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著作权调研报告

著作权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30 12:56:54

❶ 帮我找几篇关于图书版权现状的调查报告:采纳后加至少20分!!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分析
2004-10-02 《出版广角》

作者:王艳
版权引进“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十多年前,“版权贸易”在中国绝对是个陌生的概念。国外的作品拿来就译之并出之,似乎天经地义。因为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正式颁布《著作权法》并加入两个国际性的版权公约。之后,随着中国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中国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公司之间的图书版权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升温。1995年之前,可统计的图书版权贸易项目还寥寥可数。1995-1998年,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全国出版社四年的引进版图书累计为14500种。而到了2002年,该年全年的图书引进数量已达到了10235种;2003年,尽管受到SARS影响,全国引进版图书数量也达到了近万种。从开展版权贸易的省市来看,除了内蒙、西藏和青海,全国各省市出版社均有开展版权贸易的记录。版权贸易这把火已经是越烧越旺。它的迅猛发展同时带来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遵守版权贸易规则,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当今的世界,欧美文化仍是主流文化。中国的出版社为了优化自身的出版结构,积极投入版权贸易,采取“拿来主义”,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可是,出版社万万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短期行为。比如没有得到合法授权而出版,或者抱着侥幸心理出版汇编作品,又或者欺瞒印数不结版税。孰不知,这些行为能得一时之利却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国内外出版圈子其实并不大,国外出版商或其代理人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你以往不尊重版权的态度也许早就被他们耳闻而被列入了他们的“黑名单”。去年,笔者碰到一个真实的事例,一家地方出版社和英国培生出版集团几年来陆续签约出版了二十多本经济管理方面的书。去年该社突然决定调整出版方向,提出终止所有和英国培生已签约的合同的执行。英国培生愤怒地宣称:这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最严重的毁约行为。他们会把这事情转告英国同行,今后再没有人会愿意和这家中国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所以中国出版社在版权引进过程中应该以优良的图书品质和自身诚信的形象使本社的版权贸易迈上长期良性循环的轨道。所谓“口碑在外”,版权贸易尤其要靠品牌和长期信誉的积累。国外有信誉的出版商和版权代理商大都很重视老客户,版税率高低不是惟一的标准,必须注重维护与合作伙伴的长久合作关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都属于违约行为。国外对合同非常重视,大公司有自己的格式文本,小公司会采纳代理人提供的合同文本。笔者曾经代理的一位美国作者,她在我方提供的常规版权授权合同的基础上又让本国律师把合同增加到厚厚的十几页。一旦出版社签字认可了,就必须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各项义务。例如:遵守支付预付版税的时间、出版时间、提交销售报告的时间、寄送样书时间等等。哪怕是很小的义务,只要是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就必须履行,否则不但造成违约,还影响出版社的信誉和对外形象。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除了常规问题,还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例举如下:
1.原版作品的封面装帧设计不可以随便拿来就用,应该先征求国外权利人的意见。
2.现有少数国外出版公司提供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也就是以授权作品的国外版本的市场寿命为授权期限。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外同本书有了最新的修订本,他们就可以重新授权。原被授权方(国内出版社)虽然对新版本有优先购买权,但如果你放弃了,新版本的版权由其他国内出版社购得。你的旧版本在中国市场上就自然归于失效。
3.关于分授权的约定。如果合同约定著作权人授予出版社为期若干年(不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分许可”权,以及收益的具体分成比例,出版社就有权向其他出版社发放分许可并获得“分授权”可能带来的利益。如早期台湾出版社或代理人对大陆分授权海外的翻译作品,是因为大陆的版权贸易起步晚,他们抢先购得了全球中文版权。现在大多西方国家已知道中文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版本的区分,授权也已分开。但对于和中国版权贸易不熟悉的国家及出版社,我们大陆的出版社仍可争取全球中文版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4.关于出版前提供外方样稿审译。少数国外的出版公司或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翻译版本要求特别严格,会要求中方在正式出版前,提供译稿给他们审核。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出版社可不要对此“视同儿戏”或采取“先斩后奏”或抱着侥幸心理,蒙骗“老外”。否则的话,你就等着对方的律师函吧。
