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非债清偿中的物权行为

非债清偿中的物权行为

发布时间:2022-06-12 03:39:17

『壹』 非债清偿和赠与的区别

您好,中国快律为您解答。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债务而以清偿目的为一定给付的行为。赠与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非债清偿产生不当得利,赠与曾产生所有权的转移。希望能帮助到您。

『贰』 为什么债权让与不属于准物权行为据说这是我国当前民法的基本观点。可是能给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么

这么说吧,债权让与具有处分属性,民法中以处分和负担来区别内物权债权,债权有很容多种权能,唯债权让属处分行为!但别忘了,这个处分依然在本质上属于债权的权能之一,其归属于债权之下!而非准物权,准物权具备了物权的权能,只不过准物权不是物而是某种特定权利!所以才叫准物权!

『叁』 民法上“不当得利”指什么

一,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民法典》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以及民法学通说原理,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因此不当得利是指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相对应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这是对于不当得利的基本理解。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985条的规定,认定不当得利成立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方获得利益、他方受有损失、获得利益与收到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

首先,所谓一方获得利益,是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财产积极增加,指财产本不应增加而增加;第二种情况,财产消极增加,指财产本应减少而未减少。

其次,他方受有损失。同样这里的损失并不是侵权赔偿中的损失,而是相对于取得利益方而言,另一方的利益因为利益转移导致的利益减少,或者债务增加。

第三,一方获得利益与另一方受到损失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这是司法实践中认定不当得利之债是否成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获益的另一面必然有他人的损失作为一个对等关系。如果一方获得的利益并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则不构成法律上的不当得利。

第四,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是不成立不当得利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甲把房屋出租给乙,月租金是2000元,租期是5年。在租期内,乙未经甲同意,将房屋转租给丙,月租金4000元,租期4年。第一个问题,对于乙获得的2000元差价,甲能否对乙主张不当得利?答案是不能。因为乙获得该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法律依据来自甲乙之间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这一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原因。在甲乙租赁合同存续期间,根据《民法典》第720条,乙对房屋享有收益的权能。乙虽擅自转租,但乙每个月取得租金4000元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所以对甲不构成不当得利。

那什么时候构成不当得利呢?若甲因乙擅自转租,甲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乙擅自转租之日起6个月,通知乙解除甲乙的租赁合同。解除合同后,乙拒不返还房屋,继续出租房屋给丙,则自合同解除之日起,乙对房屋丧失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其收取的租金差价就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甲据此对乙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二,不当得利的排除情形

《民法典》第985条专门针对排除不当得利的情况进行了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以下三种情形都属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范畴:

①因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排除在不当得利之债外,目的在于调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使法律规定符合一般的道德观念。

举个小例子,乙被收养,乙的亲生母亲老年之后缺乏生活能力,没有生活来源,乙误以为自己对于亲生母亲负有赡养义务,乙就对缺乏生活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亲生母亲按月支付赡养费,支付了5年以后,亲生母亲订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他人。乙心里不是滋味,就找到律师,询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赡养亲生母亲的义务,律师说,你没有,你被收养了,你和她之间的母女关系已经解除了。乙才知道原来没有赡养义务,要求对亲生母亲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这种情况,确实是构成不当得利,乙没有赡养义务而误以为有。但支付赡养费,属于非债清偿,虽然自始缺乏给付目的,但属于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因此,双方间虽成立不当得利关系但是排除了利益受损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②债务人为清偿未到期债务而提前给付也排除在不当得利之债的适用范围外,主要原因是债务未届清偿期的抗辩并不是永久性抗辩,债务到期前的清偿,债务并非不存在,债权人受领给付,不能称之为无法律上的原因。

例如,甲在债务届满前6个月偿还了借乙的一个亿,后来觉得一个亿,提前六个月归还太亏了,理财可以理出好多呢,由此依据不当得利之债要求乙再还回来。甲提前归还债务的情形虽然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但法律对于这种情况明确排除了受损失一方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甲不能主张不当得利之债。

③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目的在于维护诚实信用,禁止当事人出尔反尔,理论基础在于禁反言原则。

