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中国著作权立法中的制度创新

中国著作权立法中的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22-05-31 02:50:51

『壹』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从1990年9月7日开始实施的。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进行第一次修正。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进行第二次修正。

2012年3月31日,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国家版权局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截至2012年7月31日。

2020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1)中国著作权立法中的制度创新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当中的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贰』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

2012年 3月31日,国家版权局通过国家版权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4月初,国家版权局修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和修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署长、副局长阎晓宏同志分别以个人名义致函35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征求意见;国家版权局办公厅致函国务院48家相关部委征求意见。
草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中外政府相关部门、权利人组织、产业界以及教学科研机构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表达对修法工作的关注。在征求意见期限届满(2012年4月30日)之后,国家版权局仍不断收到各方面关于修法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31日,国家版权局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1600余份。
2012年5月11日,国家版权局召集修法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相关立法和司法部门举行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报草案征求意见的基本情况,就草案有关条款特别是争议条款听取专家的具体意见。
国家版权局在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全面认真梳理和分类、仔细分析其合理性以及反复论证其可行性后,结合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具体意见,对草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2012年的文本。 本次修改,对原草案删除三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增加三条(第十二条、第三十五条和第六十二条),对四十八个条文进行了改动,其中对二十七个条文进行了内容改动,对二十一个条文进行了文字改动。为便于社会各界理解相关调整,现将本次修改和完善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一)关于著作权内容
本次修改从进一步简化权利内容、廓清权利边界以及减少权利交叉重合的角度出发,对著作权内容进行了下列调整:(1)参考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取消放映权,将其并入表演权;(2)考虑到原草案关于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定以传播介质而非传播方式为基础,不能完全符合科技发展特别是“三网融合”的现状和趋势,因此将播放权适用于非交互式传播、信息网络传播权适用于交互式传播,以解决实践中的定时播放、网络直播以及转播等问题;(3)考虑到草案将修改权并入保护作品完整权后又在财产权部分增加了计算机程序的修改权,因此将计算机程序的修改权并入改编权,以免引起混淆和误解;(4)考虑到追续权本质上属于获酬权,因此将追续权单列一条规定(第十二条),同时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增加可操作性,将追续权的权利范围限定为通过拍卖方式的转售行为。
(二)关于视听作品
视听作品作为集体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保护主要包括明确视听作品本身权利归属和保护参与创作的各类作者两个方面。我国现行法没有规定视听作品各创作作者的“二次获酬权”——即各创作作者从视听作品后续利用中获得报酬的权利。本次修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1)基于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将视听作品整体著作权归属由原草案中可以约定的规定改回为现行法中直接赋予制片者的规定;(2)明确规定原作作者对视听作品享有署名权;(3)明确规定原作作者、编剧、导演、以及词曲作者等五类作者对视听作品后续利用行为享有“二次获酬权”。
(三)关于载体唯一性的美术作品
近年来,陈列于公共场所的美术作品被损毁、拆除后,著作权人与原件所有人对薄公堂的案件时有发生,美术界、司法界等也多次呼吁加强和完善立法。因此,为回应社会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本次修改在第二十条增加了一款规定,一方面限制原件所有人的事实处分行为,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其适用情形——仅适用于陈列于公共场所的载体唯一性的美术作品,此外如果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则从其约定。
(四)关于“孤儿作品”
为解决数字环境下使用作品获取授权难的困境,原草案增设了“孤儿作品”授权机制条款。考虑到“孤儿作品”相关规定属于立法中的创新,为谨慎起见,本次修改在草案基础上吸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将“孤儿作品”的适用范围明确为报刊社对已经出版的报刊中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形式的复制,以及其他使用者以数字化形式复制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两种情形。同时将提存费用的机关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
(五)关于职务表演
考虑到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表演者与演出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次修改参照职务作品的规定,在第三十五条新增了关于职务表演的规定。职务表演的权利归属由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其权利归属于表演者。但是对于集体性职务表演,如剧院表演话剧、剧团表演歌剧或者合唱等演出行为,其权利归属于演出单位。同时,为确保演出单位的权利,本次修改还赋予演出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免费使用表演的权利。
(六)关于视听表演者权利
参考2012年6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外交会议通过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第十二条规定,并与前述视听作品著作权规定的调整保持一致,本次修改将视听作品中的表演者的权利赋予制片者,同时规定主要演员享有署名权和“二次获酬权”。
(七)关于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就录音制品播放和表演行为的获酬权
本次修改,在第三十九条进一步明确了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享有获酬权的两种情形:(1)播放行为——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公开播放录音制品或者转播该录音制品的播放,以及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该录音制品的播放;(2)表演行为——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录音制品。
(八)关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
本次修改,从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交易、促进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展的角度出发,借鉴相关国际公约和主要国家的立法,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进行了下列调整:(1)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从禁止权改为专有权;(2)根据前述播放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内容的调整,考虑到非交互传播已经纳入播放权的控制范围,因此删去原草案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
(九)关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他人在特定情形下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必须指明作品来源或者出处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是相关国际条约以及各国和地区著作权法中的基本制度。本次修改,主要作了以下调整:(1)增加“合理使用”的开放式规定——其他情形,同时将原草案第三十九条并入新草案第四十二条作为第二款限制所有的十三类“合理使用”情形;(2)明确为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为复制文字作品的片段;(3)增加关于引用他人作品不得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或者实质部分的规定;(4)在相关情形中增加“信息网络”媒体的规定;(5)增加关于对室外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后形成的成果后续使用的规定。
(十)关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本次修改对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进行了以下调整:(1)根据权利人、相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以及相关机构的意见,将著作权“法定许可”进一步限缩为教材法定许可和报刊转载法定许可两种情形,取消原草案第四十六条关于录音制作法定许可、第四十七条关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法定许可的规定,将其恢复为作者的专有权;(2)对于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允许当事人约定专有出版权,报刊社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其他报刊不得转载,同时在第五十一条规定专有出版权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推定为一年;(3)明确使用者在首次使用作品前进行一次性备案,将备案机构调整为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4)增加使用者在法定期限内可以直接向权利人支付报酬的规定。
(十一)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
本次修订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进一步限制其适用范围:(1)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2)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同时,保留了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规定,增加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平等对待所有权利人的规定。
(十二)关于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相关规定,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只适用于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由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广播组织条约》尚未缔结,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目前不适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但是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磋商来看,目前各成员国对此基本没有争议。因此,本次修订在第六十四条将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扩大适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并对相应条款进行了修改。
(十三)关于民事责任
本次修改,对民事责任作了以下调整:(1)在第六十九条增加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教唆或者帮助侵权的,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2)在第七十条进一步明确使用者在使用著作权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并愿意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授权前提下,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非会员权利人作品时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在赔偿责任承担方面,如果使用者已经与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合同,则对非会员权利人按照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赔偿损失;如果未与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合同,则对非会员权利人按照一般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原则赔偿损失。同时,本条第二款规定,对使用者恶意使用他人作品的三种情形,不适用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赔偿损失,而应当适用一般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原则赔偿损失。(3)在第七十二条取消关于法定赔偿的前置条件——进行著作权或相关权登记、专有许可合同或转让合同登记的规定,同时对于两次以上故意侵权的,将惩罚性赔偿调整为二至三倍。
(十四)其他内容
本次修改还根据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规定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如将涉外的互惠保护原则分散规定于相应条款、将职务作品中受聘于报刊社或者通讯社创作的作品限定成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创作的作品、将表演者明确为自然人、将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内容作统一表述、明确著作权登记等事宜的收费标准制定机关、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明确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管职责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如下修改: 将第四条修改为:“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以著作权出质的,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本决定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根据本决定作修改并对条款顺序作调整后,重新公布。 (第二十六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0年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0年2月26日

