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控制

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控制

发布时间:2022-05-11 19:16:06

❶ 我国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趋势如何

1,前景不错,毕竟是新产业,但是国内基本没有实践案例,国外的也不多,前年一年的收入在5亿美元左右;
2,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现在基本出于理论研究阶段;
3,提前布局也许可以获得很好的效益,毕竟风险不是很大,更需要的是各个行业工种的配合,审计,财务,会计,证券等

❷ 知识产权资本化有哪些类型

知识产权资本化的两种主要类型:出资与证券化。 (一)知识产权出资 我国《公司法》第27 条第1 款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此外,公司章程应当载明股东或发起人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法》第 25,82条)。“通过对该法律条文的解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立法所要求的现物出资的构成要件有:确定性;价值物的现存性;价值的可评估性;可独立转让性。另外,我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7,28 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7,28 条对用于出资的现物作了有益性的构成要件的规定。” (2)知识产权价值的现存性,这是从出资的目的而要求的条件,如果知识产权已经消灭或者将来才有的话,那么出资的目的就无法达到,所以知识产权必须现实存在,我国公司法原则上要求交付日期到来前由出资人所有即可,不要求在拟出资时就有出资人所有,灵活而符合实际。 (3)知识产权价值的可评估性,这在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中有所阐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或定价只能是一种预测性的判断。最终由市场决定和反映出的价值才应当是真正的知识产权价值,这也是对评估值一个检验。” (4)知识产权价值的可转让性,如果知识产权不是属于自己所有,或者与他人共享,或者是被许可使用人,自然不能转让,否则对真正权利人不公。“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转移的应是获利能力及相应的权利,而并不是必须让公司像拥有物质资本那样来掌握和形成公司的独占财产权。” (5)知识产权价值的有益性,是指作为“出资的知识产权可能为公司带来利益,即作为出资的知识产权能为公司所用。知识产权是否能为公司所用取决于它与公司经营范围之间的关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7、28 条规定,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必须为合营企业生产所必不可少,且中国不能生产,或虽能生产,但价格过高或在技术性能和供应时间上不能保证需要之物。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必须能生产中国急需的新产品或出口适销产品,或者能显著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或者能显著节约原材料、燃料、动力。 以上的构成要件实为现物出资的要件,不过知识产权出资属于现物出资,所以可借鉴,另外这些要件是大陆法系上,从前引的美国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是不存在的。“在现物出资方面,两大法系均注意到保护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但采取的路径却完全不同,英美法系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效果规制模式,而大陆法系采用的是理性建构主义的事前规制方式。不难看出,英美法系的做法赋予了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公司资本构成的充分自由,而大陆法系严重限制了生产要素资本化的自由度,分析大陆法系现物出资适格理论及立法的潜在理论逻辑可发现,这种理论和立法有两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即公司的有限责任和物质资本本位观。现代公司是以自身独立的资产为限对外承担民事责任,故要求现物出资须符合‘价值性’和‘可转让性’,在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关系上,单向地用物质资本尤其是货币资本来衡量和要求非物质资本,认为公司中必须拥有相当的物质资本才能保障交易安全,故而用‘价值评估可能性’来排斥某些无法用货币估价的非物质性的生产要素。因此可以看出,现物出资的适格理论及相应立法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公司资本的价值目标及其陈旧内涵。”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指发起人(Originator)将其具有可预期现金收入流量的知识产权(称为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转移给一个特设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由后者发行一种基于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权利凭证,据以融资的过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产权的融资和再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使抽象物得以有体化。”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的特征,不同于有体物,但是通过证券将知识产权评估后的价值记载于纸面上,变无形为有形。 基于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美国投资银行界与知识产权界将其作为未来重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就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新趋势”。

❸ 知识产权最新的趋势是什么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兴起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的资产证券化类别,其发展之快,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知识产权已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企业经营形态也从强调传统的土地、厂房、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转而强调专利、品牌、顾客关系、服务等无形资产。在这种背景之下,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作为知识产权开发与知识产权融资的创新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知识产权(称为“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流通证券在国际上,有的理论家提出以"淡化"、"弱化"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来缓解专有性 与公开、公用的矛盾。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法学家中山信弘。 而更多学者,乃至国际公约,则主张以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专有性来解决这一矛盾。最 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缔结的两个新的版权条约。其中增加了一大批受保护的客体,增列了一大批过去不属于专有权的受保护权利。而 美国、欧盟国家均已准备在1998年到1999年,即进入21世纪之前,修订知识产权法,使之符合新条约的要求。此外,在商标保护方面,强化专有性的趋势则表现为 将驰名商标脱离商品以及服务而加以保护。

