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黃大年的科研成果

黃大年的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0 10:15:33

A. 祝水金的科研情況

1982年至年,「六五國家棉花育種攻關」低酚棉育種專題,參加
1986年至1990年,「七五國家棉花育種攻關」低酚棉育種專題,參加,1988年後主持
1991年至1995年,「八五國家棉花育種攻關」低酚棉育種專題,專題主持人
1996年至2000年,「九五國家棉花育種攻關」抗蟲棉育種專題,主持
1995年至1997年,農業部發展棉花生產專項基金--低酚棉新品種篩選,主持人
1996年至1998年,中華農業科教基金項目--雙價抗蟲基因導入研究,主持人
1998年至1999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棉酚在植株體內的形成機理研究,主持人
1998年至2000年,浙江省科委項目--早熟棉新品種改良研究,主持人
1999年至2001年,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棉花子葉色素腺體形成的分子標記研究,主持人
1999年至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棉花品質、產量和抗性的分子標記與基因定位研究,協助主持
2000年至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因--棉花抗萎病性的分子標記與輔助育種,主持人
2001年至2003年,農業部發展棉花生產專項資金--棉花特異種質資源的創造,主持人
2001年至2005年,863項目子項目年,專用棉育種技術與新品種選育,參加
2002年至2005年,863項目年,棉花雄性不育系與三系雜交棉選育,主持
2003-2005年,863專項年,棉花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主持
2003年至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年,棉花花葯遲熟突變體性狀的遺傳與應用,主持
2005年至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年,棉花抗草甘膦突變體的遺傳機理及其在雜交棉製種中的應用,主持
2005年至2009年,國家973項目年,棉花纖維品質性狀的功能基因與分子改良研究,課題主持人
2002年至2005年,浙江省重點課題年,三系雜交棉新組合的選育,主持人
2003年至2005年,浙江省重點課題年,棉花抗黃萎病分子標記育種研究,主持人
2004年至2006年,浙江省重點項目年,非轉基因抗草甘膦棉新品種選育與應用,主持人
2003年至2005年,國家農業成果轉化基金年,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浙905的試驗與示範,主持人
2003年至2005年,國家重大成果推廣項目年,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浙905的擴繁與推廣,主持人
2004年至2006年,國家農業成果轉化基因年,抗草甘膦雜交棉製種技術的試驗與示範,主持人 (一)獲獎成果
項目名稱:亞洲棉(A)與比克氏棉(G)人工合成[AG]復合染色體組新棉種研究
獲獎級別:國家發明三等獎(第四發明人)
獲獎時間:1995年12月
項目簡介:棉花除生產大量優質天然纖維外,其棉仁中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其中蛋白質含量高達43~45%,是一項可貴的食用蛋白質資源,但由於棉籽中含有色素腺體和對人和單胃動物有毒的棉酚及其衍生物,其優質的蛋白質資源不能食用。無色素腺體棉品種雖全株無色素腺體,其種仁棉酚極低而可安全食用,但同時又因含酚量低而失去對多種病蟲害的拮抗作用,使低酚棉的種植受到限制。原產澳大利亞的二倍體野生棉種比克氏棉(Gossypium bickii Prokh,G染色體組,2n=26)具有一種特殊的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性狀,即種子無色素腺體,但種子萌發以後的子葉、下胚軸和植株其它器官和組織均出現含有棉酚的色素腺體。因此,如能將該性狀轉育給栽培陸地棉(G.hirsutum L.),育成具有種子無色素腺體、植株有色素腺體性狀的陸地棉品種,則可以結合低酚棉和有酚棉的優點,在不降低對棉花病蟲害抗逆性的前提下,生產出無色素腺體、棉酚含量極低的種子供綜合利用,以提高植棉的經濟效益。
該成果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野生比克氏棉子葉腺體延緩形成特性研究課題,編號39070564。主要應用植物染色體工程技術將同源二倍體A染色體組的亞洲棉與G染色體組的野生比克氏棉雜交成異源二倍體,經染色體加倍和生根誘導,育成可育的[AG]異源四倍體—亞比棉,為棉屬增加了一個新的[AG]復合染色體組,豐富了棉花的遺傳資源。該資源保留了比克氏棉的種子無腺體植株有腺體的特點,其棉仁無棉酚可直接食用(無需脫毒),棉株又高含棉酚,高抗病、蟲、鼠、免等的為害,對於棉籽蛋白質的綜合利用和提高棉株自身抗逆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國際首創研究成果。合成的[AG]復合染色體組新材料在自然條件下可以自我繁殖群體,性狀一致,具有物種的穩定性;染色體核型和染色體組分析表明,該材料具有物種的獨立性,可為棉種起源和進化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該材料及其染色體工程技術已供棉花育種廣泛應用。