在我们的出版社没有对外版权贸易经验、没有专业人员从事版权贸易业务时,委托国内权威的版权代理机构运作不失为开展版权贸易的一条捷径。
避免恶性竞争,以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由于引进图书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中国出版社在版权贸易的购买条件(预付金和版税率)方面都呈水涨船高之势。其实,除了已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外国大型出版公司,大多国外出版商对中国图书市场不甚了解。国外版权所有人(尤其是初次和中国做版权贸易的)常常简单地将中国人口数量和图书市场购买力结合起来,对中国市场给予乐观的预期,而忽略了中国图书定价和西方图书价格水平的巨大差距。通常情形下,如果中国出版社对国外出版商客观分析一下中国真实的图书市场情况,争取到一个合理的版税价格是可能的。问题是,现在部分国内出版社对引进外国图书采取的是盲目的一哄而上的态度,“拿到篮子里都是菜”。尤其是在一些比较紧俏的图书的版权竞争中,一些出版社不顾自身承受能力而哄抬版税,导致版税率被人为抬高到了非正常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花高价买到版权的同时实际上也买到了高风险。更严重的结果是,国外出版商会认为,你们中国出版社既然有人能出到这个价钱,我抬高价格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前不久就有一家美国出版公司对笔者说,以前他们卖给中国的书都只要1000—1200美金的预付,但他们听说出版同类书籍的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卖给中国的书每本预付金都是在1500美金以上,于是大感吃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图书的质量和澳大利亚公司出版的图书位于同一档次。现在这家美国公司已明确表示,今后他们的图书版权卖给中国也要抬高价格。这活生生的事例真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中国老话,吃亏的最终是中国出版社。恶性的版权贸易竞争不仅有损于中国出版界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助长了部分海外权利人漫天要价、趁火打劫的气焰。
版权输出“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一方面中国版权引进如火如荼的同时,版权输出的明显逆差已是不争的事实。综观这两年的数据,比如2002年全国版权输出1297项,2003年1317项。其中绝大多数的是输出到港台和亚洲国家的,如果再详细统计输出到欧美国家的数字,恐怕就占一二个百分点而已。这样的话,中国每年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是9:1,而事实上引进和输出到欧美国家的比例约为400:11
版权输出真的那么困难吗?尽管各级领导早就重视这个问题,也再三强调要重点落实版权输出工作。可是由于中文目前在世界上所处的文化地位的弱势,翻译语言的障碍和不完善的输出渠道,做好版权输出工作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
首先就文化隔阂来说,笔者每每在国际书展上和国外出版商谈及在他们国家读者所能看到的或者感兴趣的中国图书题材,多是一些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作家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口味所写的小说,而且读者的主体也还是华人华裔。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了解世界很多,但世界了解中国太少!这固然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国力有关。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热土,“中国元素”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升温,现在已有一些西方作家跑到中国来寻找写作素材。我们的国内的代理机构也可以考虑组织国际上对中国感兴趣的作家或出版人,邀请他们到中国来亲身体验,与中国的作家面对面沟通,以此创造机会,让中国本土的作家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逐渐为世人所熟悉。
其次就语言障碍来说,凡是作过尝试的出版社或代理人都知道,输出版权的工作,之所以港台地区容易成功是因为没有语言的障碍。而同样的书,如果要推荐到欧美国家,难度要大得多。因为语言问题,事先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且不论翻译质量如何,这翻译费由谁承担呢?作者本人、出版社还是国外出版公司?其结果:翻译费的投入往往是“打水漂”。周期长,投人大,见效差。久而久之,出版社或代理人对版权输出到欧美国家的工作也就不那么“执着”了。借鉴法国、韩国等国家输出本国文化的机制和模式,他们通常是由政府出资组织成立官方或半官方或民间的海外出版基金会,通过赞助翻译者,补贴版权购买者或赞助出版发行的形式帮助本国图书在海外出版发行。
还有关于推荐渠道的问题。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在开展版权输出业务时往往会将自己出版物交由权威的专业版权代理机构处理,从而集中精力从事出版工作。在选题的挑选和决策上,国外出版公司的编辑也往往是在专业的代理机构或代理人的推荐下考虑是否出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中国的书稿推荐到国外去出版,除了要有准确的翻译,还必须要“找对人”——就是愿意推荐书稿的版权代理机构或愿意出版翻译书稿的外国出版公司。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版权输出到美国能取得较大的成功,除了小说本身的西藏题材较吸引西方读者之外,美国的一家版权代理机构对这本书的成功推荐和运作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国内的版权代理机构如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导海外市场对中国出版物的需求信息,而出版社在版权输出上则“集中授权”,由代理机构“统一运作”,中国版权输出工作中的桥梁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在此,也呼吁国家在税收、资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国内一两家大的版权代理机构,以推动中国版权输出事业的发展。