这种强化知识产权专有性的趋势,应当说对发展中国家未必有利。但目前尚没有发展中国家表示出"坚决抵制"。主要原因是:在知识经济中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势是抵制不了的,发展中国家应及早研究它们的对策。上述第二对矛盾,引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中最新的程序法问题,亦即在涉外知识产权 纠纷中,如何选择诉讼地及适用法律的问题。过去,绝大多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均以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为诉讼地,并适用诉讼地(法院所在地)法律。但网络上的侵权人,往往难以确认其在何处;在实践中,侵权复制品只要一上了网,全世界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网络的 无国界性决定的。曾有人提议采取技术措施,限制网络传输的无国界性,以解决上述矛盾。但在实践中困难极大,或根本做不到。于是更多的学者,更多的国家及 地区,实际上正通过加速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的进程,即通过弱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来解决这一矛盾。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就要有个共同的标准。多少年来,已确认的专有权,一般不可能再被撤销。于是,保护面广,强度高的发达国 家法律,在大多数国际谈判场合,实际被当成了"一体化"的标准。发展中国家虽然并不情愿,却又阻止不住。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订立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 权协议》,就是违背发展中国家意愿,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又不得不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典型一例的过程

❹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录

绪 论
第一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原理
第一章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概论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征
(一)规范性
(二)法律性
(三)市场性
(四)战略性
(五)专业性
(六)动态性
(七)系统性与协同性
第二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性质与目的、意义与作用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性质与目的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我,国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趋势l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作用
第三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类型、内容、任务与方针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类型与内容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任务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方针
第二章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宏观构架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管理层次维度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动态管理维度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价值管理维度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法制管理维度
第二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微观构架
一、企业知识产权的产权管理
二、企业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
三、企业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
(一)组织保障
(二)管理职能保障
第二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施策略
第三章 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与运营管理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
一、企业知识产权权属管理概述
二、企业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属管理
三、由政府财政资助开发的企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
(一)国外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二)我国关于由政府资助完成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的规定与完善
四、合作创新及产学研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
(一)合作创新条件下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
(二)产学研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
第二节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一、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概述
二、企业知识产权许可
三、企业知识产权转让
四、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
(一)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概述
(二)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三)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
(四)企业知识产权投资入股
五、企业知识产权信托、托管与评估
(一)企业知识产权信托
(二)企业知识产权托管
(三)企业知识产权评估
六、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机制创新:国家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公司创建探讨
第四章 企业知识产权分类管理
第一节 企业专利管理
一、企业专利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二、企业专利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专利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二)企业专利产权管理
(三)企业专利信息管理
(四)企业专利利益分配与奖励的管理
(五)企业专利实施管理
三、一种实用的企业专利管理模式——专利组合管理
第二节 企业商标管理
一、商标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通过商标管理确立商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通过商标管理,培育商标的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通过商标管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二、企业商标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全方位商标管理模式
(二)品牌经理制
(三)品牌管家制
三、企业商标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商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二)企业商标注册与流程管理
(三)企业商标使用、许可与转让管理
(四)企业商标印制管理
(五)企业商标档案管理
(六)企业商标广告管理
(七)企业商标信息管理
(八)企业商标专用权维护管理
(九)企业商标(品牌)危机管理
(十)企业商标资产管理
(十一)企业商标国际化经营管理
第三节企业著作权管理
一、企业著作权意识的培育
二、企业著作权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三、企业作品利益关系的调整
四、企业著作权的利用
五、企业著作权的保护
六、企业著作权登记等其他内容
第四节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
一、企业商业秘密意识培养
二、制定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章制度和方案
(一)明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人员,实施专人负责管理
(二)建立、完善保护商业秘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商业秘密保密管理规范化、具体化
三、企业员工商业秘密管理
(一)员工招聘时对商业间谍的防范
(二)与员工签订商业秘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
(三)防范企业员工在技术成果发表、对外交流与宣传等方面泄露商业秘密
(四)严格限制接触企业商业秘密的人员,明确企业商业秘密接触、披露、使用权限
(五)对调离员工、跳槽员工的商业秘密管理
四、企业外部人员商业秘密管理
五、企业商业秘密文件管理
六、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秘密管理
第三篇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概论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二)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三)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创新的关系
(四)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技术创新具有过程性
(三)商业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基本目的和内容
第二节 技术创新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创新
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创新
三、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重要政策规范研究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
(二)《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
(三)《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四)《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间的关系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中的企业研究开发研究
一、研究开发的基本原理
(一)研究开发的基本概念
(二)研究开发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开发与企业专利申请、专利保护及专利战略的关系
(四)研究开发对技术转移、国家创新模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五)企业研究开发的评价指标
(六)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的扶持政策
二、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现状
(二)强化企业研究开发管理,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的对策
第六章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概述
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原则
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策略及其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策略
(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系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研究开发立项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
(一)市场开发与选题的调查与确立阶段
(二)可行性论证阶段
(三)制定技术方案、正式立项阶段
二、研究开发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
三、研究开发阶段完成后的知识产权管理
四、研究开发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阶段知识产权管理
五、技术创新各阶段中知识产权管理共同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以专利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二)知识产权确权管理
