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誕生的必然性與真理性
其一,當時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機器工業的發展,為實現人類哲學的新變革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歷史條件。
其二,當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必要的科學基礎。
其三,當時哲學發展的新成果,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其四,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具備了承擔哲學新變革的主觀條件。
社會歷史條件
19世紀初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根源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現,階級對立簡單化,階級沖突尖銳化,以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標志,歐洲工人運動勃然興起,無產階級登上社會政治舞。
無產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觀指明斗爭前途,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不能滿足斗爭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所以說,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准備了社會歷史條件。而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
㈡ 試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近現代自然科學的產物,是近代社會實踐和階級斗爭的產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理論探索的成果。
㈢ 當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有哪些
具體 科學是哲學的基礎!
哲學和具體科學又是密切聯系的.
首先,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哲學並不是建立在對世界的直接觀察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具體科學的研究成果之上.因此,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這個基礎發生了變化,哲學也會隨之變化.與古代科學技術相適應產生的是古希臘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與近代牛頓力學的成熟相適應產生的是機械唯物主義,與現代三大科學發現相適應產生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與當代科學技術相適應的又有最新的哲學研究成果.但是,把哲學凌駕於具體科學之上,認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其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家進行具體科學的研究都是在某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研究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亂和失敗.
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有區別的.
從哲學和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來看,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某一特殊的領域和方面,它揭示的是這些領域和方面的特殊本質和規律.這些領域十分廣泛,大致分為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和思維科學領域.具體科學一般有比較明確的分工,每個學科都有自己所分屬的領地.它們直接面對世界,探究世界中隱藏的各種奧秘和規律.哲學的研究對象與具體科學相比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正因為哲學是探究這種普遍的、一般的規律,所以哲學往往是建立在具體科學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對具體科學的總結、概括、抽象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哲學具有「反思」的特性,是對具體知識的「再認識」、「再反思」.因此,黑格爾把哲學比喻成貓頭鷹,貓頭鷹的特點是夜晚才起飛,比喻哲學的「反思」特性.由於哲學命題具有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許多人把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說成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准確地說,這種說法不夠准確.例如,哲學和物理學,常有人說它們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作為並列的學科,它們並不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哲學和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可以說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應該說,哲學的「研究對象」與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㈣ 哲學社科 最終成果 如何 名稱
問題哲學是什麼?」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非常復雜,復雜到迄今為止尚未有答案的程度。
當然,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們沒有給哲學下定義,並不是說沒有人對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問題在於,有多少哲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哲學的定義,而且相互之間從來沒有達到過起碼的共識。不僅如此,在哲學領域中,幾乎所有的問題、概念、理論學說和體系都處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境地,套用近代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一句話,哲學簡直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
由此可見,「哲學是什麼」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問題。
在討論「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人們關於哲學所持的一些成見。
首先,哲學是科學。我們關於科學的觀念,基本上還停留在18、19世紀,那就是將科學看作是絕對真理的典型。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經常會聽到「你這樣說有科學根據嗎」、「你的理論不夠科學」、「要講科學」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意思是說要講道理,要有邏輯,要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要有普遍必然性即真理性。雖然20世紀以來,西方人關於科學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認識到作為絕對真理的科學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學的精神並沒有變。於是,人們通常總是用衡量科學的標准來衡量哲學。哲學不具有任何科學的基本特徵,因而哲學不是科學,這是批評哲學的人的一件百試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維護哲學的人則千方百計試圖證明哲學是科學,哲學將是科學,哲學至少在理論上是科學。我們必須承認,哲學的確不具有科學知識的基本特徵,因而它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知識。不過,哲學不是科學並不意味著哲學一無是處,並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恰恰相反,哲學不是科學,正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其次,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顯然,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就不聰明,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有智慧。實際上與通常的觀點正好相反,按照哲學的本性而論,哲學不是讓人有智慧,而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不僅如此,事實上自有哲學以來,哲學家們幾乎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越是爭論就越是爭論不清,因而哲學非但沒有讓人聰明,反而越來越使人糊塗了。哲學家們爭論來爭論去,不但爭不出個結果來,甚至越追問越爭論問題就越多了。有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確,哲學問題並不是世界本身產生出來的問題,而是人產生出來的問題,不過它們並不是哲學家閑極無聊製造出來顯示自己智力的東西,其實都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學家看來卻大有問題,例如「我是誰」的問題。成龍有一部電影叫做《我是誰》,主角因為大腦受到傷害,失去了記憶,結果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看起來我們都知道「我是誰」,然而「我」在哪裡呢?「我」究竟是心靈還是身體,抑或是心靈與身體的統一?心靈在成熟,身體也在生長,這是不是說「我」也始終在變化呢?如果「我」是變動不居的,「我」與「我」自己有沒有同一性呢?……只一個「我」就可以問出一大堆問題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上去不證自明的東西都是經不起追問和推敲的。
最後,哲學是講道理的學問。這話固然不錯,但也要看對「講道理」怎樣理解。不只是哲學,實際上所有的科學都是講「道理」的學問。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相對於其它學科,哲學是講「大道理」的學問。於是,按照「小道理」服從「中道理」,「中道理」服從「大道理」的推論,哲學應該是一切科學的科學,許多人的確按照這個思路,把哲學看作是所有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推論,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基本上是20世紀以前傳統哲學的觀點,20世紀以後的哲學家們早已經不這樣看待哲學了。例如,我們把辯證法看作是宇宙萬物普遍的規律和法則,也是我們論證說理的工具,然而卻經常會聽到人們嘲笑辯證法是「變戲法」。由於我們的誤解和教條化,使得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甚至對於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可以說得通,都能夠言之有理。顯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一樣,也沒有總是有理的道理。如果真有這樣的道理,它一定是沒有道理的。所以,我們更傾向於把哲學看作是「分析」道理的學問。
關於哲學的成見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是讓我們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問一問:什麼是哲學?