例如,生效判决已经确认双方的债务不存在、无效或被撤销,给付人明知判决生效的情况下依然清偿了本不应给付的债务,则属于明知无给付义务的债务清偿。这里的重点在于“明知”而非“误解”,明知无给付义务而向对方支付相关钱款,这是其对自己财产的合法处分,钱款支付至对方,处分完毕,所有权已发生转移,给付人不得以不当得利为由主张返还。

这里我们还需注意区分第三人代为清偿问题,第三人清偿债务后不能因为其与债权人之间没有债务,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而只能取得原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两者分属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适用亦不一样。《民法典》在第524条新增加了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即:“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处债权转让的规定就排除了第三人向原债权人主张不当得利的可能。

三,不当得利的司法认定

一、对不当得利的性质予以准确定性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并不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当得利请求权经常会与物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竞合,而当事人往往会选择其他请求权。由于我国并没有采纳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在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受损失的人一般会直接依据物权请求权要求受领给付的一方当事人返还,而不会再去行使占有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因权益侵害发生的不当得利中,当事人和法官通常都会直接适用侵权责任制度规则。并且,在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况下,为了公平,法院也会以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公平原则作出裁判,其实是一种向一般条款逃逸的现象。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首先要重视不当得利的价值和功能,明确不当得利的性质,与其他请求权基础进行区分。

二、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

不当得利的一方获利、使他方利益受损两个要件属于权利发生要件,应由不当得利债权人承担证明责任,这一点在理论和实务界都是毫无争议的,而有关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的难点问题,集中在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一点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作为一个消极事实,其是否可以定性为请求权发生要件,需要我们从实体法出发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主张权利的一方就对其有利的权利发生要件负有证明责任。因此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人应对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一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而这一观点的反对者们提出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属于消极事实,依照证明责任的消极事实学说,为消极的事实陈述的人不负证明责任。

我们认为,应将给付型不当得利的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给原告,主要出于以下考量:首先,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总体原则,对于举证责任倒置应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准。我国立法并未规定不当得利纠纷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既然主张被告系不当得利,就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其次,认为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观点,其主要的论据是一方获益没有法律根据属于消极事实,消极事实不易举证。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没有法律根据并非全部为消极事实,也存在积极事实。例如因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形成的不当得利,原告当初进行给付的原因以及事后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给付目的不存在的事实均属于积极事实,原告对此举证并无大碍。退一步讲,即便是存在消极事实的情形,例如原告因输入号码有误而向他人手机账号存入话费,原告可以通过证明自己的手机号与被告的手机号有多位数字一致、极易混淆予以主张,可见原告并非无法证明。

再次,不当得利诉讼其实是对已发生给付行为的一种撤销,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对以往交易往来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扰动,原告作为诉讼的发起者,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以此来督促原告谨慎起诉。假如由作为受益人的被告来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原告只需要起诉,被告就被拉入诉讼并且要承担举证不能即败诉的重责,如此之低的诉讼成本极易导致原告滥诉,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损害。

三、不当得利的返还内容

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应当返还的是得利人所取得之利益。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1.原物存在的,返还原物以及因为原物而取得的其他利益(包括原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2.原物不存在的,折价赔偿;3.原物毁损后存在代位物的,比如因原物毁损而获得的保险金、补偿金、赔偿金,应返还原物的代位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原物折价后偿还的价值额的计算,在理论上存在“主观说”与“客观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举例而言,当得利人所受领的利益为某物的所有权时,该物的市场价值为5万元,当得利人以6万元或4万元的价格将该物转卖给善意的第三人时,因第三人善意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得利人不能原物返还。此时,依据“客观说”,得利人应当返还的是该物的市场价值5万元,而不论得利人转让该物时的价额为6万元或4万元;而依据“主观说”,则认为得利人应当偿还的为其转卖该物所得价款,如所得价款为6万元,则应当偿还6万元,所得价款为4万元则应当偿还4万元。目前,通常采用客观说,因为受领人以原物为手段、依据法律行为所取得的对价,不属于其所有利益以及基于该利益产生的孳息。

