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任務達成狀況及適應力說明怎麼回答
希望能幫到你,一般的孩子送到幼兒園時候都會哭,但是蒙氏教育的孩子在幼兒園接受蒙氏教育以後家長接送就不會哭了就是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舉個列子
Ⅱ 蒙氏教學是什麼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則:
1、 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 不教的教育。反對填鴨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 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 完全人格的培養。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
6、 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和上下課時間,使孩子能夠專注地發展內在的需要。
7、 混齡教學。不同年齡孩子會相互模仿、學習,養成兒童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 摒除獎懲制度。採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 爆發的教學成果。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點
[編輯本段]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通過具體的練習如生活基本能力練習、五官感覺練習、智能練習(語言、數學、科學)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蒙氏教室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孩子在其中學會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學習如何分享自己學會的知識技巧,學會如何領導別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養兒童情感智商的環境。
蒙台梭利課程,包括感覺、動作、只能、語言和道德發展等,使個體成為一個身心統整合一的人。「自由」與「紀律」合一,「個性」與「群體」兼顧。啟發幼兒使他們有能力解決困難,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自我構建和心智發展。
蒙氏教育的原則:
以兒童為主 ——為的孩子打造的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所以,設計一個適合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能提供豐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誘發他自我學習的樂趣。
不「教」的教育 —— 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而主張籍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學習 ——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
蒙台梭利教育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這套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可供幼兒操作的教具,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復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復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 —— 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 —— 孩子的教育,並不只限於學校一隅,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在心愛樂園的親子課堂中,家長不僅可以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還可以和寶寶一起上課,在課程中增進親子感情。
Ⅲ 蒙氏教育五大領域,包括哪些內容有什麼特色
蒙特梭利教學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及能力分別是:
1、日常生活領域
培養幼兒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組織能力增強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從而把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脫離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學會幫助別人,照顧環境,培養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並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為將來進入正式的社會生活做准備。
2、感官領域
培養幼兒視、聽、嗅、味、觸五覺敏銳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兒的每一項感覺都是靈敏全面發展。為學習數學及其他領域做准備,爭強對於社會及知識的感知,培養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3、數學領域
培養數的概念,理解加減乘除運算的關系,會做10000以內的加減乘除,會做簡單的測量工作,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4、語言領域
