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腦計劃成果

腦計劃成果

發布時間:2022-04-17 03:08:20

㈠ 中國「腦計劃」 預計什麼時候出台

據消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日前透露:中國「腦計劃」(腦科學研究計劃)計劃今年年底推出。

查詢發現,美國與歐盟的「腦計劃」投資總規模預期分別為60億美元和10億歐元(約合12億美元),期限則都長達10年。

㈡ 「中國腦計劃」能給腦機智能帶來春天嗎

預測是:一定可以。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到腦計劃研究中,中國不是最早的,但中國是力度最大的一個,中國預計拿出540億元推進中國腦計劃的發展,足以看出這陣東風有多強。我們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腦機智能崛起也是很快的事兒了。很多清華北大畢業的腦科學方面的專業人才都聚集到博睿康公司去研究腦機介面了,目前已經有一定的成果了。

㈢ 神經科學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這么多年,有哪些實際轉化的成果嗎

神經科學是指尋求解釋神智活動的生物學機制,即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機制的科學。神經科學尋求了解在發育過程中裝配起來的神經迴路是如何感受周圍世界、如何實施行為的,它們又如何 從記憶中找回知覺,一旦找回之後,它們還能對知覺的記憶有所 用。神經科學也尋求了解支持我們情緒生活的生物學基礎,情緒如何使我們的思想改變顏色,以及當情緒、思想及動作的調節發生扭曲時為什麼會有抑鬱、狂躁、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病症。這都是些極端復雜的問題,其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任何我們在其他生物學領域中曾經面對的問題。

認知神經科學的特點是強調多學科、多層次、多水平的交叉。它把行為、認知和腦機制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試圖從分子、突觸、神經元等微觀水平上和系統、全腦、行為等宏觀水平上全面闡述人和動物在感知客體、形成表象、使用語言、記憶信息、推理決策時的信息加工過程及其神經機制。人在出生後,腦的命運是和環境相關聯的。好的營養,加上感覺刺激豐富的學習環境,能使神經元長得更大,連結更為復雜。

㈣ 人類腦計劃研究精神疾病嗎

也在研究當中 不過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大腦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腦電波數據 把這些數據完全的記錄下來 把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 所以 只要獲取到腦電波的頻率就可以知道一個人在想些什麼 而這對於發展人工智慧有什麼樣的意義可想而知 但壞處就是人類未來將沒有任何隱私 而且這種實驗技術實在沒什麼了不起的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立項研究 80年代末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這種技術難就難在 如何成區域大面積的讀取腦信息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反向使用 因為電磁對於人體的危害實在太大 而且這涉及倫理道德 我們現在看到的測謊儀 一些需要帶個帽子才能讀取腦信息的技術 只不過是為了試探和預防而漏出來的一小部分技術 因為這種技術一旦公布 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恐慌 但是技術上真的已經不是問題了

㈤ 人類腦計劃的成員國有幾個

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科學這當今自然科學兩大熱點的相互結合研究,其目標是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將大量、不同層次的有關腦的研究數據分析、處理、整合與建模,建立神經信息學資料庫和有關神經系統所有數據的全球知識管理系統,以便從分子水平到整體系統水平研究、認識、保護、開發大腦。美國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人類腦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國際性的科研計劃。
近年來, N ature、Science、Trends in Neuroscience等著名學術期刊對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紛紛進行了報道。他們認為人類腦計劃比基因組計劃更大,囊括了更加廣泛的內容,是一項更加偉大的工程。
1996年,以美國為首的神經信息學工作組建立,其目的是組織和協調全世界神經科學和信息學家共同研究腦、開發腦、保護腦和創造腦。根據規定,成員國之間可利用電子網路尋求研究協作夥伴,進行數據交換和科研協作,可以免費使用通用神經信息學資料庫和信息工具,承擔科研任務,同享科研成果和腦研究資源。
2001年7月,唐一源教授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信息學部主任、全球人類腦計劃負責人考斯陸博士的邀請,訪問美國 N IH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總部,
並做專題報告「中華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的進展」,使考斯陸博士及美國其他科學家認識到中國的實力和決心。於是考斯陸博士發出專函:「同意中國唐一源、唐孝威和尹嶺博士參加始建於2000年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全球科學論壇神經信息學工作組」。考斯陸博士認為中國專家參加這一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將有助於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國際發展保持同步,中國的參與將會對全球神經信息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001年10月4—5日,我國科學家赴瑞典參加了人類腦計劃的第四次工作會議,成為參加此計劃的第20個成員國。中國科學家表示,要積極配合國際神經信息網路及資料庫,建立中國獨特的神經信息平台、電子網路和信息資料庫,才能在合作中不受制於人,更好地和國外科學家協作,共享科研成果和國際資源。