第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一、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概述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研究开发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制度建构
(二)技术档案管理
(三)保密控制
(四)预防机制
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权属管理
(一)知识产权归属的约定和执行
(二)知识产权保密约束
(三)知识产权侵权与被侵权的预防
四、合作创新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一)合作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
(二)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五、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预警与应急机制的建构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预警与应急机制建构现状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预警与应急机制建构策略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
一、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含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
三、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中的特殊问题:专利池管理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绩效管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绩效管理概述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与指标研究成果介评
(一)国外关于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与指标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与指标的研究成果
第四篇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第八章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概论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企业战略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
(二)企业战略的内容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点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贯彻实施国家和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和核心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几种战略模式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实现企业竞争战略的机制
三、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赢得知识产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一)通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赢得知识产权优势
(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壁垒
五、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企业资源与能力有效组合的保障:以资源与能力学说为考察视角
第三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类型及其内涵
一、按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质内容划分
(一)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战略
(二)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
(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二、按照知识产权的类型分类
三、按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的关键要素或运作过程划分
四、按照企业的规模、性质划分
五、按照企业成长阶段划分
六、其他分类
第四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构成要素概论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思想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环境
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原则
五、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定位
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点l
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策略
九、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动态调节机制
第五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环境分析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制定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的拟定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要领
第九章 企业专利战略
第一节 企业专利战略概论
一、企业专利战略的概念
二、企业专利战略的目标与工作重点
三、企业专利战略对专利能力的提升作用
第二节 企业专利战略的类型
一、企业进攻型专利战略、防御性专利战略和攻守兼备型专利战略
(一)企业进攻型专利战略
(二)企业防御型专利战略
(三)企业攻守兼备型专利战略
二、其他形式的分类
第三节 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专利战略的一般作用
二、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企业制定专利战略的SWOT分析
(一)企业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威胁
(二)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三)SWOT分析框架下企业专利战略的不同模式
(四)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我国企业专利战略模式
二、企业制定专利战略需要明确的内容
三、企业制定专利战略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四、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
(一)从企业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及企业技术所处生命周期确定具体的专利实施策略
(二)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新形式——专利组合的理论与实践
(三)实施试点——推进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一种有益尝试
第十章 企业商标与品牌战略
第一节 企业商标战略的概念与意义
一、企业商标战略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二、企业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企业商标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企业商标战略不同环节的实施策略
二、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经验介绍
第三节 企业品牌战略
一、企业品牌战略的概念与意义
(一) 品牌战略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企业品牌意识,特别是品牌的价值和战略意识
(二)坚持不懈,树立追求卓越品牌的信心和创名牌的信念
(三)健全企业品牌管理机构和制度,为企业品牌管理和战略运作提供基础保障
(四)探索企业品牌培育的规律和模式,建立企业个性化的品牌成长机制
(五)以自主品牌培育为核心,将品牌战略置于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运行环境中
(六)建立和完善品牌的激励机制,促使创名牌成为企业的导向
(七)加强对品牌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品牌管理水平
(八)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的需要,实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
(九)珍惜企业来之不易的品牌,严防品牌被贬值、贱卖、收买
第十一章 企业著作权战略与商业秘密战略
第一节 企业著作权战略
一、企业著作权战略的概念与意义
二、企业著作权战略的目标与实施策略
(一)企业著作权战略的目标
(二)企业著作权战略的实施策略
第二节 企业商业秘密战略
一、企业商业秘密战略的概念与意义
二、企业商业秘密战略的实施策略
第十二章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动态适应能力与实施绩效评估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动态适应能力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动态适应能力理论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动态适应能力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
一、国内外现有成果介绍与评述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指标的确立
第五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体系
第十三章 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保障体系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的沿革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的方式
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的完善对策
第二节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障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障的意义与内容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则
(三)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二、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企业鼓励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建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节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一、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计划与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的要求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配置
第四节 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网络平台建设
一、知识产权信息的内涵及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内容
(一)知识产权信息的内涵
(二)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涉及的内容
二、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实现的重要形式: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三、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内容
第五节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营造
一、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定位
二、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意义
三、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构建的策略
第十四章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外部保障体系
第一节 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政府建构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转化平台、交易平台及信息网络平台
一、知识产权产业化转化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
二、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❺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国内实施