項目名稱:四種專用棉新品種選育技術
獲獎級別: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完成人)
獲獎時間:1996年12月
項目簡介:四種專用棉花包括抗蟲棉、低酚棉、耐旱鹼棉和長絨棉。選育並推廣這四種專用棉新品種對於提高植棉經濟效益、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花產值等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然而,這些專用棉種質資源普遍存在著專用性狀與不利的農藝和經濟性狀的相關性,傳統的育種方法難於從根本上改良這些專用棉品種的生產性能。因此,專用棉的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該成果是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專用棉花新品種選育專題的主要內容。通過五年的協作攻關,從提高專用棉的生產適應性、抗逆性和纖維品質等方面著手,研製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專用棉育種技術體系,包括(1)採用專用棉各類型內品種(系)間雜交、復合雜交和改良回交等雜交方法,打破專用棉的專用性狀與不利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存在著的不良相關;(2)採用異地選擇和鑒定、歧化選擇等育種選育技術,提高現有專用棉品種的生產適應性和穩產性;(3)採用連續定向篩選的育種方法,逐步改良專用棉的農藝性狀和抗逆性;(4)採用邊試邊繁、擴大繁殖系數等方法,結合海南加代,加速專用棉的育種進程,以縮短專育棉育種與常規棉育種的差距。
通過這些育種技術的實施,五年內攻關協作組育成並通過審定的四種專用棉新品種28個,新育成的專用棉新品種的產量水平已達到並超過現有常規棉的生產水平,纖維品質優良,抗蟲性、低酚性狀、抗旱鹼性和纖維品質等均達到或超過了攻關要求的指標。由於新品種生產性能的顯著提高,四種專用棉新品種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五年內各類專用棉品種推廣面積1034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2.1億元。此外,專用棉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已顯示出巨大的社會和生態效益:抗蟲棉的推廣減輕了棉花主要害蟲的為害,節省治蟲投入,改善了棉區的生態環境;低酚棉的推動了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和增加了植棉經濟效益;而耐旱鹼棉的推廣直接緩解了棉區益緊缺的水資源矛盾。
項目名稱:棉花抗草甘膦突變體及其在雜交棉製種中的應用
鑒定級別:浙江省科技廳成果鑒定(第一完成人)
鑒定時間:2003年4月
項目簡介:採用植物組織培養和γ-射線誘變處理,結合定向體細胞和再生植株連續抗性篩選,培育出抗草甘膦除草劑的陸地棉種質系——R1098。遺傳試驗表明,該材料對草甘膦的抗性是由單一顯性基因控制,無細胞質效應,抗性穩定。R1098屬中熟陸地棉類型,皮棉產量與對照品種相當,纖維品質屬於優質纖維類型,抗枯萎病、耐黃萎病,是一新的優異棉花種質系。該種質系的抗草甘膦特性,在棉花雜種優勢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用R1098作父本或將其抗性轉育到高優勢雜交組合的父本所生產的雜交棉種子,其雜種經除草劑處理後能正常生長發育,而假雜種因不抗除草劑而全部死亡。因此,利用R1098的抗草甘膦這一特點可以用於雜交棉種子和田間純度快速鑒定,確保雜交棉的純度,對於雜交棉生產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R1098為非轉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劑的種質系,無環境釋放安全性問題。該材料的育成及其在棉花雜種優勢中的應用在國內外棉花育種研究領域中尚屬首創。
該項研究採用的技術路線新穎,研究方法先進,試驗設計合理,分析、鑒定、測試資料完整可靠,創新點突出,總體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二)新品種選育
品種名稱:種子高蛋白低酚棉新品種——中棉所13
審定省市:河北省審定,山東省認定,國家認定
審定時間:河北省1990年,山東省1990年,國家1991年
主要貢獻:第二完成人
品種簡介:中棉所13是從中151採用系統育種結合抗病篩選育成的低酚棉新品種。1988~1989年河北省低酚棉區試,平均畝產霜前皮棉 64.3公斤,為對照(冀8) 的95.7%,居低酚棉品種首位; 在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霜前皮棉 76.4公斤,比對照增產4.1%, 居第一位。纖維品質,據北京市纖維檢驗所1985~1986測定,平均纖維主體長度30.6毫米,單纖維強力3.97克,細度6326米/克,斷長25.1千米,成熟系數1.63。棉子含棉酚量0.019%,低於國際衛生組織規定標准。抗病性據本所植保室1986~1987年人工接種病池鑒定結果,屬兼抗枯黃萎病類型,抗性優於中棉12。1990年先後經河北及山東兩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及認定和國家認定,1986~1989年示範推廣累計面積115萬畝。
品種名稱:低酚棉新品種——中棉所22
審定省市:河北省審定
