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字开头的词语
物薄情厚
物至则反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
物不平则鸣
物腐虫生
物阜民丰
物有生死,理有存亡
物阜民康
物阜民熙
物归旧主
物归原主
物华天宝
物极必反
物物交换
物极必返
物极将返
物极则衰
物尽其用
物是人非
物竞天择
物力维艰
物论沸腾
物美价廉
Ⅱ 动产和不动产怎么区分,要法律条文
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归纳为以下几点:
不动产包括三种土地附着物,而动产不是土地附着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149号)第九条(二)项规定:“其他土地附着物,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外的其他附着于土地的不动产。”
由此可见,动产和不动产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移动,或者移动后是否引起性质、形状的改变。不动产的代名词,即土地附着物,它包括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附着于土地的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三种。
(2)物权则衰扩展阅读
实行不动产登记的作用
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为全国统一的不动产交易市场的形成构建明晰的产权基础。
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共享,减少不动产登记申请人重复提交信息。
房产证与不动产证的区别
除了《房产证》,还有《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地产权证》、《他项权证》、《林权证》、《海域使用证》等证书以后都不再颁发,将统一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
信息“升级”:《不动产权证书》多了镭射区,并增加了不动产单元号,这是全国范围内不动产唯一的“身份证号码”。增加了使用期限、取得价格和分摊建筑面积,信息更加透明化。
Ⅲ 质押的分类
法律分析:1.动产质押是指以动产为标的设定的质押,这是质押的原型。以动产设定质押,一般都采用设定质权的方式。因为多数动产没有登记或者注册制度,而是以占有为公示原则。动产质权在各国立法上都是最主要的质权形态,我国《民法典》也以规定了动产质权。
2.权利质押是指以债权或者不动产用益物权之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为标的设定的质押。权利质押是从动产质押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现代质押形式,在成立方式、效力范围和实现方法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其地位日渐重要。权利质押除适用特别性规定外,也适用动产质押的一般规定。
3.不动产质押是指以不动产为标的设定的质押。历史上,不动产质押曾为农业经济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物权担保形式。但随着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不动产质押因其自身固有的缺点而浙被淘汰,尤其是随着抵押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动产质押的地位日渐衰微。时至今日,多数国家已不承认不动产质押,只有法国、日本等少数国家予以保留,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极少适用。我国《民法典》未规定不动产质押,这是符合世界立法潮流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二十五条 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出质给债权人占有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交付的动产为质押财产。
第四百二十七条 设立质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质押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二)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三)质押财产的名称、数量等情况;(四)担保的范围;(五)质押财产交付的时间、方式。
第四百三十四条 质权人在质权存续期间,未经出质人同意转质,造成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百四十条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一)汇票、本票、支票;(二)债券、存款单;(三)仓单、提单;(四)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五)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六)现有的以及将有的应收账款;(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Ⅳ 典权的中国典权制度
典权,是中国特有的财产法律制度。台湾地区民法第911条:“称典权者,谓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为使用及收益之权。”中国物权法草案规定为:“典权人对出典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支付典价、占有他人之不动产,并享有使用收益权利的一方,称为典权人。收取典价,而将自己的不动产交付典权人利用的一方,称为出典人。该项不动产,称为典物。典权人提供给出典人的金额,称为典价。典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典权是不动产物权,典权的客体以不动产为限。在旧中国的民法中,土地、房屋均可设立典权。在中国现行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土地所有权不得依民事程序流转,因而物权法草案中规定::典权客体为住房及其附属设施。2.典权是用益物权。这已成为大陆学者的通说。典权是为典权人就不动产的使用、收益而设定的物权。所以,典权人取得典权的目的就在于对典物进行使用和收益。典权人不仅可以对典物进行使用和收益,还可以对典物出租、转典。可见,典权人使用收益的权利是很大的。因而有学者认为:“典权的内容实为其他各种不动产限制物权之冠,而仅次于所有权也。”3.典权人是支付典价而设定的物权。