培養幼兒聽說讀寫的能力,幫助幼兒更好的書寫和閱讀,使幼兒在童年時期就形成良好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培養喜愛閱讀的興趣、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強化聽力與閱讀能力,提高書寫能力。
5、科學文化領域
增長幼兒見識,開闊眼界,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兒從小就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了解基本的動植物學、地理學、天文學、歷史學知識。
(3)蒙氏成果24例之適應力擴展閱讀:
一、蒙氏教育特點
1、國情不同
首先,硬體方面:國外的幼兒園普遍在教學環境及教室設施上比國內幼兒園要好一些,對教具、教學輔助材料以及其它如電腦、列印機等教學實現的工具投入也更多。
其次,師資方面:國外注重有經驗的教師,而國內更注重有活力的年輕教師,有經驗的教師雖然年齡偏大,但可以很好的運用即往經驗組織教學,年輕教師有活力有激情但在教學上需要更加規范的管理,使教學保持在一個正常開展的范圍內。
最後,師生配比方面: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師生配備比例偏大,按國外的要求觀察、指導教學是不太現實的。
2、教育觀念不同
國內幼兒教學更注重知識的含量,而國外的幼教更注重幼兒自身發展與快樂成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對教育有特有的理解,國內的幼兒家長也在教學上對知識性的要求比較高,應該尊重國內的教育需求,在知識內容上應該適當加強,即不能搞傳統教育的一刀切教學。
也不能過分強調自我發展丟掉中國重視知識的良好傳統。另外,國內的小學也更注重集體教學,從而就會出現從蒙班個體教學向集體教學轉變的過程,這種情況在國外蒙氏教學里比較鮮見。
二、總目標
在幼兒的發展關鍵期解放幼兒的大腦和雙手,挖掘幼兒的內在潛力,使幼兒不僅獲得知識,更獲得方法和經驗,不僅思維解放,更形成良好的社交習慣及適應現實社會的文明行為,成為一個優雅肯負責,有擔當的人。
Ⅳ 蒙氏教育二十四個力適應力是什麼意思
就是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舉個列子,一般的孩子送到幼兒園時候都會哭,但是蒙氏教育的孩子在幼兒園接受蒙氏教育以後家長接送就不會哭了。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Ⅳ 蒙氏教育的特點
一、敏感期論
是指生物(包括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某一年齡段是孩子特別喜歡而有主動反復操作練習的活動,也就是這個活動是孩子一生最容易吸收掌握的時期,稱為敏感期。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很難獲得。
二、生命自然發展論
是指生命的發展過程到完成實際上是內在和外觀的不斷活動來達成的,蒙氏發展孩子在產生以前就有了發展的預定計劃。也就是蒙氏說提到的「精神胚體」中的「發展藍圖」。人是通過不斷的自我努力和自我建構。自由+條件(環境與人的互動)=正面的發展。
三、吸收性心智論
蒙台梭利認為6歲之前的兒童本身具有一種吸收自然知識的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藉助於這種能力,兒童通過於周圍環境的密切接觸和情感聯系,3歲前於下意識的不自覺中獲得個種印象和文化,從而塑造自己,形成個性和移動的行為模式,因而沒有教導的,每個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就像「感光底片」一樣。
四、工作人性論
活動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有著重大的意義,指兒童會因為其內在的生命的驅使和心理發展的需要產生的一種自發性活動,從而使兒童獲得相關經驗,促進兒童心理發展。五、獎懲無用論當孩子有成就感時,家長不要從自己的角度或自我為中心,覺得應該給予孩子獎勵。這是誤導孩子為了別人的獎勵而去努力。而是要孩子內化成自己的需要。同樣,不要讓孩子為了不受懲罰而學習而努力。
蒙氏教育的特色
一、有一整套特殊教育意義而有符合各年齡段特徵的教具。讓孩子不斷的操作來學習。
二、教育的擺放和每種教具只有一件的特點,注重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和耐心。
三、採用的是小組和個別教學,真正的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採用混齡教育,特別適合中國的孩子,像一個大家庭相互影響。
五、自由,不僅是師生之間的平等而且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非常好。
六、真正做到幼兒為主,因為教師是一名引導者,她的工作就是觀察孩子、分析孩子需要什麼,然後給予相關的環境和引導。
蒙式教育的內容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
一、日常生活練習意義:對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1)能幫助兒童達到智慧的充分發揮。
(2)能讓兒童學會照顧自己。
(3)能幫助兒童繼承其國家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
主要內容:
(1)從事生活的動作練習。
(2)照顧自己的練習。
(3)管理家務的工作。
二、感官教育意義:這是蒙氏教育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1)教具的完整性。
(2)認識物性。
(3)能養成兒童集中專注的習慣。
(4)建立邏輯思考的能力。
(5)促進兒童的感覺機能。
主要內容:包括視覺,觸覺,味覺,祁嗅覺,聽覺五大類的練習。
在這種教育中,蒙台梭利還特別指出了應注意的問題:
(1)應注重視覺,聽覺,觸覺,特別是觸覺的練習。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觸摸的練習不僅可以為他們小手肌肉動作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讓兒童自己動手,可以促進他們的思維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2)感官教育的適宜期是3-7歲左右,如果忽視,成人之後就會相對停滯不前,無法進行補救。(3)感官有響應的步驟和程序。「命名——確認——記憶」即三段式教學。