審定時間:1994年
主要貢獻:第一完成人
品種簡介:中棉所22是從復合雜交組合7263-4278×[(758×爭31)(250×蘭5)]中,經多重選擇而育成的集豐產、穩產、優質、抗病和早熟為一體的低酚棉新品種。1994年3月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全生育期120~130天,鈴重5.0g左右,衣分40%左右,子指10.5g。中棉所22的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其子棉產量和霜前皮棉產量一般都能超過有酚棉對照品種中棉所12,克服了以往低酚棉品種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差的缺陷。更值得提出的是,中棉所22在豐收年份的實際產量水平較高,豐產潛力較大;而在歉收年份,其產量損失比一般有酚棉和低酚棉品種小,表現出較好的品種適應性。纖維品質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986~1993年連續8年的測定結果,2.5%纖維跨長為29.6mm,整齊度54.2%,比強度21.2g/tex,麥克隆值4.6;種子品質經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種子檢驗室測定,種仁棉酚含量為0.0051%,大大低於國際衛生組織規定的標准(0.04%);蛋白質含量為45.34%;脂肪含量32.2%。枯萎病病株率15.7%,病指5.9;黃萎病病株率53.4%,病指20.1,屬於抗枯耐黃類型品種。
品種名稱: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浙905
審定省市:河南省審定
審定時間:2001年
主要貢獻:第一完成人
品種簡介:優質多抗品種新品種是用花粉管通過法,將蘇雲菌芽孢桿菌的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CPTI基因(雙價基因)導入到由復合雜交產生的育種後代,並通過常規育種方法對抗蟲性、纖維品質和農藝性狀進行提高,最後育成的豐產、優質、高抗棉鈴蟲和紅鈴蟲的棉花新品種。1999~2001參加河南省棉花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02年3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該品種在1999~2000年河南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中,在正常治蟲條件下,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15.4公斤/畝,比對照(中棉所19)增產11.8%;平均霜前皮棉82.0公斤/畝,比對照增產6.5%,增產達顯著水平。纖維品質由農業部棉花品質檢測中心測定,2.5%纖維跨長為 30.16mm,纖維整齊度45.54%,纖維比強度22.4 cN/tex,麥克隆值4.3,屬優質纖維類型;抗病性由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鑒定,平均枯萎病病株率為19.6%,病性指數為8.91%;黃萎病病株率為42.6%,病性指數為28.51%,屬於抗枯耐黃類型品種,並具有抗苗病和耐鈴病的特性。
品種名稱:優質高產耐鹽棉花新品種——浙大3號
審定省市:山西省審定
審定時間:2005年
主要貢獻:第一完成人
品種簡介:浙大3號(原名Z9087)是復合雜交組合{中棉所10號×[(中8×爭31)×(250×蘭5)]F7}F6中,通過耐鹽鹼篩選,結合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而育成的豐產、穩產、優質、耐鹽鹼棉花新品種,1998年成系,2000~2001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2002年參加河南、安徽和浙江省的多點試驗,2003年參加山西省棉花區域試驗,2004年同時參加山西省棉花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浙大3號籽棉產量和皮棉產量較高,豐產和穩產性好。在2000~2001年品系比較試驗中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25.8公斤/畝,比對照(泗棉3號)增產15.8%,平均霜前皮棉96.7公斤/畝,比對照增產15.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2年三省多點試驗中(5點)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14.3公斤/畝,比對照(中棉所19)增產14.7%,平均霜前皮棉85.4公斤/畝,比對照增產14.4%,增產達顯著水平。2003年山西省棉花區域試驗中,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45.1公斤/畝,比對照(晉棉31)增產13.1%,平均霜前皮棉98.6公斤/畝,比對照增產32.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4年山西省棉花區域試驗中,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13.1斤/畝,為對照的98.48%,平均霜前皮棉84.4公斤/畝,比對照增產11.64%。兩年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29.1公斤/畝,比對照(晉棉31)增產5.77%,霜前皮棉91.5公斤/畝,比對照增產22.18%。