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资本市场资金供应充足外,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适宜证券化的知识产权已初具规模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专利、商标权和版权。国内这几种知识产权发展迅速,数量已有相当积累,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经突破200万件,2001年以来三种专利受理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二十,发明专利受理量年均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二十五。截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商标注册申请已近387万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国内申请。中国还拥有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图书作品,市场认知度较高,适宜进行证券化的操作。而且随着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范围的加大,保护技术的成熟,知识产权交易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以形成和体现,中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能得到持续的、充足的供给。
有利条件
中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为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呼吁,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终于从理论探索走向了实践操作。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有多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上市,如“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国网通应收款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远东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这些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既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又有非金融类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它们为中国将来大规模、有序地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还能推动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税制、监管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育市场和投资者,提高参与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为在中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扫除了一定的障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❻ 什么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在国外的发展

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许可使用费(包括预期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和已签署的许可合同保证支付的使用费)为支撑,发行资产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是音乐版权证券化。在Pullman Group的策划下,英国著名的摇滚歌星David Bowie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预期版权(包括300首歌曲的录制权和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于1997年发行了Bowie Bonds,为其筹集到5500万美元。Bowie Bonds的成功发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拓宽了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视野。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已经非常广泛,从最初的音乐版权证券化开始,现已拓展到电子游戏、电影、休闲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以及时装的品牌、医药产品的专利、半导体芯片,甚至专利诉讼的胜诉金。尽管从目前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但是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态势。1997年当年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总额为3.8亿美元,2000年已达到11.37亿美元的好成绩。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价值中的比重在近20年中大约从20%上升到70%左右,知识资产逐渐取代传统的实物资产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将融资的重点从实物资产转向知识资产。知识产权证券化正是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提供了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全新的融资途径,将知识资产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资金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根据Pullman Group的估计,全球知识产权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随着知识产权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运作的加强,全球知识产权的价值还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这就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产。可以预见,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未来肯定会成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主力军。

❼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性质特征

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对融资者、投资人和发展都带来新的机遇。对融资者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最大特点,是其能够在取得融资的同时,保留对知识产权的自主性。在证券化过程中,被转移到特设载体进行证券化的资产,通常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授权他人实施知识产权所取得的现有回报或将来的提成(应收账款),而非知识产权本身。在证券化交易后,发起人仍可保有、并且管理知识产权。这种特点对创新型企业别具意义,因其在取得资金融通的同时,发起人还能对知识产权进行进一步改良或应用,持续提升其价值。此外,证券化融资还可以提供融资者较高的融资杠杆,取得相对便宜的资金。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品具有较佳的流动性。而其风险与报酬在股票和债券之间,因此可作为丰富资产组合的良好投资标的。而证券化所产生的破产隔离效果,可以使投资人直接投资看好的技术或著作,而不必过于担心发起人的经营状况。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存在,可使不同风险偏好者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提升整体经济的效用水平。从经济学分工理论的视角来看,创新型企业可以将风险资产透过证券化转移出去,更专注于知识创新与管理的工作;而专业投资人则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所承接到的风险。