版权代理“朝阳还是夕阳”
在国际上,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版权代理人在出版界非常活跃,往往在版权贸易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例如版权贸易最活跃的美国有600多家版权代理公司。英国有200多家。即使在版权代理公司相对较少的德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他们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也很健全,某种程度上,那些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在实施着版权代理人的角色。
那么在中国版权代理行业的状况如何呢?目前,经国家批准成立的专业版权代理机构有28家,从业人员不过百余人。即使再加上行业协会、文化公司和热衷于文化交流的海归人士,版权代理人队伍总共也就几百人而已。从版权代理分布的领域看,上述28家机构,除了有5家专业从事电影、电视、音像产品的代理,其余23家都限于图书版权的代理。而其中真正能在版权贸易中发挥作用的也就屈指可数的三四家。从服务内容看,版权代理机构的主要业务可分两大块:一块是国际版权贸易,例如代理引进和输出版权;另一块是国内版权代理,诸如联系出版、提供版权咨询,代理解决版权纠纷和代理诉讼等等。
从版权代理机构在国际版权贸易中的角色看,在国外,除了大型出版集团设有自己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大多数的中小型出版公司的版权贸易都是通过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去实现的。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出版社无论大小都分别跟不同的海外出版商或海外版权代理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效率和效益低下不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当然这里有个客观情况,就是版权代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就短短的十来年,中国版权代理机构的竞争力与海外中介机构相比,相对较弱。这种情况下,海外中介机构利用他们多年的资源优势,阶段性地垄断了海外的一大批优质的版权资源,并高价在中国兜售。这对中国出版社的涉外版权贸易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国出版社对国内自己的版权代理机构“集中授权”,把版权的引进和输出交给专业、权威的版权代理机构去做,自己则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人到出版工作。这一方面是对国内年轻的版权代理机构工作的支持,支持他们和海外版权中介机构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节省出版社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开支,充分利用版权代理机构已有的人才专、渠道广、协调能力强等优势,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版权贸易中的不正当竞争。
从版权代理机构在国内版权贸易的角色看,中国的代理机构在提供版权咨询,代理解决版权纠纷和代理诉讼等领域已有所涉及,但代理国内作者的工作几乎没有开展起来。最好的概括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家代理是国外版权代理公司活跃在出版舞台的最重要角色。国外作家大多是由其代理人与出版社签约,并承担一揽子与其作品相关的版权事务。这样,作家可以更专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去。但是目前在中国,作家代理这块业务没有能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从作家角度而言,出于中国传统观念,更多的人喜欢亲力亲为,认为自己的稿费本来就不多,哪里愿意再给别人提成?就知名的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一诞生就是“香饽饽”,哪里需要经纪人再去给出版社推荐稿子?所以很少有作家主动与国内的版权代理公司联系版权代理事宜。从版权代理公司角度而言,处于最基本的经济角度考虑,若以作家所应得稿费的10%作为代理佣金,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不敷出,能出名的畅销作家和畅销书凤毛麟角,靠常规的稿费提成哪里能养活自己?所以积极性也不高。
出版和版权行业是公认的“朝阳行业”,版权代理尽管目前在中国困难重重,挑战大于机遇,也没有理由是“夕阳行业”。关键是中国的版权代理机构应当改变只为出版社服务的状态,要善于向版权的深处和广处挖掘潜力、求取效益。版权代理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能否站稳脚跟,关键要看其拥有多少版权权利资源,如何去经营、盘活这些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代理机构就等于在为“无米之炊”,无法为文化产业界提供服务,当然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更不要说发展了。
版权代理机构,通常被称作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著作权人,另一头连接着著作权使用者。当前对国内的版权代理机构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开掘并抓住国内外两头的版权资源,积极尝试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美术摄影作品、实用艺术品和信息产业的版权市场;培养人才,找好定位,创立品牌,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全方位代理能力的版权代理公司。