2004年山西省棉花生產試驗中,平均霜前子棉產量204.6公斤/畝,比對照增產9.06%,平均霜前皮棉82.6公斤/畝,比對照增產32.6%,具有一定的生產潛力。浙大3號纖維品質優良。經農業部棉花品種檢測中心2003~2004年連續2年的測定結果,平均2.5%的纖維跨長為30.4mm,纖維整齊度84.4%,纖維比強度31.7cN/tex,伸長率6.7%,麥克隆值為4.7,屬於優質纖維類型品種。抗病性據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鑒定結果,浙大3號的平均枯萎病發病率為20.5%,病情指數8.9;黃萎病發病率為38.0%,病情指數18.9,屬抗枯耐黃類型品種。2003年山西省區試鑒定結果,浙大3號的抗病性與對照(晉棉31)相同。此外,經浙江蕭山和和慈溪海塗地試驗表明,以及浙江大學作物科學研究所室內鑒定,浙大3號耐鹽性較好,可在0.3~0.4%鹽濃度下正常生長,並表現較抗乾旱,為耐鹽、旱棉花品種類型。
(三)研究論文
1、祝水金、汪若海、陳華、呂昌華, 晚播條件下低酚棉的生產性能研究, 中國棉花, 1991,(1):
2、祝水金、汪若海、陳華、呂昌華, 抗蟲低酚棉育種初報, 中國棉花, 1991,(6):21~24
3、李炳林、祝水金、王紅梅、張伯靜, 種子無腺體植株有腺體棉花異源四倍體新種質的育成及研究, 棉花學報, 1991,3(1):27~32
4、祝水金、王紅梅、呂昌華、汪若海, 低酚棉晚播生產性能變化, 中國棉花, 1991,18(1):
5、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陳華, 抗蟲低酚棉育種初報, 中國棉花, 1991,18(6):21
6、祝水金、王紅梅、李炳林、張伯靜, 比克氏棉子葉腺體延緩發生性狀轉育研究, 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1994年9月,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3,p141~150
7、祝水金, 非洲棉花抗性品種資源, 棉花文摘, 1993,1993,(5):
8、祝水金、王紅梅、宋小軒、吳漢北、李炳林、張伯靜, 亞洲棉×比克氏棉異源四倍體子葉腺體延緩發生特性的研究, 棉花學報, 1993,5(1):31~36
9、Zhu SJ,Li BL, Studies on introgression of glandless seeds- glanded plant trait from G.bickii into cultivated upland cotton (G.hirsutum)。, Coton Fibres Trop., 1993,58(3):195~200
10、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我國早熟低酚棉品種資源評述, 作物品種資源, 1994,(3):18~19
11、祝水金, 棉花半配合生殖與單倍體育種, 江西棉花, 1994,(3):15~18
12、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 我國早熟低酚棉新品種資源評述, 作物品種資源, 1994,(3):18~19
13、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 低酚棉新品種-中棉所22, 中國棉花, 1994,21(12):23
14、祝水金, 植物同倍種間雜交進化的實例-比克氏棉, 中國棉花, 1994,21(4):31
15、祝水金、王紅梅、吳漢北、李炳林、張伯靜, 有酚與低酚陸地棉配製的種間三元雜種腺體遺傳性狀的研究, 棉花學報, 1994,6(增):19~24
16、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低酚棉棉鈴蟲防治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棉花學報, 1994,6(增):84~85
17、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低酚棉棉鈴蟲發生與防治效果研究, 中國棉花, 1995,22(1):16~17
18、祝水金、汪若海、季道藩,1995, 棉屬分類及其染色體組研究進展, 棉花學報, 1995,7(3):1~6
19、祝水金、李炳林、汪若海、張伯靜、王紅梅, 亞洲棉、比克氏棉和海島棉種間雜種的合成及性狀研究, 棉花學報, 1995,7(3):160~163
20、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陸地棉顯性無腺體近等基因系的培育, 中國棉花, 1995,23(9):14~15
21、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顯性無腺體性狀對陸地棉主要經濟性狀的影響, 江西棉花, 1995,(2):15~17
22、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法國低酚棉品種資源引種簡報, 中國棉花, 1995,22(2):24
23、祝水金、汪若海、王紅梅、吳漢北, 棉鈴蟲在低酚棉上的取食習性與防治效果研究, 新疆國際棉花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5,p.133
24、祝水金、汪若海、季道藩, 植物蛋白酶抑制因子及其在抗蟲基因工程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 1995,5(3):1~5