什麼是哲學?
本來,一門學科「是什麼」即它的概念或定義乃是這門學科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然而恰恰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哲學家們至今尚未有定論。通常數學家們或者物理學家們不會在諸如「數學是什麼」或者「物理學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上糾纏不休,哲學家們就不同了,恐怕有多少哲學家就有多少哲學的定義。為了避免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陷入哲學家們的爭論因而迷失方向,我們先來看一看哲學這個概念的來源,或許對問題的解決有一些幫助。
我們隨便翻開一本詞典就會看到,哲學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組合而成,意思是「愛智慧」。一般說來,舉凡知道哲學的人都知道這個意思。然而,在這個人人皆知的詞源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卻並不是人人都了解的了。為什麼哲學通常被看作是「智慧」的同義語,而其本義卻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呢?因為「智慧」之為「智慧」並不是「小聰明」,也不是一般所說的「明智」,它指的是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奧秘,標志的是一個至高無上、永恆無限的理想境界。所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才會說,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它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與通常所說的知識是不同的: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雖然一切科學都比哲學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真正自由的學問。換言之,哲學家原本或者應該是最謙虛的人,他們知道人至多隻能愛智慧而不可能佔有智慧,因為人生有限而智慧是無限的,而且這種無限的理想境界屬於「絕對的無限」,甚至不可能依靠人類的無限延續來實現,更何況人類能否無限延續下去也是成問題的。不幸的是,哲學家的「野心」逐漸膨脹,越來越大,即使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都無法與之同日而語。帝王將相們的野心至多也就是稱霸全世界,哲學家的理想卻是要發現和破解整個宇宙的奧秘。所以,他們實在不甘心只是愛智慧。與此同時,自然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亦給予了哲學家以很大的鼓舞:既然自然科學可以成為普遍必然的真理性知識,那麼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的哲學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更應該成為真理性的知識。於是,使哲學從「智慧之愛」變成「智慧之學」就成了哲學家們千方百計企圖實現的夢想,雖然這個夢想因為違背了哲學的本性而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還可以通過哲學與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來對比哲學的本性。
科學或自然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為人類認識能力的產物,它以理性為基礎,其成果表現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和實用性的技術。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們產生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亦即對宇宙的真實存在和終極奧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存在物的來源、歸宿和實在性的關懷或牽掛,因而宗教的對象是具有永恆無限之特徵的超驗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對於這樣的對象是不可能通過認識來把握的,所以只能信仰。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居於科學與宗教之間:一方面它象科學一樣屬於理論思維,因而從根子上總是訴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象宗教一樣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追求熱愛的是永恆無限的智慧境界。表面看來,與科學和宗教相比,哲學自有哲學的優越之處,因為科學知識解決不了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問題,而宗教則由於訴諸於信仰,所以缺少理論上的合理性。然而實際上,哲學的優越之處恰恰是它的局限所在:哲學既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它的對象就一定是永恆無限的東西,那實際上是我們的認識能力亦即理性所難以企及的。結果,哲學既缺少宗教單純訴諸於信仰的方便法門,同時又無法達到科學知識所特有的確定性,這就使哲學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它的問題幾乎都是無法解答或者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以至於20世紀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施坦說,「哲學問題具有這樣的形式:『我找不著北』」
哲學家們為什麼會「找不著北」?