揭示大腦的奧秘是新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生命是什麼?「人活著」是怎麼一回事?大腦如何思維?數不清的疑問浮現在人類的腦海中。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有別於其它物種,是因為人類有極其復雜的大腦,它是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晶。在過去的六億年中,生物體通過進化產生出由大量神經元相互聯結而形成的神經網路,解決了在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中人腦如何處理各種復雜信息的問題。尤其是人的高級認知功能的高度發展,使得人類成為萬物之首,具備了主宰世界的能力。科學研究發現,一個成人大腦重約3.3磅,體積1.5公升,腦內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還有超過10(上角14,即10的14次方)個神經突觸。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復雜的組織,是接受外界信號、產生感覺、形成意識、進行邏輯思維、發出指令產生行為的指揮部,它掌管著人類每天的語言、思維、感覺、情緒、運動等高級活動。人腦也是極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是人體內外環境信息獲得、存儲、處理、加工和整合的中樞。
由於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極其復雜,需要從分子、細胞、系統、全腦和行為等不同層次進行研究和整合,才有可能揭示其奧秘。為此,世界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和財力進行專門研究,美國把九十年代最後十年定為「腦的十年」,歐洲確定了「腦的二十年研究計劃」,日本將21世紀視為「腦科學世紀」,腦科學的研究熱潮遍布全球。科學家們提出了「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三大目標,人們相信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將為人類更好地了解自己、保護自己、防治腦疾病和開發大腦潛能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了解大腦、認識自身」是21世紀的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

海量腦研究的數據呼喚新的學科
1970年至2000年的30年間,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的會員人數增長了近30倍,2000年達到28,000人左右,每年年會的論文摘要增長了近100倍,2000年已達到15,000篇左右,遍布神經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以往有關腦的研究包括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神經病理、神經生化、神經免疫、神經電生理、神經心理等,已經獲
得了大量有關動物腦和人腦的實驗數據和研究結果。近年來分子神經生物學研究從基因水平來揭示人腦的奧秘,先進的基因晶元技術在每秒鍾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實驗數據。腦功能成像( f MRI、PET等)的應用使我們能夠從活體和整體水平來研究腦,好比窺探腦的窗口,可以在無創傷條件下了解到人的思維、行為活動時腦的功能活動。這些新方法、新技術極大增強了我們從微觀與宏觀兩個水平上進行腦研究的能力,同時也產生了海量的實驗數據。沒有哪個科學家、實驗室能夠掌握所有的信息並獨立地進行腦的全面研究。
面對這樣的信息爆炸,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以往的科研模式是否需要變革?答案只有一個:新的需要產生新的學科,新的模式產生新的突破。神經科學家面臨
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能否靈活有效地管理數據,最大限度地利用實驗數據,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研究和人力、物力的浪費。
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信息工具的應用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創造了條件。所以,建立全球神經信息資料庫和神經信息電子網路,
已經迫在眉睫。神經科學家和信息學家都在呼籲,應加強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的合作和相互滲透,採用一種新的研究模式,即實驗數據→數學理論→計算機模擬和預測→生物學實驗驗證→數學模型與驗證後的理論,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加快腦的研究進程。