25、祝水金, 中國棉花生產的現狀、問題和對策, 國際棉鈴蟲抗葯性學術討論會北京, 1996年10月8日~12日;[40e]:英文
26、祝水金,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國際棉鈴蟲抗葯性學術討論會北京, 1996年10月8日~12日;[40e]:英文
27、祝水金、季道藩, 棉花抗蟲基因工程研究進展, 生物工程進展, 1997,16(1):36~39
28、祝水金, 五個澳洲野生棉種的核型研究, 棉花學報, 1997,9(5):248~253
29、祝水金, 五個澳洲野生棉種色素腺體和棉酚性狀研究, 棉花學報 , 1997,9(2):84~89
30、祝水金, 五個澳洲野生棉種植株形態性狀與葉片過氧化物同工酶譜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 1997,17(4):433~438
31、祝水金, 五個澳洲野生棉種的種子營養成份分析, 作物品種資源, 1997,3:
32、祝水金, 澳洲野生棉種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的組織結構觀察(長沙會), 棉花學報, 1998,10(2):81~87
33、王紅梅、祝水金, 利用全程逆境篩選抗黃萎病品種的效果, 中國棉花, 1998,25(5)
34、祝水金, 澳洲野生棉種的子葉棉酚動態及與色素腺體形態的關系, 棉花學報, 1999,11(4):169~173
35、祝水金、季道藩, 陸地棉與斯特提棉的種間雜種及其色素腺體性狀的遺傳研究, 遺傳學報, 1999,26(4):403~409
36、Zhu SJ, Ji DF, Studies on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Gossypium sturtianum Willis and G.hirsutum L. and the inheritance of its pigment gland traits, Chinese J. Of Genetics, 1999,26(3):257~264
37、祝水金、季道藩, 陸地棉不同色素腺體基因對比克氏棉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性狀的遺傳效應, 作物學報, 1999,25(5):585~590
38、祝水金, 陸地棉抗黃萎病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其研究(修改稿), 中國棉花, 1999,26(3):
39、祝水金, 棉花色素腺體和棉酚對棉鈴蟲抗葯性的誘導作用(英), 未完成, 26(3):23~24
40、祝水金、季道藩, 棉花離體根尖培養體系的建立, 棉花學報, 2000,12(6):288~293
41、祝水金、季道藩、劉勝安、汪若海, 棉花色素腺體和棉酚對棉鈴蟲抗葯性的誘導作用及其酯酶同工酶譜分析, 棉花學報, 2000,12(1):12~16
42、祝水金, 棉花色素腺體和棉酚對棉鈴蟲生長發育和抗葯性的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 2001,34(2):157~162
43、祝水金、季道藩, 棉花幼苗和離體根系無性系的棉酚動態研究, 棉花學報, 2001,13(4):195~199
44、房衛平、祝水金、季道藩, 棉花黃萎病菌與抗黃萎病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棉花學報, 2001,13(2):116~120
45、祝水金、季道藩, 澳洲野生棉種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性狀的遺傳分析, 科學通報, 2001,46(2):132~136
46、Zhu SJ, Ji DF, inheritance of the delayed gland morphogenesis trait in Australian wild species of Gossypiu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46(14):1168~1173
47、祝水金、季道藩, 色素腺體和棉酚對陸地棉莖尖培養的影響, 作物學報, 2001,27(6):737~742
48、祝水金、季道藩、劉勝安、汪若海, 色素腺體和棉酚對陸地棉愈傷組織誘導和生長的影響, 科學通報, 2001,46(16):1380~1383
49、Zhu SJ, Ji DF, Effect of pigment glands and gossypol on somatic cell culture of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46(23):1975~1979
50、祝水金、季道藩, 陸地棉花葯遲熟突變體的選育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初報, 棉花學報, 2001,13(3):193
51、Zhu SJ, Fan WP, Ji DF, Studies on the molecular marker assistant selection for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ium), 全國第二次植物基因組大學論文集, 2001年8月23~26日杭州
52、任愛霞、胡家恕、祝水金, 棉花黃萎病抗性與過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棉花學報, 2002,14(5):273~276