『叁』 著作权法对“法定许可”制度有哪些调整

著作权法中对法定许可范围做了具体的调整,被许可人在规定条件内对著作权的使用也有具体限制,更大程度上对著作权人的法定权利进行了保护。那么著作权法对法定许可制度有哪些调整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著作权法对法定许可制度有哪些调整著作权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在保留其著作权人身份的前提下,允许他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行使其著作权。所谓一定的条件除了指使用费以外,还包括对使用方式、时间和地域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关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本次修改对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进行了以下调整:(1)根据权利人、相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以及相关机构的意见,将著作权法定许可进一步限缩为教材法定许可和报刊转载法定许可两种情形,取消原草案第四十六条关于录音制作法定许可、第四十七条关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法定许可的规定,将其恢复为作者的专有权;(2)对于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允许当事人约定专有出版权,报刊社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其他报刊不得转载,同时在第五十一条规定专有出版权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推定为一年;(3)明确使用者在首次使用作品前进行一次性备案,将备案机构调整为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4)增加使用者在法定期限内可以直接向权利人支付报酬的规定。

『肆』 试述著作权客体制度

著作权客体,即著作权所保护的对象,一般是指作者创作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works),亦称著作,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基本前提条件,但有形复制并不一定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前提条件。一、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原则(一)独创性——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实质要件在著作权领域中,独创性,亦称原创性(originality),是指作品中作者个性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即使个性的分量十分微小。“个性”是指作品具有某种属于作品类型不同,例如科技作品、文学作品、原作、演绎作品,作者表达个性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有的作品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把汉字作品变成汉语拼音作品,将五线谱的作品改写为简谱作品,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几乎没有独创性,著作权法视为同一作品加以保护。有学者认为独创性应包括创造性,即要求作品体现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2]。反对此说的学者认为,对创作高度的要求,是把工业产权法中创造性的条件不合理地搬进了著作权法[3]。独创性不同于新颖性,因为新颖性是指事物具有以往所没有的特征。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可能与其他作品相同或者相似,不具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作品可以具有独创性,也可以不具有独创性。例如,某人编写某一地方从未有过的电话簿,此作品具有新颖性,但是,电话簿编写方式有限,缺乏个性,不具有独创性。(二)著作权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1.思想与表达的二分原则著作权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不保护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在理论上被称为“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The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TRIPs协定第9条第2项规定“版权保护扩展到表述,而不适用于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就是此原则的法律体现著作权保护作品中的思想表达形式,即作品的文字、数字、符号、色彩、线条等及其组合,它们可能以复制、表演、展览、广播等方式对作品进行使用。人们可以单个地借用作品表达形式的不同成份,如:个别事实、观念、主题、结构、方法、文学风格、文学形式、艺术手法、词汇等。但是,引用反映作品个性的全部表达形式成份则是非法的。著作权不保护作品思想内容。如果承认著作权人对有关思想本身的专有权利,一方面,束缚这些思想的传播并因此而阻碍智力创作自由,另一方面,一个人公开他的思想后,除可以用专利保护外,难以阻止他人使用这一思想。著作权也不保护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实际应用。人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利用,不需要作者事先许可。这项原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作品,尤其适用于科学作品、技术作品等。例如,1946年在华盛顿签订的《美洲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作者权公约》在其第4条第3款中规定:“本公约提供的保护不包括科学思想的工业应用”。当然,将他人的思想任意利用可能会造成某种损害,例如阻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专利法、不正当竞争法等其他知识产权制度予以保护。2.表达与思想融合原则如果某种思想内容只有唯一或者有限的表达方式,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不可分离,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都不受著作权保护[4]。在理论上,这被称为“表达与思想融合原则”(The merger doctrine)。其理由在于著作权对唯一或者有限的表达方式的保护将会阻碍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传播,与著作权的立法宗旨相悖。例如,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9条规定:“软件开发者开发的软件,由于可供选用的表达方式有限而与已经存在的软件相似的,不构成对已经存在的软件的著作权的侵犯。”该规定是表达与思想融合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具体体现。3.著作权并非完全不保护作品的思想内容《伯尔尼公约》第6条之2规定作者有权反对对其作品的任何有损其声誉的歪曲、割裂或者更改行为,或其他损害行为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第33条规定报社、期刊社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因此,作品的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对内容的保护仅限于他人不得歪曲、篡改或者出版者的未经授权的修改,其他人仍可自由使用作品的思想内容 [5]。(三)作品的价值、用途、表达形式等与著作权保护无关尽管作品的价值、用途、表达形式可能存在差异,但仍然受到著作权同等保护。例如,澳门《著作权及有关权利之制度》(澳门法令第43/99/M号)第1条第1款规定:“在文学、科学或艺术领域内之原始智力创作,不论其种类、表现形式、价值、传播方式或目的为何,均属受著作权法保护之作品。”著作权对作品的保护并不以其文化或艺术价值(或质量)为条件。价值(或质量)和独创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即使作品毫无价值,著作权法给予的保护与价值极高的作品保护完全是同等的,即著作权法给予作品的保护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保护。著作权对作品的保护并不考虑其用途。尽管有的作品是为了某种商业活动或工业活动的需要而创作,但是著作权还是为其提供保护,禁止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发行、网络传播等。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方法的差异也并不影响著作权的保护。