因為哲學的問題幾乎都是一些無法解決沒有答案的難題。
通常我們所說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問題」和「難題」兩類。所謂「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得到解決的,這樣的問題有答案而且大多隻有一個答案,例如1+1=2之類。難題就不同了。我們所說的「難題」一般是沒有答案的,准確地說是沒有唯一的答案,只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於這些解答方式沒有一個可以最終解決問題,因而都是「平等的」或等值的。如果我們細心地想一想就一定會發現,人世間的事情實際上是難題多於問題的。
哲學問題不僅是難題,而且是難題中的難題。
從理論上講,哲學所探討的對象不是經驗的對象而是超驗的對象,例如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在、實體或本體,包括人在內所有存在物的來源和歸宿等等。當然,哲學也有比較具體和現實的問題,例如認識論、倫理學、歷史哲學、社會政治哲學的問題,不過由於這些問題都屬於最基本的問題,而越是基本的問題就越不簡單,所以同樣沒有確定的答案。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都知道1+1=2,但是要想說清楚為什麼1+1=2,並不簡單。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看,盡管2000多年來,哲學家們費盡千辛萬苦企圖使哲學成為科學乃至科學之科學,竭盡其所能來證明哲學是科學,但是他們的願望無一不是落了空,哲學家們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是爭論不休,從來就沒有達到過一種科學知識應該具備的普遍必然性。於是,批評哲學的人就有了一件十分有效的武器,而維護哲學的人則多了一塊治不好除不掉的心病。實際上,無論是批評哲學的人還是維護哲學的人,都誤解了哲學的本性。我們以為,哲學不是科學,因而不能用衡量科學的標准來衡量哲學。更重要的是,哲學不是科學並不是哲學的恥辱,恰恰相反,倒是哲學優越於科學之處。如前所述,科學不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科學自己不能決定它的目標或發展方向,如果我們要求哲學成為科學,那就意味著哲學也變成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倘若如此,文明發展的方向由什麼來樹立或確定呢?顯然,就哲學的意義和地位而言,它應該擔負起為人類文明樹立和確定目標和發展方向的重任。所以僅僅就此而論,我們也不應該讓哲學變成科學。
哲學不是科學,兩者的「發展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的發展是「線性的」知識積累的過程,我們用不著非要了解一門科學的歷史一樣可以學習和利用它的成果,因為它的最新成果就凝聚在當下的某種載體之中,我們拿過來學就可以了。哲學卻不是這樣「進步」的。毫無疑問,現代人在知識的擁有量上比前人「進步」得多,隨便一所醫學院校的學生所擁有的知識,即使是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也難以望其項背,一個中學生所具備的數學知識亦可以超過幾百年以前的大數學家,但是哲學就不同了。哲學史上幾乎每一部哲學著作都具有晦澀難懂的特點,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理解它們,不要說一般的人,不要說我們,即便是現當代的哲學大師也不敢說他們在思維水平上比柏拉圖或者亞里士多德更高明。
為什麼?
如果有一個問題,我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有了唯一正確的答案,那麼雖然前此以往的探索都具有歷史的意義,但是在這個唯一正確的答案面前,它們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就知識而言,我們用不著理會它們,只需掌握這個正確答案就行了。然而,如果有一個問題是永遠不可能有標准答案的,只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那麼在這些解答方式之間就不存在孰高孰底的問題,它們都超越了時間和歷史,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可供後人選擇的道路。換言之,由於哲學問題乃是永恆無解因而萬古常新的難題,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終極的意義,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的價值。在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不能掩蓋柏拉圖的光輝,黑格爾也不可能動搖康德的歷史地位,由於他們把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發揮到了極致,便成了不可替代的「典型」,在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座座「里程碑」。這有點兒象文學的歷史,例如「唐詩」和「宋詞」:唐代是律詩的典範,後人寫詩決超不過李杜;宋代是詞的絕頂,後人很難覓得蘇辛佳句。如果說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文學家們是將某一種藝術典型推向了頂峰,而哲學家們則是將一條思想之路走到了「絕境」。哲學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他們思得也很「根本」,於是就把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推到了極端,後人若要解決問題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為那條路已經被走「絕」了,他只好換一條路走。所以,哲學並不只有一條路而是有許多條路,任何一條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學本身,所有的哲學運思之路「綜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幅比較完整的哲學圖畫。換言之,哲學是由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那一條條思想之路構成的。
然而,如果哲學問題註定無法得到最終的解決,我們為什麼還要追問這些難題?就此而論,哲學作為「智慧之愛」給我們帶來的與其說是愉悅不如說是痛苦,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追求這種「智慧的痛苦」?