53、胡丹艷、祝水金, (亞洲棉×比克氏棉)F1雙二倍體不育系的花粉敗育機理研究[1], 棉花學報, 2002,14(6):330~335
54、Zhu SJ, Fan WP, Ji DF, Studies on the molecular marker assistant selection for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ium)。, 棉花學報, 2002,14(增)
55、祝水金、童旭宏、季道藩、房衛平, 久效磷殺蟲劑對陸地棉黃萎病的誘發作用, 棉花學報, 2003年10月投出
56、祝水金, 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浙905, 中國棉花, 2003,30(2):31~32
57、丁亮、祝水金、胡丹艷、季道藩, 比克氏棉和司篤克氏棉色素腺體形態建成的組織結構觀察, 棉花學報, 2003,15(1):17~22
58、丁亮、祝水金、胡丹艷、季道藩, 司篤克氏棉(G.stockii)色素腺體的形態建成與棉酚動態研究, 作物學報, 2004,30(2):100~104
59、房衛平、祝水金、季道藩, 陸地棉和海島棉的黃萎病抗性遺傳研究, 棉花學報, 2003,15(1):3~7
60、盧德趙、祝水金、錢前、王慧中、顏美仙、黃大年, BADH基因轉化水稻方法比較, 中國水稻科學, 2003,17(4):323~327
61、欒啟福、祝水金, 陸地棉重組近交系HM188及其性狀表現, 棉花學報, 2003,15(4):
62、祝水金、汪靜兒, 棉花抗草甘膦突變體篩選及其在雜種優勢利用中的應用, 棉花學報, 2003,15(4): 227~230
63、高燕會 祝水金 季道藩, 四種栽培棉合成的四元雜種F1細胞遺傳學研究, 棉花學報, 2003,15(5): 259~263
64、王世恆、祝水金、張雅、王艷芳, 航天搭載對茄子SP1生物學特性和SOD活性的影響, 核農學報, 2004,18(4)303~306
65、祝水金、高燕會、房衛平、季道藩, 抗黃萎病低酚棉種質系中5629的選育與抗性機理研究, 棉花學報, 2004,16(5):307~312
66、祝水金 Reddy Naganagouda蔣玉蓉 季道藩, 陸地棉子葉色素腺體延緩形成種質系的育成及其遺傳研究, 科學通報, 2004,49(19):1987~1992
67、Zhu SJ, Reddy N, JiangYR, Ji DF, Breeding, introgression and inheritance of delayed gland morphogenesis trait from Gosspium bickii into upland cotton germplas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49(23): 2470~2467
68、Reddy N, Zhu SJ, Jiang YR, Tong XH. Pollen tuble pathway 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cotton. Proc.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ction – A Global Vision」 I. Crop Inprovement.Dharward, India, 23-25, Nevember 2004.
69、Zhu SJ, Jiang YR, Reddy N, Ji DF, Study on the introgression method for the delayed pigment gland morphogenesis gene from Gossypium bickii into Upland cotton (G. hirsutum),Plant Breeding, (2005, in press)
70、蔣玉蓉 房衛平 祝水金 季道藩, 陸地棉植株組織結構和生化代謝與黃萎病抗性的關系, 2005, 作物學報, 2005,31(3)
71、高燕會 祝水金 季道藩, 四個栽培棉種間的雜種F1細胞遺傳學與親緣關系研究,遺傳學報, 2005, 32(7~8)
72、Reddy N, Zhu SJ Patil VC, Planting to catch more sunlight, Leisa, 2005,21(1):7
73、馬嘯,祝水金,丁偉,張永強, 美洲商陸粗提物對煙草花葉病毒的控製作用,西南農業學服, 2005,18(2):168~171
(四)出版著作
1.遺傳學實驗指導(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主編)
2.短季棉育種。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合著)
3.植物生物技術。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合著)
4.棉花遺傳育種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合著)
5.作物育種學(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合著)
6.農業網路全書。作物卷。棉花。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合著)
7.農作物種子生產和質量控制技術。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合著)
8.當代世界棉業。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合著)
9.無腺體棉育種與棉籽綜合利用。農業出版社,1988(合著)