三、語言教育意義:
(1)豐富孩子的詞彙量。
(2)掌握本土語言的技能。
(3)藉助教具開始書寫。
(4)促進書會交往的能力。
內容:
(1)口述語言。
(2)書寫語言。
(3)詞彙的歸類。
(4)閱讀能力。
四、數學教育意義:
(1)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教具操作,培養孩子學會在自主操作中學中學習。
內容:
(1)數與量的練習。
(2)10以內的四則運算。
(3)十位百位千位1位。
(4)平方立方的概念。
五、文化科學教育意義:
(1)萌發兒童熱愛自己的家鄉,祖國。
(2)了解民族文化特色。
內容:
(1)歷史。
(2)地理。
(3)動物。
(4)植物。
蒙氏教育的五大領域:
一、感官教育
1、訓練幼兒各種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2、訓練幼兒辨別力及手眼協調能力。
3、訓練幼兒觀察、分類能力,培養注意力。
4、建立幾何圖形意識,自由拼組。
5、培養幼兒審美能力。
6、培養幼兒學習興趣及求知慾望。
二、數學教育通過操作活動,將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幼兒易於理解。
1、培養幼兒初步的數量概念。
2、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
3、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4、學習空間、時間概念。
5、學習守恆。
三、語言教育
1、培養幼兒認讀能力。
2、培養幼兒書寫能力。
3、培養幼兒聽、說能力。
4、欣賞文學能力。
5、培養幼兒早期閱讀。
6、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四、科學文化教育
1、培養幼兒愛科學的情感。
2、培養幼兒掌握認識事物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
4、引導幼兒接觸周圍世界,增強環保意識,獲得科學經驗。
5、學習民族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五、日常生活教育
1、培養幼兒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培養幼兒獨立性、自主性、專注力、手口眼耳協調能力、自信心。
3、引導幼兒學習禮貌用語。
4、培養幼兒大小肌肉的靈活性。
5、培養幼兒初步的自控能力。
6、培養幼兒交往、合作意識。
7、培養幼兒健康的情緒、情感。
8、培養幼兒初步的責任感,促進幼兒個性、社會性的發展。
9、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Ⅵ 蒙氏早教主要學什麼
什麼是蒙氏早教?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瑪麗亞·蒙特梭利建立起蒙氏早教體系。
她所提倡的一些早教觀點,比如尊重孩子的天性,現在看起來好像十分的普通,但在100年前的社會中,這樣的觀點可以說是十分大膽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兒童跟小動物的智力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可以隨便給大人取樂,甚至窮人家的孩子連生存環境都得不到什麼保障,更別提教育了。
當時蒙特梭利在一所醫院工作,所以蒙氏早教最開始的起源就是從醫學角度研究兒童,後來蒙氏學校招收了一些孤兒、社會底層完全得不到教育的孩子,從這些教育當中,她發現了兒童認知和心智發展的基本規律。
蒙氏早教有什麼特點?
1、豐富的教具和有特定的空間
蒙氏非常強調「玩耍中學習」,讓孩子通過「玩耍中學習」,從有趣的玩耍中自主學習,培養專注力和耐心。而各種蒙氏的專業教具就是孩子為了「玩耍中學習」而准備的材料。
現在有很多早教中心打出「蒙氏數學」的旗號,也是因為蒙氏理論在數學教學方面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具,比如乘法板,分式嵌板。但相應的,蒙氏早教在藝術教學領域就比較薄弱。
同時還需要一個良好安全的玩耍空間,因為蒙氏倡導尊重兒童,孩子要有一個獨立的自我空間。成年人只需要保證該空間的足夠安全,適宜兒童的身體特點,可以保證孩子自由探索。
2、自由與規律
蒙特梭利倡導讓孩子自由發展,但同時也非常強調紀律性。蒙氏的自由是一定規則內的自由,而不是一些人片面理解的放任自流。
比如蒙氏的特點之一「無聲教育」,要求在兒童使用教具學習時,教師不要任意打擾,其根源就是對孩子的尊重。但同時,教師又必須要維護秩序感,比如使用完教具以後要收拾歸位,別人使用時要等待。
3、禁止「過分幻想」
蒙氏主張削弱孩子的過度幻想,不提倡講神話故事,不鼓勵幻想類的角色扮演游戲,目的是讓孩子區別「現實」和「童話」。比如選擇繪本,不能出現動物和人交談的內容,但是動物之間可以交談。
國內的部分教育實踐者,由此指出孩子的「幻想狀態」是不正常的。實際上,這種幼兒生活體驗不叫過分幻想,在心理學上稱為「假裝游戲」,是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和體驗真實世界的規則。這種狀態跟成年人的逃避現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禁止「過分幻想」也是蒙氏落後於現代科學的一種教育觀點。
4、敏感期
現在很多人常說的「敏感期」理論就來源自蒙氏。蒙特梭利認為,每個敏感期對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而敏感性是兒童在發育中的暫時性特徵,一旦他們獲得了某種特定品質之後,這種敏感性就會消失。所以,一種特定的品質是藉助於敏感期的短暫刺激和幫助而獲得的。而一旦孩子的內在需求受到約束,就會出現各種負面反應,比如「發脾氣」。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某一個時期,發展某項能力是最佳的,比如動作發展,語言能力,社會交往。如果錯過了也是可以彌補的,但是要慢一點。
但現在有些人過於片面誇大敏感期作用,這也是一種誤區。
5、混齡教育
混齡也是蒙氏的一個重要特點,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有機會互相模仿,學習。
同時更能讓孩子提前感受到不同年齡之間的差別,對日後的社會人際關系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人情國家,這種教育反而是非常有用的。
蒙氏教育適合你的孩子嗎?