❷ 调研报告如何加注版权

版权是天赋人权,作品创作完成就产生了,受法律保护,可以标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等提示语,最好是做个版权登记,明确权利归属。

❸ 进行版权保护的好处

对版权保护可以有效防止侵权盗版,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著作权法的深入实施,各级版权行政部门不断强化版权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

对版权的保护不仅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而且我国版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版权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推动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版权局已设立17家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及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城市10个,全国版权示范单位74个、全国版权示范园区24个。与此同时,持续开展的版权产业国民经济贡献率调研为推进版权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35674.15亿元,占全国GDP的6.87%;3年后的2015年,这一数值已突破5万亿元,达50054.14亿元,占全国GDP的7.30%。这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著作权调研报告扩展阅读:

中国版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早在南宋时期的刻印本书上就出现了“不许复板”、“版权所有”等字样。1910年,清王朝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著作权保护首入法统。遗憾的是,这部法律和后来民国政府制定的《著作权法》一样都是一纸空文,未能通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新中国的版权事业也开始探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建立,就把著作权法的起草工作提上日程。

1955年,成立了以新中国首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为首的著作权法起草小组,着手制定著作权法。1957年,完成了《保障出版物著作权暂行规定(草案)》的起草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下搁置了24年。

1979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率领中国政府高级代表团访问美国。中美就《中美高能物理协定》进行谈判时,因为美方提出的版权问题而陷入僵局。中央领导意识到版权对外开放是一个大问题。

1979年4月,一份关于起草版权法并申请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的报告,送到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胡耀邦手里,胡耀邦同志批示:“同意报告,请你们赶快动手,组织班子,草拟版权法”。中国《著作权法》起草工作由此重新启动。

经过10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1年6月1日正式施行。随后,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又进行修订,到2001年10月著作权法修正案通过。

《著作权法》颁布实施20多年来,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正是党和国家这些重大决策,推动版权制度完善和版权事业的发展。

❹ 视觉中国股调研报告视觉中国股票 雪球视觉中国后市预言

视觉中国是文化传媒领域,很多投资者也很关注传媒领域的股票,那么该如何评价视觉中国这只股票呢,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文章正式开始前,要分享给大家的文化传媒行业龙头股名单我已经整理好了,仅需点击就能马上领取:宝藏资料:文化传媒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视觉中国是一家平台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具有专业版权视觉内容与增值服务,将视觉内容作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产品的运营,主要是通过搜索算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等方面表示的,高效的版权交易和增值服务都是公司为平台各端提供的。在不同领域的业务板块也都掌握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视觉内容与营销增值服务业务板块这方面尤为突出,极具行业影响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视觉中国有什么优秀之处。


亮点一:商标及专利优势


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注册商标16项,都是通过申请获得的,成功得到了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书》;已拥有9项专利,其中有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均是自行申请取得的;共具备有58项软件的著作权。品牌效应和其专利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