❽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

资产证券化的应用范围不断在扩大,经历了贷款类资产、应收款类资产、收费类资产等。在这些演变触及知识产权领域前,交易的概念或原理有较大相似性,因为所涉及的资产大都是经济活动中自然产生的财产或权利,比较容易被观察和掌握。然而,知识产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财产或权利。知识产权是国家主权透过法律手段平衡各种冲突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无形权利,其特性与普通资产相比殊有不同。当传统的证券化操作应用于知识产权这种无形的权利时,将引起一些特殊的风险。
将来债权的实现存在待履行性
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参与者主要是知识产权的授权方、被授权方、特设载体和投资人共四方。授权方通常是证券化的发起人,他把将来某一时段中可向被授权方收取的权利金(将来债权)一次性地转让给特设载体,然后由特设载体透过证券化操作,向投资人发行证券。特设载体将来在陆续收到权利金时,便根据约定扣除相关行政开支,余额以证券本息的形式向投资人按证券所记载的条件支付。追本溯源,在知识产权证券化中,支付证券本息的来源,通常就是知识产权授权合同。然而,知识产权授权合同的高度待履行性(executoryc ontract)却成为风险的来源。也就是说,授权方(证券化的发起人)往往必须承担若干合同项下的实质义务,而如果他没有按合同履行,被授权方可以拒绝支付部分授权金,如此一来,特设载体便无法取得原先预期的现金流,也就无法依照约定向证券投资人发放本息。对照来看,以企业贷款或住房按揭为基础的将来债权,其债权的实现通常只是时间因素,并无实质的合同义务等待发起人履行。两者相较之下,突显出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独特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证券化存在这种风险,因而对于产生现金流的基础交易内容必然需要有高于其它资产证券化的揭露要求。以住房按揭证券化为例作比较,其中涉及的基础交易是银行与业主间的贷款协议。在证券化进行时,银行方已经发放贷款,因此即使不揭露贷款协议的内容,投资人也够理解银行所享有请求权的本质。然而,由于知识产权授权合同的待履行性,如果不充分揭露发起人(授权方)在合同项下的义务和履行的能力,投资人将无法真实评断证券所蕴含的风险。基于此原因,发起人应该被要求对授权合同的待履行性做出说明,包括发起人所需履行的义务、履行计划和手段以及用于履行的资源配置等。此外,发起人应对其履行的状况进行持续披露,而具体的披露程度可以按比例原则,视发起人所被期待的履行程度大小而定。
基础资产的可重复利用性
知识产权的可重复授权性是异于其它被证券化资产的重要特性。知识产权在每次授权中,都可以产生新的合同债权。这种可无限重复利用的性质,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潜力所在;但另一方面,却也产生了其它资产证券化所没有的风险。假如发起人在证券化交易后对新的被授权方进行授权,虽然发起人可因此得到新的收益,但却可能因被授权人总数的增加而使原被授权方面临竞争,甚至收益下降。由于授权金的计算一般都与被授权方的收益挂钩,因此原被授权方的收益下降,将导致流人特设载体收取的现金流减少,最终影响对投资人的本息收益。注意到这种可重复授权性,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为证券化的参与者带来利益。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作比较,如果信用贷款的某一个债务人发生违约,则这笔应收账款可能无法回收,因而将使证券化的现金流减少。但在知识产权证券化中,如果出现类似的违约事件,由于无形资产不存在被消耗或用尽的情况,所以知识产权可为新的被授权方利用,从而能产生新收益来补充现金流。例如,在美国知名运动服装品牌Athlete'sFoot的商标权证券化案例中,发起人以商标授权合同和加盟合同产生的权利金进行证券化。证券发行后,一家主要的加盟商(被授权方)意外破产,但这个意外却未影响到投资人利益。其原因,就是该破产加盟商所经营的门市店,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新经营者接手,而根据证券化交易各方的约定,新经营者很快就得到加盟授权,因而有新的现金流产生,弥补了因该主要加盟商破产所造成的收入短少。
此外,知识产权在不同权利人间具有可分割性。这种性质与前述的重复利用性有所相似,都是源于知识产权的无体性本质。但也有所不同,因为分割的结果可以使一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知识产品分享利益,而同时各主体间的地位彼此独立,权利互不干涉。例如,著作权的发行权、复制权或表演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人,或者分属于国内外的两方。这种对权利范围的划分,可以简单地由授权合同决定,合同如何描述,就可能产生出什么样的权利来。在证券化交易案例中,常见到这种切割操作。例如,在知名的Chrysalis音乐著作证券化案例中,发行人只取得著作权中的发行权,但其可以将这项权利将来产生的收益进行证券化。另外,在DreamWorks电影著作权证券化的案例中,发行人将其国内戏院与电视频道的收益权保留,而将其它的著作财产权切割出去进行证券化。这种可分割性固然为证券化交易带来弹性,却同时也带来风险。正是因为这种权利的分割可以由合同简单地达成,因此不容易被非合同方所察觉。如此一来,一旦分割出来的权利彼此重叠、矛盾或混乱,甚至导致必须由诉讼解决,那么尽管证券化中的投资人最终取得胜利,证券价格的波动已足以使投资人的权益受损,并且危害了经济稳定。这种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授权合同的存在不为合同外的第三方察觉,这可能是因为非合同方不够谨慎,受到故意欺瞒,也可能是未进行合理的调查而造成的。考虑这些原因在权利主张上的有效性,其实就是进入了权利登记公示制度的运作范围。如果有一套清晰有效率的登记制度,可以明确地依照登记的先后范围来决定权利冲突人在对抗过程中的优先性,而这种对抗的过程对经济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便能够得到控制。