㈤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是什麼
歷史必然性:
其一,當時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機器工業的發展,為實現人類哲學的新變革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歷史條件。
其二,當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必要的科學基礎。
其三,當時哲學發展的新成果,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准備。
其四,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具備了承擔哲學新變革的主觀條件。
㈥ 現代外國哲學的具體研究成果
與國內的總體情況相比,本研究室的工作位居領先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對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比如尚傑的法國哲學研究(《歸隱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黃裕生的康德與海德格爾研究(《真理與自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李潔的尼采研究(《尼采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第二
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與西方哲學家開展了有益的對話。「十五」期間,本研究室大部分成員都曾在國外進修、訪問和講學,與國外同行及哲學界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其中,江怡2002年赴哈佛大學、李河2001-2002年在哈佛大學、周國平2001年赴德國、徐友漁2002-2003年在英國和瑞典、李潔2002年赴德國、尚傑2000-2001年在法國、黃裕生2002年-2003年在德國、馬寅卯2000-2001和2004年赴俄羅斯、李劍2005年赴美國。同時,我們邀請了十餘位外國著名哲學家來所訪問,包括美國哲學家羅蒂等人,並參加了在國外和國內舉行的國際研討會,在會議上發表了我們的研究成果。
第三
我們的學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原有的優勢學科得到了加強,並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我們研究室在國內哲學界的優勢學科主要有現代英美分析哲學、歐洲大陸現象學和蘇聯俄羅斯哲學。近年來,我們加大了這些優勢學科的發展力度:在英美哲學方面,江怡在當代英美實在論與反實在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國內矚目的成就,並在美國實用主義研究方面占據國內領先地位;我們從北京大學哲學系引進了新生力量,專門從事當代英美哲學研究,並長期與英美各大學的學者保持聯系,將於2005年從美國引進一名專門從事分析哲學和邏輯哲學研究的博士;在歐洲大陸哲學方面,李河的解釋學研究、黃裕生的海德格爾研究和尚傑的法國哲學研究在國內都屬於領先地位,同時,我們還補充了一名新生力量加強對德法哲學的比較研究;在俄羅斯哲學研究方面,馬寅卯的研究工作始終處於國內領先,他在繼續對俄羅斯白銀時代宗教哲學的研究的同時,加強了關於俄羅斯哲學對西方哲學影響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主要表現在:開始了對當代英美政治哲學的研究工作,徐友漁的研究目前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江怡也涉獵這方面的研究;對西方宗教哲學的研究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黃裕生通過對中世紀哲學的研究,開拓了當代宗教哲學研究的視野;開始了中西比較研究的思路,李潔對德國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比較研究已經開始引起國內的關注。
第四
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在院所的統一安排下,我室廣泛地組織和參與了各類對內和對外學術交流活動。我室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的組織者,承擔著組織和聯絡全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學術工作,歷任學會的理事長是杜任之、汝信、塗紀亮、賈澤林,現任理事長為姚介厚,秘書長江怡,副秘書長尚傑、馬寅卯。學會每年都要組織至少兩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以及若干次專題研討會等,為推進國內的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江怡目前擔任中方委員會副主席、徐友漁為中方委員會委員的「中英澳暑期哲學學院」,在促進中西哲學交流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得到了院所領導的重視。該學院目前是哲學所對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㈦ 對馬克思哲學產生很大影響的三大科學成就
對馬克思哲學產生很大影響的三大自然科學成就: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
對馬克思哲學產生很大影響的三大哲學科學成就: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階級基礎。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人運動已從經濟斗爭發展到獨立的政治斗爭。法國里昂工人的武裝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具有鮮明的政治斗爭性質。在此以前,工人階級有時也參加政治斗爭,但在那些斗爭中無產階級是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進行反封建斗爭。而現在,工人階級是為了自己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去進行斗爭,並把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工人們從斗爭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要想從根本上改善自己的處境,就必須改變政治上的無權地位,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這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獨立的工人運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同時也為科學理論的創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直接來源。社會主義思想是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的理論表現。早在十六七世紀資本主義興起時,就出現了以英國人莫爾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會主義。19世紀初,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深入和法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又出現了以法國人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人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工人運動從經濟斗爭發展到獨立的政治斗爭,更多的歐洲有識之士懷著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問題。教材正是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放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下進行闡述的。
自然科學取得的許多新成果與社會科學領域里的重大發現,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了理論條件。
19世紀初,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細胞學說與進化論學說等的發現或創立充分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本質及發展規律;這就為馬、恩正確地認識世界,分析觀察社會歷史、創立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奠定了科學基礎。馬、恩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與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合理內核,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恩又批判地吸收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學說,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露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從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㈧ 馬克思主要成就
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成就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了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編輯於 2019-10-26
查看全部2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馬克思的傑出的成就有什麼
馬克思的傑出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發起科學社會主義,創立馬克思主義,創建第一國際,發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歷史唯物論),發表《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1、發起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性質、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是由科學的哲學、經濟學、社會管理學、行為科學等科學理論組成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是人類關於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 2、創立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的學說。學說的范圍包括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是在批判繼承人類歷史上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 3、創建第一國際 1864年10月5日,國際舉行臨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代表各國的委員,連同原已選出的委員,共50人;會議選出一個由9人組成的起草章程的專門委員會(小委員會)。馬克思出席國際成立大會,並被選入臨時委員會和小委員會。 在馬克思的努力下,小委員會否定了G.馬志尼的秘書P.沃爾弗和老憲章派J.韋斯頓提出的充滿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的綱領文件草案,粉碎了資產階級分子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企圖。 4、發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歷史唯物論)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階級的生產勞動之上的,勞動階級造就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論與自己的唯物論做了揚棄,而成就了獨出一格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在人類社會進化到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經過其自身可以預見的長度的時間的演變,人類必將因無產階級的解放而徹底解放,完成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人類的生產模式也隨之改變,全人類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
㈨ 列寧在自然科學哲學方面的貢獻是哪些在線等
列寧《哲學筆記》中的自然科學方法論問題
列寧《哲學筆記》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寶庫,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部著作的中心內容是辯證法問題。唯物辯證法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同時又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從自然科學方法論的角度學習和研究這部偉大著作,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唯物辯證法是自然科學最一般的方法論。研究自然利·學的方法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唯物辯證法作為方法論對自然科學的指導意義。 』
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反復論述了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三者一致的原理。列寧認為「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列寧全集》38卷357頁,下引本書,只注頁碼)又說; 「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410)「邏輯學是和認識論一致的」(186)列寧認為這個三者一致的問題是 「極重要的問題」,是「問題的本質」。因為這是一個涉及到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根本問題。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決定著認識和思維的規律。認識和思維規律不是別的,正是客觀事物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法作為客觀事物全面發展的學說,反映到認識領域就是認識論,反映到思維領域就是邏輯學。只有三者一致,辯證法也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
程中成為科學的方法論,發揮自己的革命威力。如果三者不一致,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否定了辯證法的方法論作用,辯證法就變成了只是說明世界的工具。可是正像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問題不在於說明世界,更重要的還在於改造世界。一種哲學只能說明世界,不能用於改造世界,又有多大價值呢?因此,列寧關於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三者一致的理論是唯物辯證法作為方法論,作為自然科學最一般的方法論的根本依據。
那末,唯物辯證法作為自然科學最一般的方法論有哪些指導意義呢?