《伯尔尼公约》第1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来看,作品是采用书面表现形式或口头表现形式,还是进行表演或固定在录音带或录像带上,这并不重要。总之,著作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一切作品都给予保护,不允许以表达方式为由进行限制[6]。正是基于这一原则,“计算机程序不属于美感或美学范畴,它们有实用功能(同绘画作品、模型、建筑设计图等一样),并且是用编码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的,这些事实都不影响计算机程序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7](四)自动保护原则自动保护原则(automatic protection)是指作品受著作权保护不能以履行任何手续为条件。这里的手续应理解为著作权保护要件意义上的行政义务,例如,主管机关登记注册,交存作品,标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者○C字样。作者只要创作完成其作品,不履行这些义务仍然可以享有著作权。与工业产权权利方面的情况不同,著作权产生于创作行为,而不是产生于国家认可。目前已只有少数国家还在继续实行登记制度,将登记作为著作权的确定和存在的先决条件(例如尼加拉瓜和乌拉圭),或将登记作为行使著作权的必要条件(例如阿根廷),或者将登记用于申报、提供证据(例如多米尼加)。前两种情形与自动保护原则的精神相违背。另外,物质形式固定(fixation in some material form)是否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依据《伯尔尼公约》的第2条规定:“本同盟各成员国得通过国内立法规定所有作品或任何特定种类的作品如果未以某种物质形式固定下来便不受保护”。世界上有两种立法体例,一些国家(例如,美国)的法律要求必须进行固定(不一定由作品的作者固定),以识别作品,避免同他人的创作成果混淆;另一些国家(例如中国)的法律认为以某种物质形式对作品的固定并不是取得著作权的条件。这两种体例的差别主要是影响到口述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例如,突尼斯示范法规定,不得要求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固定为条件。这是因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固有性质就是口头相传。如果以固定为条件,就可能使其无法获得著作权的保护,甚至可能将著作权赋予那些固定他们的人[8]。二、著作权作品的分类著作权保护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内的作品,具体可以分为如下类型:(一)文字作品文字作品(written works)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文字作品包括:以文字表现的小说、诗歌、散文、译著、工具书、期刊、专利说明等,以数字表现科技数据等,以符号表示的盲文读物,以及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和数字表现的各种作品。(二)口述作品口述作品(oral works)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讲道、法庭辩论和其他同类性质的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这类作品与文字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文字形式表达,而是通过口头形式来叙述。英美法系国家的著作权法对口述作品以固定在某种载体上为保护的前提。但是大陆法系国家规定对口述作品不加固定也可受到著作权保护。(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音乐作品(music works)是指歌曲、交响乐等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其中带词的音乐作品可能与文字作品重叠,但一般将其归入音乐作品。戏剧作品(dramatic works)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戏剧是由文字、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我国著名版权学者郑成思先生在其著的《版权法》中认为:戏剧作品是剧本,而不是搬到舞台上的一整台戏。《伯尔尼公约》也将戏剧作品定为剧本。因为剧本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它的基本手段是语言(文字),而剧本中的语言除了环境的提示和动作的提示以外,主要是台词。剧本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供表演。曲艺作品(quyi works)是指以相声、快书、大鼓、评书、弹词、评话等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学者把曲艺作品作为民间文艺作品。曲艺作品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别归到口述作品、音乐作品和戏剧作品之中,例如,相声可归到口述作品之列;大鼓、评唱可归到带词的音乐作品中[9]。著作权法中所说的曲艺作品,就是指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说唱艺术的底本。舞蹈作品(choreographic works)是指通过人体连续的动作、姿势、节奏、表情等表现思想感情的作品。舞蹈是通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舞蹈作品的创作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是通过其他形式固定下来的,如录像等。舞蹈作品的种类也很多,如单人舞、群体舞、交谊舞等。著作权法中的舞蹈作品,是指对舞蹈的动作设计。英美法系国家著作权法要求其必须以有形方式固定才可受到保护。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日本等国不要求此类作品必须予以固定,而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著作权法则把作品的固定作为其受保护的前提条件[10]。杂技艺术作品(acrobatic works)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杂技艺术作品是杂技的形体动作和技巧的编排,对于单个形体动作或技巧其他人可以借用,但是,整体编排受著作权法的保护[11]。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不包括表演者对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的表演[12]。对表演者的表演由邻接权给予保护。(四)美术、建筑作品1.美术作品(fine art works)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绘画指用笔、刀等工具,以及墨、颜料等物质材料,在纸、木板、纺织物或者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色彩等表现手段创作可视的形象,如油画、水彩画、山水画等。书法一般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书法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雕塑,是雕刻与塑造的总称,是指以可雕或可塑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体形象的空间艺术。一般分为圆雕或浮雕,或分为室内雕和室外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要求美术作品具有“审美意义”,即美术作品应当具有观赏、品评意义上美感,才受著作权的保护。这种要求显然提高美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门槛,把主观价值作为著作权保护条件,势必使一些具有独创性美术作品得不到适当保护。美术学可以要求美术作品具有美感,但是,著作权法要求美术作品具有美感不适当。2.建筑作品(architecture works)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作品。《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2条规定与建筑有关的设计图和立体作品,是著作权的保护对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建筑作品应当包括两项内容:建筑物本身(仅指外观、装饰或设计上含有独创成分的建筑物);建筑设计图与模型。在我国著作权法立法过程中,因相当一部分人反对,没有将建筑物本身列入保护对象。其后颁布的1991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在给“美术作品”下定义时,则明文将“建筑”等造型艺术作品列入其中。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将其纳入保护的客体。建筑作品包括建筑物本身,比如宫殿、寺庙、亭台、楼阁、会堂、陵墓等。建筑物的外观、装饰、设计是建筑师一定美学构思的表达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可能被他人模仿或者复制并借以营利,所以法律保护其专有权。