解决这些风险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必须使知识产权的权利变化相对容易地为人所知,而这就牵涉到登记公示制度的设计。美国在知识产证券化的实践中,发现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而开始探索知识产权一元化登记制度。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涉及知识产权权利转让、担保、授权的各种交易登记公示信息整合起来,成为供大众网上查询的登记系统。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构建这种高效率的登记查询系统变得切实可行。从前为了取得一项信息,必须跋山涉水,到达信息材料的保存处,在实体的文件中搜寻,登记或搜寻需要很大的经济成本,因而使得这种解决路径缺乏可行性。而现在信息科技的进步已能实现在弹指之间穿越空间,去读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因而成本的问题得到合理控制。固然,这种登记有可能对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产生某种程度的不便,但这种登记揭露要求可以选择性适用,例如仅对拟进行证券化或已被证券化的知识产权实施。
产权范围的不稳定性
知识产权权利的本质是基于国家权力的作用,赋予个体在某种知识产品上的独占权利。换言之,知识产权的存在是法律运作下的人为行政结果,而不是在经济活动中自然出现的。知识产权原始权利的取得以及权利范围的界定,势必有人为行政的参与。然而,人为的行政不可避免地受到知识、经验与资源的限制,可能出现疏失。所以,不论是审查程序还是审查程序外的司法程序,随时都可能造成知识产权权利范围的变化或消灭。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由其产生的现金流便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消失,证券投资人便无法获得预期的本息偿付。
在其它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对于这类的权利瑕疵风险,一般是透过律师和会计师的尽职调查来掌握。然而,这种做法在知识产权证券化中有所局限。就知识产权而言,侵权或无效案件的判断具有高度专业性,也常有模糊地带,因此在技术上很难通过一般法律的尽职调查和有效辨明。即使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协助,有时也未必能绝对确定权利的范围。
如在专利申请案中,权利要求书(claims)的字句通常是申请人与审查人斟酌、协商的结果。基于人类智慧的限制,这种协商不可能穷尽古往今来,因而即使专利权证书已经颁发,权利人也无法排除其被授予的权利与其它专利有所重叠,以及因此而受到挑战的可能。在商标注册制度的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说明了知识产权权利范围的界定,在很多情况下属于知识产权制度下的不可能,必须借助司法制度来完成。
在诉讼还没有真正来到前,没有人能够保证知识产权是否完整无暇。然而,不论这种风险大小如何,只要证券化的当事人能将风险情境进行归类,就有可能透过协议来进行风险分担。例如,交易当事人可以规定在权利出现瑕疵时,各方所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如:请求损害赔偿权、降低价金、解除合同、请求继续履行、请求违约金、中止支付价款,或是以各种形态对于责任或权利加重或免除责任等。而这种协议约定,必须以清晰的民商法框架为基础,如此交易各方才能确知对于风险分配的约定,具有法律效果的可预见性。其实这种风险的本质是属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内涵风险,它伴随着制度而存在,因而难以透过制度内的调整或合同安排完全消除。然而,以消除的风险却可以转嫁给合同外的第三方。这就如同搭乘交通工具,人们总想得到出行的便利,但交通意外却不可能根本地消除,因此人们购买保险,将意外发生时的经济风险转嫁给肇事人和受害人以外的第三方。循着这种思路,欧美在实践中已经逐步探索出知识产权保险这种险种。
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及其衍生权利的价值,受到消费者、市场条件和替代品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因此市场的价值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变化。例如,当大众口味发生改变,受人欢迎的著作可能逐渐变得乏人问津;某一项技术在较佳的替代性技术出现后,可能会很快地从市场上消失。这种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其实是以上几种特质在经济活动中透过市场机制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例如,知识产权的权利产生是基于政府行政的结果,所以其存在和范围有不确定性,而一旦出现挑战,则价格就会滑落。又如,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来自于不同主体间透过授权或权利切割进行分工而形成的产业链条,在此链条中,一旦某个主体发生变化,供需的变化将会影响链条上各类产品的价值。这种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自然局限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人们也摸索出了针对个别知识产权所适用的回应措施。例如,在电影著作权证券化中,银行家从过去的经验观察到,电影上映第一周的票房收入,与电影最终所能产生的总创收具有高度相关性,因而可以借此相对准确地预测将其证券化的估值。可以说,这种解决方案是个案式的,并没有适用于所有知识产权的标准方案。然而对个别的标的而言,只要合理的方案被找到,则证券化成功的机会便大大地增加。