1.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世界觀,為自然科學提供認識世界的總觀點、總方向,「為理論自然科學本身所建立起來的理論提供了一個准則」。(恩格斯《自然辯證法》28頁)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216)。他的意思就是說,在各門科學中應當用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和認識問題。他在評述黑格爾關於有限和無限的辯證思想時指出「事物本身、自然界本身、事物進程本身的辯證法。」緊接著,列寧認為必須把這種辯證法的觀點應用於原子和電子的關系,並且作出概括說「總之,就是物質的深遠的無限性。」(114)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如矛盾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在我們分析自然科學理論問題的時候,都可以起到一個指路的作用。我國青年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在研究函數值分布論中兩個主要概念一一虧值和奇異方向的時候,用對立統一觀點作指導,認識到兩者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又經過艱苦的數學研究,求出了兩者之間的數學表達式,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這是很說明問題的。
2.唯物辯證法作為認識論,為自然科學提供了認識的武器,認識的方法,認識的路線。
自然科學是自然界及其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人腦對自然界的反映和認識的過程。這里就存在著一個認識規律的問題。列寧說: 「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181)又說:「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園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裡去,引到僧侶那裡去(在那裡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
識論根源。」(181)很明顯,正確地認識和掌握認識規律可以在認識自然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減少錯誤,反之,不認識不掌握認識規律,就會走到錯誤和泥坑中去。唯物辯證法作為認識論,科學地闡明了主觀和客觀、精神和物質、理論和實踐、感性和理性、真理和謬誤、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辯證關系,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就為自然科學提供了認識武器,使自然科學遵循正確的認識路線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廣度前進。
3.唯物辯證法作為邏輯學,為自然科學揭示了思維規律,提供了正確的思維方法。
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是通過思維形式進行的,是通過概念和范疇的體系來實現的。列寧說:「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是,這並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即概念、規律等等的構成、形成過程,這些概念和規律等等(思維、科學=「邏輯觀念」)有條件地近似地把握著永恆運動著的和發展著的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性。」(194)又說:「范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邦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190)列寧在肯定黑格爾反對把規律的概念絕對化、簡單化、偶象化的時候,特地指出:「現代物理學應該注意這一點!」(158)為汁么要「注意」呢?就是因為自然科學在使用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的時候,必然會碰到思維規律的問題。懂得思維規律,就可以正確使用思維形式,否則就做不到。唯物辯證法作為邏輯學,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的性質、特點及其在認識總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辯證地闡明了思維形式之間的關系。掌握了辯證法,就可以運用概念和范疇去反映自然界的運動、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我們說唯物辯證法對自然科學具有一般的方法論指導作用,當然決不意味著可以用哲學的一般議論去代替自然科學的具體的科學研究。四人邦的「代替論」既是反動的,也是荒謬 的。它根本破壞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辯證關系,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一貫論述也是根本對立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就指出「辯證法的精神和實質」是「各種科學的經驗的總結」(98) 黑格爾說: 「邏輯的東西也只有當它成為科學的經驗的結果時才能得到對自己的真正評價;這時對於精神來說它才是一般真理」「邏輯對於剛開始研究邏輯以及一般地剛開始研究各種科學的人說來是一回事,而對於研究了各種科學又回過來研究邏輯的人說來則是另一回事。」列寧批註說「微妙而深刻」要「注意」 (97—98) 這就是要我們注意研究科學和技術的歷史,注意總結和概括各門科學技術的成果。當代自然科學處於革命之中,這種革命不是發生在自然科學的某一個別領域、某一個別方面,而是發生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有全面的突破和迅速的發展。歷史上,自然科學每一次劃時代的發現都曾經改變了哲學的形式,當代自然科學的革命也將對唯物辯證法發生深遠的影響。唯物辯證法只有不斷總結當代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新經驗,才能發揮自己作為自然科學一般方法論的指導作用。
二
觀察、實驗、實踐在自然科學方法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列寧在《哲學筆記》中關於觀察、實驗和實踐的論述不僅具有一般的認識論意義,而且也具有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意義。 '