如果建筑物的外观、装饰、设计没有独创性的设计成分,它就不能成为著作权保护客体。建筑物设计、建造等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设备以及新技术等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可以受工业产权保护。既然建筑物本身受著作权保护,那么,构思它的设计图、模型无疑也应该享受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既保护建筑设计图、施工图、模型和建筑物本身,也保护平面建筑设计图、施工图、模型。不过,这里的建筑作品是指建筑物本身,包括建筑物上附加的艺术装饰,建筑设计图、施工图、模型是作为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加以保护[13]。《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要求建筑作品具有 “审美意义”,如同要求美术作品具有 “审美意义”一样不适当。建筑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没有“审美意义”可以,但是,不能没有独创性。(五)摄影作品摄影作品(photographic works)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如人物照片,风景照片等。根据《伯尔尼公约》的规定,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也受著作权法保护,只要该作品在构图、选择或摄取所选对象的方法上表现了独创性。但是,在自然科学中,能够记录微生物学、医学、地理学、考古学和天文学等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的各个瞬间的科学摄影作品,纯复制性的摄影作品(如翻拍文件、书刊等),如果是纯粹机械摄制的,没有创作,不具备独创性,不受著作权保护。(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works created by process analogous to cinematography)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如电影片、电视片、录像带、光盘等。从创作方式上看,电视、录像作品都是用类似于拍摄电影的方式创作的作品。电影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过程,包括以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基础,再经创作分镜头剧本和电影音乐的创作、布景制作、服装设计等,还要经表演、配音、摄录等程序,直到剪辑与合成,最后产生影片。在电影作品中,电影文学剧本既是电影作品的基础,还是一部可供阅读的文字作品;电影音乐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电影作品中的每个镜头可以成为摄影作品。电视作品,是指利用无线电传送和接收装置传播图像和音响的作品。如电视剧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等。录像作品是指利用电子摄影技术记录各种社会活动,或对戏剧、曲艺、舞蹈、电影和电视等表演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并通过播放装置使之真实再现的图像表现形式。电视、录像作品的制作过程与电影相似,只不过其所用的载体不同于电影胶片。借助的放映手段也不同,但其表达形式应当具有独创性。(七)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图形作品(graphic works)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工程设计图(drawings of engineering design)、产品设计图(drawings of proct design),是指为施工和生产绘制的图样及其文字说明。具体地说,工程设计图纸作品是指利用各种线条绘制的,用以说明将要制作的工程实物的基本结构和造型的平面图案。产品设计图纸作品是指用各种线条绘制的,用以说明将要生产的产品造型及结构的平面图案。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各种工程设计、建设设计、电路设计、给排水设计、机械设备及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设计图。这些作品通常与科学技术有关,并且用于满足施工或者制造的需要。凡具有独创性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受法律保护。地图(maps)是指运用符号和地图制图原则表示地球或者其他星球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地图虽是客观世界按一定比例缩小的产物,但其产生过程绝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通过测绘工作者的思维加工,按一定的客观规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以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直接创作的有其独特个性的作品。不同的人因其经历与学识水平不一,审美情趣与个性素质的差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其所编著的地图上。”[14]但是,“地图的创意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图作为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其精度要求、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一般都按照国家规定的规范、图式作业,或按照长期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符号、表现手法表示地图的内容,作者只对地图的装饰有较大的创意余地。这就决定‘同一专题的地图反映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具有雷同性。’”[15]“在具体实践中确实有一些地图属于资料范畴而不受著作权保护,如,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国家标准地图(如标准境界图、标准地名图、山脉、河流的分级分类图,城市现状与规划图也可视为一种标准图)等,这些是由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来,为各行各业服务的,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论上不应受著作权保护。[16]”示意图(sketches)是指用简单的线条或者符号表示某一概念、原理或者现象的作品,如人体解剖图。图形作品还包括指示图、图表等。模型作品(model works)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八)计算机软件(computer software)参看本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work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是指由某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作出来并世代相传、由此社会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反映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有文字、口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作品。生活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科学观点不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17]《伯尔尼公约》授权各成员国通过立法给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法律保护。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具体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还未颁布。(十)实用艺术作品实用艺术作品(works of applied art)是指具有实际用途或包含在某一实用物品中的艺术作品,不论是手工艺品还是工业产品。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将实用艺术作品定义为艺术成分和实用成分不可分的艺术作品。如雕刻精美的花瓶属于实用工艺品,因为花瓶的艺术造型同其实用成分无法分离。相反,印有图案的壁纸则不属于实用艺术品,因为壁纸的图案与纸分离后并不影响壁纸的实用性[18]。《伯尔尼公约》第7条第4款规定,作为艺术作品而加以保护的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由本联盟各成员国的法律规定;同时指出,这一期限不应少于自该作品完成之后算起的二十五年。《世界著作权公约》第4条第3款规定在涉及各缔约国对实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给予保护时,明确规定对这些作品的保护期限不得少于十年。