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的緣起
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是劃時代的三大科學工程,它們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物實驗結果和信息學的
完美結合,人類基因庫將為人類健康、疾病診斷、葯物開發、生態平衡和生物學研究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許多科學家認為,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應該是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和人類腦計劃。
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其核心內容是神經信息學。腦科學和信息學是當今國際科學研究的兩大熱點,神經信息學是這兩大學科相結
合的新興的邊緣學科。其目標是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使神經科學家和信息學家能夠將腦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結果聯系起來,建立神經信息學資料庫和有關神經系統所有數據的全球知識管理系統,將不同層次有關腦的研究數據進行檢索、比較、分析、整合、建模和模擬,繪制出腦功能、結構和神經網路圖譜,從而解決目前神經科學所面臨的海量數據問題,從基因到行為各個水平加深人類對大腦的理解,達到「認識腦、保護腦和創造腦」的目標。
人腦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目前的認識能力,傳統的細胞生物學等的實驗室研究對於解決人腦對復雜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加工及高級認知功能的機制,猶如只
見樹木不見森林。神經信息學工具和資料庫的應用,使得我們可能從有限的實驗數據中找出神經信息獲取、處理和整合的規律和法則,提出在各種刺激條件下,腦內信息加工的數學模型的實驗假設和用計算機模擬腦內神經信息網路。可以說,人類腦計劃近20年的發展歷程處處與神經信息學緊密相連。
1997年人類腦計劃在美國正式啟動,美國20多家著名的大學和研究所參加了這個研究計劃。50多位神經信息學的課題負責人得到該項目的基金資助。他們充分利用神經科學和信息科學的優勢條件進行研究,相互間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電子網路互通信息,運用資料庫進行資源共享。
1996年在巴黎的政府間實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科學論壇批准建立以美國為領頭國家的神經信息學工作組,參與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挪威、瑞士、澳大利亞、日本等19個國家,歐洲委員會也作為正式成員參加。其目的是組織和協調全世界神經科學和信息學家共同研究腦、開發腦、保護腦和創造腦。根據規定,成員國之間可利用電子網路尋求研究協作夥伴,進行數據交換和科研協作,可以免費使用通用神經信息學資料庫和信息工具,承擔科研任務,同享科研成果和腦研究資源。
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副主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信息學部主任——考斯陸博士是全球人類腦計劃的負責人。考斯陸博士是一名神經葯理學家,他在神
經科學、心理學和葯理學等領域出版了多本著作,發表了100多篇科研論文,還得到了十幾個不同的榮譽和獎章。考斯陸博士創建 N IH第一個神經科學項目,並出
任 N IMH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部主任。幾年前他又創建了著名的人類腦計劃並出任 N IH該機構主任,該機構目前已資助數千萬美元專項科研經費用於人類腦計劃和
神經信息學的研究。美國的幾個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康乃爾大學等都承擔了人類腦計劃的研究課題。
沒有一個國家能獨立完成「人類腦計劃」這項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像人類基因組計劃那樣開展國際間的大規模協作。目前,國際性的神經信息合作組織已在全球
召開了4次工作會議,共同策劃「全球性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具體已提出幾項重大建議:創建全球性的神經信息學電子網路,開發先進的神經信息學工具、方法和資料庫,通過數據資源共享和建模模擬來了解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推動科學進步。

加入人類腦計劃共享神經信息資源
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國的神經信息學的總體研究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今後10年是神經信息學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競爭性最強的階段。我們加入越晚,失去
的機會就越多,造成的損失就越大。由於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財力去開發研製自己的資料庫和信息工具,即使研製出來,也得不到國際上的承認,難以與國際接軌。如果購買或租用國外的信息工具,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會永遠處於被動狀態。
同時,神經科學研究日益深入和專業化,幾乎沒有哪一個科研人員能夠精通腦科學的全部領域。顯然,以往通過發表論文或參加會議來進行學術交流的形式已嚴
重製約了科研思路和成果的產生。而國際人類腦計劃中的神經信息電子網路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信息交流的快速工具,成員國的科學家可以利用神經信息電子網路進行數據交換、分析、整合、建模等工作。參加國際的合作會極大促進國內有關工作的進行。不過,所有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大前提———加入國際性神經信息合作組織,參加國際人類腦計劃的研究工作。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這個宏偉的全球性科研大計劃中,我國科學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爭取到1%的測序任務。然而,就是這1%產生了巨大的
政治和經濟效益,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國科學傢具有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能力,使中國躋身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行列,站到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前沿,並理所當然地分享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成果。
唐一源教授與美國 N IH神經信息學部主任、國際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工作組織總負責人考斯陸博士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經過持續不懈的努力,考斯陸
博士終於同意唐一源教授作為特邀代表,首次參加在日本理化研究所舉行的「全球科學論壇神經信息學工作組」第三次會議。唐一源教授在這次會議上,首次向全世界19個國家的代表介紹了中國在本領域的工作,引起強烈反響。同時應邀訪問美國幾個重要的「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研究基地,與負責人廣泛交流探討,探索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參與人類腦計劃。此舉使考斯陸博士及美國其他科學家認識到中國的實力和決心,於是考斯陸博士發出專函:「同意中國唐一源、唐孝威和尹嶺博士參加始建於2000年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全球科學論壇神經信息學工作組」。考斯陸博士認為中國專家參加這一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將有助於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國際發展保持同步,中國的參與將會對全球神經信息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考斯陸博士應唐一源教授邀請訪問中國,在大連理工大學、解放軍301醫院、168次香山科學會議分別做了「人類腦計劃及其資助機會」的科學報告,引起強烈
反響。同時國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非常重視和關注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在國內的發展,分別會見了考斯陸博士並進行了友好協商,支持中國參與全球人類腦計劃。在國家科技部、自然基金委、301醫院、大連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領導的支持下,經國內本領域科學家的共同努力,2001年9月,中國正式成為參與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研究的第20個國家,意味著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已經和國際接軌。