觀察就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長期地系統地考察記錄自然現象,基本上不改變所考察的對象,而在其自然狀態下,用我們的感覺器官和儀器來接受自然界的種種訊息。列寧在辯證法十六要素的第一條中就指出:「觀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在這里,列寧首先講的是觀察的根本指導思想的問題。我們是通過觀察去認識、反映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和發展規律呢,還是企圖從客觀世界中隨意地抓取一些材料來論證主觀已有的結論呢,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認識態度和認識路線。第一種是從客觀到主觀的路線,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第二種是從主觀到客觀的路線,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遵循第一條路線,人的認識可以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做到觀察的客觀性;遵循第二條路線,人的認識只能歪曲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做不到觀察的客觀性。其次,列寧也告訴我們,在觀察過程中如果只抓住一些實例和枝節,就不能認識自在之物本身,達不到觀察的客觀性,相反,只有不停留在實例和枝節上,只有抓住自在之物本身才能達到觀察的客觀性。這就是說,我們在觀察過程中收集的材料不應該是片面的,而應該是全面的;不應該是零散的,而應該是系統的;不應該是虛假的,而應該是真實可靠的;不應該是枝節的,而應該是本質的。我們只有在這種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真實可靠的材料的基礎上才可能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科學發展史早已證明觀察在自然科學研究和發現中的重要性,科學上的許多重要發現,往往直接來源於觀察。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就是他畢生從事的天文觀察的結果。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他遠游海外,直接觀察大自然,收集了大量資料之後作出的理論概括。當然,在觀察中人的肉體感官有著一定的限度,自然界的許多奧秘單靠肉體感官是觀察不到的,但是人類不斷製造出現代化的觀察工具,使人的視野不斷向自然界廣度和深度擴展。天文望遠鏡,射電天文望遠鏡邦助人的眼睛看得越來越遠。近年來,由於衛星、火箭和高空氣球等運載工具的發展,克服了大氣層的屏障,很快地發現了X射線源、γ射線源、X射線暴和γ射線暴等天體新現象,使天文觀測由原來的可見光和射電波段,擴展到包括 x射線、γ射線和高能粒子的全波觀測。為研究和探索宇宙空間的物理過程,提供了更為完整的信息。 人通過這些觀測, 可以看到一百億光年的遠處。 而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如高解析度的透射式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百萬伏特高壓電子顯微鏡 ) 又邦助人類的肉眼看見越來越小的東西。
電子顯微鏡誕生才三十多年,人類就可以觀察到大分子的內部結構和單個原子的現象。人類利用蓋革計數器可以「聽到」微觀過程的一些「聲音」,藉助威爾遜雲霧室、高能乳膠,甚至更現代化的氣泡室、放電室等精密探測儀器,不僅能夠觀察到原子、原子核,而且能夠觀察到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的「足跡」。因此,在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中,觀察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實驗的方法,同單純的觀察不同,它是一種通過變革自然現象來暴露自然現象的本質、必然性和規律性的方法。科學實驗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自然科學的實踐主要是科學實驗。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多次論述了實驗、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列寧說:「人給自己構成世界的客觀圖畫,他的活動改變外部現實,消滅他的規定性 ( =變更它的這些或那些方面、質 ),這樣,也就去掉了它的假象、外在性和虛無性的特點,使它成為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 = 客觀真實的 ) 現實。」 (235) 為什麼人類在認識自然界及其規律時要通過科學實驗呢,這是由自然界本身的特點和人類認識的特點所決定的。列寧從認識論上論證和說明了這些特點:「自然界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現象又是本質,既是瞬間又是關系」(223),而「人的意識、科學 ( 『概念 ) 反映自然界的本質、實體,但同時這個意識對於自然界是外在的 ( 不是一下子簡單地和自然界符合。」 (200) 這樣,直觀的觀察就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自然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觀察得到,自然界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觀察不到;自然界的本質、規律充分暴露了,我們就容易觀察到,自然界的本質、規律沒有充分暴露,我們就不容易觀察到。而實驗則不同,它可以邦助我們深入到自然現象的內部去認識;它可以創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環境和條件,象超高溫、超低瘟、超高真空、強中子源等,運用這些極端的條件進行科學研究,使科學不斷向新的領域突破;它可以排除自然過程中不必要的非本質的因素,使過程的本質以比較純粹的形態出現,突出某些關鍵性的因素,這樣就便於對復雜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一般的生產實踐中難以認識的自然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它還可以進行各種模擬試驗,生產予制試驗和替代試驗,把自然現象或生產過程加以簡化、縮小或加速,這樣不僅能縮短研究時間,便於重復性地進行觀察、測量,而且可以避