《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第6条规定对外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自该作品完成起25年。美术作品(包括动画形象设计)用于工业制品的,不适用对外国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期限规定。由于实用艺术作品与纯美术作品、工业产权中的外观设计、工艺美术作品难以区分,我国《著作权法》未明确将其列为保护的客体。法律的含糊导致许多学者认为,法律对国内国外作品采用双重保护标准,给予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具有歧视性。也有人认为,根据著作权法和《伯尔尼公约》的精神,我国可以因为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创造性,而将其作为美术作品予以保护。申请外观设计的实用艺术作品,可以用专利权保护。(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随着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能出现新的思想表达形式,也有可能将现在尚未作为著作权客体的作品作为著作权的客体。因此立法留有余地,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伍』 著作权法律制度的集体管理制度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邻接权人或者其他权利所有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行为。由于复制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使用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国际化,著作权人对作品的被使用情况很难了解,因而出现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从事著作权代理、介绍或者信托活动。集体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有关作品的使用情况,与作品使用者谈判、签约,发放使用许可,收取、分配使用费和追究侵权责任等。
在中国《著作权法》中没有提及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只是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4条中规定,“著作权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的方式行使其著作权。”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中国目前的集体管理活动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2000年8月国家版权局批准了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的成立,表明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中国理论界对集体管理制度多有探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议,而且集体管理制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问题也引起了版权界的关注。1999年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联合举办了有关版权集体管理的研讨会,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集体管理的影响及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的运作、信息领域版权和邻接权集体管理的经验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网站的迅猛发展使得权利人一般很难知道网络侵权事实的存在,更难以发放许可和收取报酬。即使知道有时出于诉累的考虑,也很难逐一去主张权利。从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看,网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作品,如要求他们逐一取得使用许可并支付费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很大优越性。从现存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和国际上通行的的做法来看,解决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著作权行使用问题,除通过著作权人个人采取一定的措施行使和保护权利外,主要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的。因此,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适应网络环境的一种集中的、规模化的、经济的方法。根据国家版权局制定的《有关制作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国家批准建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各类作品的利用,包括以数字化制品形式的利用。”除音乐作品由音著协管理外,其他作品在其集体管理机构建立之前,暂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管理。目前,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已经开始筹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作为集体管理机构已对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使用费标准和制作数字化制品许可合同的样式作出了具体规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还向各数字化制品制作、出版单位发出了通知,明确由该中心管理涉及数字化制品的作品,并自2000年7月10日起受理有关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的业务。
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已开始不断发展,但在实践中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名义通过诉讼代表权利人主张权利的案件尚不多见。1998年7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中国第一起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为诉讼主体的案件,确立了集体管理机构在代表权利人方面的主体资格,为发展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作为诉讼主体代表权利入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问题,可参见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音乐著作权人之间几个法律问题的复函》中所作出的较为具体的解释,即根据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双方订立的合同,音乐著作权人将其音乐作品的部分著作权委托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后,音乐著作权协会可以自己的名义对音乐著作权人委托的权利进行管理。发生纠纷时,根据合同在委托权限范围内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此外,在前述暂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负责的数字化作品的集体管理制度中,也规定了“中心将代表著作权人或受著作权人委托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鉴于集体管理制度是保护权利人的著作权,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极为有利而且极为经济的制度,因而中国法律中应增加有关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地位,并在实践中加快相关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从本案可以看出,尽管音著协已经运作了9年的时间,其在运行模式、管理手段方面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对所管理的作品具体情况未作明确具体的登记,而且其对社会的公示方式也值得探讨。本案中东方歌舞团一审辩称不知音著协依何收取费用,也不知音著协管理哪些作品,这表明音著协对社会的宣传还很不够,同时也表明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著作权有什么规定吗