憑中國特色加入國際人類腦計劃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腦科學在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在某些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解放軍301醫院、大
連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積極參與並組織關於中華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的工作,在近一年中,先後召開了兩次「中華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的專家研討會,專家們就許多關鍵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今年9月,由國內40餘位神經、化學、數學、信息等方面的專家會聚香山,召開了題為「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的第168次香山科學會議,專家們認真討論了國內外腦研究的狀況、我們如何應對國際形勢等問題,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已逐漸明朗———憑中國特色加入國際人類腦計劃。
在美國人類腦計劃的資助下,美國各相關科研機構已初步匯集和建立了各種神經信息資料庫和信息處理工具,並正與超級計算機中心、歐洲聯盟等聯網合作,建
立全球神經信息工作平台,該系統有數據質量控制的標准和規定,也有一系列數據檢索、分析、整合、建模等工具。目前人類腦計劃開展的國際大合作,使用通用資料庫,統一格式、統一標准,將腦的結構和功能、微觀和宏觀的研究結果聯系起來,繪制出健康和疾病狀態下腦的功能、結構、神經網路、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圖譜」。成員國的科學家們可以在資料庫中進行搜索、比較、分析和整合,並進行數學模擬和模擬計算,這將十分有利於理論假設的形成和研究者之間的電子合作,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性研究。
我國專家在深入探討、反復論證後,大家普遍認為,在浩大的人類腦計劃中,中國不可能處處涉足,必須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我們人類腦資源豐富和計算機信
息學研究方面的一定優勢,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醫學(如針刺等)、漢語認知與特殊感知覺的神經信息學研究等領域深入開展工作。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研究項目加入全球人類腦計劃之中,建立中國獨特的神經信息平台、電子網路和信息資料庫,才能在合作中不受制於人,更好地和國外科學家協作,共享科研成果和國際資源。
開展中國特色的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研究,無疑將大大加深人類對大腦的認識和自身的認識。可以預料,像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樣,在國家的支持下,引進新
的科研協作和風險投資運行模式,通過國內本領域的專家齊心協力、聯合攻關,以開放的新模式吸納社會資源,從研究、產業等幾個方面同時啟動,必將會極大推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造福全人類。