免不必要的損失, 少走彎路 。總之,實驗可以使我們能夠成功地認識和反映自然觀象和規律。因此它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近代自然科學正是隨著實驗的發展而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就更是如此。許多研究都首先是在實驗室里搞起來的,然後逐步推廣到生產中去。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激光工業、航天工業、遺傳工程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實驗 、實踐在自然科學方法論中的重要性還表現在它們是自然科學理論的真理性標准,列寧說:「生命產生腦。自然界反映在人腦中。人在自己的實踐中、在技術中檢驗這些反映的正確性並運用它們,從而也就接近客觀真理」。 (215)又說: 「人和人類的實踐是認識的客觀性的驗證、准繩。」(227) 這是因為自然科學理論作為人腦對自然界的反映,這種反映是否正確,在思維的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自然界本身也不會來告訴我們反映是否正確。而實踐則不同。列寧說: 「實踐高於(理論的) 認識,因為實踐不僅有普遍性的優點,並且有直接的現實性的優點。」 (230) 所謂「直接現實性」 就是指人們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同客觀世界直接打交道。一方面人作用於客觀世界,一方面又接受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於是正確地反映了客觀規律的理論就會使我們在實踐中達到予定的目的,而錯誤的理論就會使我們在實踐中失敗。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當然不意味著否認理論的指導作用。列寧說: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規律、機械規律和化學規律的區分 (這是非常重要的) ,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基礎。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面向著客觀世界 ,依賴於它,以它來規定自己的活動。」(200) 理論的指導作用和理論的真理性標準是不同的兩個問題 ,不能混為一談 。但是必須認識到理論發揮指導作用的過程也仍然是一個受實踐進一步檢驗的過程。如果認為經過實踐證明為真理的理論再不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那豈不是認為這樣的理論再不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了嗎 ? 這就會從根本上違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總之,實踐 ( 包括實驗)是自然科學認識的唯一源泉和真理性的標准,這是自然科學方法論的根本觀點。
三
辯證思維是自然科學方法論的一個基本內容。所謂辯證思維就是要按照辯證法來理解各種思維形式、邏輯手段、研究方法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善於辯證地使用它們。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論述自然科學中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時,重點也是這個問題。
1.分析和綜合。列寧把分析和綜合的方法看作是辯證法的十六要素之一。列寧說:「分析和綜合的結合——各個部分的分解和所有這些部分的總和、總計。」(239) 客觀事物都是對立面的統一,都是部分和整體的對立統一。客觀事物的這種辯證本質決定了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之間的辯證關系,既對立又統一,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當對事物的認識尚處在分析階段的時候,就難以進行綜合,分析是綜合的前提;當分析已經完成 ,就必須進行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必然發展 。列寧主張把兩者結合起來 ,就是要求我們懂得辯證地使用它們。自然科學的發展歷史也一再證明把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以生物學來說,今天的生物學,一方面向微觀方向發展,向分子生物學、量子生物學方向發展,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又向超分子、細胞、群體和生態方向發展,越來越廣。在這種發展形勢下,只有把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避免歷史上時而偏重分析、時而偏重綜合而帶來的錯誤傾向,使生物學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
2.科學抽象,抽象上升為具體。科學的抽象就是把現象中個別的 、不同的 、偶然的和變動的因素撇開,把一般的、共同的、必然的和穩固的因素抽取出來,形成概念、判斷和理論。
科學抽象比感覺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性 ,在自然科學中是極為重要的認識手段。列寧說;「當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它不是離開——如果它是正確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話,那一切科學的 (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 抽象 ,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 (181) 現代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 ,理論物理 、應用數學的概念和方法日益滲透到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中去,人們在大量實驗工作的基礎上,用越來越抽象的數學工具表達物質運動規律 。許多大型工程和國防尖端項目,也都需要事先用物理的 、數學的方法進行理論設計,這是自然科學理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
志 ,而由於發展和推廣了大型計算機 ,使復雜方程的計算結果越來越接近實際情況。因此,這種抽象表面上遠離了自然界而實際上更深刻、更正確 、更完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性。