亮点二:持续强化内容供应能力,音视频素材领域成效显著


公司积极深挖各细分市场以获取客户,直接签约客户数超1.3万家。在中小企业市场领域,结合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触达用户数已经超过91万。该公司全球签约供稿人不止50万,累计音视频供应商数量近90家,可提供的素材数以万计,如3千万条视频和4亿张图片以及35万首音乐等可销售类型素材,具有着传媒领域行业里的很多资源。


因为篇幅具有限制,更多关于视觉中国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的信息,学姐都为大家整理好了,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了:【深度研报】视觉中国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随着2021年6月,新《著作权法》正式实施。本次《著作权法》的修订内容丰富,加大了对侵权者的惩治力度。其中摄影版权保护期被延长到作者终生加去世后50年;"摄影作品原件"与"美术作品原件"都成了法律条文的内容,摄影艺术品的流通和收藏将受到法律的保护;新闻图片不再被视为时事新闻,其权益保护条例将被写入法律中。现在我国图片市场正版化率还不到10%,我们认为,新《著作权法》正式实施对图片视频素材行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版权规范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非常有用。


一言以蔽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视觉中国作为文化传媒领域的首席,可见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但是文章稍微会有一些滞后性,假设想更准确地了解视觉中国未来是否有好的行情,直接将下方链接打开,有专业的投顾会帮助你进行诊股,看下视觉中国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视觉中国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1-0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❺ 对版权保护的调查报告

你要自己写的,我也写过一篇,不过是关于环境污染的,查查资料,发发问卷,就搞定了

❻ 谁知道保护著作权重要性的报告该怎么写!

你好!你是写调查、调研报告,还是一般的论述?著作权等同于版权,以下是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的论述,现分享于你。
1.保护版权的目的
版权,也称著作权,是指法律赋予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某些专有权利,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国家动用公共权力采取公共政策来保护版权,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作者的正当权益,鼓励他们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作品的传播与使用,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样既保护了作品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又促进和兼顾了社会公共利益。
2.版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版权作为一种知识创新、智力创新的成果,是版权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版权保护,就是从法律上保障知识创新和智力创新,将潜在的智力成果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由于版权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权利,其投入大、开发难,但又易复制,而其构成的作品数量又极多、使用极为广泛,因此版权极需要保护。版权保护是促进版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版权保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版权保护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内在需要。