㈥ 人造大腦的進展情況

現在,這項計劃有一種「上萬神經元(每一個都不同)的軟體模型,它能讓研究人員通過數碼技術搭建一個人工皮層單元。雖然每個神經元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不同大腦的線路有著共同的模式。他說:「雖然我們的大腦有大有小,可能有不同形態的神經元,但是我們分享著相同的結構。我們認為,這就是物種的特別之處,這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不能跨物種交流。」為了製作一個真實的模型,研究組需要把各種模塊和一些運演算法則輸入一台超級電腦中。他說:「一個神經元的計算量你需要用一台筆記本來做,所以,你需要上萬台筆記本。」但是,他使用的是一台有1萬個處理器的IBM「藍色基因」電腦。模擬大腦已經開始讓研究人員了解到大腦工作方式的一些線索。例如,他們能顯示出大腦的畫面並監控機器的電活性。他說:「這種系統讓你興奮,它實際上創造著自己表現法。」
在TED大會上,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藍腦計劃負責人亨利·馬克拉姆宣布了一項超級藍圖,如果該計劃獲得成功,那麼十年之內或誕生可創造意識形態的全息技術,其有助於創造一個擁有自我意思的人工智慧。這位出生於南非的神經學家目前正在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人腦模型,從微小的突觸到整個腦部半球,並通過一台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
人工智慧已經困擾了科學家幾十年之久,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意識之謎可能永遠無法解開。人腦的結構非常復雜,擁有860億個神經元以及千萬億級的連接,如果我們能將人腦完全拆開,那麼這里將是一片全新的領域,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解決腦部疾病的辦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使得電腦變得足夠復雜,可以解算龐大的數據。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克里斯托夫·科赫教授認為蛔蟲僅僅有302個神經元,但是我們還沒弄懂這種生物是如何「工作」的,有太多關於大腦的奧秘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研究小組目前已經突破了單個老鼠基因表達的研究,正在探索動物腦組織形成意識的原理,相關成果已經公布在神經學的學術期刊上,並被納入統一的大腦意識模型中,最終這些發現將在IBM藍色基因超級計算機上進行模擬。馬克拉姆認為其中的最大問題是這些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因為相比較於老鼠大腦皮層,人類的大腦顯得更加復雜,誰也不知道按照該思路打造出的產物是否像一個真正的大腦。
建立人工智慧的意識只有不斷試驗、不斷模擬,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唯一的探索途徑,建立模擬人類大腦的體系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發現,馬克拉姆設想需要全球神經學領域大約6000名研究人員參與該項目的模擬數據解算,雖然多數神經科學的學科帶頭人認為馬克拉姆的計劃並不現實,但是他已經獲得了一些支持,一組由15位神經科學博士組成的科學家團隊試圖模擬擁有百萬級神經元的老鼠大腦皮層。
一位古埃及外科醫生將大腦形容為頭骨的精髓,大約在1500年以後,亞里斯多德宣布大腦就像一個輻射體,將內心熱而沸騰的能量散發出去,神經科學已經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到現在為止我們依然有很多不知道的事物,過去的一個世紀是大腦研究巨大進步的時代,我們了解到大腦具有生物電流,並由錯綜復雜的神經連接控制,組成了龐大而復雜的網路,電信號是大腦指令的傳輸載體。神經遞質的突觸釋放刺激信號,並作用於相鄰的神經元受體,突觸相當於電路中的邏輯開關,軸突則是傳輸信號的電線,可將思維活動通過電信號傳遞到身體的相關部位上。
當神經信號傳遞時,有幾十個不同的神經遞質進行接收,傳遞過程中還具有超過350種離子通道,一個神經元就包含了如此龐大的復雜結構。對此,神經科學家喜歡通過磁共振成像來探索大腦活躍區,監測可以顯示血液流經灰質時所表徵出的狀況。此外,無創成像技術也是大腦意識探索的一項技術,可以顯示人類大腦中錯綜復雜的電信號連接網。
建立復制人類大腦意識的探索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對此歐盟委員會在今年1月撥款10億歐元對該項目進行支持,如果馬克拉姆的「復制意識」計劃獲得成功,那麼人類必然將進入全新的時代。 馬克拉姆教授說:「我們不能一直在動物身上做實驗。」它可能還會讓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大腦疾病。他說:「全球精神失調的人數有20億。」他表示,該計劃可能會提供一些新療法的線索。

㈦ 中國向類腦智能領域發力,機器人將超越我們

作者:中國科普博覽

近日,「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類腦智能高峰論壇(以下簡稱「大會」)在合肥舉辦,大會以「類腦智能、駕馭未來」為主題,將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機構、業內企業和亟待轉型的傳統行業搭建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填補了中國類腦智能領域創新能力工程實驗室的空白,對顯著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促進中國智能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未來的類腦智能研究會在結構類腦和行為類人方面更加深入。目前不管是神經結構模擬還是學習行為模擬都是比較粗淺的。以學習為例,當前主流的監督學習是比較「粗暴」的學習方式,即一次性給予大量的類別標記數據對人工神經網路進行訓練,而要收集大量標記數據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人腦的學習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從小樣本開始,不斷地隨環境自適應。這種學習靈活性應該是未來機器學習的一個主要研究目標。