當然,經過科學抽象得到的東西,是擺脫了現象的本質,除去了偶然形態的必然性,從多方面聯系中抽取出來的一個方面,同現實的具體相比,不是那麼豐富多采,不是那麼活生生的,為了在思維中把握客觀的具體,就必須由抽象上升為具體,在思維中復制和再現作為具體對象的一切特點、方面和關系的完整體系。列寧說:「身體的各個部分只有在其聯系中才是它們本來應當的那樣。脫離了身體的手,只是名義上的手 (亞里士多德) 。」 (217) 又說「一般的含義是矛盾的;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純粹的,不完全的等等,而且它也只是認識具體事物的一個階段,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完全認識具體事物。一般概念規律等等的無限總和才提供完全的具體事物。」這是因為抽象的過程主要是藉助於分析達到的,是在分析基礎上的抽象,而抽象上升為具體的過程則主要表現為綜合的過程,是在綜合基礎上的上升。於是
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成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把具體復制出來。很明顯,科學的抽象和從抽象上升為具體是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所不可缺少的兩種認識方法,只有把兩者辯證地統一起來,才能在思維中再現客觀的具體事物。
3.歸納和演繹,類比和假沒。歸納推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形式,類比推理則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而假設就是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外推的一種形式。
列寧說:「從最簡單的歸納方法所得到的最簡單的真理,總是不完全的,因為經驗總是未完成的。由此可見:歸納和類比的聯系——和推測 (科學予見) 的聯系 ,一切知識的相對性,以及認識每前進一步所包含的絕對真理。」 (191) 這就是要我們看到這些推理形式在自然科學研究中各自所佔有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局限性。歸納推理在認識上有著重大的作用,因為人的認識總是從個別的特殊的事物開始,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現就使用了歸納法。但是它是以同類事物中共同的不變的特徵、屬性、關系為對象的,而當問題涉及到這些特徵、屬性和關系的變化和發展時,它就無能為力了。演繹推理在認識中也有著重大意義。恩格斯說:「思想的首尾一貫性在任何時候都應當邦助還不充分的知識繼續前進。」首尾一貫性就是要堅持普遍的原則、定律,運用演繹法來認識未知的東西。科學史上許多重要成果是使用了演繹法得到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以及它的數學形式——黎曼幾何) 主要是運用了演繹的各種邏輯方法和數學方法得到的。但是演繹法的大前提的正確性是要依靠其他方法來證明的,它的推理是以普遍、特殊、個別之間的一致性為依據的,而在三者發生矛盾的情況下,單靠演繹就無法解決了。類比推理是形成科學假說的一個常用的方法。假設是理論的予製品,是發展科學理論的必要途徑。在類比、假設的過程中常常需要科學的想像和幻想。列寧說「 幻想是極其可靠的品質。」 (《列寧全集》33卷282頁) 科學幻想可以超越現實材料的限制,省去中間推理步驟,提出科學未來目標,推動科學發展。類比、假設是以事物的屬性、關系有普遍性、相似性為依據的,而以特殊性、差別性為其使用的界限,超出了這種使用的界限,類比就會導致錯誤。正因為歸納和演繹、類比和假設有著各自的作用范圍,它們都只是在認識總過程的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發揮其作用,因此列寧在《哲學筆記》中非常強調這些推理形式之間的辯證聯系和轉化,認為只有依靠這些推理形式的聯系與轉化才能全面地反映客觀世界。列寧說:「類比推理(關於類比的推理)向關於必然性的推理的轉化——歸納推理向類比推理的轉化——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向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的轉化,——關於聯系和轉化〔聯系也就是轉化〕的闡述,這就是黑格爾的任務。」 (192 ) 列寧這里說的「黑格爾的任務」就是指辯證法、辯證邏輯的任務。我們也可以說是自然科學方法論的任務。
4.辯證地理解和使用概念。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對概念的內在矛盾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運動規律作了深刻的分析。概念作為一種思維形式,反映著客觀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東西,但是任何一般都只是個別的一個方面、一個部分,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這樣就形成了一般和個別的矛盾;概念作為事物相對穩定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有著概念的確定性,可是事物的穩定是相對的,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之中,概念要反映這種運動,就必須是靈活的,可變的,這就形成了概念的靈活性和確定性的矛盾。概念作為客觀對象的主觀映象,它的內容是來自客觀的,可是它的形式又是主觀的,思維的,這就形成了概念的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矛盾,概念的這些內在矛盾規定了它的辯證本性。
列寧不但強調辯證地理解概念的本性,而且非常重視運用概念的藝術。列寧說:「概念不是不動的,而就其本身,就其本性來講=轉化」 (243) 又說:「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靈活性,達到了對立面同一的靈活性,——這就是問題的實質所在。這種靈活性,如果加以主觀的應用=折衷主義與詭辯。客觀地應用的靈活性,即反映物質過程的全面性及其統一的靈活性,就是辯證法,就是世界的永恆發展的正確反映。」(112) 所謂運用概念的藝術,就是指辯證地使用概念,客觀地應用概念的靈活性。
運用概念的藝術,恩格斯認為不是天生的,而是自然科學和哲學兩千年發展的結果。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兩次提到了恩格斯這個觀點,就是告訴我們只有從學習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史中才能掌握這種藝術。
綜上所述,列寧《哲學筆記》中關於科學方法論的思想是異常豐富的。我們應該打開這個寶庫。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也為科學方法論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我們應該把學習《哲學筆記》的科學方法論思想同現代自然科學的實際結合起來,為豐富和發展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論作出貢獻。