『肆』 不当得利基本类型

不当得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是依据不当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而发生,将其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
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其典型为非债清偿及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债务而以清偿目的为一定给付的行为。如甲对于其已清偿的欠乙的债务疏于注意又进行清偿,乙所受的第二次清偿,便构成非债清偿的不当得利。但是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对于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为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保有该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形下,是否发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存在分歧。有人主张,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移转,因而有关占有人并无利益可言,丧失占有的人可以依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追回财产,不成立不当得利请求权。但通说主张,此种情形下,占有也赋予有关受领人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而成立不当得利,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受损人可以择一行使。
在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但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
(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基于道德上的义务为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即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如对无抚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抚养义务而予以抚养。对被抚养的亲属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支出的抚养费。是否为道德上义务,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认定。
(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清偿。清偿期到来之前,债务人并无清偿义务,此时债务人的清偿应是非债清偿,但债权人的受领并非无合法原因,此时的清偿也发生债务消灭的效果,故不发生不当得利。
(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给付人明知无给付义务而任意为给付,不发生不当得利。但给付时作出保留如附有条件,或给付不以给付人意志为转移的,仍成立不当得利。
(4)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不法原因是指给付原因违反国家的强行法规范以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如为清偿赌债而为的给付。但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领人一方时,不阻却不当得利的发生。
2.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是指给付时虽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因一方的给付而发生不当得利。属于这种不当得利的主要有:附解除条件或终期的法律行为,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当事人一方因该民事法律行为受有另一方的给付;依双务合同交付财产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一方不能为对待给付,该方所受的给付;合同解除后因先前生效合同而受领的给付。
3.给付目的不达。为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为给付,但因种种障碍,给付目的不能按照给付意图实现的,受领给付欠缺保有给付利益的正当性,因而构成不当得利。如预期条件的成就而为附条件债务的履行,结果条件不成就,因而不达给付的目的。
非给付不当得利
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
1.基于受益人的行为。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前者如侵夺他人所有物或擅自占有、使用、消费他人之物;后者如无权处分人将他人之物对于第三人为有效处分。在司法实践中,基于受益人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有:
(1)无权处分他人之物。这又因无权处分是有偿处分与无偿处分、受让人是善意与恶意而有不同的效力:无权处分人为有偿处分,受让人于受让时为善意,受让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之所有权。无权处分人因有偿的处分行为受有利益,构成不当得利。原所有人得就其所得利益请求不当得利返还。受让人于受让时为恶意,此时受让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权,原所有人得对其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因无权处分人受有利益,所有人也得不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向其请求不当得利返还。无权处分人为无偿处分,受让人于受让时为善意,受让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之所有权,无权处分人因无偿处分未获有利益,不成立不当得利,如果无权处分人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原所有人得向其请求侵权损害赔偿,如果其不构成侵权行为,依通说,原所有人得类推适用关于不当得利制度下第三人返还义务的规定要求,受让人在无权处分人不能返还的范围内负返还责任。受让人于受让时为恶意,此时受让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原所有人得向其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2)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如擅自在他人墙壁上张贴广告牌,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度假屋等。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所得的利益多为节省自己应支出的开支的费用,受损人的损失则是因自己之物被他人使用而丧失了可能取得的利益,是一种应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如前所述,这种利益不以必然增加为必要,只要在通常情形下可以增加即可。
(3)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之物。如甲与乙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到期后,承租人甲未返还房屋给出租人乙,而是将其转租给丙,由此获得的租金构成不当得利,乙可以向其主张不当得利的返还。
(4)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人格权。如无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因使用而获得利益的可以构成不当得利,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再如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或名称而获得利益的,对权利人也构成不当得利。
受益者的上述行为在有故意或过失时通常也构成侵权行为,如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名称构成了对权利人人格权的侵犯,受损者也由此享有对受益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产生了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受损者可择一行使。
2.基于受损者行为。这种不当得利以受损人为他人支出费用最为典型,如误将他人的家畜当作自己的家畜饲养,误以他人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
3.基于第三人行为。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有:债务人对债权的准占有人(债权凭证持有人)清偿,使债权消灭,致真正的债权人受有损失;债权的让与人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对让与人清偿,致债权的受让人有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予乙的田地中等。
4.基于法律规定。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事实或行为发生时,法律不问当事人的意思,直接规定发生一定得利的效果。如在因附合、混合、加工而获取被添附物所有权时,允许被添附物原所有人向受益者依据不当得利请求权主张以被添附物价值相当的利益返还。
5.基于事件。如甲池塘的鱼因天降暴雨冲入乙的池塘;甲饲养的家禽吃掉乙的饲料等等,都是基于事件发生的不当得利。