价值难以确定的原因除了市场因素,还可能来自于知识产权权利人(一般就是证券化中的发起人)本身。被授权人向发起人取得授权的原因,除了知识产权本身外,通常还因为考虑到发起人本身的市场规模、经营团队组成以及其所能掌控的相关资源。纵然某一项知识产权可以从授权中产生庞大的现金流,但该知识产权与发起人隔离拍卖时,其将脱离发起人所掌握的资源,因而能够变现的价值可能相当有限。根据国外学者的统计,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知识产权在破产清算程序中的价值将急速下降,每月降幅可达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远远高于土地或其它实体资产。面对这种风险,有效率的破产程序可以减少知识产权在程序中的价值减损,这有赖于破产法框架的合理构建,也包括了考虑透过特别法的方式,来规范破产程序中适用于知识产权处置的例外规则。至于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发现,则有赖于专业团队与畅旺的交易市集来达成。以美国为例,由于上述知识产权在拍卖时快速贬值的特性,实务界体认到速度是知识产权变现的关键,致力于打造一套以各种专业人员紧密合作为基础的作业流程,借以缩短知识产权变现的时间。检视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在交易市集的构建已经初具成效。然而,现有的产权交易市集仍侧重技术交易,对著作权和其它类别的知识产权仍处在探索阶段。相较于交易市集的建设,我国在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方面则较为缺乏。特别是市场上还较少有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与团队来提供财务、技术与法律的整合性服务,这是有待努力的方向。
知识产权的公共财产性质
具有高度应用性的知识产权,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产生巨大产值。从社会整体的利益而言,某些知识产权消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核心的工业技术、维持民生健康的药品专利,或是源远流长的民族品牌等。由于知识产权具有这种公共财产的特性,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必须要考虑到交易的外部性。
此外,从融资的效果来看,其它资产证券化影响到相对少数的市场参与者;而知识产权证券化却能影响不特定的社会多数。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比喻为一种制度机器,因为杠杆效果的存在,制度使用者的影响力得到扩大。不同于其它证券化中的有形资产,知识产权可以不断被重复使用,这种特质或可比喻为智能之火,只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金作为燃料,就可以不断地燃烧扩大。正面可以推动生产、造福人群,反面却也能毁灭财产、造成损失。如果发起人将这种融资方式用于有害社会安定、秩序或是存有争议的知识产品,则知识产权证券化便成为一种扩大道德风险的制度。前述的杠杆效果,将使在知识产权制度下利害冲突的平衡点被改变。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制度规定的审查、权利授予或权利行使的合法界限固然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但是一项受到法律承认的知识产品,经过证券化制度的放大效果后,造成的社会成本却可能变得不可忽视。以网络游戏为例,日本已经将证券化应用在游戏软件的开发上。一款游戏的制作成本往往需要上亿元资金,制作过程中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效应也极其明显。当网络游戏完成后,内涵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以及程序编写受到著作权法或计算机软件保护法的保护毋庸置疑。当这款游戏席卷上千万网民的注意,甚至使众多的在学青年过渡沉迷时,这便成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对此有人主张,在学青年过分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是一种社会问题,应该控制;相对地有人主张开发此类游戏能够提升信息产业技术水准,应该予以鼓励。无论如何,这正是知识产权证券化一个具有争议的应用。从发起人乃至参与证券化交易各方来看,作为一个“经济人”,并不需要去考虑为此类应用所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而事实上这种成本也很难纳人财务的测算中。这种风险由于具有外部性,因此必须有公权力的介人来调节。相应的监管机构应该在证券化交易前,对于相关知识产权的本要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如此则便能以有限的行政资源,发挥调节风险的作用。当然,这种自律团体监管在理论上存有正反两种观点的争议,不过在实务上作为政府监管的补充,则是一种务实而折中的做法。