典权人取得对典物的使用、收益权,以支付典价为代价。典权的支付是典权人取得对价。由于出典人与典权人互负代价,因此在典权法律关系中,典权人使用典物无需支付租金,出典人回赎典物也不付利息。4.出典人有以原典价回赎典物的权利。出典人将典物交付典权人占有、供其使用、收益,但并不丧失所有权。5.典权是有期限的物权。典权虽有约定期限与未约定期限之分,但典权没有约定并不等于典权没有期限。中国物权法草案规定:“典权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当事人约定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因此,典权是有期限的物权。典期在物权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典期届满,出典人才享有回赎典物的权利,并且回赎权的行使也以典期届满开始计算期限,如逾期未赎,则典物归典权人所有。如当事人未约定典期的,出典人得随时返还典价回赎典物,但出典后经过20年不回赎,典权人即取得所有权。典权系中国固有制度,旨在避免出卖家产,兼顾出典人融通资金及典权人使用收益的必要,历代兴而不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其经济作用体现在:出典人大多是经济上的弱者,若典物价格低减时,他可以抛弃回赎权;若典物价格上涨时。如无能力回赎,他则有找贴的权利。这符合中国济弱扶危的道德观念。就典权人方面来说,典权人对典物的使用收益几乎没有限制,与所有权内容非常接近,这对典权人也非常有利。因此,这项制度能在中国流传久远,通行全国各地。
Ⅳ 李永军的科研成果
(1)《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破产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破产重整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民事权利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1、《自然之债源流考评》,李永军,《中国法学》,2011年6月发表
2、《论破产法上债权人委员会的地位》,李大何; 李永军,《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月发表
3、《论姓名权的性质与法律保护》,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12年1月发表
4、《从权利属性看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李永军,《法商研究》,2012年1月发表
5、《我国《企业破产法》上破产程序开始的效力及其反思》,李永军,《法学杂志》,2011年2月发表
6、《合同法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探索——读《欧盟合同法一体化研究》有感》,李永军,《人民司法》,2010/17发表
7、《论连带责任的性质》,李永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2月发表
8、《论《侵权责任法》关于多数加害人的责任承担方式》,李永军,《法学论坛》,2010年2月发表
9、《对《物权法》第一编的反思》,李永军,《当代法学》,2010年2月发表
10、《我国《物权法》登记对抗与登记生效模式并存思考》,李永军; 肖思婷,《北方法学》,2010年3月发表
11、《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考》,李永军; 王伟伟,《政法论坛》,2009年6月发表
12、《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李永军,《政法论坛》,2007年1月发表
13、《从物权法规范看物权法的立法精神》,李永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3月发表
14、《新《破产法》焦点问题透视》,李永军,《财会学习》,2006年10月发表
15、《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李永军,《法学研究》,2008年5月发表
16、《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二元制体系下的边际案例救济》,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03年6月发表
17、《论私法合同中意志的物化性——一个被我国立法、学理与司法忽视的决定合同生效的因素》,李永军,《政法论坛》,2003年5月发表
18、《民法上的人及其理性基础》,李永军,《法学研究》,2005年5月发表
19、《论我国人格权的立法模式》,李永军,《当代法学》,2005年6月发表
20、《合同法上的错误及其法律救济》,李永军,《山东审判》,2003年3月发表
21、《论合同解释对当事人自治否定的正当性与矫正性制度安排》,李永军,《当代法学》,2004年2月发表
22、《论权利能力的本质》,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05年2月发表
23、《重申破产法的私法精神》,李永军,《政法论坛》,2002年3月发表
24、《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李永军,《中国法学》,2002年4月发表
25、《诚信面面观》,李永军; 姚辉; 葛晨虹; 陈少峰; 郑也夫,《前线》,2002年7月发表
26、《论商法的传统与理性基础——历史传统与形式理性对民商分立的影响》,李永军,《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6月发表
27、《论破产法上的免责制度》,李永军,《政法论坛》,2000年1月发表
28、《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李永军,《比较法研究》,2002年4月发表
29、《试论破产原因》,李永军,《政法论坛》,1995年6月发表
30、《破产犯罪的比较研究》,李永军,《中国法学》,1995年2月发表
31、《论破产程序中的取回权》,李永军,《比较法研究》,1995年2月发表
32、《定式合同问题研究》,李永军,《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6年10月发表
33、《对我国格式合同的思考》,李永军,《工商行政管理》,1996/19发表
34、《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李永军,《比较法研究》,1998年3月发表
35、《我国合同法是否需要独立的预期违约制度─—对我国正在起草的合同法草案增加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质疑》,李永军,《政法论坛》,1998年6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