蒙氏教育最開始脫胎於對兒童的醫學研究,因而整個教學體系存在機械主義的一面,有一定的規則和模式,強調「玩耍中學習」,並且主張「無聲教育」,安靜游戲,讓孩子自己主導。所以,蒙氏體系更適合對物體很專注,喜歡自己研究和琢磨的孩子。
對於害羞的內向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會從蒙氏教育中得益更多。如果是性格外向、活潑好動、或者是有些藝術天份、天性浪漫愛幻想的孩子,就不一定適合蒙氏的方法。並不能說後一種孩子完全不能接受蒙氏教育,而是說純粹的蒙氏教育可能不利於發揮這些孩子的優勢。
Ⅶ 蒙台梭利為什麼提出有準備的環境
1、 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育,讓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0-6歲的幼兒在特定的時期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順著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4、 教師扮演導師的角色 一般稱蒙氏教師為啟導員,他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於孩子發展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適時、適性地協助與指導。5、 完全人格的培養 蒙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6、 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 蒙氏教育要求教師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7、 混齡教育 讓一歲到六歲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8、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豐富,但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9、 屏除單一獎懲制度 蒙氏教學尊重兒童,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10、 爆發的教學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內在的需求,讓孩子適時、適性的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形式,彰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發展水平。二、 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礎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認的貢獻之一就是為自由下了明確的定義蒙台梭利稱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稱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內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質的前提。一、 關於自由 蒙台梭利認為,自由是兒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強制與壓抑的情況,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愛的活動。生命力的自發性受到壓抑的孩子絕不會展現他們的原來本性,就像被大頭針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標本,已推動生命的本質。這樣,教師就無法觀察到孩子的實際情形。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孩子,先要給孩子自由,促進他們自發性地表現自己,然後加以觀察、研究。 這里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不同於放縱或無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說: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的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事實上,放縱孩子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二、 關於紀律 蒙台梭利認為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狀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如像啞巴那樣的安靜,像癱瘓的人那樣的一動不動,不能算是有紀律的, 這種人是在被消滅。積極的紀律包括一種高尚的教育原則,它和由強制而產生的不動是完全不同的。 她說:一般學校給每個兒童都指定一個位置,把他們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動,對他們進行專門的紀律教育,要求兒童排隊,保持安靜等等。這樣的紀律教育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因為紀律的培養不能靠宣傳和說教也不能靠指責錯誤,而是在自然的活動中發展起來。她認為兒童的活動應當是自願的,是一種自然的潛在趨勢,不能強加給他們。重要的是使兒童在活動中理解紀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區別對和錯。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強調一個有紀律的人應當是主動的,在需要遵守規則時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於別人。 在蒙台梭利學校的活動室內,允許兒童自由地活動、交談、交換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移動桌椅。她認為這種自由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兒童有目的地、自願地活動,每個人忙於做自己的工作,安靜地走來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並不會造成混亂,因為他們懂得安靜和有秩序是必要的,並且知道有些活動是被禁止的。兒童在這種環境中逐漸成長,自然會注意自己的行動,長此下去,就會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三、 有準備的環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視環境,她說:在我們的學校中,環境教育兒童。並認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內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許多方面亦由環境決定。兒童需要適當的環境才能正常的發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數兒童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是生活在適當的環境中。兒童天性親近自然,但是,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自然卻距離兒童越來越遠了。他們居住在以成人為本位的世界中,身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其規格、重量及形態都是不完全相適宜的,難於隨心所欲的操作。 有準備的環境是為了讓精神處於胚胎狀態的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而將秩序與智慧等精神食糧的環境預備好。對六歲以前的兒童而言,成人的環境與兒童的環境在大小及步調上相差懸殊,因此兒童在活動時須時時依賴成人協助。但是兒童一直都依賴成人的協助便無法完成應有的成長,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鍛煉自己。如果沒有理想的環境,兒童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這樣永遠無法脫離成人而獨立。因此,蒙台梭利根據兒童六歲以前的敏感期與吸收性心智,創設一個以兒童為本位的環境,讓兒童自己生活。這個環境是有準備的環境其意義並不僅只是環境,而是兒童不久將要面臨未來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與手段,因此他必須具備如下條件。1、 充分發揮兒童的節奏與步調 兒童與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異懸殊,成人在一小時內的認知和感覺與兒童所經驗到的截然不同。