B. 黃大年醉心科研以強國的 下聯

上聯:黃大年醉心科研以強國

下聯:錢學森決意歸鄉為圓夢

C. 建國以來我國取得的十項科技成就

科技文化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原動力。
中國航天事業「兩彈一星」取得長足進步,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著名「兩彈」。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軌道,宣告中國進入航空時代。兩彈一星被載入史冊。經10多年努力,根據航天需要,我國成功研製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四種系列火箭,後又發展九種型號的火箭。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發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號乘坐楊利偉,開創中國航天新時代,2005年「神舟」六號將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乘載「神舟七號」圓滿完成航天任務,邁出中國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和美國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嫦娥一號」是航天事業另一壯舉,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升空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
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是社會的大變遷,1986年我國科學家啟動中國學術網,1994年我國實現與國際聯網的全功能連接,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一員,中國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1998年我國信息產業部成立,2005年中國網民總數突破一億大關,居世界第二位。人人可以上網發電子郵件,視頻交流,查閱資料,網上交易••••••可以有博客和個人網頁,中國的互聯網和社會信息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的成就巨大,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形成結構完整、專業齊全的職業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國家啟動「211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建立一套獎,貸、助、補、「減免」的資助幫困尖子生政策體系。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本、專科校在校生2000萬人以上,是1949年的170倍。2008年高校畢業生達550萬人,在學研究生110多萬,為現代建設輸送到專門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國民平均壽命比解放前35歲增長到72歲,13億人民健康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啟動,全國一大批衛生城鎮和鄉村涌現,醫療衛生設施不斷完善。中國基本解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年報中指出,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同時,我國已形成現代化的世界覆蓋人口最多的廣播電視網,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4%,覆蓋人口12億多。
體育事業蒸蒸日上,邁進體育強國之列。國家實施《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2001年中國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成功。實現百年奧運,百年圓夢。讓世界感受中國國家軟實力的提高,2008年中國又成功舉辦奧運會,讓世界為中國喝彩,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獲51金,21銀,28銅,列金牌榜第一位,這一年中國運動員共獲120個世界冠軍,有11人2隊16次創16項世界記錄。