❾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什么

01
有人是这么定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

说白了就是将知识产权的使用收益特定化为基础资产担保,由特别机构发行流通的权利凭证。

02

用来干嘛的呢

就是中小微创新企业起步或者研发过程中缺钱,用来融资的。没错,形式上看与其他证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特性,使得这个事物很新鲜,又有点难以捉摸。

03

其特征在于

基础资产知识产权必须可特定化及可转移,需要能带来可预期持续的现金流。在确权、评估、增信、担保及运营方面均存在着困难和风险

我们生活中有这个东西吗?

当然有!比如2018年12月18日在上海证交所发行的“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知识产权证券,需要了解关注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简单过程。第一步,发行人确定作为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权利范围;然后是要将资产剥离形成资产池分离风险;然后是将其交给特别目的机构SPV运作;再进行评估和信用增级;然后就是证券发行和销售,接着就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了。

那么,投资者在投资买卖知识产权证券的过程中,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性和证券运行规律,需要关注的问题也不少。

01

基础资产知识产权的价值

如专利权的技术市场认可度、技术发展程度和走势;商标权背后的生产经营者信誉、产品市场占有程度、消费者认可程度;著作权作品许可使用的规模,受众范围等。

02

知识产权法律的风险

如知识产权权利是否稳定无瑕疵,权利范围和归属有无争议,有无担保负担,权利是否在有效期限内。另外,权利人是否有破产风险、权利人对于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程度等都需要关注。

03

知识产权证券的评估

因为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征,其价值评估总让人觉得很不确定。投资者需要关注知识产权证券价值评估和信用评估时是否有虚高的情况。

04

知识产权证券的担保和增信

也就是投资的知识产权证券又何特别目的机构担保发行,其自身的信用如何,外部担保增信如何等。另外,该知识产权基础资产与发行人或者权利人的其他资产剥离情况,基础资产的委托转移方式也需要关注。

05

知识产权证券的运行情况

比如,是否按时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关注所披露的信息如何。

❿ 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管理是怎么样操作的

这个问题比较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个大课题,首先要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的定义说起。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作为标的,以该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融资形式。
2、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按照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按照狭义的定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应该指的是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到金融领域的风险,具体又可以分为基础资产风险、资产隔离风险、虚假转移风险等。
3、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的管理。在对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定义和识别后,就可以具体看看如何对它进行管理和操作了。
(1)基础资产风险的管理操作。基础资产风险是资产证券化风险源头。一旦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因此,在操作中,必须选定有足够公信力的评级机构,规避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提高评级的准确性。
(2)资产隔离风险的管理操作。次贷危机的教训是金融机构过多投资于低质量资产支持证券,危机爆发后由于损失严重从而丧失了融资功能;而在失去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后又丧失了间接融资通道,进而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消费大幅下降,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因此,应根据系统风险程度,合理确定资产证券化市场投资者范围,实行风险有效隔离和限定,实施分账管理。
(3)虚假转移风险的管理操作。资产证券化可能完全转移风险,也可能将风险部分或全部保留在金融机构,需要判断证券化业务中风险转移程度,对所保留的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如果在金融机构保留风险的情况下对其免除资本要求,会造成资本充足率高估,导致金融机构在未能转移风险情况下,采用证券化来规避监管资本要求。资本监管应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核心内容,强调根据交易经济实质而不仅是法律形式,来判断资产证券化是否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对以不同角色参与证券化交易的机构,在所形成的风险暴露具有相同风险特征情况下,采用同样资本要求。
以上就是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管理的操作内容,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推荐你去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一书。

阅读全文

与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控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