兒童以其特有的步調感知世界,獲得很多成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兒童特有的節奏已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復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中生存時,必須愈加保護兒童特有的節奏或步調所需的環境。2、 給兒童安全感 人類的孩子比其他動物的成熟要來的遲,因此他們更需要庇護,當孩子的身體感到危險時,用溫柔、鼓勵的眼神關愛孩子,才能使他們自由、奔放地行動。3、 可自由活動的場所與用具 兒童必須依靠運動來表現其人格,尤其是他們的內心一定要與運動相結合,才能夠充分獲得發展。因此,需要能讓兒童持續接觸東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動、轉動、變換位置等可自由活動的用具與場所。4、 美對兒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兒童最初的活動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兒童周圍的物品,不論顏色、光澤、形狀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5、 必要的限制 兒童的周圍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動的東西。太多的東西反而使兒童的精神散亂迷惑,不知該選擇何種教材或從事何種活動。以至不能將精神集中在對象物上。為避免兒童做不必要的活動,而導致精神疲憊、散漫、教材及活動必須有某種程度的限制。6、 秩序 兒童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其後的數年間,兒童的秩序是極特殊的,這個時期秩序感與兒童的關系就象魚和水、房子與地基。事實上,兒童會以秩序感為中心,運用智慧,進行區分、類比的操作,將周圍的事物加以內化。要是沒有秩序的話,一切事物將產生混亂,兒童會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須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 7、 與整個文化有連貫性 所謂秩序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著秩序應包含於拓展兒童智慧的教材中。這種秩序可使兒童朝真實且正確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兒童能真正認真地去進行真實的生活。能夠獨立專注於自己世界內活動的兒童,才能真正在下一個階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動。而秩序應表現?quot;有準備的環境中與成人的文化世界相連貫。附:蒙台梭利關於生命與環境關系的描述: 整個環境(顏色與光澤、形狀的調和等,兒童周圍的全部)具備了吸引兒童的性質這種情形與自然界中,花朵與鮮艷的顏色吸引昆蟲來吸取藏在花朵中蜜一般 這瞬間,兒童會用耳朵傾聽最能刺激他活動欲的事物。就像在草原上的花朵會竭力以香氣色澤來吸引昆蟲,而昆蟲為了生存也必須盡力去尋找花朵一般----《童年的秘密》四、蒙台梭利對教師的要求 1、 教育兒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兒童 2、 教師的精神狀態比技能更重要 3、 機警、穩重、耐心、愛心、謙虛 4、 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兒童的智慧 5、 對進步慢的兒童要有無止境的耐心 6、 在觀察的同時耐心等待,充滿樂趣執著的觀察兒童蒙氏教師的物質 1、 謙卑的態度 2、 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3、 是環境的創設、保護者、也是兒童的溝通者 4、 是觀察者、引導者、不是主導者 5、 是家長的溝通者 6、 接受自己,接受別人 7、 活潑的與兒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為教室的中心點 8、 熱心、愛心、耐心、尊重心、責任心 9、 機警、思維敏捷 10、 動作優雅迷人,外表整潔,品質高貴 11、 善於聆聽兒童的心聲 五、蒙氏教師與傳統教師的共同點與不同處 共同點 1、 以兒童為中心 2、 充滿愛心,敬業精神 3、 尊重兒童,不體罰 4、 具有提高自身修養的願望 5、 嚴於律已,做示範 6、 注意發展幼兒潛能興趣 7、 重視家庭教育 8、 創設溫馨的環境 9、 善於評價,改正不足 不同點: 蒙氏教師 傳統教師 1、 個案指導,詳細紀錄 2、 正面引導,積極輔導 3、 尊重的多,不做過多干涉 4、 引導者,輔導者角色 5、 讓幼兒自由選擇支配時間 6、 讓幼兒寬松自由,自我超越 7、 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 8、 根據需要創新教具 9、 引導孩子自由選擇學習內容 10、 讓幼兒放開自我發展 11、 平等的愛 12、 愛心,耐心,尊重融於行動 集體巡迴指導,一般紀錄強調負面行為多把自己的能力強加給幼兒權威角色濃讓幼兒隨著教師走評比的多,製造競爭氛圍忙於其它,不能靜心集體購置玩教具說的多,教的多保護多,限制多偏愛現象多說話多,幫助多,替代多 六、僅有一次特別的生命力 掌握幼兒的九大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 如何運用這股有效動力 幫助孩子完美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 八個月大的東東,喜歡在地上爬行,但他老愛拾地上的小東西往嘴裡放,媽媽十分擔心,只好打他的手心,威嚇他不行。 王家上個月搬家,兩歲的寶寶卻是一進屋子就涕哭不止,不論媽媽如何哄騙都不能安靜。 上述現象,是否在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似曾相見?可惜許多父母不是沒有發覺,就是覺而不察,亦或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至錯失了幼兒獨有的生命力。何為敏感期? 孩子人呱呱落地到會走路、說話、吃飯、寫字……,孩子一切從頭開始,是如何完成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以適應這個復雜的世界。 那是因為自然賦予正在發育成長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長兒童發育的動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命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至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我們稱這之為敏感力。 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在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力量才會消逝,蒙台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敏感期一詞是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在研究動物成長時,首先使用的名詞,後來蒙台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並將它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幼兒智力有卓越的貢獻。掌握九大敏感期 根據蒙台梭利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九種:一、 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並發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能容易的學會母語正因為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日後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二、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台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三、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四、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奧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您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時,正是您培養孩子巨細靡遺、綜理密微習性的好時機。