#######################################################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
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
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制
造胰島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
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
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
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
際領先水平。
(6)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
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
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
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二、農業技術

(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
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
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
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
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
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
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
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
很大成績。三、工業技術
(14)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5)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6)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7)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四、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
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
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
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
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
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
——激光技術

(23)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
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
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
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五、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
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
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
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9) 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發
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
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
(32)
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 長征二號」、「長征
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
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
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
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
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六、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
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
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
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
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7)
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
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
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
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
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
,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
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9)
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
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
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40)
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 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
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 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
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41)
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
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42)
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
為2.7萬千瓦。
(43)
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六
、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44)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
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
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5)
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
、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 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
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
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6)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
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
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
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
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9)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
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
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
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
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
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以上來自網路

D. 1984年以後我國取得哪些科技成果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 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 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 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 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 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 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 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 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 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 很大成績。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九五」末期集 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 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 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 ——激光技術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 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 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 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 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 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 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E. 光纖技術是我國科學家黃大年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什麼

光纖技術是我國科學家黃大年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就是製造業還有軍工業。

F. 為什麼黃大年被譽為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

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黃大年教授幾年前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帶領科研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G. 新中關國科學技術偉大成就有哪些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4)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15)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16)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17)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18)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19)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0)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1)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4)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25)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26)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27)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28)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至2002年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神舟5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29)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0)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1)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2)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3)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4)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35)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36)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37)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38)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39)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0)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1)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2)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3)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4)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45)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H. 黃大年是唯一一位沒有什麼的科學家 A獲獎B論文C榮譽D研究成果

獲獎、論文、榮譽、科研成果這些他都有。

科研成就

黃大年被選為「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在黃大年團隊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了外國的封鎖。

黃大年共培養博士13名、碩士5名。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採取一對一、點對點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學生喜歡什麼,他就努力傳授什麼;學生哪方面有潛力,他就著重去挖掘,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走上適合自己的研究道路。

黃大年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

(8)黃大年的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

很多人評價黃大年是純粹的知識分子,因為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還有人評價他是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一句「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他身上,集中展現了新一代歸僑心繫家國、鞠躬盡瘁的赤子情懷,在僑界樹立起了一座矢志創新、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豐碑。

I. 黃大年為什麼被稱為戰略科學家

因為黃大年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說:「一個科學家他是不是戰略科學家,首先是他規劃、完成的事情,是不是服從於國家需要,是不是站在國際前沿上去思考問題,他所統領的各個碎片化的工作重新集成以後,能不能集成出一個真正的國家需求、國際前沿的這么一個成果來,或者說一個研究領域來。我覺得他做到了。」



(9)黃大年的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1992年,黃大年得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下,被選送至英國利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黃大年回國,不久後又被派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工作。

1997年,為了掌握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他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後,通過努力成為了世界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的引領者。

2009年底,黃大年通過「千人計劃」回到中國,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回國後,黃大年被選為「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

在黃大年團隊的努力下,中國的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了國外封鎖。

有媒體稱,黃大年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

J. 上聯黃大年醉心科研以強國下聯是什麼

上聯是:黃大年醉心科研以強國;

下聯是:錢學森決意歸鄉為圓夢。

閱讀全文

與黃大年的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