我國提出的「中國腦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其基本框架是一體兩翼:一體是腦認知功能研究,從腦科學和神經科學角度研究腦神經結構和認識功能;兩翼是腦科學應用研究,一是腦疾病的診斷、預測、治療,另一方面是類腦智能研究。將來類腦智能和當前主流的基於傳統計算的人工智慧方法將並行發展,相互取長補短。另外,從應用的角度,人與機器協同工作,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互補也是一個必然趨勢。未來,類腦智能研究將推動智能技術向通用的人類水平的智能,即強人工智慧的目標逐漸逼近。

㈧ 什麼是人類腦計劃

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科學這當今自然科學兩大熱點的相互結合研究,其目標是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將大量、不同層次的有關腦的研究數據分析、處理、整合與建模,建立神經信息學資料庫和有關神經系統所有數據的全球知識管理系統,以便從分子水平到整體系統水平研究、認識、保護、開發大腦。美國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㈨ 人類腦計劃的憑特色加入計劃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腦科學在基礎和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在某些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解放軍301醫院、大連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積極參與並組織關於中華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的工作,在近一年中,先後召開了兩次「中華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的專家研討會,專家們就許多關鍵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同年9月由國內40餘位神經、化學、數學、信息等方面的專家會聚香山,召開了題為「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的第168次香山科學會議,專家們認真討論了國內外腦研究的狀況、我們如何應對國際形勢等問題,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已逐漸明朗———憑中國特色加入國際人類腦計劃。
在美國人類腦計劃的資助下,美國各相關科研機構已初步匯集和建立了各種神經信息資料庫和信息處理工具,並正與超級計算機中心、歐洲聯盟等聯網合作,建立全球神經信息工作平台,該系統有數據質量控制的標准和規定,也有一系列數據檢索、分析、整合、建模等工具。當前人類腦計劃開展的國際大合作,使用通用資料庫,統一格式、統一標准,將腦的結構和功能、微觀和宏觀的研究結果聯系起來,繪制出健康和疾病狀態下腦的功能、結構、神經網路、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圖譜」。成員國的科學家們可以在資料庫中進行搜索、比較、分析和整合,並進行數學模擬和模擬計算,這將十分有利於理論假設的形成和研究者之間的電子合作,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性研究。
我國專家在深入探討、反復論證後,大家普遍認為,在浩大的人類腦計劃中,中國不可能處處涉足,必須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我們人類腦資源豐富和計算機信息學研究方面的一定優勢,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醫學(如針刺等)、漢語認知與特殊感知覺的神經信息學研究等領域深入開展工作。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腦計劃和神經信息學研究項目加入全球人類腦計劃之中。
開展中國特色的人類腦計劃與神經信息學研究,無疑將大大加深人類對大腦的認識和自身的認識。可以預料,像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樣,在國家的支持下,引進新的科研協作和風險投資運行模式,通過國內本領域的專家齊心協力、聯合攻關,以開放的新模式吸納社會資源,從研究、產業等幾個方面同時啟動,必將會極大推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造福全人類。

㈩ 人類腦計劃的研究目的

揭示大腦的奧秘是新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生命是什麼?「人活著」是怎麼一回事?大腦如何思維?數不清的疑問浮現在人類的腦海中。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有別於其它物種,是因為人類有極其復雜的大腦,它是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晶。在過去的六億年中,生物體通過進化產生出由大量神經元相互聯結而形成的神經網路,解決了在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中人腦如何處理各種復雜信息的問題。尤其是人的高級認知功能的高度發展,使得人類成為萬物之首,具備了主宰世界的能力。科學研究發現,一個成人大腦重約3.3磅,體積1.5公升,腦內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還有超過10^14個神經突觸。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復雜的組織,是接受外界信號、產生感覺、形成意識、進行邏輯思維、發出指令產生行為的指揮部,它掌管著人類每天的語言、思維、感覺、情緒、運動等高級活動。人腦也是極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是人體內外環境信息獲得、存儲、處理、加工和整合的中樞。
由於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極其復雜,需要從分子、細胞、系統、全腦和行為等不同層次進行研究和整合,才有可能揭示其奧秘。為此,世界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進行專門研究,美國把九十年代最後十年定為「腦的十年」,歐洲確定了「腦的二十年研究計劃」,日本將21世紀視為「腦科學世紀」,腦科學的研究熱潮遍布全球。科學家們提出了「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三大目標,人們相信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將為人類更好地了解自己、保護自己、防治腦疾病和開發大腦潛能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了解大腦、認識自身」是21世紀的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

閱讀全文

與腦計劃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