不是你写的每一个字,著作权法都保护

核心定理: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保护的是表达

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但并非作品中的任何要素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著作权法保护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思想本身。

若被诉侵权作品与权利人的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应当是表达构成实质性相似。

什么是表达?

表达不仅指文字、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最终形式,当作品的内容被用于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时,内容也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但创意、素材或公有领域的信息、创作形式、必要场景和唯一或有限表达则被排除在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外。

剧本和小说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思想与表达界限的划分较为复杂。文学作品的表达既不能仅仅局限为对白台词、修辞造句,也不能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题材、普通人物关系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

文学作品的表达,不仅表现为文字性的表达,也包括文字所表述的故事内容,但人物设置及其相互的关系,以及由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先后顺序等构成的情节,只有具体到一定程度,即文学作品的情节选择、结构安排、情节推进设计反映出作者独特的选择、判断、取舍,才能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

案例-琼瑶《梅花烙》与于正《宫锁连城》的判决

琼瑶方面,上诉时概括了于正抄袭的21个主要情节。最终法院判决确认了其中的9个主要情节,存在实质性相似,并认定剧本《宫锁连城》作品涉案情节与原告作品剧本《梅花烙》及小说《梅花烙》的整体情节具有创作来源关系,构成对剧本《梅花烙》及小说《梅花烙》改编的事实。用通俗的话来说,抄袭情况属实,于正方面需向琼瑶方面赔偿500万并公开道歉。

情节1——偷龙转凤,是法院认定为抄袭的情节之一。让我们以此为例,来探索著作权法中思想和表达的界限。

(1)偷龙转凤,如果该情节概括到了“偷龙转凤”这一标题时,属于思想

(2)如果该情节概括到了“福晋无子,侧房施压,为保住地位偷龙转凤”,仍然属于思想

★(3)但对于原审判决所认定的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细节的情节,则可以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且不属于唯一或有限表达以及公知领域的素材。

陈喆(琼瑶本名)对于情节1中的设计足够具体,可以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具体是福晋连生三女无子,王爷纳侧福晋地位受到威胁后,计划偷龙转凤,生产当日又产一女,计划实施,弃女肩头带有印记,成为日后相认的凭据,该情节设计实现了男女主人公身份的调换,为男女主人公长大后的相识进行了铺垫,同时该情节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起因,上述细节的设计已经体现了独创性的选择、安排。

(4)虽然与余征抽象概括的第4、5层级相比,原审判决中对于情节的认定未概括某些细节,如如眉挑衅映月、将军亲临佛堂施压等,但并未影响该情节属于表达的判断。

什么是公知素材?

在法院判决中,有3个情节被判为公知素材,相关情节安排不具有独创性,不在著作权保护范围内。分别为情节6“弃女失神,养亲劝慰”、情节14“纳妾”、情节17“福晋询问弃女过往,誓要保护女儿”。

对于其他作者来说,也有启发意义,值得探索一二。这些情节内容来看,基本基于社会现实、历史风俗和人之常情。没有独创的表达,不在著作权保护范围内。

上诉成功的重要关键

a.人物关系对比图

b. 相似情节比对表

c.情节排布与推演过程(如果基本排布及推演过程一致,部分情节顺序差异如果不引起作品涉案情节内在逻辑和情节推演的根本变化,则仍然是实质相似的)

d.不寻常的细节设计同一性 (原被告作品均提及福晋此前连生三女,但后续并未对该三女的命运做出后续安排和交代。)

e. 受众对两个作品相似性的感知 (在案件中,某网站的观众调查也被法院列作参考。有极高比例的观众认为宫锁连城与梅花烙高度相似。)

这些都是在侵权认定中衡量的关键因素,作者们在维权时可以充分利用。

0费用,在线申请版权保护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出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体系,是面向互联网的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创新体系。创作者可快速获得数字版权唯一标识即即DCI码、DCI标和数字作品版权登记证书。从而促进维护版权交易的安全,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云莱坞”是国内最大的线上版权交易平台。“云莱坞”作为DCI体系在影视剧本版权交易领域的示范应用平台之一,依托DCI体系的支撑,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实现影视剧本的版权登记、合同备案和版权维权,面向广大影视剧本版权人提供全面的版权服务。

版权保护,就上((三个W点 banquanbaohu点 com).