五、 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台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展。六、 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七、 書寫敏感期(3.5-4.5歲)八、 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愛書寫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九、 文化敏感期(6-9歲) 蒙台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這時?quot;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准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敏感期的教育重點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盡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1、 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尋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地使自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這是父母首要改變的觀念。 2、 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 每個孩子敏感期的出現並不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徵。3、 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 當成人觀察的孩子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准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4、 鼓勵孩子自由探索 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5、 適時協助而不幹預 當孩子熱衷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預,但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心靈的火焰 蒙台梭利形容經歷敏感期的孩子,其無助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小小心靈也受到鼓舞。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同時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因此,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以避免錯失一生僅有的一次特別生命力。[/
Ⅷ 蒙氏教育的優勢是什麼
教育理念和實施方法。
一、 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的教學觀點,而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二、 不教的教育:
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主動學習,建構完善的人格。
三、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0-6歲的兒童會出現特定的敏感期,若順著敏感期學習,即可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四、 老師扮演老師的角色:
蒙氏教育是啟導員,必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提供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五、 完全人格的培養:
蒙氏教育的最大目標就是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
六、 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
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有不同特點的兒童因材施教,不主張設置課程表,不搞一刀切的教育
七、 混齡教學:
讓三歲到六歲的孩子在一起,以個別與小組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可使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模仿對象,而較大的孩子可以從幫助年幼的兒童中增強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並培養愛心和責任心。
八、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
蒙氏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反復操作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九、 摒除獎懲制度:
蒙氏教育採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十、 爆發的教學成果:
蒙氏教育新生孩子內在的需求,讓孩子適時適性的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會在某一時間內爆發的形式彰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發展水平。
Ⅸ 什麼是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是以義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 1870~1952年)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教育方法。出自《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
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則:
1、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反對填鴨式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完全人格的培養。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和上下課時間,使孩子能夠專注地發展內在的需要。
7、混齡教學。不同年齡孩子會相互模仿、學習,養成兒童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豐富的教材與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摒除獎懲制度。採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爆發的教學成果。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9)蒙氏成果24例之適應力擴展閱讀
瑪利婭·蒙台梭利(義大利語: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權主義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通過具體的練習如生活基本能力練習、五官感覺練習、智能練習(語言、數學、科學)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蒙氏教室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孩子在其中學會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學習如何分享自己學會的知識技巧,學會如何領導別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養兒童情感智商的環境。
蒙台梭利課程,包括感覺、動作、肢能、語言和道德發展等,使個體成為一個身心統整合一的人。「自由」與「紀律」合一,「個性」與「群體」兼顧。啟發幼兒使他們有能力解決困難,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自我構建和心智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