❼ 调研报告写作的目录

引言
如何使用本书
你不需要阅读的部分
阿呆的假设
本书的组织结构
网上的免费章节
本书所用的图标
如何起步
第一部分 找到你要写的东西和写作方法
第1章 穿着拖鞋跑马拉松或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坦率地讲,撰写调研报告是为你自己好
烹调出一篇调研报告:基本配料
会见家族成员:每种调研报告的特征
逐步迈向成功的调研报告
第2章 步入正轨:省时省力的技巧
将长故事裁短
时间安排就是一切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发现适合权威人物的方法
第3章 我在写什么
定义术语:主题、论题和论点
为报告选择主题:你钟情的主题
专心于论题中的某个论题
从论题转向论点
探索未知:当你的报告不需要论点时
第二部分 搜罗万象:调查
第4章 撒大网:为你的报告选择资源
查资料
广泛收集资源:为你指路
质疑你所发现的:指导如何核对资料
第5章 海上冲浪:网络调查
找到有效的搜索方法
随你所愿: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
旅行快车:超级搜索引擎
搜索在线数据库
寻找网络中的最佳资源:从优秀站点开始查找
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游向岸边
第6章 利用传统资源
在图书馆的藏书中查找
在书店里找书
查找报纸和杂志文章
在小册子堆中淘金
查找音像资料:你将置身图画中
与专家联系
查看乔治·华盛顿的信件:调查特殊收藏品
第7章 活生生的真人:采访技巧
找到采访对象:要采访的人都在哪
获得采访机会
为采访作准备
进行采访
整理:将原话转换成可读的引语
第三部分 收集智慧的珍珠:如何做笔记
第8章 量体裁衣:做笔记的方法
记卡片——古老的方式
在电脑上做笔记
难道我们不能同时进行吗?将笔记卡片和电脑结合起来
做标记及编索引
给音像资料编索引
证明你的资料来源
第9章 做笔记:写什么,不写什么
广泛调查:初步做笔记
有针对性地做笔记
避免常见的误区:笔记太多、太少及重复
做笔记/缩写
恰到好处地做笔记:一个例子
第10章 站在法律正义的一边
为心安理得和利益考虑避免抄袭
引用与不引用
决定何时引证资料来源
看看你不必引证的内容
遵循引证的黄金法则
站在著作权法正义的一边
第四部分 不仅要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写作
第11章 构造论点陈述句
为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造论点,撰写论点陈述句
避免误区:太宽泛、太狭窄或者不证自明的论点
检验论点陈述句的质量
构造论题句
选择标题
第12章 为报告选择结构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恰当的结构匹配恰当的观点
抉择:适用于每种情况下的结构
撰写没有论点的报告
构造个性化的结构
第13章 组织信息:子主题
为子主题挖掘调查笔记
将子主题与结构相配合
给笔记分类:各得其所
第14章 作战计划:构造提纲
拟定作战计划:为什么提纲是必要的
按规则缩进:如何给提纲排列版式
将笔记转换成提纲:操作指南
查看逻辑思路
第五部分 打开电脑,灌满墨水:开始写作
第15章 请允许我自我介绍:撰写高效率的引言
正确引导读者:引言所要完成的工作
构造并摆放引言的基本要素
让模糊的引言清晰起来
给科学和商业调查报告写引言
第16章 论证的主体部分
把肉放到骨头上:撰写报告的主体
确定段落并撰写论题句
坚守论题:防御金枪鱼
点点相连,从一个子主题转向另一个
提出论据并与论点联系起来
插入引语
一张图相当于
提前对反对的理由作出回答:让步与回答
第17章 总而言之
作概括和下结论:如何区分二者
装上必需品:结论必须包括什么
集中起来:如何将结论中的基本要素结合起来
给纯调研报告下结论
给科学调研报告下结论
第18章 讲究细节:引证资料来源
实至功归:引证资料来源
在引证比赛中遭遇主要对手
第19章 小事一桩:最后的草稿
擦光不只适用于鞋
让你的句式新颖
修理语法小窍门
整合汇总
第20章 解决特殊问题
调整长度
克服作者的思维停滞
熬过调查灾难
第六部分 十大秘诀
第21章 开始电子搜索的十种最佳方法
设计搜索
加速搜索引擎
为政府资源纳税
去图书馆
去其他图书馆
查看常见问题FAQS
开始认真地做商业报告
阅读报纸
打开主题目录
寻找真人
第22章 开始传统调查的十种最佳方法
咨询老板
咨询图书馆管理员
打开目录
参考工具书
查看儿童图书区
阅读读者指南
关注报纸
翻阅小册子文档
浏览“鲍克氏”
去购物
附录
艺术
适合小作者的艺术论题
历史
适合小作者的历史论题
文学和语言
适合小作者的文学论题
科学、数学和技术
适合小作者的科学、数学和技术论题
社会科学和心理学
适合小作者的社会科学和心理学论题
跨领域的观点
适合小作者的跨领域的观点

❽ ceo,cto,,cfo,目前的考核和激励方案

摘要 一、绩效考核

❾ 如何区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资料拓展:

通讯作者与论文的关系:

通讯作者即文章最重要的作者,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

1、通讯作者(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等同为第一作者。

2、一篇论文只统计一次。如该论文由该校多人合著,则只能以第一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名义统计一次,并在填报《科研成果汇总表》和网络申报时由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给其余参与者核定工作量津贴比例。第一完成人(或通讯作者)的工作量必须大于50%,所有该校完成人的工作量总和为100%。校外作者和研究生不给科研工作量,不用填写。第二完成人不能分配工作量。

3、"其他参与者名称及工作量"若未填写则默认为第一完成人(通讯作者)100%占有该论文科研工作量。

资料来源:网络通讯作者

阅读全文

与著作权调研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