争议点更多的是在利益纠纷而不是侵犯著作权,所以归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案例更为合适。
❾ 简单介绍几部国际私法经典著作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姚壮主编《国际私法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商品定价:¥16.80 元.
《戚希尔诺思国际私法》是国际私法学的经典著作,自1935年第1版以来,其历经13次修改,见证了英国国际私法乃至世界各国国际私法的嬗变 ... 年第13版在英国国际私法的成文法渊源、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等 ...
《外国法介绍. 司法考试 (hot!)》 由法律社引进牛津社版权,邀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国际私法学终身教授、国际私法学博士生导师李双元教授组织翻译
《(自考)国际私法(附自考大纲)》
❿ 著作权法属于国际法吗
不属于。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或者地区。
著作权法是调整作品创作、传播、使用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以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著作权法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属于民法部门。
国际私法方面对著作权等民事关系还是有所涉及,但国际私法并不同于国际法。
故著作权法并不属于国际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