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供給側改革成效怎樣
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2%,增速比1—6月份放緩0.8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利潤同比增長16.5%,增速比6月份放緩2.6個百分點。
利潤率同比進一步提高。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7%(因季節因素低於6月份),同比提高0.33個百分點,增幅比6月份加大0.04個百分點。
國有控股企業效益顯著回升。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4.2%,增速比6月份加快13.5個百分點;其中,中央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5%,扭轉了6月份同比下降6.5%的局面。主要歸因於石油加工、煤炭和鋼鐵等行業效益明顯提升。
改革見成效了。
② 闡述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那些成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③ 過去五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有哪些
這個不好回答,下一個五年計劃還在繼續。
從國內三個產業的比重,是否側重農業、第三產業高新技術比重、跨境電商比例,因此國情還是在拉動國內需求的,所以供給結構性改革穩步調整。
成果:1、農業電商、農業互聯網、農業投資支持;
2、生產企業機械化與智能化、產品質量投向海外與質量產品並重,人才取向技術;
3、國內海外貿易試點增加:從沿海到內陸試點,部分信息可以網路搜索國內貿易試點區;
4、關鍵人才收入層次、人才結構、人才分配、葯物管理持續改等等。
④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哪些進展
據報道,日前統計局發布了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93288億元,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6%,比上年同期提高3.5個百分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的同時,轉型升級也邁出了新步伐。
專家表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持續發展,為更好地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奠定了扎實基礎,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過關期,持續向好基礎尚需進一步鞏固。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通過調整改革實現穩步快速的發展!
⑤ 供給側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績
根據國資委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9.1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持續增長態勢,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供給側改革的紅利開始逐漸釋放。
專家表示,近年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提高了要素利用效率,並改善了環境破壞嚴重等局面,隨著改革的落實和深入,改革紅利也逐漸釋放。
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和意義
含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意義: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4、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
5、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6)鞏固供給側改革成果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⑦ 如何成功推進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一是從創新理念來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於創新創造基礎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其核心是創新。創新著眼於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其中,制度創新主要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及社會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確保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徑,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供給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從工業化規模化思維轉向創新基礎之上的精細化智能化思維,把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來。
二是從協調理念來看。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協調好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等各項改革的關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簡政放權為經濟減負,市場要增強活力且規則公平,發揮優勝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形成新的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統籌兼顧,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協調推進的關系,將適度需求管理與倚重供給側改革協調推進,協調好擴大總需求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關系,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以形成先發優勢,形成持續發展動力。簡而言之,就是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政策支柱協調推進。
三是從綠色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其實質是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實現方式。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對低端供給側發展的約束;建立供給側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機制,加大綠色環保信息披露力度,讓資源過度使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責任人承擔相應成本,更多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綠色生產。因而,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環和減量化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尋求滿足人類需求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生態供給可持續性的最佳結合點,有利於矯正生態環境資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資本、勞動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過剩產能,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
四是從開放理念來看。以開放理念為引領,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生態,構建改革發展新格局;健全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供給制度體系,促進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按照「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逐步構築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路,提高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供給能力;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拓展戰略發展空間,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國產品、技術、標准、服務的供給水平,形成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以外推內,以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將開放區域、開放領域率先探索的可復制與可推廣的經驗與制度體系,擴展到其他區域和領域,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五是從共享理念來看。共享理念要求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共享發展不僅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在經濟新常態下更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從而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釋放潛在消費能力,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動力轉換。以共享理念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變革完善制度,更加註重製度供給公平,健全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強化共享機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成果、文化成果和社會服務成果;就要強化改革的公平共享價值導向,確保競爭機會均等、競爭過程公平,實現制度性包容與共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提高全體公民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水平,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
⑧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什麼內容
摘要 您好,親親,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