已有超过6000+编剧/作家,在云莱坞完成作品的版权保护。

平均在线申请耗时10分钟,通过版权中心审核时间为10个工作日,全部过程0费用。

『柒』 完善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方便著作权人实现权利,进一步与国际著作权制度接轨

著作权归著作权人,著作权应由著作权人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行使,修改前的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二款就是这样规定的:“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著作权法修改后,在这方面增加了集体管理组织的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其设立方式、权利义务、著作权许可使用费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对其监督和管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由此条我们可以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得到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帮助权利人实现著作权或权利人著作权受侵犯后代行救济权。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众多的作者通过一个统一的机构,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共同行使他们的权利。在西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我国1990年著作权法制定时,就有专家提出将集体管理组织写进,鉴于当时许多人对这个组织不够了解,且我国又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故未写入。但在实践领域,相继出现一些对某一方面著作权进行集体管理的组织,如1992年成立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98年成立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均在各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规定了权利体系完善的著作权,体现于著作权法第十条。这些权利中,有些由著作权人自己行使,如发行权、改编权、展览权等;但有些权利著作权人无法或很难控制,如复制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报刊转载等形式的作品使用制度,一旦作品在大范围内被多次转载,其作者获得稿酬权利是很难得以有效保护的;再如音乐作品的广播权,作者不可能知悉所有播放其作品的电台、电视台,其相应的财产权也难以实现,等等。对此,在知识产权制度发达的国家,作者往往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权利,由集体管理组织代表作者去履行义务许可、收取费用,已成为行之有效的管理作者权利的手段。在这次著作权法修订中,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

通过专业性集体管理组织来行使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对权利人来说,可节约权利实现或救济的成本,使权利得到充分的维护;对国家而言,也便于实施著作权管理,同时与世界知识产权制度接轨;从整个社会来看,有利于维护权利人的创作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促进科技文化进步。

二、扩大行政处罚范围和行政处罚种类,强化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力度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双轨制”〔2〕。有人主张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应强化司法保护,淡化行政保护,以防止行政力量对知识产权的过多干预〔3〕。但是,知识产权纠纷数量多、影响大、专业性强,全通过司法解决是困难的,而行政保护具有速度快、程序简便的特点,能及时处理纠纷,节约成本;并且行政保护具有主动性,对维护知识产权法律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也承认并支持对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故修改后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均规定了行政保护,并且予以强化,在著作权法修改中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扩大行政处罚范围

与原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比较可以看出,修改后的著作权法新增了以下行政处罚情形(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即使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公众传播著作权人的作品,也可给予行政处罚,并且这种传播方式不限于复制、发行,还包括表演、放映、广播、汇编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2)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或者未经录音录像者同意,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3)未经著作权人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或者故意删除或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4)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且不限于美术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处罚在著作权领域所涉程度和广度均得以加强,这一方面是基于著作权客体范围的发展变化,新的权利客体需要行政救济;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当前盗版活动猖獗,虽经多年整治,仍未遏制其泛滥势头,且这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不利于我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的交流,需要发挥行政机关主动、迅速的执法作用。

2、扩大行政处罚范围

原著作权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主要是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修改后,新增了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及没收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即除侵权所得外,侵权制品及实施侵权行为的资料也予以没收,这一方面增强了处罚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消除侵权人后续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能收到较好的打击效果。

三、完善司法程序,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规定法定赔偿制度

1、 规定了临时保护措施

为及时制止侵权行为,保存有可能的证据,为认定侵权打下基础,WTO知识产权协议要求成员国司法当局采取及时有效的临时措施,如临时禁令、证据保全措施等,这也是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做法。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侵权构成应具备“有损害后果存在”的要件,因此,在立法中不存在对即将发生的侵权的司法救济,也不存在针对此类行为所采取的临时禁令措施。民事诉讼法第74条规定:在证据可能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与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有关实体争议的诉讼中采取。基于此,在以往的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侵权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侵权证据灭失,侵务人得不到应有处罚、权利人得不到应有保护的后果,削弱了司法保护力度。著作权法修改后,增加诉前禁止令、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规定,突破了传统侵权构成理论,是立法上的又一重大进步,这样可避免侵权行为的进一步发生和扩大;及时保全和固定侵权证据,便于法院查明案件;有力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2、确立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按此规定,在著作权领域,如果权利人发现侵权行为,提起诉讼后权利人要提出证据证明侵权人侵犯了自己的权利。但著作权侵权行为有自己的特点,侵权行为数量上日益增多,方式上越来越专业化,领域涉及也越来越广,这给被侵权人举证带来相当大困难。如著作权人要诉数年来久治不除的盗版行为,就要举证证明成立盗版行为。但事实上,盗版行为被权利人发现后,盗版行为人往往不提供盗版制品的来源,以各种借口来掩盖盗版制品的非法性,权利人仅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举出有力反证的,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给侵权事实认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易使权利人在主张自己权利时存在畏难情绪,怕无功而返,甚至搭上一笔不小的诉讼费用。这种对权利人不利的局面在著作权法修改后得以扭转。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该条采用了倒置的举证责任,要求复制品或其他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发行者以及出租者在其利用制品时,必须履行注意义务,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否则就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著作权法所确立的过错推定原则,对著作权的实施,对完善著作权纠纷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细化赔偿规定,增加法定赔偿数额