『伍』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渊源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19世纪前期通过对罗马法交付规则的无因化解释,尤其是通过对罗马法非债清偿规则的扩张诠释,逐渐创设了现代意义上的物权行为理论。在1840年出版的《当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他写道:私法上契约……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交付(Tradition)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移转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Tra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萨维尼提出此项理论后,受到了德国法学界的重视,并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所采纳。后世从萨维尼思想中发展出一系列对德国民法物权体系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则,这些原则成为物权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离原则。指对应物权和债权的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作为各自独立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体系上也必须区分。(2)抽象原则。抽象原则又分所谓内在抽象和外在抽象。内在抽象指物权行为内容不以债权行为为组成部分,其确定也无须依赖于债权行为内容的确定。外在抽象指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原因行为而独立成立,即原因行为的无效或者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被撤销。至于所谓物权变更的形式主义原则或公示要件主义原则,并非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某些国内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是不正确的。
相比其他法律模式,物权无因性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最为优厚,而对出让人的利益保护十分薄弱。例如,出卖人在交付标的物后,买卖契约因意思表示有瑕疵而致无效或者被撤消,而物权行为效力不受影响,买受人对标的物仍保有所有权,丧失所有权的出卖人只能以不当得利请求返还所有权。如果第三人在返还所有权之前有偿受让标的物,则无论其是否对先手买卖的瑕疵知情,都能合法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出卖人只能向买受人寻求救济。
除德国外,物权行为理论的追随者尚有中国台湾省等。

『陆』 民法典关于债务清偿的规定

法律分析:第五百一十一条规定了,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的规定。第三百九十二条规定了债务的担保。第五百四十五条 规定了债务的转移,等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一十一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五)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第三百九十二条 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第五百四十五条 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

(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当事人约定非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当事人约定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第三人。第五百五十一条 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柒』 非债清偿究竟是排不排除不当得利的

1.如果按照你自己所说的法去操作的话,真的属于盗窃;2.如果你是拣到的是钱而不是卡的话,那也只能算是不当得利而已.

『捌』 什么是物权无因性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19世纪前期通过对罗马法交付规则的无因化解释,尤其是通版过对罗马法非债清偿权规则的扩张诠释,逐渐创设了现代意义上的物权行为理论。在1840年出版的《当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他写道:"私法上契约……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交付(Tradition)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移转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一般人只想到债权契约,但却忘记Tra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移转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目前,我国的物权法还未出台,而很多法学家对物权行为一些理论性问题争议很大。其中物权行为的有因性和无因性一直是很多法学家争议的焦点,这些争议的焦点就是对物权行为理论态度的问题,而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就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因此,无因性理论的存在价值是关键的问题。

『玖』 非债清偿的解释

在非债清偿中,给付人以清偿债务为目的而为给付,因债务不存在,给付人之给付目的无法实现,该给付因无给付目的而欠缺法律上原因,因而受给付人受领给付当构成不当得利。非债清偿一般构成不当得利,但是基于非债清偿不当得利产生的返还请求权是否能得到法律的支持,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某案中,刘某作为银行的信贷员,明知道其与被告陈某、王某之间没有债务而一厢情愿代陈某与王某偿还了银行的贷款,应属于非债清偿的范畴。但是,刘某明知没有债务而为清偿,属于“因清偿债务而为给付,如给付人明知无清偿义务时,则不得请求返还”的情形。此在各国法典中都有明文规定,比如《德国民法典》第814条规定:“以清偿债务为目的而履行的给付,如果给付人明知其无给付义务,不得要求返还”。日本和俄罗斯的民法典中对此非债清偿亦有相关规定。给付人明知无给付义务,而仍为任意之给付,则因个人不合理之行为而产生的损失,法律自无保护之必要。

阅读全文

与非债清偿中的物权行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