修改前的著作权法对赔偿问题仅作出原则性规定,修改后予以细化。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列出了几种赔偿数额确定方法:(1)按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赔偿;(2)按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赔偿;(3)按法定赔偿数额赔偿。法定赔偿数额确立后,即使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违法所得难以确定,人民法院仍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侵权情节、侵权范围等,在法律规定的限额内判令侵权人予以判赔,避免了过去那种“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尴尬局面,将对权利人的保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同时,该制度的确立,也丰富了我国民事赔偿制度。

知识产权随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的特性,决定了著作权法的修改不是一劳永逸的,但修订后的著作权法,无论是在立法内容亦或是在立法技术上均达到了国际水平,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面对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趋完善,相信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完全可以满足时代要求,能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捌』 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使用制度

(一)在使用目的方面。《著作权法》第22条第10项规定,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该条没有明确规定,使用行为是出于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目的。允许对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合理使用,立法目的主要是满足使用者的文化活动自由,基于非营利目的以如上方式使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符合该创作作品被放置于公共场所的目的。而且这类使用并不足以威胁著作权人的利益,反而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因此,对于该条应强调使用目的的非营利性,并列明各种具体情形的使用目的。
(二)在使用方式方面。《著作权法》第22条第6项关于教学使用。当前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将“播放”、“表演”这两种使用方式补充为教学使用的合理使用情形。这样,有助于满足公民的受教育权,尤其是满足聋哑人和盲人的受教育权。应当说明的是,以“播放”、“表演”方式使用作品不仅涉及作品的著作权,还涉及用于播放的录音录像制品的制作者和表演作品的表演者之邻接权。第7项规定的公务使用的使用方式也应当列明。根据现实中允许的公务使用作品的一般情况,应将公务使用方式限定为复制和翻译,而不应包括表演、改编等其他使用方式。
(三)在使用主体方面。《著作权法》第22条第7项的规定: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使用已发表的作品。所指国家机关,过于笼统,应加以限定。国外立法对于公务使用的主体的规定各有不同。德国将国家机关规定为法院、仲裁法院和警察机构。日本将国家机关规定为立法、司法机关。而大多数国家直接将公务使用的主体规定为:具有公共管理性质的机关。借鉴国外立法的相关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应当在法条中明确公务使用的主体,并强调行为的目的是执行公务。
(四)其他方面。《著作权法》第22条第11项规定,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的,属于合理使用。该条的立法本意是促进少数民族的教育和发展,但实际上却对著作权人的翻译权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这一规定在其他各国立法中绝无仅有,与国际公约也很不协调。而该项作为合理使用法定情形之一,限制着著作权,且限制的原因和合理性没有充分依据。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向著作权人支付翻译使用汉语言文字作品的报酬,而不应以立法的形式直接取消著作权人获得报酬权。
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缺陷:我国在立法仅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不仅在外延是不周全的,而且在具体规定上也存在着适用模糊的缺陷。如我国《著作权法》对模仿和滑稽模仿、某些国家机构进行的演奏、插图目录 等就没有相关的规定。《著作权法》第22条第1项就对个人复制的数量未加规定;第2 项中对适当未做规定,对引用的数量和质量也未明确;第5项中对“学校”和“少量”的确切内涵未加限定等等问题存在。因而应对我国立法方式加以修正,否则不仅不利于司法操作,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发挥知识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玖』 比较我国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制度和美版权法的区别和不足

中国著作权法存在的不足

(一)著作权法的行使范围相对模糊

著作权法的行使范围作为著作权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中国著作权法需要慎重对待的组成
部分,
但是由于著作所涉及的领域、
体裁,以及种类等的不同,著作权法出现了著作的定义
不够严谨、
著作的分类不够科学、
著作的种类不够齐全,
以及著作的具体种类定义不够科学
等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著作权法的行使范围相对模糊,
界定标准不够明确,
也因
此而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使得相关人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困扰。
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
著作权法的行使范围的合理不但体现了法律对著作权人付出时间和心血所得的最终成果

的保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著作权人对自己原创著作的合理使用的权利。

(二)著作权法对作者的维护力度有限

作品是作者的思想和个性的体现,
是作者的心血铸成的智慧结晶,
应当保护作者的权利,
而著作权法的颁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维护作者的权利。
但是,
在信息化时代,
随着
互联网的普及,
各种各样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传播环境也越来越广泛,
可是也越来越难以约束,
尤其是网上所传播的一些作品并没有标注作者或者没有明确标出作者,无论是转载者的原
因,
还是作品本身的作者的疏忽,
由于一些法制观念不强或者为了谋利而明知故犯的人对其
的不合理的使用,
导致一些很棘手的问题的出现。
但是著作权法并没有对相应的情况给出明
确合理的规定,
这就意味着著作权法没有对作者进行有力的保护,
从而导致一些非法行为严

重破坏了作者的合法权益。

(三)著作权法在网络著作权方面的不足

网络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
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
因此,
在完善中国著作权
法的同时,
我国网络著作权问题也受到了读者、作者,以及与著作权相关的部门的重视,但
是中国著作权法在网络著作权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虽然,
我国的著作权法也在不断得
到完善,
但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严谨稳定的立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矛盾,
特别是网络平
台本身所具备的自由性、
广泛性,以及传播、
更新速度快等特点,
使得网络著作权的审核和

监管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中国著作权法在这个方面没有十分明确的条文规定和约束,
所以,在网络著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恶劣事件。

阅读全文

与中国著作权立法中的制度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
pml证书 浏览:748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
连云港专利代理 浏览:613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浏览:452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